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佛山 528041)
近年來,我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習近平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中國古詩詞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廣大師生時曾說:“古詩詞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應該學古詩詞經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p>
吟誦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漢文化圈中的人們用它來誦讀漢語詩文。這個傳統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在歷史上,吟誦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并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都是通過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只有通過吟誦,我們才能深刻領略其中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吟誦是一種感性表述方法,用稍具樂感的語言來演繹漢文和漢詩的固有聲音。這是中國人讀中國字的方法,簡稱中國式讀書法。通過吟誦經典古詩詞,我們能夠以一種音樂感的形式記住其中的句讀、聲調、語氣和情感等信息,這種記憶會長久保留。同時,吟誦也能夠加深我們對古詩詞經典內容的感性理解,進一步釋放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在古詩詞教育中,吟誦扮演著潛移默化的角色。
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代表之一,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唐詩的特點在于,其韻律優(yōu)美、意境深邃,語言簡潔、清新,語言藝術性和表現力都非常突出?;浾Z作為中國的一種方言,以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為主要使用區(qū)域,也被廣泛地用于海外華人的日常交流和生活中?;浾Z的特點在于,其音調豐富、變化多樣,語言表達生動、形象,特別適合表達情感和感情?;浾Z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與普通話有所不同,這使得它能夠為唐詩的表達和演繹提供一些全新的元素和感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粵音有九個聲調,即高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低調——陽平、陽上、陽去、陽入,還有一個調值比陰入低、比陽入高的中入聲。由于粵語的語音較為豐富,有著獨特的音韻和節(jié)奏感,這可以使唐詩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特別是粵語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而現在通行的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所謂“入派三聲”,入聲都派到平、上、去三聲里去了。由于沒有入聲,所以用普通話來讀一些中國古典詩詞就分不清平仄、讀不出韻腳,不如粵語有韻味。[2]因而,現如今,只有通過用粵語吟誦,才能真正體現出大量唐詩宋詞所固有的“韻律美”。以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為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柳宗元的《江雪》,用粵語吟誦,由于“絕”“滅”“雪”三字都是入聲,故整句話的結尾在語音上會顯得極為短促壓抑,充分體現出了作者郁悶的情緒。事實上,作者正是故意挑選入聲字入韻,再結合字里行間所描寫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用普通話朗誦,體會不到入聲韻的妙處,則此詩的美感就少了一半?;浾Z的音調多變,有高、低、升、降等不同的變化,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表現唐詩中的抒情和情感。
粵語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語音韻律,吟誦時可以充分發(fā)揮其音調和抑揚頓挫的特點,通過聲音的起伏和節(jié)奏來傳達情感和意境。這種音樂性的表達方式往往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并將教化的信息更加深入人心。吟誦時要身心投入,通過陶醉在詩文聲韻的樂感中,安靜地品味和感受,是一個學習、欣賞和享受的過程,而不是表演的藝術。吟誦對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非常有效。很多潛藏于文字內的細膩感情或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往往可以在吟誦中慢慢體會得到,這時讀者的思想與作者最接近。在古代,文人們既是詩人,也是音樂家,他們運用內心的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此讓聽眾們欣賞并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通過吟誦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和充實這種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將詩文的教化內涵傳遞給學生,把學生從慵懶和困倦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在吟誦中把社會的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化成個人的自覺快樂,進入自我修為的境地,從而為將來面對社會和人生做好準備。
我所在的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位于粵語使用的主要區(qū)域之一——廣東省佛山市,不少學生都是來自廣東省內,對粵語比較熟悉,這對傳承并發(fā)展我國粵語的傳統吟誦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浾Z與普通話存在不同的語音特點和文化背景,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以及對于文化、歷史和社會的認識,對唐詩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讀,將其融入自己的吟誦表現中去。
在吟誦中,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吟誦風格和表達方式,他們可能會在吟誦的節(jié)奏、音調、停頓等方面加入自己的特色,以展現個人的藝術魅力和風格。有些吟誦者可能偏向激情澎湃的表達,而另一些則更偏向于溫柔細膩的演繹。也可以加入一些舞臺表演元素,如姿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等,以增強表達的力度和效果。甚至可以嘗試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例如結合現代音樂元素或流行文化的元素,將傳統的粵語吟誦與現代社會相結合。這些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使吟誦更具個人特色,展現出自己獨特的表達風格和情感體驗。不同的表達方式能夠使唐詩更加生動、豐富和有個性,能夠更加生動地表達唐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和情感,使唐詩更具感染力和藝術價值。
將粵語吟誦運用于唐詩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激發(fā)他們對唐詩的興趣和理解,培養(yǎng)他們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同時,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也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由于粵語吟誦需要掌握一定的粵語基礎,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接觸過粵語或者粵語基礎較差,可能會對粵語吟誦的理解和運用造成一定的困難。我所在的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很多學生來自廣東各個市區(qū),他們大多數有很好的粵語基礎,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浾Z具有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用來表達詩歌中的情感和感情,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唐詩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粵語表達唐詩中的情感和感情,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將進酒》時,鼓勵學生以粵語的吟誦形式表達《將進酒》中的詩句和情感,指導他們注意粵語的音調和語音特點,使吟誦更具粵語的韻律和獨特性。提醒學生注重聲音的抑揚頓挫、情感的表達以及肢體語言的運用,讓吟誦更加生動有力。
