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寬
一
辛棄疾是誰?一個熱血男兒,一個淪陷區(qū)“壯歲旌旗擁萬夫”的熱血男兒;一位偉丈夫,一位終生抱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之志的偉丈夫。
靖康之難,是奇恥大辱,是一個民族幾百年的心痛!辛棄疾是靖康之難后的第十四年降生的,他的家鄉(xiāng)在山東。南宋高宗皇帝趙構偏安江南,山東已成淪陷之區(qū)。身處宋朝的淪陷區(qū),童年與少年時期的辛棄疾,他的民族自尊心不可能不備受傷害。
請莫誤讀了他的“少年不識愁滋味”!也不要誤讀了他的少年“為賦新詩強說愁”!“不識愁滋味”,并不等于沒有愁。而只是說相較于“可憐白發(fā)生”的時候,對人生傷痛的體驗,還不是那么深、那么廣、那么切!
辛棄疾生于官宦之家,靖康之難時,他的祖父辛贊來不及渡江追隨南宋高宗皇帝趙構,結果被脅迫留在北方擔任金朝的朝散大夫,并任開封的知府。辛棄疾身為貴族公子,物質上可以衣食無憂??删裆夏兀恐灰氲健爸摇薄肮?jié)”二字,他就會想到祖父任職金朝的事,他能沒有愁?沒有憂?
屈節(jié)事金,是他祖父永遠的心痛,難道這不會是少年辛棄疾心靈上的傷疤?
洗刷恥辱的機會終于到來了。
1161年,金朝皇帝親率六十萬大軍南征,想一舉吞并南宋,結果大敗。歸途中,因內亂,完顏亮被殺。山東淪陷區(qū)的耿京揭竿而起,一呼百應。短時間內,耿京就聚集了十萬大軍。此刻的辛棄疾,才21歲,他也迅速地聚集了一支上千人的起義軍。然后又加入了耿京的起義大軍,并成了耿京的掌書記官,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行軍總參謀長。這可是耿京的心腹之人?。{著耿京對自己的信任,辛棄疾力勸耿京及時與南宋聯(lián)系并歸附南宋。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建議,派辛棄疾持個人的密信南下。宋高宗在南京親自召見辛棄疾,肯定了耿京與辛棄疾的忠義行為,同時分別任命他們?yōu)楣?jié)度使和承務郎。
此刻的辛棄疾,才22歲。承務郎,從官品來說,只是個卑微的八品。不過,這畢竟意味著辛棄疾的愛國之心、愛國之舉得到了南宋政府的公開承認,他不再是敵國之民了。
辛棄疾從此告別了金王朝,但是祖父屈事金主的陰影是無法一下子從心頭徹底抹去的。怎樣才能徹底消除南宋對他的顧慮?
唯有行動!就在辛棄疾奉宋高宗的旨意返回山東耿京大軍的途中,意外的事件發(fā)生了——耿京的部將張安國竟殺死了耿京而投金。辛棄疾親率50名敢死隊員,晝夜兼程趕赴金兵大營,硬是在金兵大帳中的筵席上將張安國活捉。接著又殺出重圍,千里奔馳,將張安國送至南宋。
這是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冒險行動,也正是這一段傳奇,證明了辛棄疾的大勇、大智與大忠。
這一年,辛棄疾23歲,南宋為了表達對辛棄疾忠勇的肯定,授予他江陰縣簽判的官職。
江陰簽判一任就是三年,但辛棄疾怎甘百里之志,他再也耐不住寂寞了。他要向君王剖出自己的肝膽,他要向君王提出自己對時局的看法。他夜不成寐,他食不甘味。他明知自己只是一位八品的地方官,但他決心效法古代“野人獻芹”之舉。于是,他將一顆忠誠的心碾碎成墨,他將一段段愁腸化為潔白的紙,他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萬五千字的奏章,這就是他的《美芹十論》。
