高小琪
我們小時候都很喜歡玩?zhèn)髟捰螒颉?/p>
幾個人排成一排,第一個人把一句事先設(shè)定好的句子——譬如“今天的午餐是西紅柿炒蛋”用耳語傳給第二個人,如此一個一個拷貝下去,到最后一個人反饋的時候,十有八九是傳得驢唇不對馬嘴。
倘若每一個人再加一句自己的評價呢?
第一個人說,今天的午餐是西紅柿炒蛋,但我最不愛吃西紅柿了,想想就不會好吃。
第二個人說,今天要吃西紅柿炒蛋,聽說不好吃,我是不相信這個廚子的手藝。
第三個人說,今天據(jù)說有個手藝很差的廚子做西紅柿炒蛋,我覺得后廚是在敷衍我們。
第四個人說,今天不僅沒有別的菜,廚房故意刁難我們還做了非常難吃的西紅柿炒蛋……
這就是心理學中一個很淺顯又很重要的理論:傳播扭曲效應。
幾乎所有的信息,只要經(jīng)由人而不是機器傳播,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扭曲。最有意思的是,這種扭曲通常只會夸大與增值,而不會縮小或貶值。換句話說,一條信息經(jīng)過傳播之后,內(nèi)在的要素會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極端,卻不會變得中庸、調(diào)和、平衡。如果非要減少一些要素,那么率先被省略掉的一定是那些不聳人聽聞的部分。
歷史學家和媒體觀察員們經(jīng)常呼吁要“還原真相”“誠實敘述”,但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我們是不是故意不誠實,而在于每一個信息的傳播者都擁有獨立的思維邏輯和情感。
我愛吃西紅柿炒蛋,我便會將這則信息傳遞得愉快又美好;倘若我不愛吃,那么無論從面部表情還是措辭用句,都能讀得出我的厭惡,我甚至會忍不住添油加醋地講一講多吃雞蛋的危害。
每一條信息,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在法庭上,法官再三要求陳述“事實與事實全部”,將控辯雙方呈交的所有證據(jù)拼湊在一起,仍然不可能盡現(xiàn)事實原貌。
除了刻意隱瞞之外,很多事實是根本無從窺得原貌的。譬如千年前的歷史真相,金字塔究竟是怎么靠人力壘上去的,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意思還是李斯的意思,如果不親身去問問他們,恐怕永遠不得答案。
再譬如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家庭矛盾、朋友結(jié)怨、社會輿論、網(wǎng)絡(luò)暴力,沒有一件事逃得過傳播扭曲效應,因為沒有一件事能說得清孰是孰非。
妻子吵著要離家出走,因為丈夫從沒有幫她分擔過家務瑣事。而丈夫之所以無法分擔,是因為他每天六點多就出門工作,夜里十一點才到家,而他是家里最大的經(jīng)濟來源。某宿舍舍友集體孤立了其中一個學生,導致她患上了抑郁癥,而她之所以被孤立,是因為她作息混亂影響別人休息,個人衛(wèi)生缺乏管理,經(jīng)常偷用別人物品。
我們幾乎無法對任何事件輕易做出判斷,因為每一件事都不是一座孤島。
我們只能時刻提醒自己,只言片語不能代表真實,部分真實不能代表全貌,表面全貌不能代表真相,孤立真相不能代表整體邏輯。
與其等到子彈出膛再讓它多飛一會兒,倒不如在按下扳機之前,三思而后行。
(崔陽舒薦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