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陳佐才遺民詩看邊疆文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2024-01-03 09:35:45
紅河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陶公遺民王維

夏 源

(昆明學院人文學院,云南昆明 650214)

明代中央政權的文治武功在云南有明顯加強。此前云南文學雖經歷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卻未能匯入中國文化的主流。明代謝肇淛《滇略·文略》云:“先王之治民也,既生聚之,衣食之;然后洽以文教,被以歌謠。南中異域,日尋干戈,生斯地者,保要領之不贍,而遑及雕蟲?自漢及唐,文獻仿佛足征,宋三百年,墮羅剎鬼國矣。明興而后,祠命文告,紀載題詠,燦然俱有篇籍,不勝汗竹也。豈非既富而教,王道之成哉!”[1]據《新纂云南通志·藝文志》載,云南文學在元以前及元代詩歌惟三十余首,詩人僅二十余人,數量甚少,至明代情形則有了很大改觀。程朱理學作為官方哲學這一主流思想之確立推動了云南文學與中原的融合,促使古代云南漢語詩文創(chuàng)作在明代崛起。有明一代,漢語詩文別集較之前代明顯增多,約有兩百余種。并初步形成了作家群,某些成就較高的文學家亦蜚聲全國。

陳佐才是明清鼎革之際云南文學的代表作家。他處明末亂世負不羈之材。年少時,陳佐才因感時亂,逐學劍從戎,曾在黔國公沐天波麾下任把總。明王朝覆滅后,詩人負劍隱居巍山盟石山,棄戎而發(fā)奮向學,主動吸納中原文化,用遺民詩表現特殊時代下士大夫的生存狀態(tài)和愛國心聲。其山野陋室名曰“寧瘦居”,意為寧愿窮瘦,堅貞不屈,志向高潔,保持明朝遺民氣節(jié)。暮年,陳佐才鑿石為棺,并作《自挽詩》刻于石上,直抒胸臆:“明末孤臣,死不改節(jié)。埋在石中,日煉精魂。雨泣風號,常為吊客?!盵2]329

陳佐才留存詩作八百余首,大多創(chuàng)作于隱居時期,其作蘊含著詩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與愛國情懷。清代著名詩人袁枚《隨園詩話·卷七·五二》曾評:“云南蒙化有陳把總,名翼叔。即景《春夜》云:‘斜月低于樹,遠山高過天’。從軍《邊行》云:‘壯士從來有熱血,深秋不必送寒衣’。有如此才而隱于百夫長,可嘆也。”[3]作為南明裨將與遺民詩人,陳佐才從人格品性、創(chuàng)作主題、藝術風格三個維度緊緊靠攏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文化理念和文學審美好尚。他在遺民詩中融入了儒家士子的思想特點,抒發(fā)固窮守節(jié)的民族精神,展示社會歷史的風云和滄桑,表達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書寫安貧樂道的隱逸生活,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化內涵。其慎獨修身、家國情節(jié)的固守與堅持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原士子有過之而無不及,表現出邊疆文人獨特的精神風貌。這些詩文匯聚著他對人生的體驗與感悟,有助于世人以此為證,窺斑見豹,探尋明代邊疆文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更深入地研究明季滇南遺民文學。

一、固窮守節(jié):對陶公人格品性的追慕

自東晉以來,文人墨客皆尊崇陶淵明,視其為榜樣,鐘嶸《詩品》稱陶潛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4]。世人欣賞陶公歸隱田園、怡然自得的曠達胸懷;欽佩他不慕功名、傲視權貴的高尚人格;仰慕其不事二主、窮不改節(jié)的崇高氣節(jié)。在改朝易代之際,陶淵明更容易受到遺民的關注。不仕二朝的陶公為明末清初遺民所認同與敬仰,如閻爾梅《陶靖節(jié)墓》。而遭遇易代之痛,逐負劍歸山的陳佐才傾慕陶淵明的人格、氣節(jié)、精神,學習其生活態(tài)度與生存方式,詩歌創(chuàng)作亦受到陶公的影響。

