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逢芳
【教育理念】
返璞歸真,關注學生情感成長。
【教學目標】
1.以關鍵語句為切入口,多次朗讀課文,探尋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指導學生多角度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旨。
3.依據課后“思考探究”,熟知三只貓各自的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4.細品課文語言的精彩,體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5.培養(yǎng)關愛動物、敬畏生命的善念。
【課前預習】
1.初讀課文,將課后“讀讀寫寫”中的字詞準確掌握,并在文中勾讀疑難語句,借助相關資料釋疑。
2.再讀課文,將描述貓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語句和抒發(fā)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勾畫出來。
3.細讀課文,標注文中細節(jié)描寫的內容,并做簡要批注。
4.勾畫文中抒情、議論性語句,概括文中人們對三只貓的不同態(tài)度,以此概括文章主旨。
5.積累拓展:化身可憐的第三只貓,對捉去小貓的過路人、周家丫頭、文中的“我”等人,說說心里最想說的話。
【教學輔助】
1.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搜集國內外獵殺動物事件的相關資料,并進行下載歸納整理,給同學、老師分享所感所想。
2.讓學生在互聯網上下載一首保護動物的公益性MTV 歌曲,并試唱。
3.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有關保護動物的手抄報——《共享綠色星球》。
4.教師精心備課,制作言簡意賅、文質兼美的課件,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習課文。通過課件,夯實學生課堂所學,讓學生潛移默化獲得保護動物的有關知識,并付諸行動。同時,教師于課后將自己的授課所想、所得撰寫成文。
【教學新創(chuàng)】
1.嘗試將“‘生活即語文’——喚醒心靈的救贖”這一人格的靜修,彌漫于課堂教學中,從而浸潤學生的心靈。
2.踐行“和諧互助”高效課堂模式,引領學生在課堂上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語文課堂學習的高效。
3.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高效課堂整合起來,提升教師的文本與媒體融合能力。
【教學過程】
出示幻燈片1:讀詩猜謎。
教師導入:
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
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
薄荷時時醉,氍毹夜夜溫。
前生舊童子,伴我老山村。
師:請同學們讀陸游的詩,猜猜其寫的是什么動物。
生:貓。(學生舉手,指名回答。)
師:大家說說判斷是貓的依據好嗎?
生:從外形看,“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
生:從習性看,“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
師:今天我們學習《貓》這篇課文。(板書:貓。)
教學板塊一:交流感知
檢查預習時學習過的內容:在紙上完成下列基礎題。
出示幻燈片2:
注音釋詞知作者
1.給加點字注音。
廊前 污澀 頸下 悵然 懲戒 娛樂 偶然
虐待 慫恿 婢女 蜷伏 詛罵 紅綾郁悶
2.解釋詞語。
慫恿 污澀 悵然 妄下斷語
3.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福建長樂人,現代______、______、翻譯家。
(學生舉手,指名回答。)
教學板塊二:速讀課文,重點研讀
師:速讀課文,重點研讀,大家從文中畫出三只貓不同的特點,說說“我”對三只小貓有什么樣的感情?(出示幻燈片3:瀏覽課后“思考探究”第三題)
生:第一只可愛活潑。(板書:第一只活潑)
生:第二只更活潑更有趣。(板書:第二只有趣)
生:第三只貓來得可憐、活得可憐、死得可憐,是一只可憐的貓。(板書:第三只可憐)
生:我喜歡第一只和第二只貓。但我更同情第三只貓。
師:謝謝同學們的精彩發(fā)言。現在請將書打開,默讀課文第30~34 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作者在這些段落中寫到第三只貓的結局時,有哪些詞語直接寫了“我”當時溢出紙面的強烈感情?請勾畫出來,并簡單解釋這些詞語的含義。
如果老師說對前兩只貓的失去,作者是痛惜的,那么對第三只貓的悲慘結果,又使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情感呢?(懊悔)現在請同學們把寫第三只貓死亡后給作者帶來痛徹心扉的悔恨之情的句子齊讀一下。齊讀之后,哪位同學能給咱們聲情并茂地朗讀一下?請這位同學來讀第29~33 自然段,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并做評價:這位同學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在對這位同學所讀進行評價后,請同學們齊讀第33 自然段,這段是作者對第三只貓亡失后痛悔之情的自然流露,你們聽,作者說——(學生讀)
非常好,大家的齊讀很到位,把作者對第三只貓亡失后的痛悔之情自然流露出來了!下面,老師建議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第三只貓并沒有給作者帶來什么快樂,那它死后作者為什么會如此難過?這種難過還要比前兩只貓的亡失難過得多呢?
