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逸
摘 要:近年來,以敘事學研究文學作品成為了學界炙手可熱的焦點,時間敘事是敘事策略的一個重要分支?!哆h山淡影》講述了戰(zhàn)后日本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開啟了新的生活,卻始終走不出戰(zhàn)亂帶來的陰影。在敘事過程中,作者對時間敘事策略的應用貫穿首尾。時間敘事策略主要體現(xiàn)在過去與現(xiàn)在混合,以及小說情節(jié)的留白。本文將時間敘事策略與文本內(nèi)容結(jié)合,試圖探索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解析人物的性格以及填補情節(jié)上的空白。
關(guān)鍵詞:石黑一雄 《遠山淡影》 時間敘事
石黑一雄是一名日裔英國小說家,201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與魯西迪、奈保爾一起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石黑一雄雖然出生在日本,但他對日本并沒有歸屬感,英國人卻因為他的日本背景而將他排斥在英國主流社會之外。這種生活讓他陷入了邊緣化的文化身份狀態(tài),因此石黑一雄自稱“國際主義作家”。他的作品不直接表現(xiàn)國家、民族的災難,而是試圖探討人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石黑一雄善于從記憶和創(chuàng)傷的角度表達他對世界的思考。記憶的獲取和消散是一個神秘的過程,反映了靈魂深處的情感。他致力于探索與每個人有關(guān)的普遍情感,而不僅僅是少數(shù)人。
《遠山淡影》圍繞著獨自居住在英國的中年婦女悅子展開,從悅子和她的小女兒妮基之間的談話開始。在小女兒妮基的提問中,悅子回顧了她在日本的生活以及她如何離開日本到英國生活。當悅子和丈夫二郎在日本有了女兒幾年后,她遇到了一個英國男人,并和他一起搬到了英國,她帶著女兒景子和新丈夫一起生活。在英國定居后,景子逐漸變得孤僻,甚至有反社會傾向。悅子回憶說,當景子長大后,她會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只有當她去廚房拿食物時才會出現(xiàn)。正如讀者所了解的那樣,這種令人不安的行為最終演變?yōu)榫白拥淖詺?,而悅子的朋友佐知子與她也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讀者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佐知子就是悅子在記憶中為自己構(gòu)建的一個角色。這使她能夠從自己的記憶中跳脫出來,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一切,從而減少回憶帶來的痛苦。
敘事策略研究是當今文學批評的重中之重。然而,學界對《遠山淡影》時間敘事策略的研究還相對不足。本文將對石黑一雄在《遠山淡影》中的時間敘述策略及其對情節(jié)和人物的影響進行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分析,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這部作品。
一、時間敘事策略
在悅子的敘述中,時間是一個重要元素。利用記憶的不可靠性,故事時間在過去(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現(xiàn)在(講述故事的時間)之間跳轉(zhuǎn)。有時,敘述者會根據(jù)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主人公情感的變化重新解構(gòu)時間。研究小說的時間結(jié)構(gòu)將有助于讀者理解《遠山淡影》的敘事策略。
敘述是時間的藝術(shù)。如果沒有時間,就不會有敘述。因此,在分析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敘事與時間的關(guān)系是至關(guān)重要的。法國學者熱拉爾·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一書中提到,敘事作品中的時間有兩類:話語時間和故事時間。話語時間指的是文本中的敘事時間,而故事時間指的是故事發(fā)生的實際時間。[1]簡單地說,話語時間是指用于描述事件所用的時間,通常以文本長度或讀者閱讀時的時間來衡量,而故事時間是指文本中事件發(fā)生的確切時間。[2]
