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悅,陶世奇,陶群山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醫(yī)藥經(jīng)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藥事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應用臨床醫(yī)學、藥理學和管理學等知識對藥品進行管理,并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的學科,也是一門政策性強、實踐能力要求高的綜合應用型學科[1]。藥事管理學是藥學、公共衛(wèi)生管理、藥品貿易專業(yè)必修的核心課程,課程內容包括醫(yī)藥商品政策法規(guī)、監(jiān)督管理體系、藥品生產經(jīng)營管理、藥物評價等。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求學生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藥品管理實踐能力。目前,該門課程評價方式主要采用傳統(tǒng)期末考試模式,但該評價方式只能在課程結束后進行評價,無法做到全過程實時評價;同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職業(yè)責任感、道德情操等隱性特質難以通過該評價方式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因此,筆者采用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context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CIPP)模式對藥事管理學開展教學評價,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藥品監(jiān)管政策法規(guī)等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評價本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等方面發(fā)揮的育人成效,從而客觀、全面地反映現(xiàn)有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優(yōu)勢和不足,推動課程的教學改革。
CIPP模式又稱“決策導向或改良導向行為模式”,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4個部分[2]。目前,CIPP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課程的教育質量評價之中,如臨床護理教學[3]、野外實踐教學[4]、中醫(yī)骨科技能培訓[5]。該評價模式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與科學性,符合教育評價的要求;且開展CIPP模式評價的主體多元化,有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企業(yè)等,符合教育評價要求的全員參與。
2.1 CIPP模式的靈活性與藥事管理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相適宜 醫(yī)藥商品關系到人民健康,是特殊的商品,其質量安全及合理使用對人民至關重要,藥學人員必須樹立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關愛生命的同情心,牢固掌握專業(yè)知識,積極開展用藥咨詢、指導及宣教工作。在課程評價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顯性特質)外,也應考察學生在情感、觀念、態(tài)度與品質等方面(隱性特質)的發(fā)展狀況。其中,潛移默化所形成的觀念、態(tài)度和情感等復雜且隱蔽,現(xiàn)行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而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綜合掌握情況。CIPP模式主張將參與課程教學的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企業(yè)等納入評價體系中,課程實施者在對課程進行設置、調整和改進時做到實時監(jiān)測和及時調整,實現(xiàn)了對課程教學的“可追溯”,對課程實施的整體狀況以及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整體水平提供全面、準確的評價,符合藥事管理學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2.2 CIPP模式的系統(tǒng)性與藥事管理學課程的特征相適宜 藥事管理學的授課內容涉及醫(yī)藥商品研發(fā)、生產、流通、使用和監(jiān)管等各領域,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體驗性、生活性等重要特征。僅以某種單一方式來評判整個課程質量和實施效果顯然過于片面。CIPP模式主張運用調查法、文獻法、觀察法、實驗法和訪談法等,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針對課程實施前、中、后各階段靈活評價,與藥事管理學的課程特征相適宜。
2.3 CIPP模式的改良取向與藥事管理學課程改革方向相適宜 藥事管理學課程知識點多、內容分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講授,教學形式相對單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團隊協(xié)作等能力,已不能完全適應藥事管理學的教學需要。對于該課程的教研改革多集中在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上,如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6]、案例教學法[7]、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8]等。這些教學方式的改革成效均可以通過CIPP模式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并加以優(yōu)化和完善。
筆者在對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等開展廣泛調查基礎上,基于CIPP模式構建課程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16個三級指標組成,其中三級指標評價得分按照Likert五分法,依據(jù)程度“很低或很差”“低或差”“平均或一般”“高或好”“很高或很好”5個層次對應賦予1~5分。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藥事管理學教研室在2020級國際經(jīng)濟與貿易專業(yè)開展了藥事管理學教學評價研究。見表1。
表1 基于CIPP模式的藥事管理學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4.1 調查對象 選取2020級國際經(jīng)濟與貿易專業(yè)3個平行班248名本科生作為藥事管理學課程評價改革的調研對象。3個平行班在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開展藥事管理學教學,由相同教師進行授課。采用表1的指標體系,對本課程在期初、期中、期末3個階段的教學效果開展評價。借助網(wǎng)絡平臺發(fā)放并回收問卷,有效問卷共230份。
4.2 組織實施
4.2.1 背景評價 實施圍繞學情分析相關因素,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基礎、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需求等。
4.2.2 輸入評價 實施圍繞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制定更適合本專業(yè)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制作課堂教案和多媒體課件,完善各種教學資源。
