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燕
(垣曲縣農業(yè)農村局,山西 垣曲 043700)
垣曲縣位于山西省南部,地處中條山腹地,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623 mm(多集中在7月—9月),年均氣溫13.7℃,無霜期220~230 d。全縣行政面積1 620 km2,耕地面積26 398 hm2,其中谷子種植面積超過1 333.33 hm2。近年來,在相關部門有機旱作農業(yè)發(fā)展項目的大力支持下,谷子種植過程中,采用了先進的監(jiān)測設備和防控技術,在覆膜播種、精量播種、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都進行了科學管理,為有機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谷子具有耐旱、耐瘠、耐貯存等特性,是山區(qū)丘陵地區(qū)主要的經濟作物。垣曲縣的谷子主要分布在歷山、皋落、長直、華峰、古城、解峪等鄉(xiāng)(鎮(zhèn)),該區(qū)域森林覆蓋率高、畜牧業(yè)較發(fā)達,有機肥源豐富。隨著谷子營養(yǎng)保健價值被重新認識,垣曲縣種植谷子的面積雖然大幅回升,但谷子產業(yè)化生產基地尚未形成,品種老化、生產方式滯后,迫切需要改變生產方式,發(fā)展谷子有機旱作栽培技術,促進規(guī)?;?、規(guī)范化生產,使農民真正實現增效、增收。
結合垣曲縣旱地谷子耕地質量不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產量低而不穩(wěn)、間苗和除草費工費時、小米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以培肥土壤、提高降水利用率、減少化肥和農藥施入、節(jié)省人工成本、提高谷子產量和品質為目標,以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為核心,開展了優(yōu)良品種、機械化精量播種、增施有機肥、輪作倒茬、秸稈和綠肥翻壓還田、配方施肥、中耕除草、病蟲害綠色防控、葉面噴肥、機械化收獲等技術的集成與示范,顯著提高了谷子種植效益。
選擇土質疏松、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的耕地。我國古代就有“谷田必須歲易”“倒茬如上糞”的經驗,所以谷子不宜重茬,必須合理輪作。谷子合理輪作的好處有以下幾方面。
(1)均衡土壤養(yǎng)分。大豆是深根性作物,利用土壤深層養(yǎng)分,氮素需求量??;谷子、小麥等作物是淺根性、須根性作物,主要利用土壤淺層養(yǎng)分。針對作物對土壤養(yǎng)分的不同需求與吸收特點,利用谷子與大豆輪作,可有效提高產量。即所謂的“豆茬谷、享大福”。
(2)減少病害危害。種子、土壤均可帶菌傳染谷子白發(fā)病、黑穗病,實行合理輪作可以減輕病菌的感染。
(3)抑制或消滅雜草。作物與雜草的競爭力不一,密植和速生作物具有抑制雜草的能力,而稀植和生長緩慢的作物抑制雜草的能力差。谷子幼苗生長緩慢,對雜草的抑制能力較差,合理輪作可減少谷田雜草的生長。
(4)利用肥茬創(chuàng)造高產。利用肥茬播種谷子,是奪取谷子高產的重要途徑。谷子對茬口的反應較敏感,其適宜前作依次是豆茬、馬鈴薯、紅薯、小麥、玉米、高粱等。
結合垣曲縣實際情況,品種優(yōu)選品種有晉谷21、疙瘩谷(垣曲縣傳統(tǒng)農家品種)等,種子質量符合GB 4404.1 和GB/T 15671。選用農家品種時,要異地換種。
通過曬種、浸種、肥育、包衣等種子處理,可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起到防蟲、防病的效果。
(1)曬種。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曝曬,一方面增強胚的活力,另一方面起到消滅病蟲害的作用,從而提高出芽率。
(2)浸種。清水浸種可促進種子營養(yǎng)物質的分解,加速種子萌發(fā);生石灰與清水按1∶5的比例進行配制,浸種1 h,可消滅附著于種子表面的病菌。
(3)種子肥育。采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深液浸種24 h,可提前出苗日期,對壯苗有顯著作用。
(4)種子包衣。包衣含有肥料,有殺蟲、殺菌藥劑和保護層等。包衣種子可提高出苗、成苗率。
