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摘 ?要】本文將藝術流派“印象派”的要義延伸到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通過對知識的嫁接和聯(lián)系的構建,形成了知識體系,壓縮了知識體量,獲得了更高的學習效率和樂趣體驗,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嘗試與探索。
【關鍵詞】印象教學;地理教學;有效應用
隨著新高考模式的實施,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已經逐漸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滿堂灌”教學方式轉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式的新型教學方式。新高考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如何較快地理解、掌握和內化知識,需要實踐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從印象教學角度嘗試一種有趣、高效的教學模式。
一、印象教學概述
“接觸過的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里留下的跡象”是“印象”一詞的基本解釋之一。印象是人對客觀存在的映射,是通過文字、圖像、聲音、氣味及觸覺等感知去描述的認知。
認知是需要感官的體驗,并將信息傳送至大腦,形成初步的認識,這些認識一般是多維度的,印象則將這些零碎的認識組合,通過各種關聯(lián)建立網絡,整合成有機的整體,形成認知模塊,易于記憶、存儲和修正,并制定大腦的桌面快捷方式,將知識點嫁接,形成大腦桌面,這種認知模塊的快捷方式可歸納為印象。筆者將印象教學定義為通過對書本知識的重組與嫁接,引導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儲存和記憶的快捷方式,達到高效與快樂教學的目標。
二、印象教學在地理新課改中的必要性
(一)符合地理學科的圖像性特點
區(qū)域性、綜合性和差異性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點,其研究對象為具體的區(qū)域,而區(qū)域的認識首先要以地圖的記憶和辨別為基礎,亦需要印象教學的方法。例如行政區(qū)域的識別,可用當地代表性的動物形象描述,如省級行政區(qū)黑龍江輪廓類似起飛的仙鶴(圖1),黑龍江有扎龍濕地丹頂鶴保護區(qū);國家行政區(qū)泰國的形狀猶如大象頭(圖2),大象作為泰國的重要象征,這樣聯(lián)系記憶較直觀,且易聯(lián)想。
(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高中學科繁多,知識的獲取、整理和練習等環(huán)節(jié)信息量大,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吸收,一般的知識整理雖然可以提綱挈領,形成體系,但在記憶過程中的效率較低。研究表明,對文字的記憶效率為20%,對聲音和圖像的記憶效率為40%,對形體動作的記憶效率為80%,效果差異較大,其中對形體動作記憶較好,這些要素往往可用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形成對問題的系統(tǒng)認識。香港高中必修地理教材的編撰,很好地運用了這點,標題設置有較強的啟發(fā)性,主題突出,論點鮮明,如“對抗饑荒——科技是否是解決糧食短缺的靈丹妙藥”“全球增溫——是事實還是虛構”“機會與風險——居住在災害頻生的地區(qū)是否是明智之舉”。
(三)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趨向于數字化和媒體化,一節(jié)課的容量往往過多,加之教學進度與課堂時間的局限,學生不能有效地完成學習目標,而教學過程也易演變成按部就班的“放電影”,教師往往沒有整合好教學資源,成為“放映員”,同樣的材料如何處理,需要在精心備課的同時,更要考慮到學生如何學能更有效地消化吸收,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需要做“導演”,將情節(jié)加入題材,形成一個主題微電影,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印象。
(四)提升學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學習的幸福感是如今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而課堂教學是其主要環(huán)節(jié),相比文字、圖像和影像等多媒體手段,課堂印象能達到便捷輕松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改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態(tài)度,而學習的態(tài)度是影響學習樂趣的重要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成功的導師,會激發(fā)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形成“帕累托效應”。
三、實施過程:以“宇宙中的地球”為例
(一)課件內容的設計
(1)印象導入:一個詞或一句話概括對地球的印象,教師在黑板上記錄關鍵詞。
(2)印象課堂設計——《地球,我們的家園》。
【印象問題1】地球在哪里?學生討論,進一步思考地球具體在什么位置呢?教師做好課堂引導,播放倫敦殘奧會霍金關于宇宙形成的講話,并在Google earth上尋找,提問這些宇宙中的物質是什么?通過圖片判斷,形成對天體的初步認識。設置疑問,思考嫦娥二號、神舟十二號是否為天體?老師歸納總結提示天體分人造天體和自然天體。
【印象問題2】地球在太陽系什么位置?教師用圖片展示八大行星,并讓學生指出特征明顯的行星,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如何記住八大行星的位置。教師進行印象小結:水“晶”球,火燒木變土,天海邊聯(lián)想到“巫婆看著水晶球,城堡里的火燒著木頭已變成土,透過球,看到了遙遠的天海邊”的“巫婆”印象,學生也可課后自由發(fā)揮。
【印象問題3】地球為什么存在生命?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種植盆景的場景,如“水仙”的種植,要有液態(tài)水、適宜的溫度、適合呼吸的大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則對應適宜的溫度、適合呼吸的空氣、液態(tài)水和穩(wěn)定的宇宙環(huán)境。