在《美芹十論》的開篇,辛棄疾不得不仍要解釋自己的祖父屈事金朝的事,也不得不仍要向趙構剖明自己的心跡——
虜人憑陵中夏,臣子思酬國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日忘。臣之家世,受廛濟南,代膺閫寄,荷國厚恩。大父臣贊,以族眾拙于脫身,被污虜官,留京師,歷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嘗令臣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謀未及遂,大父臣贊下世。辛巳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
好一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日忘”!其潛臺詞就是,我雖屬淪陷區(qū)的臣子,但心仍向著宋朝,而且沒有一天忘記了大宋。然后解釋祖父之所以屈事金朝,是身在金營心在宋,是為了等待時機報答宋朝。辛棄疾又選取了一個細節(jié)刻畫祖父對大宋的忠心:祖父辛贊經常在閑暇之時帶著我辛棄疾登上高山,指點著大好河山,并希望不久能一報與金朝的不共戴天之仇。
辛棄疾還進一步解釋了自己兩次入北京城參加金朝科舉考試的動機——刺探敵情。不過,辛棄疾表明忠心的最有力的證據(jù)還是他揭竿而起并策動耿京歸宋的行動。對于這一點,辛棄疾當然不會忘記在奏章中重點渲染。
“一封朝奏九重天”,卻落得個杳無音信。辛棄疾《美芹十論》的前三論力陳敵情,力陳金朝的不可怕;后七論力陳南宋應采取的對策。七條對策中,有一條須特別關注,那就是拒絕向金朝奉送戰(zhàn)敗賠款以及建議南宋君王將都城從臨安(今天的杭州)遷至南京。這樣的建議,當然不會被宋孝宗采納。南京離蘇北抗金前線更近,萬一金兵突破長江天險,怎能保證宋孝宗不會重蹈徽欽二帝被擄的覆轍呢?南宋的君王驚魂甫定,南宋立國才二十幾年,還沒順過氣來呢,怎能冒險將都城遷至南京?盡管辛棄疾說遷都南京,更能向國人及淪陷區(qū)的臣民表明南宋政府決意抗金收復失土的決心——
今絕歲幣、都金陵,其形必至于戰(zhàn)。天下有戰(zhàn)形矣,然后三軍有所怒而思奮,中原有所恃而思亂!
《宋史》沒有記載辛棄疾獻出《美芹十論》之后,南宋朝廷有何反應。我們只知道此后三年,辛棄疾沒有被授予任何官職。直到他29歲那一年,才被提拔為建康(今天的南京)通判,一個輔佐建康軍政最高長官的地方官而已。
一個從淪陷區(qū)歸誠而來的人,對于南宋朝廷來說,當然要給予他一定的考察期,盡管他帶來了叛將張安國的人頭,盡管他帶來了一萬義軍。
一個祖輩有“附敵叛國”污點的后代,對于南宋朝廷來說,當然要對他的歷史遺留問題有一個很長的觀察期,人心隔肚皮,辛棄疾的忠心還要時間來證明。
一個才26歲的青年,怎能一下子就對他委以重任。中國的封建政治向來是“老人政治”,這樣一個30歲不到的后生,封他為一方大員,能放心嗎?
面對這樣的尷尬,辛棄疾怎不會思緒萬千?怎不會郁悶不平?他真想將心中的一腔怨氣形之筆墨,但這樣做,豈不會招來朝廷對他的更加戒備?
是訴說,還是不訴說呢?這真是一個矛盾,一個問題!
而今初識愁滋味,卻又落得個“欲說還休”!
二
辛棄疾是誰?
他不是真正意義的儒士,他不愿做溫文爾雅的士大夫,他不愿做溫柔敦厚的詞人騷客。他要成為馳騁沙場的英雄,他要成為出將入相的大功臣!