在詩歌作品中,花早已成為人格與品性的象征,故詠花詩潛藏豐富的人文內涵。菊花被歷代文人所稱贊,它是中國文人風骨的寫照。“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為菊意象賦予隱逸內涵,從此菊花象征著隱逸君子,正如宋代周敦頤《愛蓮說》所言:“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5]陳佐才欽佩陶淵明淡泊超然、固窮守節(jié)的人格魅力,故常以菊入詩,將“菊”與“淵明”緊密聯系,《九日》云:“樹杪風濤閑奏瑟,籬邊霜蕊自開花。當時彭澤知何處,松菊猶存在我家。”[2]65霜蕊指菊花,重陽佳節(jié)籬邊菊花盛開。彭澤即曾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授印去職,后歸隱田園。末句化用陶公《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6]松和菊是傲雪凌霜的骨氣和高潔隱士的象征?!八删摘q存”暗喻堅芳之節(jié)與清高之意。陳佐才巧用此句,表明自己雖然生活清貧,但精神世界富足,突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又如《菊開》:“池內荷雖盡,籬邊菊遍開。淵明今已去,誰到我家來?”[2]71詩人巧妙地運用夏荷與秋菊交替景色,點明時節(jié)。他表面寫菊,實則將自身情感賦予花間,借花稱贊如淵明般志向高潔的人,以花言志,借花抒懷。且《黃菊》云:“那堪人有送迎,誰知物無新舊。淵明別去多時,菊花如是黃瘦?!盵2]175世人寫菊必提淵明,兩者融為一體。“淵明今已去”和“淵明別去多時”皆與元代滕斌《廣賢曾堂賓出示先世手墨敬題廿八字》“回首淵明今已矣”[7]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們直呼陶淵明,傾述對其的敬仰與追憶之情。陳佐才以菊和陶公為依托,借此表明自己超然物外,自甘淡泊的心性,以及忠貞不渝的氣節(jié)。

靖節(jié)先生傳世佳作中,其《桃花源記》為后世文士所推崇。陶公將現實與理想聯系起來,通過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描寫,表情達意。該篇對后代文學影響深遠,成為后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運用與模仿的對象,如唐代張旭《桃花溪》以桃源意境書寫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遠在邊疆的陳佐才亦將《桃花源記》化用于詩作,尤愛“桃花”“武陵”等意象。如《過側揚宣公隱居》云:“抱筇試去訪幽棲,才到中途路欲迷。忽見桃花隨水出,此間應有武陵溪?!盵2]57詩人感慨此地曲深溪清,環(huán)境優(yōu)美,實乃世外桃源。末句與張旭“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8]827近似,皆刻畫近景。他忽然見到桃花隨著溪水流出,由桃花而聯想到桃花源的武陵溪,從而引起人們無限向往。再如《送徐方伯歸麻源》:“離家別國幾經春,回首長途跡已陳。若過武陵還借問,而今可有避秦人?”[2]63好友歸隱,詩人們相互道別。作者慨嘆過去的痕跡會隨著時光流逝慢慢消褪。而末句看似詢問世外桃源近況,實為經歷過親友分別與顛沛流離的詩人對滄桑變易和人生幻滅的“桃源之想”。武陵和避秦人典出《桃花源記》,前者指世外佳境,后者意喻著躲避暴政,即尋求庇護之所,后也指隱居的地方以及隱士。并且末句同宋代金朋說《賞桃吟》“若問武陵先日事,相逢俱是避秦人”[9]風格相近。金朋說歸隱于碧巖山,時人比之陶潛。陳佐才和他人生經歷相似,同病相憐。陶公成為他們調適心理的一種途徑,成為文人的精神寄托與理想家園,也體現出后人對陶淵明的欣賞與崇拜。

