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玲 張卓成 陳建勇 梁惠強 曹令儀
耳聾是人類常見的感覺缺陷性疾病,位列各類殘疾之首,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溝通交流,降低其生活質量。耳聾可發(fā)生于各年齡段,導致耳聾的原因主要有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其中60%以上與遺傳因素有關[1],而遺傳性耳聾是由基因或染色體異常等遺傳缺陷導致的,具有高度的遺傳異質性[2]。根據(jù)臨床表型是否伴有耳外其他器官功能障礙和異??煞譃榫C合征性耳聾(syndromic hearing loss,SHI)和非綜合征性耳聾(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I),其中NSHI 占60%~70%[3]。根據(jù)遺傳方式不同耳聾可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約占80%)、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約占15%)、線粒體突變母系遺傳(約占1%)或X 連鎖遺傳(占2%~5%)[4]。
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飛速發(fā)展,人類已克隆了50 多個遺傳性耳聾基因,定位了100 多個NSHL 相關基因位點。但國內耳聾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國大部分NSHI 由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基因突變引起[5],其中GJB2 和SLC26A4 基因是導致NSHI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主要致病基因,SLC26A4 基因突變僅次于GJB2 基因[6-9]。目前對耳聾的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耳聾并且明確其病因,給予早期治療及科學指導,從而延緩病情進展就顯得尤為重要[10]。本研究通過收集廣東省部分地區(qū)100 例NSHI 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熒光雜交發(fā)法檢測GJB2和SLC26A4 基因的14 個突變位點,分析該地區(qū)耳聾基因的流行情況,為遺傳性耳聾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2年5月—2023年4月在本院耳鼻喉科就診的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患者中,經(jīng)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聽力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NSHI的1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9 例,女性61 例;年齡8~87 歲,平均(50.19±19.45)歲。
1.1.1 納入標準 ① 患者籍貫均為廣東地區(qū),主要包括江門、中山、珠海等地;② 患者本人或監(jiān)護人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1.1.2 排除標準 SHI 或其他中樞性及外周性明確致病因素導致的耳聾患者。
1.1.3 倫理學 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3-102),所有檢測均獲得過受檢對象或家屬的知情同意。
1.2 儀器與試劑 本研究使用的核酸提取試劑盒為廣州美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DNA 提取試劑盒(證書編號:粵穗械備20150062 號),擴增儀器為ABI Proflex梯度PCR儀(美國應用生物系統(tǒng)公司),使用Luminex MagPix 多功能懸浮點陣檢測儀(美國Luminex 公司)進行檢測并分析結果。
1.3 聽力學診斷 采用電生理檢測方法,使用丹麥國際聽力公司提供的ECLISPE 聽覺腦干誘發(fā)電位測試儀對患者在隔音屏蔽室內進行測試。囑患者取舒適平臥位,閉目休息,保持平靜;給予短聲交替波刺激,刺激速率21.1 次/s,平均疊加次數(shù)為1 024 次,采用刺激強度為90 dBnHL 的記錄曲線,以兩次穩(wěn)定波形的疊加標識Ⅰ、Ⅲ、Ⅴ波;以Ⅴ波反應閾值作為2~4 kHz 聽力參考指標,Ⅴ波反應閾值<30 dBnHL為正常聽力指標。根據(jù)聽力損傷程度分級標準[11],輕度聾:波V 反應閾值為31~50 dBnHL;中度聾:51~70 dBnHL;重度聾:71~90 dBnHL;極重度聾:≥91 dBnHL。
