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燕
新課改逐漸深化,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師著手推行大單元教學模式,但是因為目前學生自主性差且教師理念落后,導致大單元教學有序推進受阻。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困境,以及釋放大單元教學的轉變學生學習意識、多維提升學生素養(yǎng)以及整體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價值,教師設定出強調學生主體性、提高教學實踐性以及注重教學連貫性的原則,隨后按照明確教學目標、圍繞主題整合內(nèi)容、引導整體預習、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開展教學活動以及實施單元評價的順序,構建起大單元教學模式,科學有序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學生自主性差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學習導向型”的模式,需要學生在探索與經(jīng)歷中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但是因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思維以及行為影響較深,所以學生習慣于被動聽講這一方式,一方面缺乏主動探索的意識,另一方面不具備自主學習的技巧與能力,這就導致學生對知識缺乏自主探索的動力,并且對于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適應性較差,從而教學有序推進受阻。
教師理念落后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組織者與引導者,不僅需要在每次課程教學前明確教學目標與主題、整合教學與學習資源、設計情境以及活動任務,還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和學習。但是因為大單元教學模式推行時間較短,并且傳統(tǒng)教學理念對教師影響較深,所以教師缺乏充足的理論指導以及實踐經(jīng)驗,無法多維度運用科學高效的策略與方法。
轉變學生學習意識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推行后,教師著手引導學生樹立起“單元整體”學習目標,并且推動其在課前圍繞單元主題進行預習、在課中推動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探索、在課后及時梳理單元知識結構。學生一方面不會再將單篇文本或者單項知識的掌握為主要任務,而是樹立起整體學習意識,另一方面會認清自己主人翁的角色,逐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多維提升學生素養(yǎng) 大單元教學模式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不再僅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運用大單元教學理念,會圍繞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內(nèi)容與任務,促使學生在多語篇學習過程中提升文化感知力,在情境與任務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自主學習中鍛煉思維能力,在閱讀與寫作中提高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以此實現(xiàn)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整體優(yōu)化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一個較為綜合性的概念,對其進行優(yōu)化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引領學生學習的主要力量,學生是學習知識的實踐主體,二者各自發(fā)揮價值并且互相配合,將“教”與“學”的結構很好地平衡。除此以外,大單元教學模式重視目標和主題的確定,可以為教師有所側重展開教學奠定基礎,進一步推動教學結構優(yōu)化。
強調學生主體性 鑒于大單元教學模式旨在推動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與策略時,必須堅持“強調學生主體性”這一原則,將學生喜歡且感興趣的元素融入教學內(nèi)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水平的教學任務,同時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自主學習的機會,促使學生在以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高效學習知識,循序漸進提升能力與素養(yǎng)。
提高教學實踐性 在傳統(tǒng)“重講解,輕培養(yǎng)”教學模式中,教師將教學重心放置在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雖然可以達成教學目標,但是不利于學生綜合提升。對此,教師必須在構建大單元教學模式時,秉持“提高教學實踐性”這一原則,設計出真實的情境,同時開展需要學生實際參與的教學活動,以此促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與素養(yǎng)。
注重教學連貫性 大單元教學是一個具有系統(tǒng)性以及完整性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從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完善與創(chuàng)新。就此,教師遵循“注重教學連貫性”的原則,實施確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評價這四個具有連貫性的教學步驟,構建起科學合理的大單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由淺至深、由簡到難學習知識,以此持續(xù)提高教學有效性。
明確教學目標,分清單元教學主次 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師推行單元整體教學的基礎與前提,可以避免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方向偏移,并且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明晰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為有所側重開展教學奠定基礎。就此,教師在推行大單元教學時,根據(jù)單元中整體教學內(nèi)容以及素養(yǎng)培養(yǎng)任務,確定教學的主要以及次要目標,為學生綜合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首先,總結出本單元三首古詩以及三篇現(xiàn)代文的共同之處,明確本單元的主要目標是“帶領學生品味寫景文章以及學習景色描寫的技巧與方法”,教師在設計教學規(guī)劃時,便可圍繞這一目標制定實踐策略與方法。其次,因為三年級仍舊是學生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并且本單元涉及古詩教學這一模塊,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對語文基本知識的掌握與積累,將“學習與掌握生字詞”和“背誦古詩全文及注釋”作為教學次要目標,以此為學生的提升與發(fā)展提供保障。最后,針對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這一素養(yǎng)的要求,以及單元中“習作”模塊中的內(nèi)容,教師設定“感知與記錄生活中的美”這一綜合性目標,其不僅與教學主要目標相關聯(lián),又以基礎知識學習這一次要目標為基礎,對于學生拓展與提升具有重要價值。由此教師明確單元教學主要、次要以及綜合性目標,分清教學主次,增強教學有序性。
圍繞單元主題,篩選整合教學內(nèi)容 小學語文中每個單元中的文本以及教學模塊,均是圍繞著同一個單元主題,所以教師需要在實踐大單元教學時,圍繞著每個單元的主題,篩選以及引入課外教學資源,并將其與課本教學內(nèi)容相整合,既避免學生學習方向偏移,又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儲備。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年下第一單元時,首先,根據(jù)單元導讀這一模塊以及三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確定單元主題是“大自然的生靈”,并且明確關鍵詞為“大自然”與“生靈”兩個,以此為篩選整合教學內(nèi)容指引方向。其次,本單元古詩以及課文中都涵蓋了對大自然中多樣動植物的描寫,但是專門描寫植物的文章只有一篇《荷花》,無法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植物這種生靈的生命力,所以教師著手從課外引入以介紹蘭花、梅花、松樹等為主體的文章,并且展示對應的圖片,引導學生從更多維度感受植物獨特的美感。由此教師圍繞單元主題,引入及整合課外教學內(nèi)容,拓展單元教學的邊界,開闊學生眼界。
