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政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法理學》作為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是其他法學學科學習的理論基礎。授課教師在講授時如果無法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法學基礎相對匱乏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老師的教學只會讓本就內容抽象的法理學知識變得更為艱澀難懂,從而很難使學生們對《法理學》課程產生興趣。因此,如何更好地教學,如何選擇更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讓學生對《法理學》教學課堂感興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真正學到知識,將成為《法理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本文將通過分析高?!斗ɡ韺W》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總結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
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分支,其不僅是法學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法學教育基礎理論部分的重要課程。因此《法理學》課程教學的效果如何,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整個法學教育的學習效果。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已經進行了《法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如根據(jù)《法理學》課程教師的研究方向來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而目前一些高校法理學教學改革進程還比較慢,以西藏大學為例,目前政法學院法律系的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學院也尚未建立法理學教研室和《法理學》課程團隊。至于授課方式仍是以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為主,主要還是單向的知識傳授模式,且授課對象一般為低年級學生,其尚不具備相應的法學知識基礎,加之《法理學》課程本就內容抽象、艱澀難懂,因此就很容易形成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局面。傳統(tǒng)單一講授模式的課堂缺乏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討論和互動,這也導致了課堂效率不高,授課效果不明顯的局面。目前也有很多院校的法理學教學采用“一分為二”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在大學低年級針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開設《法學導論》,而在相對高的年級才開設《法理學》。在大學低年級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學習部門法的知識。而在相對高的年級法理學教學思維應徹底改變,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上,而并不是教條式地講授法的概念、原則、規(guī)則等,在歸納思維的主導下,讓學生廣泛閱讀指定文獻,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多元認知[1]。
此外,《法理學》課程教學的考核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們對《法理學》課程教學的興趣和學習方式。對于《法理學》課程的教學考核,學校往往采用試卷答題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很難反映法理學教學的效果。法理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這也是目前大多數(shù)《法理學》課程教學所缺乏的。
針對目前《法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抽象化、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足、低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和吸收、不能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法律理論基礎等實際問題,各高校對《法理學》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革。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的法學專業(yè)為例,都對傳統(tǒng)的法理學教學模式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革。例如將《法理學》設置為高年級課程,或者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以達到去概念化、去抽象的目的。教學內容上呈現(xiàn)了細化課程內容的趨勢,《法理學》課程的內容被劃分為幾個不同的主題,如法學基礎理論課、法學社會科學課、司法制度研究課等。在教學方法上,也采取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其中專題化課程教學方式是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一種教學改革模式。通過專題化教學的改革,能夠很好地彌補目前《法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從國外的情況來看,美國法學院校也有《法理學》課程,但是《法理學》課程基本是內化于不同的交叉學科中,如耶魯大學法學院開設了很多法律與其他科學的交叉課程,這些課程很多都是由《法理學》課程延伸而來。此外在教學方式上,大部分理論課程都是以專題課程或者席明納(Seminar)的形成進行。專題化的課程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講授式的課堂形式更加多樣,內容也更加豐富,它更多是基于課程理論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經典的案例或事件進行討論研究。這種方式更有利于樹立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專題化的課程方式在教學考核方面也是多樣的,它更多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綜合能力。因此打破傳統(tǒng)的法理學教學方式,改革傳統(tǒng)的課程模式,引入新的課程模式,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十分必要。此外,從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反饋情況來看,很多同學在學習階段是缺乏經典書籍和文獻閱讀的,這也和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重視書本知識的講授有關,而法學經典文獻的閱讀又是增強法學知識基礎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強對經典書籍和文獻的選讀也很有必要。
當下及未來中國法學教育的整體功能定位就是要培養(yǎng)信仰法治、忠誠于正義的法律人,由他們去守護正義,借著他們的智慧與理性、良知與勇氣,搭建社會的正義之梯,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登臨正義的高地[2]。法理學作為法學的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之一,對整個法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法理學》的課程改革就顯得尤為必要。
