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郭寶昌,2021年7月攝于北京。圖/視覺中國
“驚悉郭寶昌先生逝世,不勝哀傷!82年畢業(yè)分到廣西廠,初來乍到的幾個年輕人,得到‘郭爺’的舉薦和欣賞,感恩之心至今銘記。幾個人凡去他家蹭飯時,回回聽他聊‘大宅門’夢,點點滴滴仍歷歷在目,令人唏噓。郭寶昌先生一路走好,天堂仍有大宅門……”
2023年10月12日16點30分,很少對電影之外的事務發(fā)聲的導演張藝謀通過他的個人工作室賬號發(fā)布了一條微博,悼念10月11日去世的導演郭寶昌。短短的篇幅里,他回顧了郭寶昌四十年前在廣西電影制片廠工作時,對他和幾位當時的年輕導演的賞識與幫助,字里行間透露著濃厚的感恩之情。與此同時,網(wǎng)友們也開始紛紛發(fā)文感嘆,悼念郭寶昌的離去。
享年83歲的郭寶昌,是難得的那種憑借一部電視劇就“封神”的導演。2001年4月15日,郭寶昌編劇、導演的電視劇《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立刻火爆全國。劇中明星云集,除了有陳寶國、劉佩琦、斯琴高娃等演員擔任主演,更有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等知名導演前來客串。最終,這部劇因為對時代的精準反映,觸動人心的劇情和精湛的演技留在了觀眾們心中,上演后二十多年來不斷被觀眾回憶和重溫。
實際上,《大宅門》的劇中故事,很多都是郭寶昌真實人生的寫照。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均來源于郭寶昌身為大戶人家養(yǎng)子的所見所聞。劇本創(chuàng)作的過程跨越幾十年,原始劇本數(shù)度被毀,卻又一次次起死回生,最終在他的堅持之下拍攝出來。因為人生的黃金時間在特殊時期度過,郭寶昌本人的前半生也是跌宕起伏,而這些曲折經(jīng)歷,也是導致他的作品稀少,并只能在晚年綻放光彩的原因。
晚年的郭寶昌,最愛做的事就是爭分奪秒地寫作。他不斷著書立說,記錄一切,曾說自己還有一肚子故事要講。去世之前,他歷時3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版《大宅門》剛剛完成,即將與讀者見面,但如今,他也只能遺憾地與大家告別。足夠幸運的是,郭寶昌和他寫下的傳奇,仍將在這個世界繼續(xù),《大宅門》早已毫無爭議地成為國產(chǎn)劇中的經(jīng)典之作,永遠陪伴著觀眾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陶慶梅近些年一直在與郭寶昌合作寫書,他們曾出版了《了不起的游戲:京劇文化好在哪》這本研究京劇文化的著作,并為此花費了四五年的時間。在陶慶梅眼中,郭寶昌是一位對待藝術創(chuàng)作極為嚴謹認真的前輩,他會窮盡所有的力量研究他喜歡的話題,而且這種熱情能持續(xù)很久。每次見面時,陶慶梅都會向郭寶昌提出一些問題,等到下一次見面時,她發(fā)現(xiàn),郭寶昌對她提的所有問題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因為對每一個問題,他都去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包括一些西方的戲劇理論,并把它們消化成為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當年,也正是用這種認真的態(tài)度和熱情,郭寶昌寫出了“一生一部”的精品《大宅門》。1995年,郭寶昌創(chuàng)作出了50多集《大宅門》的劇本。創(chuàng)作時,陪伴他的只有一張書桌,滿滿一冰箱的食物,每天一壺的開水。幾個月的時間里,他很少踏出家門,腦海中的幼年回憶瘋狂地涌上來,養(yǎng)母的教誨,養(yǎng)父口中那些精彩的故事,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一一在紙上再現(xiàn)。他那時已經(jīng)下定決心排除一切干擾,非要把這部他醞釀了幾十年的作品拿出來不可。最終,劇中的故事,真的在這種近乎自虐的條件下,被他“修煉”成型。