(1)秋季整地施肥。秋季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增強保水能力,利于谷子根系的下伸與數量的擴大,使植株生長健壯,從而提高產量。早秋耕疏松土壤,深秋耕加深活土層,耕后緊接粑、耢,消滅坷垃,減少水分蒸發(fā)。秋耕深度需超過25 cm,結合秋耕施200~300 kg/667 m2商品有機肥或1.5~2 m3腐熟農家肥,對貯墑保墑有良好的作用。
(2)春季整地施肥。春季干旱多風、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表土易干燥。且因谷子種子小不宜深播,需做好春季整地保墑工作,確保谷子發(fā)芽、出苗所需水分。早春進行耙耱,播種前6~10 d 進行淺旋整地來破碎坷垃、消滅雜草;播前整地應達到土壤細碎、田面平整、上虛上實、無明暗坷垃和殘茬的標準。結合播種,底施w(N)∶w(P2O5)∶w(K2O)=20∶10∶10復合肥30 kg/667 m2。
(1)適時播種。適期播種可保證谷子高產、穩(wěn)產。播種時間可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谷子生長需水量一致。谷子苗期處于干旱少雨季節(jié),有利于蹲苗,使谷苗長得壯實;拔節(jié)期生長發(fā)育加快,需水量增多;開花灌漿期需水量減少,日照增多、晝夜溫差增大,利于開花授粉和干物質積累,減少秕谷。
谷子種子的最低發(fā)芽溫度為6℃,最適溫度15℃~25℃,幼苗不耐低溫。因此,結合谷子生長期規(guī)律與自然條件,垣曲縣春谷以5 月上旬前后播種為宜,夏播谷子以6 月中旬前后播種為宜。
(2)精量播種。谷子傳統(tǒng)播種方式有耬播、溝播,目的是保肥、保水、保土。目前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行距40 cm(以前行距為30 cm),播量為0.3~0.5 kg/667 m2,地力條件差的地塊播量可適當增加。播種深度應掌握“土壤含水量高的宜淺、土壤含水量低的宜深”的原則,播種深度3~4 cm,播后做好鎮(zhèn)壓。春播谷子還可采用膜側精量聯合播種機進行覆蓋播種(用60 cm寬地膜起壟覆蓋,壟寬50 cm,谷子播于壟膜兩側,寬行距60 cm,兩壟之間谷子行距30~40 cm,平均行距45~50 cm),地膜質量符合GB 13735—2017 聚乙烯吹塑農用地膜覆蓋薄膜標準,此技術可起到抗旱保墑的作用。也可在播種前施3~5 kg/667 m2土壤保水劑。
(1)苗期管理。苗期管理包括蹲苗、間苗、除草等環(huán)節(jié)。3葉期間苗5葉期定苗,春播留苗2×104~3×104株/667 m2,夏播留苗3.5×104~4×104株/667 m2。定苗時,留壯苗不留弱苗、留綠苗不留黃苗、留健康苗不留病蟲苗。拔節(jié)期,結合苗情及降雨進行局部追肥,對弱苗、黃苗追尿素5~7.5 kg/667 m2,并進行中耕和培土。有條件的地塊拔節(jié)期嚴重干旱時,可采用移動式噴灌進行補灌。
(2)楊花灌漿期管理。在谷子揚花灌漿期,用氨基酸鈣葉面肥(主要技術參數:氨基酸≥100 g/L,Zn+B≥20 g/L,Ca≥50 g/L)150 mL 兌水30 kg 噴霧3 次,起到增強抗逆性、提高小米鈣含量和改善小米食味品質之目的。地膜覆蓋田,灌漿中期對地膜整條揭起回收,以預防早衰和地膜土壤污染。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盡量通過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控制病蟲危害,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時要采用高效低毒農藥,并按照綠色食品要求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相關規(guī)定。
選用抗病品種,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撿凈谷茬燒掉。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和枯心苗,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掉,消滅傳染源,同時可結合春耕用質量分數40%的甲基異柳磷進行土壤處理。精細耕作、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加強土壤水肥管理,增強谷子的整體抗性。防除田間和地埂雜草。另外,適期晚播也可以避開病蟲害危害盛期,減輕受害。
可以利用害蟲天敵,如用赤眼蜂防治鱗翅目害蟲,七星瓢蟲、食蚜蠅等捕食蚜蟲;也可以利用微生物消滅害蟲,可選用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參堿控制黏蟲、玉米螟、斜紋夜蛾、蚜蟲等害蟲。
3.3.1 頻振式殺蟲燈