陳佐才仰慕陶公的人格,其詩歌靈活運用籬菊、桃源、武陵等詩歌意象,并結合明末清初的歷史背景與親身經歷,將民生疾苦、遺民氣節(jié)與個人遭際融入詩歌中,豐富了陳詩的內涵。如《尋歸》《和友人懷古》《吊古》等詩,詩人懷古憶今,關注到國家興亡與民族苦難。同時,他亦稱贊同淵明一樣的性情中人。詩人《贈漢中張老先生有序》之《序》曰:“正當有為而恬退,種菊植柳,遺情世事,真不減淵明風味也。”[2]191其詩云:“溪水迎耳響,柳外小橋橫。黃茅一笠裹,寄傲樂余生。傾倒杯中物,消磨世上情。復以菊為重,又以米為輕。何事近來者,許多陶淵明?!盵2]191陳佐才與志同道合之人結交唱和。他們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自許淵明。由此可見,明季遺民陳佐才欣賞傳統士大夫固窮守節(jié)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談及陶公抑或是陶公常用之文學意象不勝枚舉,對陶公之追慕是自覺的。其詩書寫避世隱逸生活,突出遺民高尚人格與操守,表明不愿屈心抑志的決心。

二、以詩紀實:對杜詩創(chuàng)作主題的接受

杜甫詩歌具有紀史、正史、補史的功能,蘊藏著杜少陵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國之大義,對后世文人以及中國詩歌史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霸娛贰币辉~最初源自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至晚唐孟棨《本事詩》將其定義為以詩紀史之意。而杜甫“三吏三別”等詩作,既紀錄史實,又諷刺揭露現實,更寄寓作者對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人民的無限同情。處于相似社會背景下的明末清初遺民深受杜詩民族情緒感染與高超詩藝影響,倡導學習杜詩。而云南遺民陳佐才經歷南明滅亡,對戰(zhàn)亂不休的災難有切身體會。他從杜詩中汲取養(yǎng)分,學習以詩為史,將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的交融,將明末南明王朝史實記錄筆端,用個體的人生體驗與情感構建出屬于自己獨特的生命印記,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時人陸天鱗評價陳詩:“奇處似杜少陵,怪處似李長吉。君之詩,吾滇不能有?!盵2]24

云南地區(qū)在明以前鮮有忠君愛國的思想,直至明朝發(fā)生改變。南明在云南滅亡,對時人心靈沖擊極大。陳佐才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際,改朝換代的社會動蕩伴隨著血與火的洗禮,它摧殘著人們身心與靈魂。詩人目睹頻繁不休的戰(zhàn)爭與剝削暴虐的統治階級帶給人民的無盡災難。他將平民百姓在社會大動蕩下的生活實況載入詩篇,記錄亡明社會歷史,揭露黑暗的現實社會。其詩深刻地揭示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人民苦難,如《亂時》云:“世情尚未改,時事已經更。遍地皆戎馬,滿天盡甲兵?;盥裥号?,生葬老弟兄。遁跡窮山里,猶聞戰(zhàn)鼓聲。”[2]231兵荒馬亂,遍地哀聲,人民為躲避四處戰(zhàn)火而倉皇遁跡。即使身處深山老林也不能躲避兵馬的鐵蹄,無數百姓因此喪命。這與杜甫《垂老別》:“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0]140皆書寫出人民的悲慘遭遇與統治者的殘酷暴虐,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強烈地的愛國精神。又如《農命哭》:“踐傷禾麥半成熟,征徭輸足無余粟。長天老日蕎充飯,夜靜更深菜煮粥。農夫農婦相對哭,可憐人到不如畜,馬食白米犬食肉?!盵2]192塵世如同人間地獄,百姓飽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秋收無糧,徭役苛稅給人民帶來無法承受的負擔。他們只能以蕎充飯,用菜煮粥,然而封建統治階級的牲畜卻能食米吃肉。統治者不斷盤剝,百姓命如草芥,其悲慘情景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10]56相同。陳佐才將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罪惡模樣展現在世人面前,其詩流露出對百姓們深切的同情,情感沉痛凄婉。