那時,郭寶昌已經(jīng)是一位成名的導演,擁有了《神女峰的迷霧》《淮陰侯韓信》等數(shù)部頗受好評的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力和影響力都逐漸上升,生活也逐漸向好。他本該趁機舒口氣,放松一下自己。但他卻決定趁著這股勁,將醞釀多年的《大宅門》劇本徹底拿出來。他要紀念他所經(jīng)歷過的那一段段離奇的家族歷史。
1940年,郭寶昌作為一個貧民的兒子出生在北京,父親早逝,他被母親賣掉,輾轉之后被養(yǎng)母郭榕買走。郭榕當時以20多歲的年紀嫁給了70多歲的郭寶昌的養(yǎng)父,也就是同仁堂樂氏家族的后代,濟南宏濟堂創(chuàng)始人樂鏡宇。作為正房夫人,郭榕沒有后代,于是一直將郭寶昌當作兒子撫養(yǎng),郭寶昌跟隨養(yǎng)母姓郭。從此,郭寶昌開始了他人生的一番奇遇。12歲之前他都生活在郭榕的母親家中,12歲之后他開始到養(yǎng)父家生活,一步登天地進入了那個“大宅門”。在復雜的家族關系之下,他逐漸學會了察言觀色,體會人情冷暖,也默默地觀察著大家族中的一個個人物。
電視劇《大宅門》 海報。
在養(yǎng)父母的講述和自己的親身接觸中,郭寶昌懷著一個半外來者,半自己人的身份在觀察“宅門”里的人,發(fā)現(xiàn)了很多頗具性格的人和不可思議的事。比如《大宅門》中的白玉婷,因為“戲癡”,迷戀戲曲演員,而嫁給了照片,事實上,這個人物就是郭寶昌在養(yǎng)父母家中的親戚“十二姑”,生活中,她也的確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除此之外,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大宅門》中,由陳寶國演繹的那個極富個性的白家掌門人白景琦,正是他心中那個有趣的、常常給他講故事的養(yǎng)父樂鏡宇的化身,他的性格最為鮮活,既頑劣固執(zhí),又瀟灑重情,這種矛盾感曾讓郭寶昌在崇拜養(yǎng)父的同時又感到不解,但最終他理解了養(yǎng)父,并把養(yǎng)父的親身經(jīng)歷,大部分用在了白景琦的身上。
那時起,從小在梨園聽戲的郭寶昌就在醞釀著,有一天他可以親自撰寫這些家族傳奇。到了1959年,郭寶昌“時來運轉”,迎來了實現(xiàn)理想的機會。他參加高考,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雖然報考中途,郭寶昌作為富人家養(yǎng)子的身份遭受質疑,但當時電影學院的老師田風頗為愛才,親自為他打了包票,他成功入學。但理想根本沒有那么容易實現(xiàn),郭寶昌畢業(yè)后沒有成為導演,而是因為身份問題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在這種大喜大悲的人生劇本之下,郭寶昌似乎沒有選擇,為了身邊的人,他只能選擇“負罪”活著,等待機會。
寫故事算是郭寶昌支撐自己的動力,但他寫作的那部劇本命運多舛。那些年,數(shù)不清有多少次,他記下的故事多次被人銷毀:養(yǎng)母因為他記錄所謂的家丑,撕掉過他的劇本,在特殊年月,他也記掛著這部劇本,結果,記錄劇本靈感的只言片語也被人發(fā)現(xiàn)、毀掉。甚至在后來的日子里,他和第一任妻子離婚時,劇本也散失過一次。當時他對財產(chǎn)一無所求,只要劇本,但妻子給他的回答是“燒了”。
1995年前后,總是經(jīng)歷大起大落的郭寶昌人到中年,才終于踏上了正軌,戲約也逐漸多了起來。但他一心記掛著《大宅門》,便有了瘋狂的“閉門寫作”的舉動。他曾回憶,雖然《大宅門》已經(jīng)讓他等待了多年,但真正下筆之后,寫作還是非常順利的,因為這個故事已經(jīng)在他腦海里醞釀了幾十年。
心中的這份持久的光熱,最終化作了經(jīng)典的劇作。郭寶昌用這樣飽含深情的寫作,給《大宅門》中的每個人都賦予了極強的個性。無論是張揚、重情的“老七”白景琦,還是性格復雜的“白三爺”白穎宇,或是頗有擔當?shù)呐越巧岸棠獭保寄茏層^眾在細微之處深深共情,感受到人物身上那種真實、鮮活的生命力。電視劇播出后成為一代人的時代記憶,副導演洪海在郭寶昌去世后回憶,當年“多少人追著劇,看得屏息凝神,看得念念不忘”。
