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第一中學)
★都說文學的世界是深邃的,很多同學不解為什么明明是虛擬的世界卻讓人著迷?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學中的世界雖然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但是它在另一個時空是存在的,比方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幾百年以來為人津津樂道,就說明他們是存在的,只不過不是現(xiàn)實的時空,就好像我們課外時間玩的游戲一樣,它在另一個時空存在著;另一方面,文學的世界隱含著很多讓我們終身受益的生活哲理和思想,它們存在于文學經(jīng)典的某些句子和片段中,有的文章看起來似乎了然無趣,但細細品讀,你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總有大道理,讓萬千讀者為之著迷。本文且以《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經(jīng)典片段為例,咬文嚼字,體會經(jīng)典片段閱讀的滴水藏海,一起領略文學世界的奧妙。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作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兩位重量級作家郁達夫和朱自清。在體裁上來講,兩篇都是散文。其中,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于1934 年,這個時候的中國處于白色恐怖時期和抗戰(zhàn)時期,對具有進步思想的文人打壓異常嚴重,作者自身也在此時輾轉多地。題目中的地點“故都”和時間名詞“秋”都飽含深意,一方面,“故都”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逝去、過去,帶有古代文人改朝換代的唏噓、無奈和惆悵;另一方面,“秋”在中國文學中,往往是蕭瑟、悲涼的代名詞。關于秋,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蕭瑟”,充滿無窮的悲涼意境?!逗商猎律穼懹?927 年,同樣是舊中國白色恐怖時期的作品,朱自清作為學者,向往的是在自由的國度里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學術事業(yè),但是現(xiàn)實又狠狠地打擊了他,所以,文章字里行間充斥著想超脫現(xiàn)實的困擾而又不能超脫的復雜情感,讓我們似乎看到了那個時代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又艱難抉擇的足跡,意蘊十分深刻??偟膩碚f,兩篇經(jīng)典文章都蘊含深刻哲理,當然,其中的意蘊還需要通過文本中經(jīng)典的段落來反映。
經(jīng)典常談的內容一般包括對漫漫人生、社會經(jīng)歷、文化發(fā)展、民族和諧等方面的思考。這些思想常常被人們所傳頌,并被視為指導人生的精神源泉,讓我們的思想更為富足,視界更為開闊。
題目中的“故都”指北平。在《北平的四季》這篇文章中,郁達夫寫下了自己對北平的獨特感受。他一生四處奔波,不管是上海、香港的繁華,還是南京乃至江南地區(qū)的溫柔,對此都有真切的體會和無限的感慨。春暖花開,秋菊冬雪,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亮麗。唯獨北平這個地方,不管郁達夫走到哪里,它都有著獨特的地位,始終讓他魂牽夢縈,讓他時刻牽掛,仿佛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橋一屋,都體現(xiàn)著特有的溫暖和感動。那么,如此讓郁達夫深切惦記的地方,怎會有悲涼的意識呢?
首先,是感傷北平的悲涼。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作者一直多地輾轉,難得回到北平——這個讓他難以忘卻的地方。他說:“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鼻拔恼劶埃扒铩痹谥袊幕袆e具深意,那作者的尋秋也別具深意。當時時局艱難,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侵占了東北全境。而北平呢?這個中華文明古都正處于風雨飄搖中,郁達夫深切感受到它有可能遭遇千百年來的最大災難,他多么想將那里的一切都再次緬懷一遍,否則,當?shù)蹏髁x的鐵騎踏平北平時,一切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那肯定會在作者的心頭留下更多的傷痛。歷史恰恰證明了這一切,郁達夫是先知先覺的,這個北平尋秋的經(jīng)歷異常悲涼。
其次,是自我命運的感嘆。郁達夫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3 歲時父親去世,長大后學有所成回國又恰好遇到“白色恐怖”,后來參與到抗日救國活動又遭到日軍殺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郁達夫《故都的秋》中所描繪的悲秋之情,自是不限于故都的秋,還有作者極具個人特色的悲秋之情,充滿個人主義色彩?;氐奖逼?,郁達夫居然去“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一般而言誰會愿意選擇“破屋”呢?郁達夫居然在這里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一條條日光”,還居然觀察“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潛意識還覺得有點落寞,“細數(shù)”“靜對”“細膩”等詞匯都或多或少折射出作者的心境。文中飄零的槐樹葉、秋蟲的哀鳴都能牽動人的思緒,這樣的冷落之感也正是郁達夫此時此刻的心境——悲傷、孤獨、落寞,時刻在心頭蕩漾。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在“悲”的色彩之下多了一重“愛國主義”的濃厚色彩,故都的悲涼融入文本的每一個段落中,原來秋之景、秋之色,竟然隱含著雋永的意義。
朱自清是與郁達夫同時代的文人,跟郁達夫一樣,他的作品也有深刻的意蘊,這種意蘊不單單是對個人,更是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淡淡的感慨。第一重感慨,是個人對自由的向往:“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p>
夜晚雖是寂靜的,但誰會在這樣的夜單獨出走呢?就是朱自清了吧!那么,他為什么選擇僻靜的夜獨自賞景呢?何況在舊時代治安不甚良好的情況下。其實,那是源自內心對自由的向往,它沖破了大家固有的思想拘束。跟郁達夫一樣,朱自清也面臨著“白色恐怖”的壓迫,他不能公開發(fā)表關于時局的評論,這對于有著深重憂患意識的文人來講,無疑是沉重打擊。但是在這個月下的浪漫世界中,作者“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甚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也可以“什么都可以說,什么都可以不說”,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別提多享受、多自在,文段中的“獨”雖然有著“孤獨”尋覓的傷感,但也確實是難得的自由空間。
第二重感慨,尋覓自由而不得。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笨梢?,文人們對于自由的向往是一致的,朱自清也不例外。但是他懂得,這種向往也只能是奢望。作者在文中提及:“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講這句話時,有一個語境:他提及梁元帝的《采蓮賦》,說在梁元帝時代,一切都是自由的,而如今呢?“早已無福消受”了,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作為舊時代的文人,他是無奈的,同時也展示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困境。
總的來說,《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滿濃厚人文色彩的散文,在讓人感受到寧靜自然的藝術世界的同時,也感受到舊中國知識分子艱難的現(xiàn)實抉擇,讓人無限感動。
文學世界總有讓我們感動和迷戀的地方,這一點有著不同經(jīng)歷的人自然深有感觸。如是色彩鮮艷的描述,肯定意味著作者經(jīng)歷了多姿多彩的人生;如是雜感繁多的感嘆,定有難以言說的人生歷程。這種感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體味得到。正如這兩篇文章,《故都的秋》為我們呈現(xiàn)了別樣的秋天味道,《荷塘月色》給我們帶來了寧靜淡雅的意境,其中都蘊含著絲絲縷縷的生活哲學,更貯滿了生活的詩意??赡苡腥丝床欢豆识嫉那铩分械哪欠N美感,有人也看不懂《荷塘月色》中那種朦朦朧朧的描述,都是因為他們沒有抓住當中的關鍵片段來細細品讀。正如朱自清感嘆“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一樣,這是一個精華的片段,這是一個充滿深邃意蘊的片段,更像是綻放在生活土地上的鮮花,愿君多采擷,定能收獲香飄萬里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