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億萬兒女,也孕育了黃河文明。近年來,我國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戰(zhàn)略,黃河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價值極高,挖掘其藝術價值有助于人們感受黃河文化的藝術底蘊與文化內涵,進一步傳承與弘揚歷史文脈,進而幫助國人樹立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黃河文化》深刻闡述了孕育黃河文明的自然條件、地理特點,并進行了文化溯源,向讀者展示了黃河文明形成與發(fā)展的全過程,有利于讀者深入了解黃河的文化內涵、探尋黃河文化的藝術價值與傳承路徑。
該書分為四編。第一編介紹孕育黃河文化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包括地形特征、地質基礎、氣候、土壤、動植物、地理景觀;第二編研究了黃河文化的萌芽與發(fā)展史,對遠古人類文化、早期農耕文化、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等進行了介紹;第三編重點介紹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夏文化、商文化與周文化;第四編總結了黃河文化中心的形成過程,在描繪漢唐都城風采的前提下,介紹了相關朝代統(tǒng)治制度與治國之術、中央集權的強化與經濟的高度繁榮、國內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新高潮,除此之外,還介紹了當時的中外交往、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等。
參考該書可知,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原始文化,諸多燦爛的人類文明在此迸發(fā),蘊含重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底蘊。具體來說,黃河文化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黃河文化中的音樂藝術成果豐厚,有利于音樂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黃河流域各地有各自獨特的音樂藝術,少數民族的音樂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比如極具代表性的草原民族風格的蒙古調,這些音樂藝術深刻反映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與審美情趣。通過與其他音樂藝術融合,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可以形成更富藝術感召力與生命力的音樂藝術。黃河文化不僅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音樂風格,也對西方音樂藝術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黃河文化的藝術價值將得到更深入的發(fā)掘與推廣。
另一方面,黃河文化催生了諸多經典文化著作與影視歌舞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黃河文化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底蘊而受到了文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由此誕生了一大批經典文化著作與影視作品。比如,《黃河文化志》記錄了黃河流域的書刊文章、治黃歷史、文物古跡、名人軼事等,展現了黃河文化的發(fā)展軌跡;《黃河文化史》則揭示了黃河文化的變遷對其他文明形態(tài)的影響,揭示了黃河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在影視歌舞作品方面,以黃河文化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歌舞作品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諸如西安電影制片廠推出的《黃河謠》、寧夏推出的情景體驗劇《沙坡頭盛典》等。這些著作與影視歌舞作品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與弘揚了黃河文化,有助于廣大民眾逐漸形成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的共識,助推文化繁榮,為建設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對黃河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一是要把握黃河文化的歷史內涵,深入挖掘其當代價值,同時要明晰黃河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關系,加深黃河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聯系,保證黃河文化文脈的永續(xù)傳承。黃河文化的傳承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探索黃河文化的精神價值與時代價值。努力建設黃河沿線各區(qū)域的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平臺,依托黃河歷史文化遺產,結合鄉(xiāng)村振興、文旅融合、生態(tài)保護等主題,多視角挖掘與闡釋黃河文化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與藝術價值,同時推進各大高校與研究機構協同完善黃河文化研究機制,掀起高校對黃河文化的研究熱潮。另外,出版部門應積極出版黃河文化的標志性研究成果,并對其進行廣泛宣傳,讓黃河文化研究成為熱潮,真正助力黃河文化的振興與繁榮。
二是要加強黃河流域各地的合作力度,對黃河文化遺產進行針對性、系統(tǒng)性保護。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諸多文物古跡、建筑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分散在黃河流域各地,只有加強黃河流域各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黃河沿岸文化遺產保護帶,才能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搶救與保護,從而為黃河文化后續(xù)的傳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是要利用好黃河文化資源,講好黃河故事。歷史上黃河流域水患頻發(fā),因此我國有十分久遠的治河歷程,其中涌現出了諸多治河英雄,這些人物事跡是講述黃河文化的重要素材,可以將其以展覽、書刊、影視作品等形式呈現,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河文化。同時應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新媒體平臺,將黃河沿線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使其轉化為更靈活生動、更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作品,讓人們能深刻感受黃河文化的藝術魅力。此外,還要大力發(fā)展黃河沿岸的旅游產業(yè),推進文化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助力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楊琪(1982—),男,河南許昌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聲樂、戲劇戲曲、影視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