大多數(shù)人知道郭寶昌,首先是因為《大宅門》的風靡。實際上,郭寶昌還有另一個角色,就是如張藝謀所言的那樣,他是“第五代”導演的伯樂。1973年,郭寶昌被調往廣西電影制片廠,但是當時他算是“戴罪使用”,直到1979年才延遲獲得電影學院的畢業(yè)證。雖然終于可以在工作中放開手腳,但是他的姓名也總是隱沒在作品背后。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郭寶昌終于獲得拍電影的機會,也開始因為電影創(chuàng)作,和正在電影學院就讀的“第五代”導演結識,并結下深厚友誼。
說起來,郭寶昌和“第五代”的緣分也算是不打不相識。1980年,郭寶昌帶著自己的處女作《神女峰的迷霧》從廣西回到北京電影學院放映。那時,按照慣例,一部新片在被觀眾看到之前,總是先拿給電影學院的專業(yè)學生內部觀賞,聽取專業(yè)意見。但是劇中演員侯克明卻堅決反對郭寶昌帶戲回校,因為他知道,電影學院現(xiàn)在活躍著一群調皮搗蛋的新生,在看新片時專門以起哄為能事,現(xiàn)場調侃諷刺,很多老導演都在他們的“裹亂”之下,喪失對作品的信心。
好奇心極強的郭寶昌,聽到這件事卻來了精神。他非要把處女作帶回母校,且非常自信地認為,自己的作品能夠征服他們。于是,作品放映期間,他淡定地聽著身后那群學生的“倒彩”和調侃,并未發(fā)言。沒想到,這些學生并不只會起哄,在觀影途中,他們看出了《神女峰的迷霧》中不落俗套的部分,慢慢被吸引,直至最后竟然為作品鼓起掌來。后來他才知道,起哄的學生幾乎都來自電影學院“78級”,如今已經(jīng)成為著名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都出自這一屆。其中在影院里帶頭起哄的那個人,正是后來也成為著名導演的何群,此后,他和郭寶昌的友誼也持續(xù)了多年。
兩年后,這段緣分竟然還迎來了后續(xù)。1982年,郭寶昌看到了田壯壯、張藝謀等人參與的電影《紅象》,他的第一反應是驚喜,發(fā)現(xiàn)中國人居然能拍出這樣的電影。這時候,他才在內心確信了當年的判斷:“78級”那些“不怕死的牛犢子”,叛逆外表下隱藏了不凡的才華和思想,他們的眼光更是相當前衛(wèi)、國際化的。更有緣分的是,這些“牛犢子”畢業(yè)后,居然分配到了他所在的廣西電影制片廠。于是,在愛才的郭寶昌的支持下,這群新一代導演成立了“青年電影攝制組”,大膽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優(yōu)秀作品,蜚聲國際。
不過,在郭寶昌的記憶中,作為師兄的自己并沒有指導過“第五代”拍電影,所謂做過他們電影的藝術指導,也是掛名的。因為從《紅象》開始,他就感受到這群人身上的生命力和超前眼光。他僅僅是抱著藝術家的眼光,真心激賞他們的作品,并在電影上映過程中給予幫助,保護他們身上那種叛逆十足的創(chuàng)造力。實際上,不管自身屬于哪一代導演,郭寶昌的靈魂始終和“第五代”的兄弟們屬于同一個陣營,他們都知道,一部真正的好作品,正是需要靠著創(chuàng)作者身上前無古人的勇氣和探索精神,才能最終完成。
這群“老炮兒”的友誼自電影開始,也因為對表演和影視的熱情持續(xù)終生。1984年之后,郭寶昌和導演“兄弟們”因為工作關系漸行漸遠,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在北京重聚。那時,也正好是郭寶昌第一次籌拍《大宅門》的時期,在聚會上,郭寶昌邀請張藝謀為他的《大宅門》出謀劃策,田壯壯則當即提出,大家可以親自到電視劇中客串,為郭寶昌“助威”。當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紛紛響應,表示要抽時間親自參演《大宅門》。
這真不是一句玩笑話。此時這些“第五代”影人早就成為名人,工作時間排得滿滿當當,但“大腕”們異口同聲地愿意為了郭寶昌保留檔期,甚至愿意集體剃光頭,裝辮子,拍攝清朝的戲份。而那時,命途多舛的《大宅門》第一次開機不久后就遭遇變故,必須暫停,直到數(shù)年之后,《大宅門》項目重啟,這些大導演依舊能夠做到信守承諾,調整自己的時間,前來拍戲,這種風雨無阻的守約令人感動。
戲里戲外,皆有故事。當《大宅門》終于重啟拍攝時,當年的“臭小子們”齊聚宅門內外,同飆演技,也是為了回報郭寶昌過去對他們的情義相挺。當時,認真的張藝謀為了客串好大太監(jiān)李蓮英的角色,精益求精,反復糾結,甚至請求花時間重拍;陳凱歌趁著從英國回國的三天時間,抽出一天客串《大宅門》中的一個小角色,還為此不顧形象剃掉了鬢角。有一場戲,郭寶昌需要和張藝謀、姜文一起出鏡,沒辦法做導演,在場的田壯壯自告奮勇充當執(zhí)行導演,侯詠負責拍攝,何群做美工。伴著這些真摯情誼,最終,“大腕”們參演的珍貴影像,也永遠留在了觀眾們的腦海里。