唐詩的韻律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而粵語的音調豐富、變化多樣,適合用來演繹唐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在唐詩教學中,可以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唐詩,結合粵語的音調,進行吟誦和演繹,讓學生感受唐詩的韻律和意境,提高他們的語感和韻律感。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杜甫的《春望》進行粵語吟誦,先解釋詩歌的韻律和格律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每個句子的節(jié)奏和押韻方式。指導學生分析詩中的抑揚頓挫、長短句的結構,以及音調的起伏變化。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和抑揚頓挫,使吟誦更貼合詩歌的韻律和意境。通過感受音調的變化、情感的表達和聲音的旋律,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詩人的情感。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粵語作為中國的一種方言也是文化遺產之一。把唐詩和粵語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唐詩的韻律和意境,同時也可以傳承和弘揚中國的文化遺產,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唐詩和粵語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文化遺產。例如,在教學楊炯的《從軍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從軍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當時唐朝正處于鼎盛時期,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然而,國家內外的戰(zhàn)亂頻繁,需要大量的士兵保衛(wèi)邊疆和平民。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從軍,為國家的安寧和繁榮做出貢獻。這首詩展示了他們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和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感,這種愛國精神是中國文化中一貫崇尚的價值觀。
唐詩采用嚴格的韻律體制,包括平仄、押韻和句式等要素,要教導學生如何分辨平仄、識別押韻的位置,并解釋不同的句式結構。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標準的唐詩朗誦,幫助他們熟悉唐詩的語音特點。指導學生正確發(fā)音唐詩中的關鍵詞匯,重點訓練常見的古音和特殊讀音,例如入聲讀音,古代的入聲字在普通話里很大一部分已經派入了陰平聲、陽平聲,所以今天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入聲這樣一個聲調。如果不分辨入聲字,僅以普通話規(guī)定的讀音來吟誦古代詩詞,則詩詞中很多仄聲的音節(jié)就變成了平聲字,就破壞了詩詞原有的音律和諧之美。以杜甫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后四句為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逼渲械摹鞍住薄叭铡薄白鳌薄凹础薄皪{”是入聲字。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一句的平仄格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是非常嚴整的律句,若用普通話標準音來讀,則成了“平平平平平平平”的全平句,這對律詩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音節(jié)上也十分難聽。學生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和練習,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粵語吟誦需要學生注重節(jié)奏和節(jié)制,掌握好每句話的停頓和語氣變化,這樣才能夠讓吟誦更加生動、流暢。例如,格律詩詞大多數都由兩個單字組成復詞,按平仄相間的規(guī)律,安排在句子中。以七言為例,有二二三、二二一二、二二二一3種結構,每兩個字為一步(一頓),即成為詩步。吟誦的節(jié)奏就隨詩步而起伏,落板點在頭一字上,而聲音拖長處卻在第二字上,即在二、四、六位的節(jié)奏點上。處在這個詩步上的復詞,第二個字如果是仄聲,此詩步占一拍;如果是平聲,此詩步占兩拍(平聲拉長)。[3]若因詩情內容需要,這復詞上第一個仄聲被吟誦者處理為長音,那么其第二個平聲字應比它更長。學生可以嘗試慢慢地吟誦,注意每個字詞的發(fā)音和停頓的位置,保持整體的平衡和節(jié)奏感,通過反復練習和模仿,培養(yǎng)學生對韻律的敏感性和準確度。
吟誦是處在歌唱與誦讀之間的以口語表述文字感情的方式,粵語吟誦不需樂譜,它無譜可依,粵語吟誦需要學生注重情感的表達,要用音樂化的方式表達唐詩中的抒情和情感,這對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非常有效。很多潛藏于文字內的細膩感情或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往往可以在吟誦中慢慢體會得到,這時讀者的思想與作者最接近。在古代,文人即詩人,詩人即音樂家,他們用自己心中的音樂去抒發(fā)心中的感情,讓聽者欣賞和學習,這樣才能夠讓聽眾產生共鳴和感受到唐詩的美。學生可以運用適當的語音和語調來表達詩歌中的情感。通過改變音量、音調、語速和停頓等,學生可以傳達出喜悅、悲傷、憤怒、溫柔等不同的情感。鼓勵學生在吟誦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詩歌中的情感,結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加入個人的情感表達,使吟誦更富有個性和感染力。
粵語是一種方言,其詞語和發(fā)音與普通話有所不同。在進行唐詩粵語教學時,可能會出現方言差異,需要適當地解釋和調整,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詩歌的內容和意境。
高職院校的中職生源和高中生源在學習掌握唐詩方面的基礎參差不齊狀況對教學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他們對唐詩學習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詩歌以及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
由于粵語是一種方言,學生對于其語言習慣和接受度不同。在進行唐詩粵語教學時,需要考慮學生的語言背景和接受度,適當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唐詩粵語教學。
唐詩和粵語作為中國的文化遺產,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是一個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和教育意義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感和韻律感,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傳承和弘揚中國的文化遺產,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策略,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選擇有代表性的唐詩,結合粵語的音調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吟誦和演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唐詩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時也能夠促進方言語言的傳承和發(fā)展,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