引導整體預習,促進高效課堂構建 預習是學生為深入理解以及課堂聽講做準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若能有效提高學生預習的質量,便可以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助力。與此同時,教師在構建起大單元教學模式后,會更為關注學生對單元整體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教師在要求學生預習時,需引導其立足單元整體,以此避免學生在課堂上跟不上教師思路,或者無法參與教師設計的情境或任務。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為學生設置以下任務。首先,將本單元中所有的生字詞摘抄下來,并且通過結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掌握每一個生字詞的含義及用法,此任務推動學生整體把握單元內(nèi)的基礎知識,為其在課堂中更為深入理解課文含義以及單元主題做好準備。其次,要求學生自主總結出每一篇課文記敘的故事內(nèi)容以及闡明的道理,既推動學生把握單篇文本的內(nèi)容,又促使學生在多語篇閱讀中初步感知“寓言”體裁的“借喻”手法。最后,要求學生闡述閱讀完本單元課文后的感受,并且用自己的語言嘗試概括寓言的語言特點。由此教師推動學生完成“基礎知識—文本理解—單元主題”這三個模塊的預習任務,引導其從單篇文本學習過渡到單元整體學習,促進大單元教學實施。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知識掌握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以調動學生情感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單向式的教學,旨在將學生放置在具體且真實的場景中,感悟并把握其中蘊含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其以學生為主體,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自主理解。就此,教師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主動學習。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四年上第四單元時,首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問題:“你知道什么是神話故事嗎?你聽過哪些神話故事?”隨后邀請學生回答問題并分享,以此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推動學生回顧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歷,并且順勢引出本單元的主題。其次,教師在帶領學生深入閱讀與分析課文時,播放以課文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視頻,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促使學生在觀看中把握每一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節(jié),此情境消除學生閱讀文字的枯燥感,加深學生的印象與記憶,同時提高學生之后理解課文的效率與質量。最后,教師要求學生選擇一篇課文,運用圖畫還原故事內(nèi)容,以此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促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回顧課文內(nèi)容,增強其對單元知識的掌握。
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單元學習能力 教學活動是一種較為靈活的教學形式,不再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為主要教學形式,包含著多樣化的任務,一方面促使學生在參與中潛移默化接受知識熏陶,另一方面多維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若要構建大單元教學模式,必須指向學生學習素養(yǎng),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是需要創(chuàng)設多種實踐機會綜合提升學生素養(yǎng)。就此,教師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整體提高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完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后,設計實踐探究活動,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大自然的奧秘,通過閱讀課外書或者查找網(wǎng)絡等形式,對其特點、形成等進行探究并寫一段文字對其進行介紹,以此延伸單元教學,促使學生在探索與構思中,鍛煉思維邏輯能力。再例如:教師在講解完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后,設計“詩歌朗誦大賽”這一活動,給予學生一周準備時間,要求其運用課后時間,依據(jù)詩歌中蘊含的感情,通過跟隨視頻練習,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此過程中,教師圍繞“詩歌”這一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既推動學生更為深入地把握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又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實施單元評價,科學評估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最后一環(huán),若能保證評價機制的科學性,便可以為教師調整教學以及學生改進不足提供方向,但是目前教師過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一方面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另一方面沒有將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導致教學評價價值無法充分釋放。與此同時,教師若想持續(xù)完善與優(yōu)化大單元教學模式,必須準確掌握每次單元教學的效果。就此,教師構建單元評價機制,與學生間進行雙向評價,為提高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指引。首先,教師豐富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基礎上,考查學生預習主動性與效率、在教學情境與活動中的參與度及主動性、單元整體學習意識與能力等指向大單元教學的評價標準,以此全面評估學生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的表現(xiàn),為制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奠基。其次,教師設置“學生評價教師”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其主觀角度,對學習內(nèi)容豐富程度、教學方法趣味性進行評價,并且闡述自己在未來單元學習中想要接觸的內(nèi)容與形式,以此便于教師從學生處了解學生對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適應度,為設計更加切合學生喜好和學習水平的大單元教學策略提供方向。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教學新樣態(tài),要求教師作為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前確定教學主題以及教學目標,并且以其為中心設置情境任務和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作為主體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旨在打破“教學導向”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價值與作用。小學語文不僅是主要科目之一,還為學生整體學習以及日常生活奠基,所以提升其教學有效性,對于學生長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著手將大單元模式運用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蓄力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