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地區(qū)高校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現(xiàn)狀與提升路徑研究
——以廣西高校為例

2023-11-22 12:32:34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民族

盧 萍

[廣西青少年活動中心(廣西志愿者指導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fā),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寫入黨章[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質上強調了多元一體的內在結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凸顯我國各族人民對“共同性”這一基本內涵的自覺認同和對中華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堅決擁護。當前,我國民族聚居區(qū)大多位于西部或西南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且民族地區(qū)高等院校在生源結構上普遍呈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基數(shù)大和民族成分多元的特征[2]。廣西作為我國西南部壯族聚居區(qū),高校數(shù)量多,少數(shù)民族學生占比大,在研究樣本的特征表現(xiàn)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廣西高校為調研對象,深入分析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現(xiàn)狀,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突破路徑,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廣西高校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調查概況

此次調研是為廣泛了解廣西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情況。本研究綜合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田野調查法,對廣西4 所本科高校開展調研,并通過線上與線下渠道收集、匯總調研信息。調查問卷的設計內容上涵蓋了受訪人群的基本信息,問題設置主要是從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狀況、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傾向3 個維度展開[3];訪談對象的選取是從接受問卷調查的人群中進行隨機選擇,以便為準確闡釋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路徑提供資料與數(shù)據(jù)支撐。

本次調研面向人群包含大一至大四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并盡量確保二者間的受調查人數(shù)占比在合理范疇內,期間共發(fā)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869 份,其中,有效問卷1728 份,有效回收率為92.5%。樣本對象的基本概況見表1。

表1 有效樣本構成情況

二、廣西高校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識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問卷調查結果與情況說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于促進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政策及理論精神的掌握、認可和踐行。因此,本次調查問卷的設置基本上是沿著“認知—情感—行為”的路徑展開,并在這3 個維度上分別設置了4 個主要問題,以全面了解廣西高校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狀。結果表明,廣西高校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具備一定程度的政治素養(yǎng)和政治覺悟,并且學校教育在其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

1.政治理論認知基礎良好

在認知狀況調查上,分別通過“你是否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你是否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所涉及的‘五個認同’的具體內容”“你是否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你是從何種途徑了解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 個問題著重了解樣本對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與獲取渠道。其中,對于前3 個問題的知曉程度(包含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分別為92.1%、91.8%和93.7%,表明廣西高校學生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理論概念的認知上,具備較高的關注度與掌握度;針對信息獲取途徑的調查(多選題),結果反饋學校教育占比76.7%,網絡宣傳教育占比54.3%,社會教育(包括政府官方及民間組織)占比32.9%,家庭教育占比16.9%,同輩影響占比19.1%,其他占比1.8%,該結果進一步表明了學校的思想引領和政策宣傳在高校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地位。

2.思想與情感認同度較高

在高校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取向維度上,本次調查擬定了“你是否認同大學生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你是否認同各民族要始終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你是否認同各民族同學在交往交流的過程中應該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你認為學校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存在哪些問題”4 個問題。其中,對于前3 個問題的認同度(包含比較認同和非常認同)分別達到96.5%、92.7%和93.4%,說明廣西高校學生普遍意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民族團結的必要性;在學生所反饋的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問題中,教育形式單一以78.4%的占比排在首位,緊隨其后的是缺乏社會實踐機會占比65.4%,學生參與感不足占比47.2%,理論課程不深入占比31.3%,教育氛圍不夠濃厚占比25.7%,其他占比2.8%,這些結果反映了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多元化發(fā)展,著力提升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政治責任感與擔當意識較強

行為傾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能性。因此,在這一維度上,問卷主要圍繞“你是否愿意成為黨的民族政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你是否愿意為做好新時代廣西民族團結工作貢獻力量”“你是否愿意參加學?;蛏鐣黝惤M織舉辦的民族團結活動”“你更傾向于通過哪種方式接受學校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4 個問題展開調查。在前3 個問題的調查中,行動意愿(包括比較愿意和非常愿意)分別占比96.2%、95.1%和89.6%,表明廣西高校學生在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中具有較高的政治責任感,對投身民族地區(qū)建設的意愿程度較高;在受教育途徑的傾向性選擇中,各選項占比情況為社會實踐占67.2%、交流座談占41.5%、政策理論宣講占36.3%、自主學習(通過書籍或網絡)占28.1%、其他占1.9%,這凸顯了社會實踐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重要性,這與情感態(tài)度調查中所呈現(xiàn)的問題基本契合。

(二)有待提升的地方

在前期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廣西高校學生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與傾向上呈現(xiàn)較好的態(tài)勢。與此同時,結合問卷反饋的情況,在后續(xù)的訪談和田野調查過程中廣西高校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時,部分學校存在對教育內容挖掘不夠、各教育主體未形成合力、教育形式單一等問題。