采用遠距離用波、近距離用光源引誘谷子芫菁、地老虎、斜紋夜蛾、金龜子、蝽科等成蟲以頻振高壓電網觸殺害蟲,使害蟲落入燈下的接蟲袋中,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每盞燈控制面積在3.33~4 hm2左右,呈直線排列。懸掛高度1.5 m 左右,但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確定專人每天早上收集蟲體,將誘殺的害蟲徹底殺死后深埋。每星期徹底清掃1次。
3.3.2 色板誘殺
懸掛黃板防治蚜蟲、葉蟬等害蟲是利用昆蟲對黃色敏感的特點即趨黃性誘殺害蟲的一種物理技術。25 cm×40 cm黃板用量約25~30張/667 m2,懸掛高度超過谷子頂端10~20 cm,作物生長后及時調整高度。但主要是誘集有翅蚜蟲,適當時期去掉粘蟲板。
3.4.1 谷瘟病
一是葉瘟病。谷子苗期發(fā)病,病菌侵染后的葉片出現橢圓形、暗褐色水澤狀小斑點,逐漸發(fā)展成嗦性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部分黃色暈環(huán)??諝鉂穸却髸r,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層。二是谷瘟病。穗主軸發(fā)病造成半穗枯死;小穗梗發(fā)病,早期枯死呈黃白色,形成“死碼”,不結實或子粒干癟。
防治方法:在田間初見葉瘟病斑時,可用質量分數4%的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質量分數45%咪鮮胺900 倍液或80%戊唑醇2 000 倍液噴霧,也可用質量分數75%的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質量分數40%敵瘟磷(克瘟散)乳油500~800 倍液噴霧。如果病情發(fā)展較快,5~7 d 后再噴施1次。在齊穗期可針對穗部噴施1次可有效預防谷瘟。
3.4.2 根腐病
發(fā)病后根部呈現黑褐色病斑且逐漸擴大,直致腐爛并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避免田間積水;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使田間通風透光;實行輪作。
3.4.3 谷子銹病
谷子抽穗前后開始發(fā)病。華北地區(qū)7 月下旬—9 月中旬正值高溫多雨季節(jié),利于谷子銹病的發(fā)生。
防治方法:田間病葉率1%~5%時,可用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質量分數為20%的三唑酮乳油1 000~1 500倍液噴霧,間隔7~10 d再防治1次。
3.4.4 谷子白發(fā)病
種子萌發(fā)過程發(fā)病,可使幼芽變褐、扭曲、腐爛,造成芽死;出苗后至拔節(jié)期發(fā)病,植株葉片正面產生與葉脈平行的蒼白色或黃白色條紋,背面密生粉狀白色霉層,稱為灰背。霉層可借氣流和雨水再次侵染,形成正面黃色、背面褐色、邊緣深褐色、形狀不規(guī)則的黃斑癥狀;抽穗前,病株逐漸變?yōu)樯詈稚?,直至枯死,直立田間,俗稱槍桿。槍桿頂部的葉片組織縱向分裂為細絲,內部包被的黃褐色卵孢子散落,殘留灰白色卷曲的纖維束,故稱白發(fā)病。白發(fā)病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土壤和種子中的病菌是主要初侵染源。土壤墑情差,播種深或土壤溫度低時,病害發(fā)生嚴重。
防治方法:適期晚播、淺播,促使幼苗早出土。及時中耕除草。拔除病株,徹底銷毀。用質量分數35%阿普隆(甲霜靈)拌種劑按種子量0.2%~0.3%拌種,或質量分數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按0.4%~0.5%的種子量拌種。加藥拌勻后,應立即播種。
谷子收獲過早籽粒不成熟、產量低且品質差;收獲過晚會導致籽粒脫落造成減產。當谷子進入蠟熟末期或晚熟初期,出現谷穗斷青、粒色變黃、籽粒變硬時,即可進行收獲,小面積地塊可以人工割穗晾曬后脫粒,大面積地塊宜采用谷子專用聯合收割機收獲,省時省力,谷子脫粒后清選晾曬或烘干,使含水量≤13%后方可入庫貯存。貯存時保證倉庫通風、防潮、嚴防霉變、蟲蛀。
谷子有機旱作栽培技術應用,可持續(xù)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增產單位面積15%以上,降低人工3~4 人,正常年份產可達到250~300 kg/667 m2。
谷子有機旱作栽培技術適用于垣曲縣山地丘陵及周邊地區(qū)旱地谷子栽培,夏播谷子也可以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