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娟
隱喻普遍存在于人類的現實生活中,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思維方式。Lakoff 和Johnson 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 將隱喻視為一種認知思維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修辭學觀點。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性思維能力是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理解抽象事物時不可或缺的認知能力。隱喻是一座橋梁,將兩個概念域聯(lián)系起來,用已有的認識去熟悉未知的事物。而動物習語就是借助隱喻的認知手段,通過動物的一些行為特征來認識和理解人類的特征和行為,構建“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
動物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 在人類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漢語言中大量的動物詞匯具有豐富、形象的隱喻意義。當然,英語中也存在著類似的詞匯,不同的文化、生活習慣、地理環(huán)境或者宗教信仰使中外在理解與使用動物習語上存在不同之處。動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行為特征等常被用來隱喻性描述人類的特征和行為,可以使表達更委婉、隱晦,從而間接地表達贊美、嘲笑、諷刺、詛咒等態(tài)度。如人們用“吠犬不咬人”形容一個看起來很兇猛但可能不會傷害你的人,與英語中A barking dog never bite 相對應。因此,對動物習語的隱喻形成及暗含的意義進行充分了解,使?jié)h語動物習語在翻譯上更加精確,避免在中外交流中產生誤解。
概念隱喻最早是由拉科夫和約翰遜在他們的著作《我們生活的隱喻》中提出的,被認為是認知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隱喻思維基于我們與世界互動獲得的經驗,通過兩個域之間的相似,將源域中的特征元素映射到目標域中,以此理解較為抽象、復雜的概念。概念隱喻具有體驗性。在描述抽象事物時, 隱喻思維能幫助人們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通過人類已知和熟悉的經驗來理解和體驗未知和抽象的事物 (孫毅,2010)。概念隱喻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概念域之間的交流, 且抽象概念的生成機制是隱喻映射。常見的隱喻類型包括: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動物習語凸顯出“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屬于實體概念隱喻。實體隱喻理解上更加容易,動物的屬性較容易被人類掌握和理解,可以被人類作為源域,投射到描述人的身心特征上。
人們總結了在勞動實踐中相對穩(wěn)定的語言單位的結構和意義,我們稱之為習語。習語包括固定的成語、諺語、典故、俚語等。漢語中含有大量和動物相關的習語,涉及諸多動物,反映了人類的豐富經驗與認知空間,具有具體且豐富的文化內涵。漢語和英語作為世界上兩種古老的語言,充斥著大量的動物習語。由于對動物認知上的不同,使英漢動物習語在表意過程中也存在著差異,增加了英譯的難度。
動物隱喻是指人們將動物擁有的屬性通過隱喻的方式映射到人類的概念域中。映射的源域就是,人類已知的動物的外貌特征、生活習性、行為動作;而目標域指被用來構建的,與人類這個概念域相關的認知模式。動物隱喻在語言表達上很常見。例如,用動物來形容人,就形成了Man is animal 的隱喻。動物與人類的復雜認知發(fā)展密切相關, 它在構建人類概念、理解人類行為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隱喻是基于源域與目標域兩個概念域之間的系統(tǒng)性映射,即將源域的基本結構概念映射到目標域上, 通過前者來理解后者。隱喻映射受“恒定原則”制約, 是凸顯目標域典型特征的單向、部分的映射,映射過程只能從源域映射到目標域, 且不會改變兩者本身的內在圖式結構 。以下就源域(動物域)向目標域(人類域)的映射進行分析。
1.基于外在形態(tài)形似的映射
動物的外在特征是人類可以直觀了解的,當人們將動物的外形特點通過映射的方式反映到對人類的認知上時,人類便被賦予了動物的外在形象。通過部分代替整體的方式,形成了“人是動物”的隱喻。例如,虎是百獸之王,外形彪悍、力大威猛,所以虎的隱含喻義就含有強壯、雄壯、威武等,漢語里有“虎背熊腰”“虎虎生威”“狐假虎威”等詞語。人們將老虎威嚴的外形特征映射到作為目標域的“人”身上,并以此物理相似性為基礎來構建隱喻。“虎虎生威”就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有著像老虎一樣令人敬畏的氣勢。
2.基于生活習性、個性特征相似性的映射
除了可以用動物的外形來隱喻人類之外,還有基于動物生活習性的映射。眾所周知,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喜歡獨居,被譽為“森林之王”。所以,以生活習性相似為基礎的隱喻映射,就產生了如“一山不容二虎”“放虎歸山”等習語。還有,狼本性貪婪、兇殘,喜歡爭斗,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兇狠、有野心,例如:“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狼吞虎咽”等。還有很多與動物的生活習性、個性特征相關的隱喻映射,如狐貍的狡猾、多疑;豬的骯臟、貪吃;蛇的陰險、冷酷等。
3.基于情感相似性的映射
對于動物,人們的態(tài)度褒貶不一。在不同的文化中,態(tài)度也會差異很大。在中國,對于擁有美好象征意義的動物,如鳳凰、龍來說,常會用來形容對他人的喜愛、期盼、祝愿等;對于像老鼠、烏鴉、狐貍等經常具有貶義色彩的動物來說,人們則給予討厭、痛恨的態(tài)度。中國自古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成語,用來祝愿子女以后能夠有很好的未來(黃春,2021)。“龍”是權力的象征,“鳳”象征著祥瑞、安和,皆寓意美好。像喜歡偷吃糧食的老鼠,常被用來表達骯臟、丑陋、邪惡的行為,如偷盜。如“賊眉鼠眼”“鼠竄狗盜”“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因人們憎恨偷盜行為,所以常被用來表示對小偷的厭惡與鄙夷。