1.教育內容有待深入挖掘,理論教育體系化有待增強

根據(jù)問卷調查的反饋,學生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核心與理論精神上已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在實際的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僅限于對較為淺層的理論知識的了解,缺乏更為深層的理解。究其根本,發(fā)現(xiàn)是由于部分學校在教育內容上有待深挖,有的是照本宣科講解主要文件精神和講話精神,有的學校在理論教育上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教學體系。

通過實地參與和了解發(fā)現(xiàn),由于課時總量壓縮,少部分高校在形勢政策課或相關思政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對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選擇存在隨意性[4],缺乏對其理論背景和發(fā)展脈絡的深刻剖析,教學內容排布的連貫性有待強化。

“在思政課上,老師會比較仔細地向我們講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些做法或者核心精神,所以在這點上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是可能由于時間問題,一些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怎么形成的背景故事就講得比較少,加上每次提到的相關內容都比較隨機,我們在這一方面的了解可能就不是特別深入?!保ㄊ茉L者1,大二,男,漢族)

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時,對民族文化的講解和普及有待細化,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有待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概念的理解僅停留在表層。

“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少數(shù)民族,加上在廣西讀大學,所以還是很期待能夠多傳承一些民族文化。在以往的三月三這種節(jié)日里,學校會組織一些活動。但是如果能在課堂上有更為系統(tǒng)的介紹,包括對各民族文化的介紹,我覺得會更好一些?!保ㄊ茉L者2,大一,女,壯族)

2.教育主體互動性有待加強,隊伍建設合力有待強化

在問卷調查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廣西高校學生獲取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學校教育,占比76.7%。而同樣作為育人主體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占比分別為32.9%和16.9%。這意味著,目前廣西高校教育是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力量,高校與社會、家庭在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方面有待持續(xù)強化。

與此同時,在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的教育能力指導和教育評估體系有待完善。由于缺乏專業(yè)化指導,思政課教師隊伍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時容易受限于專業(yè)能力,有時不能很好地把深層化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知識講深、講透。調查顯示,在關于高校教育問題的調查中,有31.3%的學生選擇了“理論課程有待深入”這一選項。而其他學科教師在講授專業(yè)課程時,將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科教學的思政意識還有待強化。

“我在學校學習到的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知識,基本上都是通過形勢政策課了解到的。其他專業(yè)課程老師在授課時有時會涉及這方面內容,但基本上還是以專業(yè)課程本身為主?!保ㄊ茉L者3,大三,回族)

3.教學形式相對單一,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有待提升

互聯(lián)網和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的興盛,一方面帶來了信息的快速流通,給教師與學生、學生間的交流交往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潮的滲透,也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調查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信息的獲取途徑發(fā)現(xiàn),網絡宣傳教育以54.3%的占比位列第二,再次凸顯了互聯(lián)網作為面向大學生傳播信息的渠道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走訪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目前廣西高校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過程中,部分學校使用的教育形式以課堂教育為主,對如何創(chuàng)新利用互聯(lián)網優(yōu)勢開展教育還有待持續(xù)探索。

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民族地區(qū)的特色優(yōu)勢有待充分挖掘。從問卷調查了解到,豐富教育形式和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機會是廣西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拓展方向。其中,“社會實踐”作為學生最為傾向的受教育途徑有待強化,這將有效解決受教育者在學習中出現(xiàn)參與感不足、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三、民族地區(qū)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立足內容建設,把穩(wěn)思想之舵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將打牢民族團結思想基礎放在首要位置,持續(xù)深化宣傳教育內容體系化建設,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各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高校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為先,積極將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深化“四史”教育、解讀我國國情和民族政策充分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樹立“各民族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

一是要牢牢把握文化認同在促進各民族團結中的“根脈”力量,引導青年學生主動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感悟中華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與豐富內涵中,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古往今來,中華文化歷經代代傳承,成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它凝聚著各民族的思想與精神結晶,彰顯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印記與精神標識。當前,廣西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穩(wěn)步推進,為廣泛掀起中華文化學習熱潮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高校教育要勇乘時代東風,積極面向青年學生傳播各民族的燦爛文化,促進各民族學生相互認識、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鼓勵學生積極擔當保護與傳承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成為中華文化的宣傳者和創(chuàng)新者。同時,善于依托地方少數(shù)民族特色節(jié)慶活動開展民族文化教育,讓青年學生在親身感知中深化認識,對構建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文化交流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要通過多種途徑向廣大青年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讓青年學生在學史懂史的基礎上,深入感悟各民族共同造就的悠久歷史和偉大民族精神,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奮斗精神和團結力量。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百年奮斗歷程,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書寫了中華民族日益富強的歷史篇章,對于激發(fā)廣大青年學史熱情和擁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要將開展好“四史”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結合,將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各民族學生正確把握中華民族歷史觀,凝心聚力在新征程上矢志奮斗。

