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
工作中接觸到的咨詢建議或報告,一般都是三段式:現(xiàn)狀與問題、危害與根源、對策與建議。當然,現(xiàn)狀與問題部分中,成績是主要的,缺點也是難免的。到了危害與根源部分,可以做一些分析和演繹。這時候因為基本上是主觀的推論,稍過一點也無妨。因為沒有將責任具體指摘到誰,大約涉事各方也都不會跳腳的。既然描繪了惡化下去的后果,部分觸及了造成后果的源頭,還是比較深刻且有價值的,那也就不能小視了。這部分到位了,就為后面對策與建議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鋪墊。
對策與建議本來都好,就是總咬住一條不好。哪一條呢?就是要求增設人員和編制,增加實務操作的工作人員。實在沒有這個可能的,也孜孜不倦地要求增設工作專班,各方抽調人員還要確保到位。這種建議弄得高層領導、財政部門、編制部門、綜合部門包括被抽調的機關部門都很“撓頭”:不支持似乎是不重視,但支持起來那可是沒完沒了的“無底洞”。這就是一種用行政化思維處理問題的方法。
原本行政資源有限,已成勉為其難之勢,結果還要繼續(xù)增加不必要的社會負擔。增加人員和編制,其實就是增加財政支出中最需要控制和壓縮的行政性支出。這在當年我國經濟一枝獨秀、稅收節(jié)節(jié)增長的時候,可以說問題不大。但到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稅增收極為艱難的情況下,那就要極其慎重、不可輕言了。當然,如果只是既有部門和編制因職能變動而在原有總盤子中的結構優(yōu)化,并不會新增行政開支的負擔,那就另當別論。這種調整利益格局、動奶酪的事,屬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好事,那倒是要理解和支持的。
久拖不決或效果不彰的問題,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萬不可“政策供給”貨不對路。譬如有的問題積重難返,已成大的被動和隱患,其中既與思維混亂有關,又與對策反復多變有關;既與選擇性執(zhí)法有關,又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有關。
我們強調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并行不悖,但這種理想局面的出現(xiàn),不是二者的半斤對八兩、平分一秋色。恰如中央一再強調的,我們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然后是在此基礎上和前提下,“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和力戒行政化思維相聯(lián)系的,是如何在市場化、社會化思維的基礎上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政府應當做好事,但一般應是提供普遍適用的基礎設施:硬的如水電路信,軟的如政策法規(guī)?!胺o禁止即可為”,依法行政是正道。當然,法規(guī)制訂的重心,要落在“不可為”之事的確認和相應的處罰上,防止事務化、庸俗化傾向。
政府是把方向、穩(wěn)大局的,該管的當然不能“躺平”。但是否就都要親力親為、干脆下場呢?那可不行。足球場上球員22人,裁判只需3人,再多就是“攪局”了。但裁判怎么把握賽場?那不還有協(xié)會、球隊和規(guī)則嘛!政府要學會影響和帶動他們。
政府需要對經濟事務進行管理,經濟建設也是全黨工作的重心。但也不要因此忘記了,市場還有其“看不見的手”之自調節(jié)作用。這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如今要注意的,是不要走“回頭路”。在全面小康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新征程開啟以后,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現(xiàn)代化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和緊迫。這時就需要政府將工作的重心適時更多地轉移到社會建設方面來。為此行政資源不夠怎么辦?那就在經濟建設領域,多多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多多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和產業(yè)聯(lián)盟甚至平臺公司去帶動整個生態(tài),從而騰出手來加強社會方面的建設。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