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慶
上古之人,順自然,適其時事。據(jù)《帝王世紀》載,堯帝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為適應(yīng)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需要,古人通過觀測天象,逐漸掌握了天文知識。據(jù)現(xiàn)有史料看,殷商時的甲骨文就有星名、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jīng)》《春秋》《左傳》《國語》《爾雅》里對星宿和天象的記述很豐富?!妒酚洝酚小短旃贂罚稘h書》有《天文志》。明末清初顧炎武說: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捌咴铝骰稹保ㄆ咴曼S昏火星沉),農(nóng)夫之辭也?!叭窃趹簟保ㄈ沁b對門窗照),婦人之語也?!霸码x于畢”(月亮靠近天畢星),戍卒(守邊兵士)之作也。“龍尾伏辰”(龍尾星被日所遮,伏而不見),兒童之謠也。前三句所說的天象出自《詩經(jīng)》,后一句見《左傳·僖公五年》。
古人觀天象,制歷法。太陽出沒和月亮盈虧,日夜交替周期為一“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后稱朔望月)。《說文》:“年,谷熟也?!弊钤纭澳辍钡母拍?,指禾谷成熟的周期。即寒來暑往,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今人稱太陽年。以朔望月制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制歷法是陽歷。今稱一年為春秋始自古歷法。商代和西周前期,把一年分為春秋二季,后人沿稱春秋為年,上古史官把所記的史料也稱為春秋。
古人崇尚因時而動,因時而為,不但講究按年、分季、定時做事;就是一天,也把晝夜分為若干時辰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古時把日出時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做夕暮昏晚,正午時叫做日中,太陽西斜叫做昃(zè)?!渡袝o逸》曰:“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意思是勞作忙碌,從早到晚都沒空閑吃飯。古時候,人們一天只吃兩餐飯。早飯在日出之后、中午之前,稱食時或蚤食;晚飯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也就是晡(bū)時,即下午3點到5點。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這時人才能得以休息,而人定過后已是夜半了。
春種秋收,這是農(nóng)耕文化最通俗的常識。古人立社,春天祭祀土地,祈求豐收,為春社。立秋后第五戊日,農(nóng)家收獲已畢,立社設(shè)祭,以酬土神,稱秋社。讀書也要講究時辰。舊時村塾,七月開館,至冬則散,稱秋學(xué)。清王鳴盛詩曰:“兒童幾隊開秋學(xué),正好涼生積雨時?!薄蹲髠鳌る[公五年》曰:“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边@里的狝,是殺的意思。以殺為名,順秋氣也。所謂秋氣,是指秋日蕭條、肅殺之氣。古代行刑殺人一般也在秋季。
老子主張效法“天”(自然)。莊子這樣形象的比喻形容“自然”和“人為”:“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luò))馬首,穿牛鼻,是謂人?!彼J為“人為”地套馬首、穿牛鼻,都是對自然的損害,主張把“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合一,即天人合一。古人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來解說世界萬物的起源和物質(zhì)的多樣性以及相互作用過程,后來統(tǒng)治者把它神秘化,尤其是漢代,充斥了大量的宗教迷信,把節(jié)氣時令和五行等混在一起來推行政令。柳宗元作《時令論》和《斷刑論》來批判這些事,認為這是“以大亂于人也”。按自然規(guī)律生產(chǎn)耕作本是順季應(yīng)時之舉,可摻進迷信、怪誕以圖政本事,就變得愚不可及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