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會琪,王海福
(喀什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革命傳統(tǒng)是廣大人民群眾及革命志士在建黨百年的光輝歷程中、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政治覺悟、革命斗爭精神、優(yōu)良作風和高尚精神品格。革命傳統(tǒng)不僅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需要傳承的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1]。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教育部印發(fā)的《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植入紅色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盵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著重提出:“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與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盵3]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承主流價值觀的使命,小學語文教材是傳承革命傳統(tǒng)精神的重要載體,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fā)點,精心編排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選文,蘊含著豐富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元素。
據(jù)統(tǒng)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選文有40余篇[4],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懷、革命斗爭精神、革命領袖事跡、革命圣地探尋和重大革命事件五大主題。
1.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5]。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盵6]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取了1個入學教育單元、1篇識字韻文《升國旗》、4篇經典文章(《梅蘭芳蓄須》《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小島》)。學生初次翻開小學語文課本,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莊嚴神圣的天安門城樓,鮮艷的五星紅旗,還有身著各民族服飾的小學生背著書包展開笑顏的插圖,插圖右上方配有“我是中國人”的漢字。這是入學第一課,也是小學生接受人生洗禮的第一課,愛國主義以具體的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讓青少年牢記“我是中國人”,初步形成國家的概念,培養(yǎng)其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愛國主義情懷課文的學習,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2.革命斗爭精神
革命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崇高精神品質和人格風范,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和中國共產黨人思想品德、英雄氣概的具體體現(xiàn)[2]。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用生命換來的?!吨改稀分赋?“要引導學生學習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使革命斗爭精神代代相傳?!盵2]教材主要通過革命英雄事跡呈現(xiàn)革命斗爭精神,所選取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跡按照時間線索可劃分為: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共選取2篇文章,分別為《清貧》和《金色的魚鉤》;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1—1945年),共選取4篇文章,分別為《狼牙山五壯士》《手術臺就是陣地》《小英雄雨來》《冀中的地道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至今),共選取4篇文章,分別為《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黃繼光》《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橋》。在學習這類課文時,學生能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們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
3.革命領袖事跡
在中國革命歷程中出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為實現(xiàn)民族解放、國家富強而奉獻終生的卓越革命領袖,因此革命領袖題材類選文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取的革命領袖都是走在中華民族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著力展現(xiàn)了他們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選文具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領袖人物自己撰寫或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毛澤東的兩篇作品,分別為《為人民服務》和《七律·長征》。另一種是以革命領袖事跡為題材撰寫或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不懂就要問》記述孫中山小時候上私塾明知可能挨打還要向老師提問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革命領袖毛澤東在江西革命的時候,帶著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一起挖井的故事;《青山處處埋忠骨》講述毛澤東得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后是否將其遺體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xiàn)了毛澤東無私的偉人胸懷;《十六年前的回憶》回憶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被害后的情形,表達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朱德的扁擔》講述朱德為和普通官兵一起勞動,重新做了一根扁擔的故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少年時代的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勵志故事;《難忘的潑水節(jié)》講述周恩來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的歡樂時光;《鄧小平爺爺植樹》記述了1987年鄧小平在天壇公園種下一棵樹苗的故事。革命領袖事跡的文章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課文,也是學生領略偉人風采,學習領袖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更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4.革命圣地探尋
