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慧,佘美元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韶關 512000)
腦梗死別名缺血性腦卒中,通常是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的堵塞,進而阻塞或閉塞腦部動脈,使腦部某個區(qū)域的血液供應中斷, 導致該部位發(fā)生缺血性壞死,損傷局灶性神經功能[1-3]。 患者發(fā)病后大多合并偏癱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甚至會發(fā)生四肢癱瘓與昏迷等癥狀,嚴重影響生命健康[4-5]。 積極治療患者疾病,使用康復措施促進患者軀體功能的恢復很有必要。早期康復護理是指在患者早期康復階段,即疾病或手術后的最初幾天或幾周內,通過綜合性的康復干預措施,包括物理治療、運動訓練、功能訓練、康復教育等,旨在促進患者康復和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目前,早期康復護理在臨床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為了探討在腦梗死致偏癱患者中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 本研究選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粵北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5 例腦梗死合并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康復護理相較于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選取粵北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5 例腦梗死合并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1 例,觀察組44 例。 對照組:男23 例,女18例;年齡36~91歲,平均年齡(63.78±2.56)歲。 觀察組:男31例,女13例;年齡41~87 歲,平均年齡(64.05±2.63)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滿足《診斷相關分組或診斷-治療打包支付方式下急性腦梗死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建議》[6]中腦梗死致偏癱的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神經系統(tǒng)病變;(2)存在原發(fā)性肢體運動功能障礙;(3)存在其他顱腦病變。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1)遵醫(yī)囑提供藥物治療并全程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異常情況;(2)結合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及飲食需求, 指導患者進行低脂肪、高蛋白、多纖維、易消化飲食,以確保主要營養(yǎng)均衡;(3)積極和患者溝通交流,安撫患者情緒,讓患者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治療;(4)結合患者需求,普及治療注意事項,讓患者做好治療準備;(5)持續(xù)治療3~5 d 后,若患者病情穩(wěn)定,則指導患者進行適當?shù)?、循序漸進的訓練,包括床上肢體活動、床邊站立、扶墻行走等。
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在入院24 h 內評價患者病情,若患者已經脫離生命危險且生命體征相對穩(wěn)定,則可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否則應適當延后訓練時間,但須在入院3 d 內患者完成首次康復訓練:(1)體位調整:由于患者依然處于臥床狀態(tài),因此體位調整主要在床上進行; 將軟枕墊在健側下方輔助患側后傾,控制角度,使肩部向前屈曲、肘關節(jié)保持固定伸展位;伸展患側下肢至膝關節(jié)微曲;健側下肢下方墊放高度適宜的軟枕并維持一定屈曲狀態(tài)。 若是健側位,則在頭部墊放軟枕, 結合患者意愿適當調整健側上肢,而患側上肢始終固定在軀體前上方;患側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適當屈曲。 (2)全身振動訓練:通過Wellengang 諧振系統(tǒng)輔助,分別取膝屈曲位(角度是0~15°與30~45°),振動頻率12 Hz,5 min/次,2 次/d,兩次之間間隔1 min,訓練5 d/周。(3)關節(jié)訓練:小關節(jié)訓練,訓練前根據(jù)徒手肌力檢查(MMT)進行肌力評估,若評估結果為3 級及以上,進行指關節(jié)及踝關節(jié)等多種小關節(jié)康復訓練,以伸展、握曲為主,15~20 min/次,2~3 次/d;進行踝關節(jié)訓練,朝內、朝外緩慢轉動交替進行,10~15 min/次,2~3 次/d。 若評估結果3 級以下,則運動方式不變,時間縮短為10 min 以內,2~3 次/d;大關節(jié)訓練,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以屈曲動作為主,被動運動前評估屈彎角度,若<70°,應在護士幫助下運動,禁止大幅度運動,并適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與等張交替訓練;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以屈伸運動為主,20 min/次,3次/d。 關節(jié)訓練至患者膝關節(jié)、 髖關節(jié)屈彎角度≥70°后,增大運動幅度,并延長運動時間至25 min/次,3 次/d。患者均在麻醉清醒后開始運動,運動期間護士須全程陪伴。 患者主動運動部分恢復后,安排患者進行主動床上運動,包含翻身、起坐、移位等;之后嘗試自主進食、 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2~3 次/d,10~15 min/次。 訓練期間需注意姿勢及活動程度,避免運動損傷。 以上康復護理持續(xù)2月。
(1)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表[7]評價上肢及下肢功能,其中上肢10 項,包含反射亢進、腕穩(wěn)定性、屈肌協(xié)同運動等,下肢7 項包含反射亢進、協(xié)調能力和速度、伸肌協(xié)同運動等,上肢總分為66 分,下肢總分為34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2)神經功能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8]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意識水平、凝視、忽視癥、構音障礙等11 項,總分為0~42 分,分數(shù)越低代表患者神經功能越好。
(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shù)量表[9]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進食、轉移、上廁所、小便控制等10 項,總分為0~100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4)護理滿意度:以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每項指標有十分滿意、部分滿意、不滿意三個選項。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部分滿意)/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上下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上下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合并腦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腦梗死合并腦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
觀察組(n=44)對照組(n=41)t 值P 值組別30.25±3.21 30.99±3.26 0.876 0.245 45.38±3.47a 37.89±3.42a 5.436 0.000 15.11±2.34 15.78±2.38 0.854 0.257 24.54±2.56a 20.12±2.47a 4.721 0.000上肢功能評分護理前護理后下肢功能評分護理前護理后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合并腦癱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腦梗死合并腦癱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
觀察組(n=44)對照組(n=41)t 值P 值組別20.78±4.34 20.23±4.30 0.967 0.231 10.13±2.57a 14.26±2.84a 5.743 0.000 62.15±5.43 62.94±5.47 0.932 0.244 80.68±5.67a 73.47±5.54a 5.892 0.000神經功能評分護理前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護理前護理后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腦梗死合并腦癱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偏癱是腦梗死常見后遺癥, 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其主要表現(xiàn)為同側上下肢以及面部或舌部肌肉的運動障礙。 病情嚴重者甚至會臥床不起,喪失正常生活能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10-11]。 臨床確診腦梗死后需立即對患者展開偏癱篩查,以便及時展開治療,同時結合患者需求進行護理干預,促進患者身心康復[12-13]。常規(guī)康復護理多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此時肢體功能障礙已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 因此康復效果并不理想。 早期康復護理是目前被廣泛推崇的護理模式,其強調在疾病早期提供護理服務,目的是減輕偏癱等后遺癥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的影響,同時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恢復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殘率與病死率[14]。早期康復護理重視護理服務的針對性與個體化,主張在明確患者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科學護理方案,通過一系列康復訓練喚醒患者的肌肉功能,增強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恢復肌肉的正常協(xié)調收縮能力與正常運動能力,繼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5]。首先,早期康復護理在疾病發(fā)生后盡早介入,通過提供合適的刺激和訓練,促進神經可塑性,幫助患者恢復受損的神經功能;其次,長時間的臥床不動容易導致肌肉萎縮、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壓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早期康復護理可以通過適當?shù)捏w位轉換、主動和被動運動訓練,以及康復器械的應用,預防并減少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最后,早期康復護理注重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和合作,充分尊重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這種積極的護理體驗可以減少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增加患者滿意度,促進其順利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護理后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更高、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更高、護理滿意度更高、神經功能評分更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早期康復護理的干預策略在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方面表現(xiàn)更好,證實了早期康復護理在恢復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有效性。
綜上可知,腦梗死合并偏癱患者治療期間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