1174年,已過而立之年的辛棄疾被任命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仍只是一個前敵大元帥帳中的高級行軍參謀。此刻的辛棄疾南渡歸宋已經12年了,但仍未得到親率宋軍北伐的機會。這一年的秋天,他登上了建康城的賞心亭,情不能自已,寫下了一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放眼滔滔流逝的秦淮河水,他想到的只是流年似水、歲月不居、英雄易老!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極目長江北岸,群山起伏,詞人想起了皮日休形容遠山的名句“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也想起了韓愈描摹遠山的名句“山如碧玉簪”。遠山嫵媚,的確如美麗少女的金簪螺髻般秀美,只可嘆江山易主,反倒成了給詞人平添憂傷與遺憾的風物!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夕陽西斜,霞光滿天,天空湛藍。孤雁在賞心樓上空叫聲凄厲地飛過,那失群的孤雁啊,多像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詞人啊!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詞人遙望北方,可是一座座青山遮斷了他的望眼。詞人擁兵南渡,為的就是揮師北伐,收復失地,讓故鄉(xiāng)山東的父老兄弟從金兵鐵騎的蹂躪中重新獲得自由。可是啊,南渡十二年,盡管南宋朝廷對他還保持著幾分客氣,卻并沒有重用他。詞人心想:南渡十二年的自己,對于山東故鄉(xiāng)來說,多像一個客居江南多年的游子??!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置身昔日的吳地,他憑欄遠眺,撫摸著腰間的那一柄長劍,他浮想聯(lián)翩。他想起了千年前的吳王闔閭,想起了吳王下令“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的故事。春秋時期的吳國,在吳王闔閭的號召下,“作吳鉤者甚眾”,吳國君臣百姓同仇敵愾,國勢一度稱霸江東、雄視諸侯。那一刻的辛棄疾,自然也想起了杜甫《后出塞》中的名句“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也想起了李賀《南園》組詩中的名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古人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更何況身處國家分裂、故土淪陷時期的熱血男兒辛棄疾呢?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辛棄疾想起了故鄉(xiāng),也聯(lián)想起了晉朝吳地人張季鷹的故事。張季鷹在洛陽的齊王府為官,也是在這樣的一個秋風四起的日子,突然思念起了東吳故鄉(xiāng)的莼菜羹與鱸魚膾,便立即辭官歸鄉(xiāng)。張季鷹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不久齊王因謀反而死,當時的人都稱贊張季鷹有避禍全身的遠見,也敬佩張季鷹急流勇退的決斷,同時也表露出了對張季鷹追求自然率性生活情趣的肯定。懷才不遇的辛棄疾何嘗不想效仿張季鷹回歸故鄉(xiāng),但故鄉(xiāng)遠在千里之外,故鄉(xiāng)正在蒙難,故鄉(xiāng)能有他歸隱的一方山水嗎?那就留在吳地吧,可南宋的君王對自己卻并不十分重視。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辛棄疾想起了三國的許汜。許汜曾向劉備訴說自己拜訪陳登的故事,說陳登不理睬他,只顧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讓許汜睡下床。劉備說:當今天下大亂,你有國士之譽,卻沒有救世之志,只知道如何買田買地建私人的府第,也難怪陳登會讓你睡下床。被冷落的辛棄疾只剩下自嘲:真想像許汜一樣做一位庸人。不過,轉念一想,滄海橫流之際,大丈夫豈能庸庸碌碌虛度一生?
在那樣的一個清秋佳日,辛棄疾還想起了東晉的桓溫?;笢乇狈デ扒?,一度兵臨長安城下,當?shù)孛癖姾勈硥貪{迎接他,歲數(shù)大的老人感慨萬千地說:“真沒想到今天還能在這里再次見到晉朝的官軍啊!”但人生易老,世上也沒有常勝的將軍。在另一次北伐前燕時,桓溫看到自己十五年前親手所種的柳樹已經長得好幾圍粗了,不禁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面對時間,桓溫想到了人生易老天難老,想到了統(tǒng)一中國的壯志難酬,桓溫潸然淚下了。這是桓溫的悲劇,又何嘗不是辛棄疾的悲劇?
面對人生的種種無奈,追念昔賢,辛棄疾不禁感到有幾分茫然!
他能說些什么呢?真是欲說還又休??!又怎能不向天空的大雁、湛藍的天空、滔滔的江水訴說?