革命圣地是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時期是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yè)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xiàn)歷史性轉折的時期?!盵7]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取了《延安,我把你追尋》一文,通過對這篇短詩的學習,使學生初步領悟“延安精神”,體會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學習與時俱進的新時代“延安精神”。
5.重大革命事件
在重大革命事件上,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選取了《開國大典》這篇經典課文。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的開國大典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通過對《開國大典》的學習,進一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對革命傳統(tǒng)選文的梳理和剖析發(fā)現(xiàn),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教材中主要通過“歷史還原”“借人抒情”“寓意于物”三種方式來呈現(xiàn)。
1.歷史還原:重現(xiàn)真實革命戰(zhàn)爭歲月與革命艱辛歷程,凝聚愛國力量
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的“歷史還原”是指通過重現(xiàn)真實革命場景,重溫崢嶸歲月,凝聚愛國力量,激發(fā)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同。重大歷史事件對國家的發(fā)展意義非凡?!堕_國大典》這一課再現(xiàn)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時的盛大場面。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令世人矚目。通過時代對比學習,激發(fā)學生身為中國人的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金色的魚鉤》帶領同學們重走紅軍長征路,感受在風雨如晦的長征路途中,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勵紅軍戰(zhàn)士們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革命史實照進現(xiàn)實,寫進教材,是最生動的愛國教育。通過今昔對比讓學生看到今天的中國是何等的繁榮昌盛,激勵當代青少年努力奮斗、勇于拼搏。
2.借人抒情:通過頌揚革命英雄人物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借人抒情”是指選取革命英雄人物事跡來樹立革命者的光輝形象,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習近平強調:“面對黨和人民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要永遠銘記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出不朽貢獻的革命先烈?!盵8]選文《黃繼光》講述的是發(fā)生在“抗美援朝”時期的真實故事。1952年上甘嶺戰(zhàn)役中為取得陣地,黃繼光舍命堵槍眼,犧牲時年僅21歲。通過對“特級英雄”黃繼光同志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精神的學習,讓學生將革命信念和革命斗爭精神傳承下去。
“你有光明璀璨之明日,自然是有人將身赴死以換取”。革命烈士奮不顧身,以身殉國,但他們的精神不死,如革命火種般永不熄滅。他們是國家功臣、人民英雄,也是學生勵志的榜樣。革命傳統(tǒng)教育以教材為載體,讓學生與先烈們進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對話。通過學習革命題材選文,使學生領悟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與理想追求,學習他們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3.寓意于物:了解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培養(yǎng)革命傳統(tǒng)情感
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的“寓意于物”主要是指借助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來呈現(xiàn)革命傳統(tǒng)教育,它包括革命文物、革命根據(jù)地等,在了解文化遺產中培養(yǎng)學生革命傳統(tǒng)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貞?、深入思考,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盵9]革命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以革命文物為活教材、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歷史價值,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革命傳統(tǒng)的深入理解與價值認同。以《朱德的扁擔》一課為例,課文講述了朱德與紅軍戰(zhàn)士挑糧的故事,課文主旨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不搞特殊化、艱苦奮斗的高尚品德。這一革命文物現(xiàn)存于井岡山博物館內,以“扁擔”這一革命文物為依托,讓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朱德的高尚品質?!冻运煌诰恕分v述的是毛澤東在瑞金沙洲壩時,為鄉(xiāng)親們挖了一口井,鄉(xiāng)親們?yōu)楦卸髅飨?在井邊立碑并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幾個大字。文章表達了毛澤東對老百姓的關懷以及百姓對毛主席的感恩與熱愛之情?,F(xiàn)在“紅井”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更是人們飲水思源的紀念地。
“寓意于物”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呈現(xiàn)方式。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熾熱信仰和堅定信念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看得見,摸得著,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革命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革命基因,最終達到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
梳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的體現(xiàn)與呈現(xiàn)方式,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不僅教授有關革命傳統(tǒng)教育知識,更加關注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精神價值。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課文的學習,是一個持續(xù)性的過程,在教學中由于年代久遠,學生缺少足夠的共情能力,可能會出現(xiàn)游離文本之外、教學過程缺少足夠實際活動支持、脫離教學目標等情況。教師在教學時可能陷于各種誤區(qū)之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1.縮小時空距離,感悟革命精神
語文教材所選取的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講述的內容年代久遠,對學生來說充滿了距離感與陌生感。在新時代背景下,革命傳統(tǒng)教育文本傳遞的價值觀念和必備品格是隱性的,無法直接傳遞給學生[10]。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游離于文本之外,難以產生共鳴[11]。