在《敘述話語》一書中,熱奈特首次對“故事時間”和“話語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理論闡述,提出了“時序”“時距”“頻率”三個重要概念。[3]“時序”是指敘述的順序。敘述順序可以從頭到尾依次開始,但也可以從結(jié)尾開始,然后再回到開頭。此外,它也可以在過去和未來之間跳躍(熱奈特稱之為倒敘)。還有預敘,這意味著提前講述后面發(fā)生的事情?!皶r距”是指故事時間的長短和話語時間的長短之間的關(guān)系。有時,在現(xiàn)實世界中需要數(shù)年時間的事件,在文本中只需要幾頁或幾句話就可以涵蓋。這正是作者對時間的巧妙安排。當話語時間短于故事時間時,被稱為“概述”?!皥鼍啊笔侵笖⑹鰰r間基本等于故事時間。當敘述時間為零而故事時間為無限時,稱為“省略”。相反,當敘述時間無限,而故事時間是零的時候,就是“停頓”?!邦l率”則是指一個事件在故事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與文本中提到的次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二、過去與現(xiàn)在的混亂
大多數(shù)后現(xiàn)代作家認為,當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困惑和迷茫。因此,他們大多采用非線性敘事,而不是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打破了傳統(tǒng)線性時間敘事的限制。故事時間橫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大致可分為兩條線:一條是二戰(zhàn)后,悅子懷孕并遇到佐知子和萬里子;另一條時間線是現(xiàn)在,悅子在小女兒面前陷入了對過去的回憶,同時穿插了悅子最近生活中的事件。作者對時間的微妙安排在小說中構(gòu)建了一種獨特的美感,使整本書的寫作風格顯得自由而輕盈。
這種時間的交織使悅子的回憶更加神秘、發(fā)人深省,同時也調(diào)整了敘述的節(jié)奏,使小說敘述的速度變慢,從而使讀者有更多時間思考小說的情節(jié)和人物。佐知子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萬里子好,萬里子在她心中是重要的人。但當悅子向她建議,萬里子已經(jīng)出去這么久了,是時候去找一找了,她淡淡地說:“不,她很快就會回來的。”[4]隨后作者開始描述現(xiàn)在,而不是接著描述關(guān)于萬里子的情節(jié),實現(xiàn)了時間的切換。佐知子的態(tài)度反映了悅子之前對景子的態(tài)度。雖然她能預見到女兒對外界的不適應,但她自認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女兒好。從這里,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悅子和佐知子這兩個人物在性格上的重合,這也為后文暗示悅子和佐知子可能是同一個人做鋪墊。
小說中的過去和現(xiàn)在沒有明顯的界線。對過去的敘述通常很長,但大女兒不久前自殺的信息卻只用了幾個字概述。事實上,這映射出悅子內(nèi)心的一種抗拒,她拒絕接受女兒自殺的現(xiàn)實,寧愿沉浸在虛幻的過去。從這個角度看,小說的敘述時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情緒。小說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橫向跳躍,最后悅子在回憶中承認她其實是佐知子,通過接受過去,她能更好地安頓現(xiàn)在。悅子接受了她的記憶和女兒已死的事實,和佐知子合二為一,也是對她自己的救贖。
石黑一雄在講述情節(jié)的同時也重構(gòu)了時間順序。當講述一個事件時,讀者認為他將繼續(xù)講述與該事件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但他又會轉(zhuǎn)到另一個事件。在第三章的結(jié)尾,悅子告訴她的小女兒妮基,她那天夢見的秋千上的小女孩讓她想到了她以前的朋友佐知子。但在第四章的開始,悅子轉(zhuǎn)而談到了她和她丈夫過去的生活,而不是佐知子。此外,當談到景子的死亡時,她立即開始回憶過去,似乎景子的死亡是她不愿意談?wù)摰氖虑?。這種時間上的混亂反映了女主人公悅子內(nèi)心的困惑和掙扎。對她來說,回憶太痛苦,她一直在回憶中苦苦掙扎。
小說的時間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不斷變化,但這種混亂在小說的第十章終于走到了盡頭。在第十章的結(jié)尾,悅子去找已經(jīng)離開的萬里子,并勸她回去。她說出了應該由佐知子說的話:“無論如何,如果你不喜歡那邊的生活,我們隨時可以回來……是的,我保證?!保?]