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內容往往局限于書本知識,而對其他相關知識的引入較少,課堂的互動也大多是授課教師提問或學生主動發(fā)言,課堂的互動性和活躍程度普遍不高。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對課外知識的擴充,特別是對當下的熱點話題和社會重大事件的關注,容易造成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而忽視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而學生們對社會熱點話題的了解和討論也往往停留在課下的閑暇時間,沒有形成專題化的討論。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引入專題化教學模式則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這種缺乏。專題化教學模式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成相對獨立的專題,再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專題化教學的課堂中,授課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章節(jié)的主題來選取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和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分為小組進行討論和觀點展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性,使課堂更為活躍和有趣。這種專題化的匯報和討論模式,能夠轉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方式,使課堂變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助的翻轉課堂。授課教師可以針對同學們討論或爭辯激烈的問題進行引導和點撥,最終將專題討論問題與課本知識相結合,進行提煉和總結。
在課堂討論的專題問題中引入課本相關知識,打破原有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形式,以更簡單、生動活潑的形式講授課本知識,讓同學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針對課堂討論未進行完畢的話題,學生個人或者小組可以在課下以報告或者小論文的形式提交給授課教師,老師再進行評析。針對優(yōu)秀的觀點或報告,授課教師可在下節(jié)課堂上進行展示和講解。在引入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同時,可以同時采取案例教學、影視教學等方式來豐富課堂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此外,教師應該從以下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一是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例如劉星的《法律是什么》、蘇力的《送法下鄉(xiāng)——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和《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馮象的《木腿正義》和《政法筆記》等此類書籍;二是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或者讀后感,這樣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面對法律問題獨立思考的法律思維能力[3]。
課堂教學以專題化模式為主,但針對不同章節(jié)和不同問題,授課教師應根據(jù)其特點,采用更加靈活和恰當?shù)慕虒W模式。例如:在講授關于《法理學》的《緒論》和《法的歷史發(fā)展》部分,因其內容以基礎性理論知識為主,這些理論知識需要同學們予以了解和掌握,那么其教學模式應以課堂講授為主,老師可為同學們分析和講解其發(fā)展的歷史脈絡,針對不同階段可適當進行知識補充。而在法的價值部分,因其內容比較具有討論性和辨析性,授課教師可以選擇相關的案例或社會事件,與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討論。但關于案例或社會的事件的選擇方面,更應貼合實際、聚焦熱點或具有典型性,選擇符合專題內容的案例或社會事件。針對課上的討論老師應在課堂最后進行概括總結,將案例或者社會事件的討論回歸到課程專題本身,這樣才能讓同學們更容易接受相關的知識教學。而在國家法與民間法關系的專題中,則可以選擇影視教學法,其中電影《被告山杠爺》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影視教學法能通過生動活潑的影視情節(jié)來表現(xiàn)枯燥乏味的法律問題,更能讓學生們接受和理解。授課教師也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對影視中出現(xiàn)的法律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討論和分析,以達到活躍課堂和豐富知識的目的[4]。
專題化研究的內容設計具體為,以一個班級為總體,將《法理學》課程的內容分成若干專題,然后將班級成員分成與專題數(shù)量相對應的若干小組,并在每個專題中附上相關的文獻,文獻包括必讀文獻和選讀文獻,最后由小組的每位成員針對所選主題分別進行專題匯報。由于在匯報之前專題的主題和文獻都是公開的,這樣可以給同學們足夠的時間去預習或研究專題內容,而在匯報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可以進行分工,進行側重點不同的匯報。整節(jié)課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匯報階段、提問討論階段和最后總結分享階段。在中間的討論階段,每位同學均可根據(jù)匯報的內容進行提問和補充,最后由授課教師進行本專題匯報的總結,總結內容大致為對匯報小組的情況進行評價,再根據(jù)專題對應章節(jié)進行補充講述。此種方式總體下來,可以給同學們更多的時間提前閱讀和搜集相關文獻,這不僅能鍛煉同學們文獻搜集和篩選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yǎng)對文獻中心思想進行總結和運用的能力。此外在課堂之外,授課教師可更根據(jù)專題問題或章節(jié)內容,推薦相應的書籍或文獻,以便同學們在課下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學習,鞏固課堂學習成果[5]。
傳統(tǒng)的教學考核方式多以試卷考試和課堂簽到為主,這樣的確能讓學生們掌握課本的基礎理論知識。但在這樣的考核方式下學生們則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背誦課本知識上,而忽略了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深入探究,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考核應更多考慮教學的過程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因素,而不是單純地測試學生對知識的背誦能力。由于《法理學》課程的內容繁多而復雜,單一的考試型課程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逼著學生們去背誦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對知識的內容卻一知半解,不會具體運用,這也容易致使學生們喪失對法理學的學習興趣。對于課程的考核,應結合專題化的教學模式,采用更加多元的考核體系,例如把專題化匯報、課程中期小論文或報告、讀書報告等因素也納入教學考核中來,使考核方法多樣化,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們的課外學習興趣,也能更全面考查學生們的綜合素養(yǎng)。例如可以把期末考核的內容分為三個板塊,一是日常的課堂考勤板塊,二是小組的專題化匯報和討論板塊,三是期末考察板塊。這種期末考核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更為多元化,也不局限于死板的書本知識,力圖通過多元形式的考核方式培養(yǎng)同學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法理學》課程改革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變化,也應更多聽取學生們對課程的看法和建議,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反映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一個積極又充滿活力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