三是要積極引導各民族學生準確、全面認識我國的國情和民族政策,而樹立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意識。青年恰逢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給予更多的積極正向引導。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向學生詳細解讀我國的國情和民族政策,引導其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從而對我國的民族政策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感。

(二)優(yōu)化渠道建設,釋放育人效能

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在創(chuàng)新育人手段上開拓創(chuàng)新,既要守牢線上與線下“雙渠道”,把握思政教育和輿論引導的主動權、領導權,又要找準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促進各民族學生在理想、文化、情感、信念層面實現(xiàn)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要充分發(fā)揮高校的實踐育人功能,引導各民族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社會交往中正確認識國家的民族政策。高校要善于引導廣大青年在參與各民族文化活動中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通過組織各民族學生走訪革命老區(qū)、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以及開展民族間文化交流等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理解與認識[5],在相互往來與交流中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增進對彼此的情感認同[6]。

二是要持續(xù)增強教師在宣傳教育中的引領作用與教學本領。通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確保教師在教育環(huán)節(jié)的主導性不動搖,以實際行動回答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推進黨的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黨團支部大會向學生充分講好我國民族政策,鼓勵黨員干部,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干部在促進各民族學生團結一心、互幫互助上發(fā)揮作用,切實成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要不斷提升教學育人的實效性,積極開設有關民族政策研究方向的專業(yè)課程,引導青年學生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要善于利用形勢與政策課開展教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性,同時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引導青年學生增強對“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認同,積極擁護中華民族大團結。

三是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議題的能動性與自覺性,讓學生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自我教育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把主導性和主體性統(tǒng)一起來,即堅持教師的主導性,同時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7]。高校開展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要逐步改變以往教師領學的單向教學模式,號召學生積極參與多樣化的課程設計,在與教師共同參與涉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并逐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有實效的教育方式。與此同時,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設計課程,能夠使教育內容在呈現(xiàn)方式上更符合青少年的思維與學習習慣,激發(fā)青年學生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與活力。

(三)健全體系建設,筑牢保障機制

黨在領導民族團結事業(yè)上的歷史經驗表明,要善于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推進民族工作穩(wěn)步落實,充分彰顯領導力量及其決策部署的重要作用。鑄牢廣大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教育者主動樹立培育時代青年的全局觀念,把握好當代青年的思想與行為動態(tài),積極構建全面覆蓋、行之有效的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少數(shù)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體系,持續(xù)推進高校民族工作往實里抓、往細里做。

一是要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工作的布置與開展符合國家民族工作的思想要求和方針政策[8]。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百年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唯一可靠力量。高校要始終明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前進方向,牢牢把握“共同性”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對照黨中央要求與學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領導各部門守好“宣傳口”“管理口”和“教學口”三大育人關口。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確保高校民族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走對路、邁好步。

二是要積極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育人共同體的建設,實現(xiàn)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同頻共振。面向青年學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既要強化高校的教育主體責任,也要充分發(fā)揮家庭與社會的育人力量[9],通過構建“高校牽頭-家庭配合-社會提供資源”的育人體系,確保教育實施全方位覆蓋,最終實現(xiàn)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要保持與民族教育類社會組織間的密切聯(lián)系,主動拓寬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平臺,帶動更多家庭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

三是要不斷強化育人梯隊建設,打造一批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領域中能力強、影響大的專業(yè)化育人隊伍。教師是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首要執(zhí)行者,是與青年學生聯(lián)系最密切的教育力量,高校要不斷優(yōu)化人才引進與培育政策,不斷壯大專業(yè)化師資隊伍力量。同時,積極探索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教育隊伍的培訓機制,通過優(yōu)化不同層次教師梯隊結構等方式,確保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展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總結起來就是必須堅持將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作為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在新的歷史征程上,高校要勇于擔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刻把握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在維護民族團結上積極貢獻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偉力。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民族團結之歌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新闻| 滕州市| 芷江| 兴海县| 尉犁县| 麟游县| 五原县| 安平县| 日照市| 左贡县| 湖口县| 江孜县| 西青区| 六安市| 巴楚县| 阿克苏市| 兴和县| 塔城市| 武强县| 临夏市| 安宁市| 忻城县| 普安县| 广饶县| 岱山县| 抚宁县| 荔波县| 定远县| 福贡县| 石城县| 米泉市| 中牟县| 商洛市| 长垣县| 洛浦县| 应城市| 当雄县| 疏勒县| 尼勒克县| 佛坪县|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