在這里,悅子和佐知子的形象終于融為一體。她選擇不再躲避過去的記憶,她以悅子的身份回憶起這段往事。悅子說:“我一直都知道她在這邊不會開心。但我還是決定把她帶來?!保?]人性本來就是復雜多面的,有時即使感到內(nèi)疚也不愿意承認錯誤。但最后,悅子終于直面女兒景子自殺的事實,承認自己沒有給她足夠的愛和理解。只有這樣做,她才能擺脫過去的陰影,走向未來的日子。
三、故事情節(jié)中的空白
記憶是用來抵御悲傷和痛苦的強大工具。人們在回憶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跳過他們不想記住的地方,省去難以提及的往事,就像作者在敘事時所做的那樣。這樣的技巧在時間敘述中屬于“概述”和“省略”的范疇。對于讀者來說,研究這些敘事空白對于探究作者想表達什么、想達到什么效果十分重要。這本書恰好擁有許多這樣的空白。有三個疑問是讀者關(guān)注的核心:萬里子口中的女人是誰,悅子為什么與二郎離婚,景子是怎么死的。
萬里子口中的女人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幾十次。對于她是誰這個問題,石黑一雄并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杰拉爾德·普林斯說:“敘述者的規(guī)范和行為與隱含的作者不同,其價值標準與隱含的作者偏離,其敘述特點也會削弱敘述的可靠性。”[7]由于佐知子是這樣的敘述者,讀者很難判斷她的話中有多少是可靠的。當悅子第一次說起萬里子經(jīng)常提到的那個女人時,佐知子說:“她只是在編造?!保?]后來她說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他們住在東京的時候,有一天早上,萬里子因為生氣而跑出去。在巷子的盡頭,有一個女人試圖淹死一個嬰兒。萬里子看到了這一幕,從那時起便一直出現(xiàn)幻覺。然而,這個版本并不一定可信。因為佐知子很少出去找萬里子,可以說她對萬里子的下落漠不關(guān)心。為了準備去美國,佐知子甚至淹死了萬里子的貓,根本不理會萬里子的哀求。佐知子“把小貓放進水里,把它放在……,兩只手在水面下”[9]。在這里,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佐知子和神秘女人的形象有驚人的重合??吹竭@可怕的一幕,萬里子只是“很輕微地動了動頭;然后她就一動不動,雙手背在身后”[10]。這讓人想到,也許這不是萬里子第一次看到她母親做這個動作。此外,據(jù)萬里子說,她在東京曾經(jīng)養(yǎng)過一只貓。她說,“在我們要離開的前一天。母親答應我們可以帶她來,但她消失了”[11]。突然間,那個女人的身影變得清晰起來,這個女人很可能就是佐知子本人,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悅子。悅子出于逃避的心理,把自己放在了旁觀者的位置上,她對佐知子的勸說表明了她的悔意。留白為許多引起讀者興趣的情節(jié)提供了猜測與想象的空間。
《遠山淡影》整本書都很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但通過這些平淡的語句,讀者卻能感受到巨大的悲傷與絕望。當把佐知子的故事與悅子的故事、萬里子的故事與景子的故事相比較時,讀者很容易還原悅子和景子的故事,揭開景子死亡的真相。悅子當時急于逃離日本這個地方,沒有思索景子是否能接受。盡管景子對于出國十分抗拒。她安慰自己,她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景子好。后來,悅子如愿出國,但景子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最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萬里子就像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景子,因此,要了解景子,解讀萬里子這個人物十分有必要。由于戰(zhàn)爭的影響,萬里子變得孤僻和內(nèi)向。當悅子第一次接觸到萬里子時,她發(fā)現(xiàn)萬里子不喜歡說話,沒有一個十歲女孩應該有的天真活潑。她不喜歡交朋友,正如佐知子所說:“我女兒很能自娛自樂?!保?2]她只把她從東京帶來的小貓當作她最心愛的玩伴。然而,她最喜歡的貓卻被她的母親淹死了,這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留下了陰影。十歲左右本是萬里子與父母建立感情的時候,但是“像豬一樣”的弗蘭克不能給她父愛,她的母親也不能給她足夠的安全感。日本是她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也是她依戀的地方,她卻不能留下來。書中對景子的直接描述很少,讀者只能從悅子的回憶和與妮基的對話中找到線索。到了國外后,景子的脾氣變得和萬里子一樣古怪,占有欲很強,沒有朋友,極度缺乏安全感。景子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與外界甚至家人隔絕,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出來,把堆積幾個星期的衣服拿出來洗掉。
