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蕾蕾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預(yù)習了《貓》這篇課文,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把這三只小貓的故事講出來。老師先做一個示范:“我們家養(yǎng)的第一只花白貓,是從隔壁要來的,花白的毛,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很是活潑可愛,大家都很喜歡它。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它居然沒過多久就病死了?!毕旅嬲垉擅瑢W來給我們講講第二只貓和第三只貓的故事。
生:我們家養(yǎng)的第二只小黃貓是從舅舅家要來的。它渾身黃色,比第一只貓更活潑更有趣,在我們家很受寵愛,但之后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
生:第三只貓是只流浪貓。它毛色花白,很不好看。它不活潑,也很憂郁,不被大家喜歡,在家里若有若無,最后死在鄰家的屋頂。
師:故事講得非常好,你們不僅能夠把貓的活潑、有趣講出來,注意到語氣和語調(diào)的變化,還能在老師講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新,真是講故事的能手!
二、推宗明本
1.第一只貓的亡失——天災(zāi)
師:從大家剛剛所講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所養(yǎng)的三只貓,特點不同,命運各異。面對這三只貓的亡失,鄭振鐸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
(板書:貓的亡失。)
師:我們先來看看他對于第一只貓亡失的情感。
生:“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p>
師:哪個詞能夠直接表現(xiàn)作者情感?
生:酸辛。
師:正是因為“一縷的酸辛”,所以鄭振鐸能平靜而理性地安慰小妹“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這說明他認為“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是可以由其他貓來替代的。第一只貓的亡失,不過是生命新陳代謝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這種失可以說是正常的,是“天災(zāi)”,是沒法避免的。
2.第二只貓的亡失——人禍
師:他對第二只貓亡失的情感呢?
生:“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p>
師:哪些詞能夠直接表現(xiàn)作者情感?
生:悵然、憤恨、詛罵。
師:這些情感詞與上一次相比怎樣?
生:更加深重。
師:相比較第一次的“天災(zāi)”,這次卻是“人禍”,這樣的事是本不該發(fā)生的。所以作者悵然地,憤恨地,詛罵奪走了我們親愛的同伴,奪走了我們摯愛的小貓的這個人。
3.第三只貓的亡失——偏見
師:第三只貓呢?
生:“我心里十分地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兩個月后,我們的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p>
師:很好,哪些詞能夠直接表現(xiàn)作者情感?
生:難過、暴怒、更難過。
師:第三只貓較前兩只貓相比不僅長相難看,而且性情憂郁懶惰,在家中可有可無,照理來說它的亡失不應(yīng)該讓作者內(nèi)心感到悲痛??蔀槭裁雌@么一只可有可無的貓讓作者說出“我心里十分地難過”以及“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這樣的話?
生:因為他錯怪了/冤枉了那只貓。
師:為什么會冤枉那只貓?假設(shè)換成第二只大家都摯愛的貓,你認為作者還會那么輕易地認為是它咬死了芙蓉鳥嗎?
生:不會輕易認為。
師:因為大家對于第三只貓都有?
全:偏見!
(板書:偏見。)
師:說得真好,正是在這種偏見之下,鄭振鐸并沒有進行理性思考,而是妄下斷語。作為人,如果我冤枉了你,你還能跟我辯論一番,可是這是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鄭振鐸當時對于這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采取了什么手段?
生:暴怒、虐待。
師:而這些暴怒、虐待的行為如今卻成了刺傷他良心的針!讓他的良心不安!正是作者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才會進行真誠而深刻的懺悔和反思。
師:我們一起來把第30小節(jié)讀一下,體會鄭振鐸的痛苦和懺悔之情。
(生讀。)
師:作者僅僅是因為冤枉了這只貓而感到難過嗎?他更難過的是什么?
生:他更難過的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冤枉了這只貓,想要去補救的時候,貓卻死了。
師:是啊,作者冤枉了它并且永無改正的機會了!當鄭振鐸反思了自己的問題,并竭力想去彌補時,貓卻死在鄰家的屋脊上。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作者的內(nèi)疚、懺悔之情達到了頂峰。換作是你,你會怎么做?(停頓2秒)我想一般人自責一段時間也就過去了,而鄭振鐸卻說出“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的話語。其實在說到第二只貓亡失時也有類似的一句話:“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边@兩種感情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
師:“好久不養(yǎng)貓”是因為摯愛,面對第二只貓的亡失是需要時間來慢慢撫平,一時半會是無法走出來的。而對待第三只貓,鄭振鐸反省了自己的過錯并且想彌補時,卻永無改正的機會。所以“永不養(yǎng)貓”其實就是永不原諒自己,是對自己良心的懲罰。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把課文的第30—34小節(jié)朗讀一遍,體會作者的悲痛和懺悔之情。老師來給大家朗讀一遍,注意聽好老師朗讀時的重音。
(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懺悔之情。
(生齊讀。)
師:作者這種懺悔、反省自我的精神就是中國知識分子非常推崇的高尚精神——自省精神。
(板書:自省精神。)
三、知人論世
師:鄭振鐸就是這么一個具有自省精神的人。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有關(guān)他的介紹。
(生齊讀。)
師:“振鐸”不僅是警示世人,更是警示自己。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自省精神,才顯現(xiàn)出鄭振鐸人格的偉大。只有對自身要求非常高的人,才會時時自省。接下來請同學們再一次把課文的第30—34小節(jié)朗讀一遍,感受大師的自省精神,也希望你們能夠通過朗讀,讓這種自省精神在心里真正扎根。
(生齊讀。)
四、反躬自省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篇課外閱讀——魯迅的《一件小事》,再次感受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難能可貴的自省精神。
(生默讀。)
師:魯迅先生與黃包車車夫在路上遭遇車禍,當時他覺得沒必要理會,但是車夫還是主動扶起老太太去巡警分駐所,這時魯迅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與車夫相比太自私了。面對這件小事,魯迅竟然如此反省和解剖自己。這就是一種自省精神,而高尚人格的培養(yǎng)就是源于自省精神。
師:從《貓》《一件小事》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出,不止一位作家具有這樣的自省精神。這是否也喚醒了你的自省意識呢?接下來請大家閉上雙眼,靜靜地想一想。
(生閉眼反思。)
師:孩子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值得自省的事情還有很多。通過這堂課,我希望大家尊重每一個生命,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也希望大家能逐步培養(yǎng)自省精神,讓自己成為像鄭振鐸一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教學反思】
筆者在設(shè)計教學過程時立足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內(nèi)化語文德育功能。
1.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
通過對三只貓亡失原因的探討,分析作者及家人對三只貓的不同情感,發(fā)現(xiàn)第三只貓的亡失最讓人無法釋懷。作者的自省和吶喊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共情。弱小動物的題材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共情力,而文章的力量,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
2.發(fā)揮語文的育人力
《貓》這篇文章除了讓我們知道要愛護小動物、尊重每一個生命外,還力透作者懺悔的原因——中國知識分子身上可貴的自省精神。在課堂的最后部分,筆者讓學生將課堂內(nèi)容內(nèi)化到心靈,去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觀照自身。這樣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情感的遷移和內(nèi)化,潤物無聲,水到渠成,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語文的育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