陳佐才揭露賦稅徭役給人民帶來無盡苦難,亦在《農歌》中勾勒百姓的生存實景,詩曰:“風雨交加已渡河,隔堤忽聽唱牛歌。熟田歲歲收成少,荒地年年賠累多。野草不能逃賦稅,閑花何處避干戈。牧童亦解流離苦,橫笛吹殘臥綠蓑?!盵2]288杜甫《北征》詩曾述:“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10]79顆粒無收,滿目瘡痍,百姓無處為家,無米可食。詩人巧用擬人手法,借野草閑花無處依存之狀,直指尋常百姓所面臨的生活困境。難以承擔的苛捐雜稅,無處躲藏的烽火紛爭,使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正如《題流民》所刻畫的情景:“何處拋家與失業(yè),三三兩兩過沙灘。相逢盡道住山好,米少鹽多也是難?!盵2]186因受災而流亡外地或生活困難的人們無家可歸,無處可依?!半y”一指百姓無米可炊的困難,二指他們所承受的苦難。陳佐才借景、物、事寄情抒懷,抒發(fā)對當權者的怨憤與怒氣。陳詩如同一把利劍,劃開統治者的遮羞布,尖銳批露當權者殘暴行徑。

這類詩還有《萬人?!贰短旌怠贰洞分窦{稅》等,陳翼叔以詩紀實,以詩為子,可“循晚明亡國之跡”[2]14。他在《吊沅江世守那公》序言:“余吊之者,恐史書編不到之意也?!盵2]226可見其有意以詩為史,為亡明忠臣留下史料。他在詩歌中記錄親身經歷的現實慘狀,抒發(fā)亡國悲痛與黍離之思,將百姓生活疾苦與貧困處境載入詩篇,體現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懷。

三、繪影繪形:對王詩藝術風格的效仿

王維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獨步詩壇,被世人譽為“詩佛”。其詩歌題材涉獵廣闊,山水田園、軍旅邊塞、詠史懷古等皆有佳作。自唐以來,后世詩人不斷效仿沿模。晚明詩壇以公安派與竟陵派影響最大,但它們與王維詩風相去甚遠,可見晚明詩人對王維詩歌的接受陷入低谷,僅有少數詩人接受并效習王維詩風。邊疆文人陳佐才向王維取法,在隱士角色、審美情趣以及語言特色等方面有所表現。

陳佐才與王維皆為隱逸之士。陳佐才隱居于云南大理巍山縣盟石山,建“是何庵”于山間,并稱此處為:“此輞川也?!盵2]19輞川乃王維隱居之地。此地有勝景二十處,王維與其詩朋好友在此間逍遙賦詩,醉心于對自然山水的觀照冥想,編為《輞川集》。而詩人將“是何庵”比作“輞川”,取詩集名為《是何庵集》,有意以相同的隱士角色間的比照表達自己對王維的尊崇與追慕。

隱居山野的陳佐才將王維視為模范,學習王維的詩歌藝術,巧妙脫化王詩意象,由此可窺詩人的審美情趣與精神追求。如《游寺》:“策笻信步過禪關,老衲相留不放還。自恨已為半世夢,何期又得幾朝閑。尋窮此處源頭水,游遍從前未到山。興欲罷時天已晚,月來送我出松間。”[2]68陳佐才與禪院老衲暢談佛理,感慨半生已過,人生短暫。頸聯暗含禪理,與“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11]191意境相似。自然萬物引發(fā)作者無限興致,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樂不知疲,蕩而忘返。尾聯描摹月照松林之景近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11]451,呈現皎潔明月從松隙間傾灑幽光的動態(tài)畫卷,動靜結合,如詩如畫。詩人擬仿王維詩風,用抒情方式寫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兩者交融使客觀之景主觀化,將情景推到更深的境界。

陳佐才和王維的生活環(huán)境與創(chuàng)作領域較為相似,故詩人常吟詠王詩中的同類事物。如《和友人懷古》言及“五斗勞彭澤,一瓢累許由”[2]207極似王維《自適》詩“寧為五斗折腰,何如一瓢滿腹”[12]皆借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意為無需追求過高的物質生活,要滿足精神需求,保持本真的自我。又如《水月亭》“策杖來時六月天,耳聞目見盡皆禪。一池明月一池水,不見桂花只見蓮”[2]159與王維《田園樂七首·其三》“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8]911意象與境界近似。策杖訪游,觀景作詩,詩人們注重細節(jié)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詩中人物形象也有相似之處。陳詩《寄友》云:“老兄忍辱形容變,小弟藏羞禮法疏。愁病漸添獨欠死,徬徨久絕故人書”[2]79所繪忠君愛國卻又孤絕落寞的將士身影與王詩《老將行》“愿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軍”[11]148至死救國的老將形象相重合。他們皆視國難為終身之恥,自始至終流淌著愛國激情,蒼涼悲壯。