1.4 影像學檢查 對疑似前庭水管病變的患者行64 排顳骨CT 平掃,診斷標準及分類按照Sennaroglu分類標準,分為單純前庭水管擴大、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其他內耳畸形及內耳結構正常[12]。
1.5 耳聾基因檢測 收集患者2 mL 外周血〔以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使用核酸提取試劑盒提取DNA。應用PCR 儀對GJB2基因(包括508_511dup、299_300del、35delG、109 G>A、176_191del、235delC位點)和SLC26A4基因(包括754T>C、IVS7-2A>G、1174A>T、1229C>T、1692dup、1975G>C、2086C>T、2168A>G 位點)的14 個常見突變位點進行擴增,將擴增產(chǎn)物與試劑盒微珠進行雜交,使用多功能懸浮點陣檢測儀及配套軟件進行檢測及信號收集,根據(jù)野生型探針/突變型探針信號(normal/mutation,N/M)的高低對檢測結果進行判讀。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如果n<40,采用Fisher精確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聽力學檢查結果 49 例研究對象為輕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聾,雙側聽力下降28 例,單側聽力下降21 例。見表1。
表1 100 例NSHL 患者聽力學耳聾分類
2.2 耳聾基因檢測結果 100 例NSHL 患者中檢出34 例耳聾基因突變,突變檢出率為34.00%(34/100),其中單基因純合突變11 例,單基因雜合突變23 例,多基因復合突變2 例。雙側聽力下降組基因突變陽性檢出率為51.78%(29/56),單側聽力下降組陽性檢出率為11.36%(5/44),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91,P=0.00)。
本研究檢出GJB2 基因突變攜帶者34 例,檢出率為34.00%(34/100)。雙側聽力下降組陽性檢出率為51.78%(29/56),單側聽力下降組陽性檢出率為11.36%(5/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91,P=0.00)。其中單基因純合突變11 例,單基因雜合突變23 例。突變位點主要為c.109 G>A,占比為91.17%(31/34),其次為c.235delC 突變,占比為8.82%(3/34),其中1 例為c.235delC 純合突變。檢出SLC26A4 基因突變攜帶者2 例,檢出率為2.00%(2/100),檢出c.IVS7-2A>G 和c.1229C>T 突變各1 例,均為雙側聽力下降組,且合并GJB2 突變,多基因復合突變率為2.00%。耳聾基因突變的檢出情況見表2。
表2 NSHL 患者基因突變位點的檢出情況
2.3 GJB2 基因c.109 G>A 位點分析 GJB2 基因的c.109G>A 位點突變在本研究中的檢出率較高,其中雜合突變21 例,純合突變10 例,患者受累耳數(shù)目與突變類型的關系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76)。見表3?;紓榷犃φ系K嚴重程度與突變類型的關系見表4。c.109G>A 位點純合突變者以中、重度耳聾為主,雜合突變者以輕度耳聾為主。
表3 NSHL 患者受累耳數(shù)目與突變類型的關系
表4 NSHL 患者患側耳聽力障礙程度與突變類型的關系
GJB2 基因的c.109 G>A (p.Val37Ile)位點突變是一種錯義突變,導致其編碼的37 位氨基酸發(fā)生突變(纈氨酸變?yōu)楫惲涟彼幔?。檢索ClinVar 數(shù)據(jù)庫,致病性突變評分見圖1,將該點突變定義為致病性突變。使用SWISS-MODLE 數(shù)據(jù)庫預測突變位點模型,見圖2~3。
圖1 ClinVar 數(shù)據(jù)庫致病性突變評分
圖2 野生型GJB2 分子模型
圖3 GJB2 基因c.109 G >A(p.Val37Ile)位點分子模型
遺傳性耳聾是臨床上常見的遺傳病,其發(fā)生由基因或染色體異常等遺傳缺陷導致,具有高度的遺傳異質性,不同國家、地區(qū)和人群中耳聾基因的突變方式、突變頻率和突變位點均存在巨大差異,且不同人種和民族也有其自身特點。在我國的遺傳性耳聾患者中,約有35.5%與GJB2 或SLC26A4 基因突變有關[13]。本研究通過對廣東省部分地區(qū)NSHI患者的GJB2 及SLC26A4 基因突變位點進行分析,了解該地區(qū)耳聾基因的突變熱點,從而為防聾治聾工作提供指導。