移民后,景子與新的國家格格不入,無法忍受外面的世界,“越來越痛苦,自殺了”[13]。石黑一雄只通過一些側(cè)面描寫勾勒了景子的生活。這種概括的手法卻無限地拓展了讀者的想象空間,讓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景子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凄涼無望。
二郎是一個典型的日本男人。當回憶起她的丈夫二郎時,悅子說:“我想象中的是一個身材矮小、表情嚴厲的男人;我的丈夫總是對自己的外表要求很高,甚至在家里也會經(jīng)常穿襯衫打領(lǐng)帶。”[14]二郎是一個嚴肅、嚴格、沉默寡言的人,他努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賺錢養(yǎng)家,認為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因此,他希望悅子能盡到一個妻子的責任,打掃房子、照顧家庭、在客人來時端茶倒水。但悅子也來自一個優(yōu)越的家庭,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喜歡的人。因為戰(zhàn)爭,她被緒方先生收養(yǎng),最終嫁給了緒方先生的兒子二郎。她不甘心只做一個沒有思想的家庭主婦,整天圍在丈夫身邊。透過字里行間,讀者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二郎是一個容易投降的人,無論是對侮辱他父親的松田重夫,還是對下棋。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往往會在下棋時顯現(xiàn)出來。他在下棋時沒有目標,只會停留眼前。當他覺得自己沒有希望的時候,便很容易放棄。正是因為二郎在多年后面對危機時采取了同樣的態(tài)度,摧毀了悅子留在日本的最后一絲希望,悅子才離開了長崎。石黑一雄后來從未提及這個危機到底是什么。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逃離自己的國家到國外去是多么困難。妮基說:“那么多女人被孩子和糟糕的丈夫纏住,她們很痛苦。但她們無法鼓起勇氣去做一件事。她們的余生就這樣繼續(xù)下去了。”[15]顯然,悅子不是這樣的女人,她勇敢地邁出了一步,逃離了她不喜歡的生活。她去美國不僅是為了逃避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也是為了實現(xiàn)她作為女人的權(quán)力和自由[16]。
四、《遠山淡影》中敘事空白的意義
正如小說名字一樣,《遠山淡影》全書都趨于平淡,無太大起伏,但卻讓人感覺被扼住了喉嚨,悲傷無處發(fā)泄。通過對《遠山淡影》中時間敘事策略的分析,剖析了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混亂,填補了一些情節(jié)上的空白。石黑一雄用時間敘事策略激發(fā)了讀者對小說的閱讀興趣,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雖然解讀小說不能像解數(shù)學題那樣有固定的答案,但這正是樂趣所在。
《遠山淡影》通過記憶的載體,展示了普通人受到的創(chuàng)傷和苦難。悅子在記憶中沉淪,并從中艱難恢復過來。石黑一雄用他獨特的優(yōu)美語言為讀者講述了這個深刻的故事。他一再強調(diào)不要把他的作品與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相聯(lián)系,他希望人們更多地將他的小說視為隱喻和象征。因此,《遠山淡影》更多的是反映了主人公悲痛的內(nèi)心世界。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太過痛苦或不堪回首,于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這部小說揭示了這樣一種人性,其藝術(shù)價值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探索人性的主題也永遠不會過時。
參考文獻:
[1] Genette, G. Narrative Discourse[M]. Oxfor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33.
[2]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2.
[3] [挪威]雅各布·盧特.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8-59.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Ishiguro, K. A Pale View of Hills[M]. London: Faber and Faber,1988:87,173,176,22,167,167,81,75,94,28,90.
[7] Prince, G.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3:103.
[16] 汪雅雪,趙謙.《遠山淡影》中的戰(zhàn)后女性形象解讀[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