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最重要的是縮小錯位時空的距離感。應從學情出發(fā),補充課本相應背景知識,將語文文字轉化為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真正走進課堂、鑒賞文本、對話人物。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境中重溫光輝的革命歲月,學習革命思想,感悟革命精神。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為李大釗人物形象及其崇高品格的解讀。為此,教師可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主旋律革命劇《覺醒年代》作為背景補充,使學生了解1915—1921年間中國發(fā)生了哪些重大革命事件。以優(yōu)秀展播劇代替晦澀難懂的大篇幅文字補充,通過影像形式讓革命領袖李大釗的形象在學生眼中鮮活起來,有利于后續(xù)的學習。在背景資料的補充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大釗先生,我想對您說”,展開一場學生與偉人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年代給學生帶來的距離感,使其更好地領悟課文所傳達的革命精神。同時也起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思維、與文本深入對話的作用。背景資料補充得越豐富,課文所展示的人物形象越立體鮮活,越能縮小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但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要將有關的背景資料進行仔細挑選篩查,選擇與課文密切相關的部分,立足文本,契合學生情況。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資料的補充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占用課堂過多時間。
2.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將革命認知轉化為切實行動
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共同獲得精神的啟迪,并將課文所傳遞的革命精神轉化為“自身行動”[12]。歷史實踐中淬煉生成的革命傳統(tǒng)在理想信念、道德踐履、創(chuàng)新奮斗方面的影響力經久不息,這種力量依賴于精神培育的廣度和深度,也依賴于實踐活動的養(yǎng)成[13]。
首先,教師在處理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時,自身要內化教材所富含的豐富思想價值。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努力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帶領學生將課文滲透的革命精神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讓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避免知識的灌輸與革命精神表層的學習。其次,教師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帶領學生開展體驗性活動,豐富實踐活動內容。最后,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應遵循從物質條件到精神追求、從知識傳授到實踐活動的路徑,探索和完善知行合一理念下的革命文化教育體系[14]。
例如,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馗锩鼩v史陳列館、清明節(jié)為烈士掃墓、探尋革命發(fā)源地等實踐活動。在講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尋找雷鋒叔叔的足跡,探索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利用校內校外資源,開展“爭做新時代的小雷鋒,今日我做了哪些好事”等實踐活動,讓“雷鋒精神”深入學生生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仿照課文2、3小節(jié)的段落格式說一說“今天我或他做了哪些好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恰當?shù)慕虒W活動配合語文知識的學習,再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雷鋒精神”,踐行“雷鋒精神”。將認知轉化為行動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實踐、反思、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進而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落到實處。
3.聚焦教學目標,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
教師在處理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時要貫徹“文道統(tǒng)一”原則,既要突出語文課的學科特點,又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在立德樹人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并實現(xiàn)二者有機結合[15]。教師在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教學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在理解內容、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實現(xiàn)情感熏陶和思想浸潤[16]。
首先,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課文所滲透的價值觀確定合適的“三維目標”,體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語文學科素養(yǎng),以語言文字為抓手,聚焦單元語文要素,結合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文的文本特征,挖掘課文所承載的精神力量,有效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主題進行學習,通過反復咀嚼、對比重點字詞句,感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強大力量,激發(fā)學生的價值認同,使其獲得情感體驗。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以《軍神》一課為例,教師要讓學生抓住“手背青筋暴起”“勉勵一笑”等一系列劉伯承在手術過程中的動作、外貌、神態(tài)描寫。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劇情,讓學生大膽想象,勇敢表演,使其理解沃克醫(yī)生所說的“你堪稱軍神”這句話的含義,并深刻體會主人公在手術過程中承受的巨大痛苦,感悟“軍神”鋼鐵般的意志。體會人物內心情感,使劉伯承“軍神”形象變得豐滿立體。革命傳統(tǒng)教育擔負著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教師要掌握好教學尺度,牢牢把握住文本的價值取向,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
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教師在開展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的教學時,要從這一類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出發(fā),準確把握課文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活用課程資源,落實語文要素,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發(fā)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