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定要訓(xùn)練,但更重要的是閱讀。我在寫作的時候老師曾跟我說:“如果你有十分的時間,六分用來閱讀,四分用來寫作。”
閱讀非常重要,一個作家的寫作,最后肯定會變成閱讀式的寫作。你要寫很多的事、很多的人、很多的生活,但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同時擁有很多人的生活,你也不可能永遠沖在生活的第一線,那么,這些陌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哪里來?就要通過閱讀來獲得。
作家要做很多的案頭工作。大家可能覺得一個通俗小說作家,不需要做那么多的案頭工作。我曾看過《達·芬奇密碼》的作者丹·布朗的創(chuàng)作談,他說:“我的每一頁小說,如果我要給它加注,可以加九頁注釋。一個好的作家,你的每一句話都要有來路?!?/p>
寫作的時候,你要為你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字、每一個標(biāo)點符號負責(zé)任。
我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很多人以為寫的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但其實小說是寫北京的。所有關(guān)于“耶路撒冷”的文字在整部小說里就兩三千字,但是我看了六十個小時的影像資料,包括各種電影、介紹、紀(jì)錄片,看的文字資料不計其數(shù)。這些東西有沒有用?在我的小說里面用處并不太大。但我寫這個小說的時候,特別有底。因為對它了解,我在寫到任何關(guān)于耶路撒冷的文字,哪怕寫到“耶路撒冷”這四個字的時候,我都覺得特別有底氣。
所以,一定要大量地閱讀,而且要讀“開”。如果你沒有讀開,那些書一本就是一本,這本書就是這本書。如果你讀開了,這本書就不只是這本書,有可能還是其他書,它是無數(shù)本書,無數(shù)本書也可能是一本書。
你看一些大作家,到最后基本上不看文學(xué)作品,他會隨便看,看菜譜、棋譜、《圣經(jīng)》。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像是一部文學(xué)作品,他能夠看出來這些東西,做到了融會貫通。
讀多少書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我只能以個人的經(jīng)驗跟大家說一說。
我上大學(xué)的時候,有很多想看又看不到的書。我列了個書單,之后天天泡圖書館,看書完全是“窮兇極惡”,就是從圖書館按字母排列的外國文學(xué)作品看起。我當(dāng)時完全是按字母順序往下看,從A看到Z,把整整的那一大間屋子里的外國文學(xué)都看完了。
(徐則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xué)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