三
讀辛詞,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不能不讀的。
揮筆寫下這首詞作時,辛棄疾已66歲了,已是人生暮年了。他想起了三國的孫仲謀,想起了南朝的宋武帝劉裕,想起了南朝的宋文帝草率北伐的大敗,想起了漢武帝時代的霍去病橫掃匈奴如卷席的不世之功,想起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南侵,想起了戰(zhàn)國名將廉頗暮年的落魄。
南渡三十多年,辛棄疾曾兩度被罷官,前后加在一起竟有十八年之久。罷官期間,他息影江西上饒的帶湖。閑居期間,他曾憤激而又無奈地說:“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笔前?,年少時,他是那樣的意氣風發(fā),那樣的慷慨激昂,但是給君王呈上洋洋萬言奏章后,給自己換來的卻是被罷官、被閑置。
如今再次被任命為鎮(zhèn)江知府時,他的生命已接近終點了,他怎能不感慨萬千。
他寫廉頗,是自喻,廉頗的命運就是他的命運!
他還寫過李廣——“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p>
李廣的際遇也是辛棄疾的人生際遇。李廣落魄時,曾帶一位騎兵侍衛(wèi)去郊區(qū)游賞,夜深才歸城。城門已閉,宵禁已開始了。醉酒的灞陵關守門官大聲呵斥李廣,不讓他們進城。李廣的侍從解釋說:“這是前任大將軍李廣李將軍??!”守門官竟說:“現(xiàn)任的大將軍此刻我尚且不會讓他進城,何況前任大將軍!”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竟被一個小小的勢利的灞陵尉如此奚落,世道人心真可嘆??!李廣晚年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匈奴,他堅請任前鋒大將,可衛(wèi)青卻讓他任掩護部隊的將軍。由于沒有向導,李廣的部隊在大戰(zhàn)中沒有按期與衛(wèi)青的主力部隊會合。如按軍法從事,等待李廣的將是死刑。李廣仰天長嘆:“我李廣少年出征匈奴,到如今與匈奴也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次仗了。今日有幸追隨大將軍衛(wèi)青與單于交戰(zhàn),可是大將軍卻令我所指揮的部隊為包抄合圍的部隊去迂回行軍作戰(zhàn)。行軍時卻又偏偏迷路了,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我無臉再去面對那些刀筆之吏的審問啊,我已經不能承受這樣的羞辱了。”于是李廣選擇了揮刀自刎!
李廣的命運就是辛棄疾的命運,李廣為大漢王朝征戰(zhàn)匈奴一輩子,不但沒有受到封侯之賞,反而落得個自刎而死,這是李廣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辛棄疾的悲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生于國家蒙羞的時代,辛棄疾真想成為一代中興名臣啊,但他一輩子都沒有獲得親率大軍北伐的機會。清人陳廷焯說:“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機會不來,正則為郭、李,為岳、韓,變則為桓溫之流。”陳廷焯沒有否定辛棄疾的英雄之志,也沒有否定他有率兵收復失地的能力,但是他又不無疑慮地說,如果讓辛棄疾得志主持北伐,辛棄疾既可能成為唐代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也可能成為在朝廷為所欲為的東晉大臣桓溫那樣的人。
而辛棄疾在他的詞作中,還偏偏對桓溫表達出了激賞之情,這能讓朝廷放心嗎?
《宋史》記載,辛棄疾在湖南一帶任地方軍政長官時,還真有那么一回抗旨不遵的事。辛棄疾在湖南不惜一切代價創(chuàng)建了一支飛虎軍,一開始朝廷主管軍事的大臣就多次阻撓辛棄疾的行動,但辛棄疾仍執(zhí)意將這支三千人的飛虎軍組建了起來,并“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成了長江沿線最具戰(zhàn)斗力的部隊。辛棄疾建飛虎軍營,耗資巨大,朝廷收到了狀告辛棄疾聚斂搜刮民財?shù)淖嗾?,并立刻頒下了御賜的金字令牌,詔令辛棄疾立刻停工。但辛棄疾呢,他卻將金字令牌藏起來,依然我行我素,督促監(jiān)辦營建飛虎營的人在一個月之內必須完工。等到飛虎營建成,辛棄疾才請人將飛虎營畫好上呈皇帝御覽,見飛虎軍軍威雄壯,生米做成了熟飯,而且還做得非常出色,皇帝才平息了怒火。
不過,任何一個君王,對這樣一位敢于抗旨不遵、敢于擁兵自重的辛棄疾,能放心嗎?