佛理對普羅大眾的傳播,往往需要通俗易懂的妙喻作為媒介,禪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詩佛”王維善以禪入詩,也特別重視詩歌語言的平易通俗。陳佐才受其影響,常用白描手法作詩,呈現出淺俗樸實的語言風格。如《山居兩首(其一)》意象尋常而俗如白話,于平淡中表現出意趣,詩云:“門外古柳拖嫩綠,斜遮老叟白茅屋。村荒不聞賣花聲,睡起之時飯已熟?!盵2]37首句以古柳萌發(fā)的一抹新綠,不著痕跡地描摹初春的景象,與下句構成一幅白描的畫卷。后兩句看似通俗隨意,卻深化了意境,詩人恬靜悠閑,遠離塵世的情懷現于言外。他用平靜自然的口吻描述清貧靜謐的山居生活,通俗無典,卻又字字珠璣。其山居生活既有悠然田園的鄉(xiāng)野氣息,又蘊含參禪慰藉的精神寄托。《遇僧》從平淡淺顯的字句中,顯露深邃的禪意,體現出陳佐才詩以淺俗蘊深趣的特點,詩言:“相逢老衲休相笑,身未如僧心是僧。”[2]83詩與禪的壁壘消融,詩人內存方外之心,自勉雖未出家為僧,但早已心僧。該句流露出一種與現實不相視,卻又真實誠摯的心態(tài),使詩歌感染力更為生動自然。袁文典曾評:“陳翼叔詩,好在直而不俚,拙而不笨,怪而有趣,巧而不纖?!盵2]25綜上可知,陳佐才有意識地學習效仿王維的詩風,繪影繪形,充分展現邊疆文人對中原文化與文學的認同,為世人探尋明末滇南遺民對中原文化的接受情況提供有利文獻。

陳佐才一生以明朝遺老自居,從言行舉止約束自己,不遵清制,不頂清天,不踐清土,不飲清水。這種反常行為被視為“怪人”或“奇人”。事實上,他“絕棄清朝,自許遺民”的行為便是對漢家文化的認同,也是內心痛苦折磨的外在流露。這種遺民生命姿態(tài)既承認改天換地的歷史進程,卻并不予新朝價值認同,其中巨大的認識反差正是其精神姿態(tài)的形象反映。其實,地處邊疆的陳佐才忽視了定都北京的清王朝已迅速融入到華夏一家、天下和合的文化格局之中。

孫秋克先生在《明代云南文學研究》提及:“云南文學在明代崛起,這時期以漢語為載體,以傳統詩文為主要形式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并在保持自身地域特點的同時,實現了與華夏傳統文學的融合?!盵13]在欣欣向榮的云南詩壇,陳佐才遠離塵世污濁固窮守節(jié),以詩為史記錄改朝易代下的社會現實,吸納并學習名家詩歌風貌,從陳詩可窺明代邊疆文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與延續(xù)。可以說,陳佐才遺民詩是云南地方文學與中原主流文學交融的體現,在云南詩壇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猜你喜歡
陶公遺民王維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來
走哪條路好
陶公 等等我
詩潮(2019年12期)2019-12-26 07:34:40
桃花源菊圃
秋雨盈窗
文學港(2019年5期)2019-05-24 14:19:42
鳥鳴澗
兒童繪本(2018年18期)2018-10-31 14:47:42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菊香中的陶淵明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荃湾区| 中卫市| 平原县| 惠州市| 政和县| 鄄城县| 兴海县| 贵州省| 泗洪县| 红安县| 通化县| 双峰县| 礼泉县| 秦皇岛市| 泗洪县| 沅陵县| 涞水县| 扬州市| 岳西县| 九台市| 彩票| 丘北县| 阳江市| 沂源县| 宜昌市| 浙江省| 沁水县| 波密县| 休宁县| 海晏县| 南城县| 玉田县| 武汉市| 望谟县| 东阿县| 沈丘县| 吴堡县| 桃园县| 大洼县| 邢台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