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梅
“擼起袖子加油干”這句話屢見于媒體,生動地體現(xiàn)出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lǐng)導下,努力建設(sh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心和干勁。袖子本來是衣服的一部分,為什么能形象地反映出人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呢?這就充分說明了服飾文化廣博的覆蓋性和影響力。
日常生活中,借用服飾來闡明一個觀點,強調(diào)某一規(guī)定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我年輕時曾受邀參與一套叢書的編撰,主編是國家文物局的一位專家,他來信委婉地告訴我總體要求和注意事項,說千萬不要“穿鞋戴帽”,我理解是每個章節(jié)不要前面一段開場白,后面一段結(jié)語,果然被認可??墒侨涨翱囱胍曅侣劊不找徊枞~產(chǎn)區(qū)負責人介紹先進經(jīng)驗時說,要想讓茶山保持良久的可利用率,一定要“穿鞋戴帽”,我又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的借用,但寓意與前完全不同。山上種茶樹,要保留山坡和山頂上的原生態(tài),原有的各種樹要原樣保留,不可盲目擴大茶樹種植面積,方能保證茶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或許就是服飾文化的魅力吧。
借用服飾詞語來形容事物狀貌的例子自古有之,如“冠冕堂皇”,帽子不叫帽子而稱為冠,起碼是有身份有地位或有官職的人戴的。成年禮中的“冠禮”亦為士一級人家男子20歲時所進行的禮儀,20歲被稱為“弱冠之年”。冕更是帝王的專屬首服,重大禮儀上高官得以戴一戴,畢竟不是常事。“冠冕”加之“堂皇”是很氣派的樣子,同時很耀眼,莊嚴體面且不可一世,但實際用起來就不是這么簡單了?!抖昴慷弥脂F(xiàn)狀》中說:“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風情藏起來,換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濒斞冈凇肚医橥るs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中寫道:“在國難當頭的現(xiàn)在,白天里講些冠冕堂皇的話,暗夜里進行一些離間、挑撥、分裂的勾當?shù)?,不就正是這些人么?”很顯然,原本很高貴權(quán)威的服飾形象詞語,實際上成了文學語言中的貶義詞,這是頗有趣味的。
清代《笑笑錄》里有一段文章,說兩個學生欲上京謀生,行前辭別老師,請教要做好哪些準備。老師言道:“你就帶上一百頂高帽,走到哪里都是用得著的。”學生說:“是啊,如今人都愛聽吹捧,哪有老師這么開明謙虛、真心治學的??!”老師聽后非常高興。此學生對彼學生說:“高帽只剩下九十九頂了?!泵弊釉陬^上,若再高,那一定是被夸耀、獻媚。如果是帽子不高,多數(shù)是麻煩了,“被扣上帽子”一般指法律之外的罪名。這就是服飾文化的玄妙與深遠。一個有關(guān)詞語,人人都能心領(lǐng)神會,如“拂袖而去”,一般是追不回來了,這一著裝行為已充分表達出特定著裝者的憤怒或決絕。服飾所顯示出的一個舉動足以反映出人的心態(tài)或身份需求。“正襟危坐”和“科頭箕踞”肯定不一樣,表面看是服飾形象,實則包含許多。
以成語為例,看起來像形容衣服和外表的,實際上是描述一個人的整體,包括處境和層次。如“衣冠濟楚”和“衣衫襤褸”,說的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但只是這樣理解也不行,“綠蓑青笠”就不能這樣看,也許是漁翁,也許是隱居的士人。“布衣韋帶”與此用法相同,可以指未入仕的平民,也可以指學富五車、避居山林的高士。當然,有些看起來差不多的借用服飾的詞語,用法上有一種習慣,讀者聽者也能輕而易舉地分辨出來,如與上大致相同的“革履麻絳”,多指窮苦人或出家人,一般不指高層次文人。再如“衣不完采”語出《史記·游俠列傳》,“衣不曳地”語出東漢荀悅著《漢紀·成帝紀》,都是說衣著樸素或長輩有病故意不著長裙的意思,這在使用時有一種不成文的規(guī)則。
借用服飾的成語很多相當透徹,甚至千古沿用下來?!耙洛\還鄉(xiāng)”的意思誰都能懂,身著錦緞衣服榮歸故里,或做高官,或發(fā)大財,語出《南史·劉之遴傳》。與其相關(guān)的“衣錦夜行”或“衣繡夜行”,那就更清楚了。大晚上黑漆漆地出去,穿多好也沒人看見啊?!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就有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子路結(jié)纓”說孔子的弟子子路臨危也要系好帽帶,后喻勇士視死如歸;“兩袖清風”則不必去查找明代都穆著《都工譚纂》,就知道說的是清廉的官員……
中國漢語方塊字的形象性和諧音以及歧義的特點,使它可以輕易轉(zhuǎn)換成生動的富有哲理性的語言。而服飾又與人須臾不可分開,所以借用服飾詞語來用作鄭重含義的例子舉不勝舉,鮮活并永遠存在于人們面前。
(源自《天津日報》,離蕭天薦稿)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