如果說辛棄疾是政治家,但他絕對成不了職業(yè)的政治家。辛棄疾連當時最起碼的政客的忌諱都不懂。因為他愛發(fā)牢騷,而且還不時地自比為桓溫、自喻為孫權、自許為李廣、自嘆為廉頗,難道那些高居朝廷要位的一品、二品大員都是尸位素餐的人嗎?讀讀歐陽修的詩詞文章吧,他的詩詞文章中的確有怨聲,但即使怨,也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蹲砦掏び洝穼懙锰昧?,哪一個皇帝讀了不會認為歐陽修是一個能令皇帝放心的太守,失意時也只不過就是喝幾杯酒解解悶氣嘛。
如果說辛棄疾是職業(yè)的軍事家,但他又不是能令君王食能甘味寢能安席的軍事家。比如說,作為一位軍事家,怎能輪到你一位當時還是八品地方官的辛棄疾放言遷都那樣的大事呢?君王要的是岳飛那樣的即使屈死風波亭也不敢抗旨不遵的軍事家,君王要的是家奴,而不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逆臣。
不過,蓋世的才氣也的確是稀罕物啊,它鐘情于辛棄疾,匯聚在辛棄疾身上。但是朝廷卻視他如草芥,棄他如敝屣,冷遇他如小妾!
不世之才,千年等一回啊!得一張良,劉邦得了天下,英雄在歷史的蹺蹺板上,能決定它往哪一邊傾斜。辛棄疾就是這樣的一位不世之才。
辛棄疾兼具廉頗之勇、張儀之智、孫權之謀,不過卻無謝安的風度和曠達。淝水之戰(zhàn),前方大捷的消息傳來,謝安正在與人對弈,他平靜地將捷報藏起。對弈結束,人們問起前方戰(zhàn)況如何,謝安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小兒輩已破賊!”這可是一場東晉與前秦之間展開的殊死之戰(zhàn)啊,可謝安表現(xiàn)得那么從容鎮(zhèn)定。
辛棄疾呢,在君王眼中,他太急于事功了!他太自負、太傲上,太不守臣道了!
他自負到可以說“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他哪里是在吟詩,這分明是直接在埋怨君王有眼無珠。這豈不是說,能用辛棄疾就能北伐成功,就能一洗靖康之恥。南宋之所以只能茍且江南,就是因為他辛棄疾沒能受到重用?
這么說來,辛棄疾的悲劇史同時也是一部性格悲劇史啊!
辛棄疾也知道自己患上了放言無忌的病,他也知道才高必然遭忌,也知道做一位“欲說還休”謹守忠順禮義的謙謙君子的好處;但是,他有太多的心事,有太多的郁悶,有太多的遺憾,有太多的憤激,怎能不一吐為快呢?
在中國的史冊上,辛棄疾沒有成為郭子儀、岳飛那樣的中興名將,這是遺憾,這是民族的不幸,這是時代的不幸。但是,那個不幸的時代卻為我們造就了一位留下六百多首詞作的大詞人,一位充滿豪放慷慨之氣的“欲說怎能休”的大詞人。
這似乎又是不幸中的萬幸!
【附】
吟到梅花句亦香
——鎮(zhèn)海中學2022級學生閱讀資料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拓展閱讀:《辛棄疾:欲說怎能休?》
閱讀作業(yè)要求:
1.摘錄600字以上;感想與評論不少于300字。
2.教材于本單元提出了一項寫作任務——“學會寫作‘文學短評”(見課本第69頁,同學們認真閱讀其中的《學寫文學短評》,了解“文學短評”的寫作特點與要求。)
3.欣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結合讀魏老師的《辛棄疾:欲說怎能休?》的閱讀體會,并搜索資料,以“辛棄疾為何喜愛用典抒情”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學短評。
(作者單位:浙江省鎮(zhèn)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