2016年6月,郭寶昌執(zhí)導中國國家話劇院復排《大宅門》。圖/視覺中國
郭寶昌的合作者陶慶梅覺得,郭寶昌作為一位藝術家的價值,其實是長期被低估的。他超乎尋常人的傳奇經(jīng)歷,他所經(jīng)歷的時代變遷,他作品中的藝術價值,他對京劇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實踐,還有他剛剛完成的《大宅門》小說,都是一筆筆值得后世挖掘的寶藏,但可惜的是,直至他去世,學界對他作品的研究還沒有完全展開,對他作品的研究也不夠重視,提到他,人們還是只知道他的一部《大宅門》?!拔矣X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藝術家,尤其是他對藝術的忠誠,對藝術的探索等(精神),是他身上最重要的東西。”陶慶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考察過郭寶昌的人生和作品,人們會發(fā)現(xiàn)此言不虛。無論是對新電影語言的探索,還是對電視劇技術的開發(fā),或者是將話劇與京劇結合,郭寶昌一直行走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頑童,永遠都對新鮮事物抱有熱忱。
剛剛開始做導演時,郭寶昌就執(zhí)著于探索最新、最前衛(wèi)的內容。他那部征服了“78級”師弟們的處女作《神女峰的迷霧》,開創(chuàng)了刑偵領域商業(yè)電影的先河。此外,《大宅門》電視劇中也隱藏著很多創(chuàng)新,早在很多電視臺還沒有高清電視這一概念時,郭寶昌的《大宅門》全劇就已經(jīng)做到了高清攝影機拍攝,這是一個極富創(chuàng)新意識的舉動。
似乎是得到了養(yǎng)父樂鏡宇的真?zhèn)?,郭寶昌在生活中也是個愛玩、愛搞創(chuàng)新的人。他從小穿衣就有自己的主見,經(jīng)常穿皮鞋不系鞋帶,還覺得這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時尚。準備考電影學院時,他還因為著裝不符合當時的風格,被幫助他考學的班主任老師好一番教導,卻仍然堅持自己的審美。此外,因為在大宅門生活過,郭寶昌對美食的要求很高,做飯也是一把好手。他曾說,張藝謀、何群一度總到他家蹭飯,田壯壯也喜歡到家里吃他的炸醬面,大家總說他的炸醬面是業(yè)內“一絕”。后來飯做多了,大家開始流傳一個笑話,說郭寶昌是“一流廚子,二流導演”。
實際上,做飯是郭寶昌的愛好,也是郭寶昌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個玩世不恭的老北京人,總是喜歡開著玩笑,輕描淡寫地講自己的故事,但對情感表達的卻質樸、真摯,也有著老派人身上那種傳統(tǒng)和溫暖。合作者陶慶梅就吃過郭寶昌親自做的蟹肉炒雞蛋,其中的蟹肉是郭寶昌自己一點點剝下來的,因為他對食材的要求比較挑剔,不想糊弄客人,才親自操刀。陶慶梅很感動,她知道,郭寶昌透過做飯對她表達的,是一份對合作者的真誠謝意。
晚年的郭寶昌終于擺脫了前半生動蕩不安的生活,愉快而忙碌地度過他的每一天,和他的親人、朋友以及他最愛的戲劇在一起,獲得了安寧和快樂。戲劇會落幕,創(chuàng)作者會告別,但優(yōu)秀的作品會一直留在人們的心中。在《大宅門》的結尾,劉佩琦扮演的三老太爺,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富家子,逐漸變成了一個富有氣節(jié)和良心的人。如今,在悼念郭寶昌的諸多微博下面,有網(wǎng)友喊出了那句知名的臺詞“三老太爺,流芳千古”,用這經(jīng)典臺詞,表達著對郭寶昌的敬意和悼念,也懷念著他用生命和記憶塑造出的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這一份始終貫穿生命的“真”,也終于被他留住了。
(參考資料:《說點您不知道的》,郭寶昌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