4.2.3 過程評價 實施通過理論教學聯(lián)合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教師加強課堂互動、分組任務,并在授課過程中開展過程評價,具體包括“評學”和“評教”兩方面?!霸u學”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展開評價,包含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其中教師評價通過課堂隨機提問和作業(yè)評分完成;學生互評通過課堂分組討論、互相評分完成;學生自評為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評教”是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展開評價,包含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師的評價,學生對教師授課情況的意見反饋。
4.2.4 結果評價 教學實踐結束后,統(tǒng)計總結分數(shù)、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學生在藥事管理教學實踐的學習效果、學習收獲、職業(yè)道德的建立等,綜合評價實際教學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是否一致,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在日后教學中進一步完善。
4.3 結果與討論
4.3.1 總體情況分析 調查發(fā)現(xiàn),藥事管理學教學整體態(tài)勢良好,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具體來說,學生評價在4分及以上的人數(shù)較多,其中背景評價中“專業(yè)定位”指標給滿分的學生最多,共206人;輸入評價中“師資隊伍”指標給滿分的學生最多,共148人;過程評價中“學生表現(xiàn)”指標給滿分的學生最多,共152人;結果評價中“學生成長”指標給滿分的學生最多,共221人。
4.3.2 各級指標得分情況分析
(1)背景評價結果 授課開始前開展背景評價。對藥事管理學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理解“很好”及“好”的學生占64%,理解“一般”的占30%,理解“較差”及“差”的占6%;對這門課提前準備“很充分”及“充分”的學生占51%,準備“一般”的占25%,準備“較差”及“差”的占24%;對這門課興趣“較濃”或“濃”的學生占78%,興趣“一般”的占19%,“不感興趣”的占3%。從結果來看,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對這門課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學習需求。
(2)輸入評價結果 通過背景評價調查結果,開展輸入評價。結果顯示,認為授課教師對政策的把握程度、備課的充分程度“較好”的及“好”的學生占43%,認為教師備課“一般”的占36%,認為教師“需要加強對政策的把握程度,備課需要更充分”的學生占21%;認為授課過程中播放的教學資源,使用的教學設備“較先進”及“先進”的學生占41%,認為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前沿性“一般”的占37%,認為“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資源、更換教學設備”的學生占23%。從結果來看,教學輸入得分率相對較低,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課程資源相對陳舊,教學設備不夠先進,影響了教學過程的體驗感。
(3)過程評價結果 對教學全過程實施評價。結果顯示,認為課堂上分組協(xié)作對理解知識點有“很大幫助”及“有幫助”作用的學生占72%,認為“幫助性一般”的占24%,認為“幫助較小”及“無幫助”的占4%;課后個人能夠主動復習、查資料、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占71%,“一般”的占18%,“不能完成”的學生占11%;對藥事管理教學方法、上課形式“非常喜歡”及“喜歡”的學生占66%,“一般”的占28%,“不喜歡”的占6%。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積極,通過課程學習有較大收獲,并樂于接受制定的教學方式,高度認可教師教學效果,滿意度較高。但還有少部分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不高,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
(4)結果評價結果 教學實踐結束后,統(tǒng)計各項分數(shù)和問卷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認為藥事管理學的教學內容對個人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很有幫助”及“有幫助”的學生占81%,認為“有一定幫助”的占17%,認為藥事管理學課程“沒有作用”的占2%;認為通過藥事管理學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自己建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的學生占70%,認為對職業(yè)道德“影響一般”的占21%,認為對職業(yè)道德的“影響很小”的占9%;認為通過學習,增強了藥事管理的相關政策理解能力的學生占68%,認為對藥事管理政策理解“有一定提升”的占27%,認為“作用不大”的占5%。結果表明,藥事管理學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藥品監(jiān)管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藥事管理學課程在幫助其建立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價值觀中起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仍有少數(shù)學生對藥事管理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教師在授課中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植正確的職業(yè)道德。
5.1 注重開展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以增強學生專業(yè)志趣和學習主動性為目標,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在講授藥品管理政策法規(guī)時,僅對政策法規(guī)進行闡述,學生無法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義。開展研究性教學,授課教師要提前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將案例與法規(guī)結合,在具體講授法律條款時,引導學生思考該法律條款的意義,提升學生深度學習水平。
5.2 提升教學資源的前沿性 在教學評價中,學生對課程現(xiàn)有教學資源的滿意度較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調研中反饋藥事管理學所用的課件資源陳舊。藥事管理學是一門不斷發(fā)展的學科,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時刻關注最新的政策法規(guī)和學術前沿動態(tài)。如在介紹藥品標準時,除了重點介紹我國現(xiàn)行的藥品標準,也可以向學生展示其他國家的藥品標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5.3 將職業(yè)價值融入藥事管理學教學中 醫(yī)藥商品關系到人民健康,藥學人員必須樹立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將職業(yè)價值融入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例如,在談到藥價虛高的民生問題時,教師可以從藥品價格的組成、價格特點、國家調控藥品價格的一系列措施舉措等向學生全面闡釋這個問題的緣由,幫助學生理解《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等制定的背景和意義;在談到關于查處假藥劣藥案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對違法制造、銷售假藥劣藥的案例進行分析、研判,樹立學生的底線意識、紅線意識。
運用CIPP模式對藥事管理學開展教學評價,有助于教師在課程開展的全過程中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以及職業(yè)價值觀念的建立等,從而及時地發(fā)現(xiàn)教學方法和模式的不足并加以調整,對科學、合理地評價本課程教學成效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