(生作答)
師:對,大家說得很到位,除了冤枉,還有遺憾:“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師范讀)
同學們,對此,我們借助作者的情感可以進行大膽的思考:假如第三只貓會說話,它在死亡前肯定會對主人、人們說些肺腑之言,它會說些什么呢?請大家拿起筆寫一寫。
(生寫作)
首先,感謝你們收留了我,那時的“我”,就是一只流浪貓,出生不久就被人拋棄,無家可歸,我歷經了無數個冬天的早晨,差點就被冬寒與饑餓吞噬!日子久了,變得憂郁、不活潑!
生命中的如此不幸,造就了我在行事時的怪異不雅,但請你們別誤會,我常常對鳥籠凝望,是因為我羨慕鳥兒的美麗,還有它們的相依相偎,從中想到了我自己的悲慘經歷和孤苦伶仃……唉,再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ㄓ袑W生寫道)
這位同學寫得精彩之極,大家給予掌聲鼓勵!同學們,文中作者用了“十分地難過”“良心受傷”等詞表達了怎樣的復雜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痛苦、內疚、自責的心情。(板書:十分難過 良心受傷)
師:同學們,接下來,請你們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討論:三只貓分別帶給作者怎樣的感受?三只貓遭遇不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樣的發(fā)展變化?在文中用筆勾畫出來。
師:同學們,從文中已知作者對三只貓的情感,老師也想用一首詩表達對文中第三只貓的感情。(出示幻燈片:《你走了》,老師朗讀)
你走了
——讀鄭振鐸《貓》有感
你走了
在清晨在黃昏或是在深夜
我無從得知
你走了
鄰家的屋脊是天堂的入口沒有人追打也沒有人誤解
來時,你蜷伏于墻角瘦小憂郁無助
去時,你蜷伏于屋瓦不再瘦小卻依舊憂郁依舊無助
若有若無在我生命中穿行
來時,你不曾打擾我們
靜靜地躺,呆呆地走我無從想象你的眼神和心情
只知道,從此以后你永遠停駐在我生命里
成為我永遠的愧疚,永遠的痛!
教學板塊三:互助釋疑
師:課文分析到這里,老師還是想再問,為什么“我”對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生:從文中的內容得知第三只貓是冤死的。(板書:冤死的)
師:作者想借此告訴我們什么?
生:不管對人、對事一定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妄下斷語,并且要善待身邊的小動物,要平等地對待它們、尊重它們。
教學板塊四:拓展延伸
師:貓是與人類關系親密的一種動物,作者寫貓表達了自己的內疚感。動物也是大自然的“成員”,也是我們的親密朋友,可有些人卻——配樂出示幻燈片5~7:傷害動物的圖片。
師:對待動物,我們可以不愛,但不能傷害。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不可能單獨存在,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存在。(出示幻燈片8:《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學生朗誦)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在大海里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
如果一塊泥土被海水沖去
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無論誰死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為我包在人類這個概念里
因此我從不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為我,也為你
師:圣雄甘地說過:一個國家偉不偉大、道德水準高不高可以從它對待動物的方式評斷出來。讓我們都心懷愧疚,心懷自責,反思自己吧!讓我們都滿懷寬容、平等對待一切生命吧!(出示幻燈片9:寬容仁愛 關愛動物)(全班同學齊讀)
教學板塊五:總結提高
師:學了本文,我們懂得了什么?
生:懂得了善待生命,同情弱小,關愛動物。
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生命是平等的。
師生一起總結:生命是平等的,面對生命,我們應該敬畏。(板書:生命是平等的 應該敬畏)
【板書設計】
作業(yè)布置:課下寫一份保護動物的倡議書。
【授后反思】
1.筆者在執(zhí)教本課例的過程中,遵循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力求突破常規(guī),在“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的基礎上,試圖踐行“體驗課程”,這一舉措收到了相應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貓》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浸潤了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也體驗了鄭振鐸先生同情弱勢群體的慈悲情懷。
2.“生活即語文”,語文就是生活的再現,語文和生活密切聯系。語文味(詩味)的獲得,就是對生活瑣碎的所得。筆者在執(zhí)教此課時,從教學內容和再現形式上,擺脫了考試的桎梏,借助正規(guī)、非正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將“生活即語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了踐行。
3.筆者在執(zhí)教此課時,“敗筆”有:板書不規(guī)范;課堂用語不流暢,缺少語言品析上的文采;教學環(huán)節(jié)感不夠分明,師友合作責任不明確,所做評價不到位,師友互助的效果不佳;教學基本功不扎實,朗誦詩作時,情感平淡,缺少詩歌朗誦應有的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