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歡迎加入傳奇人專欄,“讀人物、學(xué)知識、交朋友”?!督窆艂髌妗泛霌P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響日巨。親愛的讀者朋友,您對本期刊物有何建議和意見?請不吝指點!
溫馨提示:互動為讀者交流平臺,來信(稿)選登,會作為年底評選優(yōu)秀讀者的重要依據(jù)。謝謝您的熱情參與!
尊敬的主編:
您好!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領(lǐng)導(dǎo)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jié)晶。貴刊自創(chuàng)刊以來堅持傳播紅色文化,為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光芒作出了突出貢獻。貴刊歷來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用好用活紅色文化上下苦功、建新功,在此我要向編輯部的各位老師表達敬意。
在歲月的長河里,無數(shù)英烈前仆后繼,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富強,促進世界和平而獻身。他們用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wèi)信仰,構(gòu)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戰(zhàn)爭年代,由于戰(zhàn)事匆忙,一些犧牲的烈士往往就地掩埋,捧土為墓,削木為碑。
貴刊今年第6期“獨家策劃”專欄刊登了《送烈士回家》一文,講述了英雄魂歸故里的動人故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每一位烈士魂歸故里,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為了讓烈士不再無名,國家在行動,國家和人民對英烈的尊崇和保護矢志不渝。民間也在行動,民間的“烈士信使”在盡一切可能讓為國犧牲的無名烈士,“無名變回有名”:
“谷子地”原型王艾普27年送了200位烈士回家;
江蘇省鹽城步風(fēng)鎮(zhèn)的祖孫三代用70多年時光守護烈士的英靈,第三代守墓人幫助373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山東的楊智忠說,把烈士們送回家是他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情……
《送烈士回家》是一篇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的好文章,“烈士信使”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通過閱讀貴刊,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輩的犧牲和奮斗,他們的精神,是我們永恒的前進動力。
(江蘇 王明揚)
【讀者評刊】
以下摘錄自“今古傳奇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微信群評刊會討論。
貴刊今年第9期“獨家策劃”專欄講述了“紅旗下長大的洋孩子”的故事,文章視角獨特、翔實有趣。“洋孩子”的父輩參加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他們以中國為家,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鞠躬盡瘁,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在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許多國際友人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有的直接參加到戰(zhàn)斗中,有的親臨戰(zhàn)場救治傷病員,有的深入前線忠實報道抗戰(zhàn)實情……他們的奉獻犧牲銘記在抗日斗爭的史冊里,鐫刻在反法西斯勝利的豐碑上,譜寫了一曲曲國際主義的英雄贊歌。
和平年代,長在紅旗下的洋孩子依然選擇留在中國,在父輩奮斗過的熱土上生活。他們目睹新中國的誕生,與新中國一起成長。他們的故事猶如一曲曲歌唱國際友誼的贊歌,在中國大地上永恒傳唱。
(湖南 張春橋)
讀了貴刊今年第9期“獨家策劃”專欄刊登的《長在紅旗下的洋孩子》一文后,我十分感慨?!伴L在紅旗下的洋孩子”并不是普通的“中國通”,而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洋孩子,他們是“紅旗下長大的一代”。
他們的父輩來到中國、扎根中國,獻身中國的革命事業(yè),留下了動人的故事。米德華的父親漢斯·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國,1939年在瑞士獲得醫(yī)學(xué)博士學(xué)位后來到香港,通過宋慶齡見到廖承志,同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黨組織建立了關(guān)系,從此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奉獻了終生,他臨終時,還反復(fù)叮囑兒子米德華“永遠不要離開中國”。
周幼馬的父親馬海德聽說上海一帶流行一種熱帶病,便下決心越過重洋,來到中國去為苦難的人民解除病痛。他還曾擔(dān)任毛澤東等人的保健醫(yī)生,與毛澤東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柯馬凱“一家五代扎根中國外語教育,父母是新中國英語教學(xué)拓荒人”,他說“我和母親都出生在中國,成長在中國,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這個國家”。
2019年,習(xí)近平向六位國際友人頒授“友誼勛章”,其中就有柯馬凱的母親伊莎白·柯魯克。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陽和平的父母——陽早與寒春,他們感到來中國工作無上光榮,心情愉快。他們倆70多年前來到中國,奔赴革命的搖籃——延安。1949年在延安結(jié)婚,從此一輩子留在了中國。陽和平說:“父親是社會底層人民,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進步思想,這是他決定在中國待一輩子的前提?!?/p>
長在紅旗下的洋孩子是國際友誼的火種,他們的祖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是為了全世界和全人類的革命事業(yè)。他們的孩子應(yīng)該受到世人尊敬。希望他們的子孫一代一代地在中國大地上茁壯成長。
(湖北 王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