GJB2 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致聾原因,NSHI 患者攜帶率高達28%,常見的突變形式包括235delC、176-191dell、167delT、35delG 等位點[14]。GJB2 基因主要編碼縫隙連接蛋白26(connexin26,Cx26),該蛋白以六聚體形式結合,形成縫隙連接,是耳蝸內鉀離子的運輸通道,可維持耳蝸內較高的水平電位,GJB2 基因突變可導致Cx26 蛋白出現(xiàn)功能缺陷,影響細胞間信號傳遞,減少鉀離子的再循環(huán)效率,導致患者聽力受損[15]。本研究中GJB2 基因的突變率為34.00%,高于全國GJB2 總致病突變率(12.88%)[16],且明顯高于王蒙等[17]報道的廣東地區(qū)NSHI 患者的GJB2 基因突變攜帶率為9.47%,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檢測的突變位點數(shù)量較多,因此增加了檢出率。本研究可檢的GJB2 基因突變位點雖多,但100 例患者中只檢出c.235delC 和c.109G>A 兩種突變,可能是納入研究的患者數(shù)量較少,導致突變檢出類型較少,且入組的患者年齡偏大,可能與遲發(fā)型耳聾相關。本研究中GJB2 基因c.235delC 位點的突變檢出率為3.00%,與王蒙等[17]報道一致。GJB2 基因突變所致的耳聾多發(fā)生于嬰幼兒時期,如本研究中年齡最小的患兒8 歲,為GJB2 基因c.235delC 位點純合突變攜帶者,較早出現(xiàn)嚴重的聽力損傷。一般不認為GJB2 基因c.235delC 位點單雜合突變能致病,但本研究中有1 例35 歲患者攜帶c.235delC 位點單雜合突變,出現(xiàn)雙耳中度聽力下降,與李琦等[18]研究一致,c.235delC 位點單雜合突變攜帶者中年時即可出現(xiàn)中/高頻聽力損失。
GJB2 基因c.109 G>A(p.Val37Ile)突變是一種錯義突變,導致其編碼的氨基酸發(fā)生變化(纈氨酸變?yōu)楫惲涟彼幔?。該變異在我國人群中有較高的檢出率(8%~12%),本研究中NSHI 患者的檢出率為34.00%(34/100),明顯高于人群攜帶率。過去認為該突變是一種多態(tài)性改變,并不會直接導致遺傳性耳聾的發(fā)生[19]。但隨著研究深入,當c.109 G>A(p.Val37Ile)位點純合或單雜合變異與另一個單雜合致病突變同時存在時,可導致耳聾疾病發(fā)生[20]。Li等[21]研究表明,c.109 G>A 位點純合或雜合突變可導致患者出生時輕度聽力下降,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行性加重,這可能是由于該位點突變增加了由不良環(huán)境因素導致的耳聾概率。查閱ClinVar 數(shù)據(jù)庫,將此突變定義為致病性突變,應用SWISS-MODLE數(shù)據(jù)庫預測突變位點模型,可以看出突變的氨基酸導致肽鏈空間結構發(fā)生變化,這可能導致蛋白質功能的改變,從而引起一系列病變。本研究中NSHI患者的c.109 G>A 位點突變攜帶率較高,表明該基因突變可能是出生后聽力下降的高危因素。
SLC26A4 基因是在我國第二高發(fā)的突變致聾基因,約有14.5%的耳聾患者攜帶該基因突變[22]。SLC26A4 基因有21 個外顯子,能夠編碼溶脂蛋白(Pendrin 蛋白),異常的Pendrin 蛋白失去正常離子轉運功能,導致耳蝸內淋巴離子環(huán)境失衡,進而導致耳聾。SLC26A4 基因突變可導致LVAS、NSHI 和先天性耳聾伴甲狀腺腫綜合征[23]。本研究SLC26A4基因突變率為2.00%,低于全國檢出水平,可能是由于廣東地區(qū)SLC26A4 基因突變攜帶率低或標本量少導致的低檢出率。SLC26A4 基因檢出了在我國居民中較常見的突變熱點c.IVS7-2A>G 和少見的c.1229C>T 突變各1 例,均為雙側聽力下降組,且合并GJB2 突變,為雙基因雜合突變。翻查CT 報告,兩例攜帶者均無前庭導水管擴大,但臨床醫(yī)生應叮囑患者避免頭部外傷,預防呼吸道感染,不進行潛水活動,避免乘坐飛機等,以免壓力變化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使用的PCR-流式熒光檢測技術又稱液態(tài)懸浮點陣檢測技術,是一種新的適用于臨床的高通量、自動化分析技術[24-25]。該方法的優(yōu)勢為在核酸擴增的基礎上,將產(chǎn)物與標記微珠進行雜交染色,提高檢測結果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高通量可將多個基因突變整合到同一檢測系統(tǒng)中,一次性完成多個位點的檢測;實驗步驟簡單,大大縮短檢測時間。
綜上所述,廣東省部分地區(qū)NSHI 患者主要的致病基因為GJB2,主要的突變位點為c.109 G>A,該地區(qū)耳聾基因與其他地區(qū)有明顯差異。在臨床工作中,應早期開展耳聾基因檢測,明確病因,預測病情變化,協(xié)助耳聾預防及治療,同時應指導并阻斷耳聾遺傳,預防下一代耳聾發(fā)生。而在耳聾基因檢測中,應用PCR-流式熒光檢測技術可以實現(xiàn)高通量、便捷等優(yōu)點,作為現(xiàn)有檢測方法的一種補充,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