1971 年,德國翻譯家賴斯提出譯者應把譯本的功能特征放在首要地位。1978 年,弗米爾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中首次提出翻譯行為是以翻譯目的為準則,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靈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最終達到文本的真正目的和功能(鄒緣,廖根福,2021)。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遵循三個原則:目的原則是翻譯過程中的首要原則,翻譯是以交際為目的的行為,其交際目的決定翻譯策略和方法,強調譯文的“貼切”不僅是“對等”。譯者應根據原文本的預期功能和目的,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文化和特征。連貫原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具有可讀性和讀者可接受性。忠實原則強調目的語譯文應該與源語言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文化內涵保持一致,并且忠實于原作者,可將譯文的翻譯目的與原作者的意圖進行適當調和。
在中英動物習語中,動物喻體與其所表達的喻意,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具體包括:形同意同、形同意不同、形不同意同。本文主要側重漢語動物習語在翻譯時的策略,使其翻譯既忠于原文表達的內容,也要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所以本文基于翻譯目的論原則,探究最合適的翻譯方法,幫助譯出動物習語中蘊含的隱喻意義。以下闡述具體的翻譯方法。
中英兩種語言對同一意象的文化內涵具有相同的認識, 指示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基本對等,也就是說同一種動物意象具有相同的指示意義。對于譯者來說,這類動物習語的翻譯相對容易。在目的論忠實原則的指導下,目標語譯文應該與源語言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文化內涵保持一致,基本采用直譯法或逐詞翻譯法,以傳達漢語動物習語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狐貍在狩獵時, 經常會通過偽裝受傷或者同伴相爭來麻痹獵物使其掉以輕心, 并突然襲擊獵物的要害部位,所以,人們常用“詭計多端”“狡猾善變”來形容狐貍的本性。在中英文化中,人們都認同狐貍具有狡猾、善變的習性。如:“老奸巨猾:as sly as fox”,用狐貍狡詐的特點來形容奸詐狡猾的人。西方文化中“老鼠”常指卑鄙之人,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中文也常用老鼠來形容膽小怯懦、常行偷盜之事的人。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翻譯為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用來表達人們對老鼠厭惡、痛恨的態(tài)度。
此類習語的產生源于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或生活習慣的不同,使中英文化對于同一動物的認識存在偏差。譯者需要在翻譯時著重理解彼此蘊含的文化差異,使用異化加歸化的翻譯策略達到翻譯目的,采取意譯或者增減、注釋或轉換等方法,將二者的不同之處清晰地表達出來。例如,漢語習語“龍鳳呈祥”,“龍”在中國文化中是“皇帝”“權力”的象征, 是神圣的、高貴的,而在英語中,“龍”是兇暴的,帶有貶義。所以,英譯時可以直接采用意譯的方法,直接表達龍和鳳象征著“好運”的隱喻意義。關于“狗”這一動物形象,中英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漢語動物習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常帶有貶義色彩,如“雞犬不寧”“豬狗不如”“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類的親密朋友,代表著好運、忠誠,與之相關的表達大多表現出對狗的喜愛,如:“top dog”指領導人,“old dog”指行家,“l(fā)ucky dog”指幸運兒。采用直譯的話,很可能使讀者不理解原文真正的意思。所以,為了準確達到此類習語的交際功能以及使譯文更具連貫性,對于漢語動物習語英譯時需要在理解源語言文化中動物的隱喻意義之后,再決定采用意譯還是釋譯等方法。
除了上述理解動物隱喻的兩種方式之外,第三種就是喻體雖然不同,但背后蘊含的喻意是一致的。由于中英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翻譯時需要考慮不同的動物可能象征著相同的意義。根據目的原則,考慮到原文的交際目的,多采取歸化譯法:以譯語文化為中心,注重譯文的通順、流暢,指出“譯者盡可能地不擾亂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即偏向目的語(趙曉燕,2016)。所以,譯者應考慮目標語讀者所處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遵循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翻譯時可采用意譯法、改譯法等翻譯方法,通過動物本體之間的轉換,實現隱喻意義的傳遞。如:中國的動物習語“殺雞取卵”就是采用了歸化翻譯的方法,將其譯為“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寓意為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在西方“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來源于《伊索寓言》中的一則故事,但對于中國人來說,雞蛋是最常見的,所以,在英譯時不能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采用轉譯法,將“雞”翻譯成“goose”,“滑如泥鰍”翻譯成 as slippery as an eel ,“呆若木雞”翻譯成as dull as a goose,“氣壯如牛”翻譯成as strong as a horse,“膽小如鼠”翻譯成as timid as a rabbit(吳二紅,2014)。
本文分析了動物習語中存在的隱喻映射,即通過將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及人們對動物的態(tài)度映射到人類身上,來表達贊美、祝愿、討厭、厭惡等隱含義。“人類是動物”的概念隱喻將兩個概念域聯(lián)系起來,實現了動物習語中隱喻的認知功能。動物在中英文化認知上的異同,給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通過深度分析習語中隱喻映射的類型:相同的動物對應相同的喻意、相同的動物對應不同的喻意、不同的動物對應相同的喻意,探究了習語翻譯時的策略?;诜g目的論,本文對不同映射下的動物習語給出對應的英譯策略,如直譯法、意譯法、加注釋、轉換法等,希望在符合交際目的的情況下,采用最合適的策略傳遞漢語動物習語背后的隱喻意義,使譯文能夠準確表達說話者的意圖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