(3)印象總結。將幾個問題形象化,并用關聯(lián)詞組織成一個具象的事情,便于學生從中聯(lián)想出相關知識點,比如這節(jié)內容可以概括為“巫婆”和“水仙”姑娘,課后讓學生思考是否能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將這些印象畫出來。
(二)印象課堂的設計思路
由于印象教學主旨是簡化學習負擔,引導快樂學習,且思考的主要時間在課后,并非貫穿整節(jié)課,其篩選對象多為分散、并列關系且與課程重難點相統(tǒng)一的知識點,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并獲得娛樂效果。印象總結以學生自我歸納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因此,需考慮以下問題:
1.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1)課件標題的新穎性。課本的標題一般表述了本課的主題,但表述多直白,學生對于標題的印象不深刻,不易抓住課本主旨,教師在此基礎上可靈活調整,如本課設計了一個主標題:“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和兩個次級標題:“地球究竟在哪里”與“地球——宇宙中的諾亞方舟”,通過疑問設置引發(fā)學生的思索與探究,同時將問題分解,各個擊破。
(2)課件問題的差異性。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對于不同問題的興奮點不同。因此,課堂問題的設計難度要適中,太難或太容易不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對學習興趣會產生抑制作用。課件問題設計應盡量圍繞學生的知識領域和生活實際的內容,如新聞報道、熱點問題及網絡等相關內容,并對問題進行篩選。
(3)印象獲取途徑的多樣性。地理學科貼近生活,具有較大的實踐操作空間,地理教學不僅局限于課本教授,更重要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實踐能力。印象場地可以多樣化,室內、實驗室、天文臺甚至操場,根據課程內容設定;印象獲取的途徑多渠道,可通過活動參與獲取或嫁接知識獲取。
2.利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1)課件大小的適宜性。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計,劃分成兩大模塊,突出重點和難點,緊扣“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主題設置問題。PPT的數量控制在15~20張以內,內容控制在30分鐘以內。這樣穿插活動的時間就更加充裕,給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留下余地。
(2)學生體驗的主體性。印象小結的概括篇幅不宜過大,以“精辟、簡短、準確”為標準,如用一兩個詞或者一兩句話概括,篇幅短小,利于記憶。其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尤為重要,學會對知識點印象的概括,并在課堂復習環(huán)節(jié)與班級同學共享,使印象學習效率最大化,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整理、整合與消化能力,同時提高學習的娛樂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四、實施路徑與評價
畫家將瞬間的感受永恒地記錄在畫布上,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如果衍生到教學中,那課堂教學就是師生共同執(zhí)筆的畫卷,師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課堂設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協(xié)作完成作品。這個過程中師生將客觀知識轉化為主觀感受,這意味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記憶模塊,讓知識獲得更加高效和持久。
(一)轉換知識點的“印象畫點”
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需要建立在識記的基礎上,預習和作業(yè)可以作為識記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無法穩(wěn)定和長久,將知識點轉化為畫作中的某一個點,形成簡潔有效的印象,將會事半功倍。如農業(yè)地域類型里關于季風水田農業(yè)的生產特點和區(qū)位條件的記憶,學生對于農業(yè)沒有直觀印象,需要用視頻和圖像進行輔助記憶,并將知識點轉化成圖像中的點,進行關聯(lián)記憶。將“季風水田農業(yè)生產場景圖”轉化為印象畫點,小農經營和商品率對應圖中的“人多”,科技和機械化對應圖中的“人力”和“畜力”的使用,水利工程量對應圖中的“水田”和“梯田”,便于快速掌握。
(二)建立知識鏈的“印象畫線”
將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轉化成圖像畫點的關聯(lián),便于學生掌握季風水田農業(yè)生產特點的成因,建立要素的聯(lián)系,形成印象畫線。如小農經營和商品率低這兩個特點的成因跟南方地區(qū)人口多,耕地少有關,而產量高主要由于勞動力在較少的耕地上精耕細作的結果。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主要由于山地的地形起伏大,不利于機械化操作,同時經濟水平滯后導致生產資料缺乏,水利工程量大可以從梯田的建設和維修方面考慮,結合季風氣候的影響,導致降水變率大的形成,便于深入理解。
(三)勾勒知識體系的“印象畫面”
將復雜的知識關聯(lián),轉化成簡潔的知識畫面,能夠高效地獲取知識,同時保持較長時間的印象。把農業(yè)生產特點的關鍵詞串聯(lián),從記憶層面上形成“小高滴滴噠”小朋友吹喇叭的畫面,形成知識點的“壓縮餅干”,利于學生快速回憶知識點。從知識理解層面的角度,構建知識體系,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關聯(lián),形成“印象畫面”,如圖3 印象畫面的勾勒。
圖3 ?印象畫面的勾勒
由于知識背景的個體差異,學生往往不易理解他人的主觀印象。因此,應盡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我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的印象畫面體系。另外,有些主觀印象對于知識的理解方面作用不顯著,需要更多地從知識關聯(lián)角度出發(fā),盡量避免和修正印象畫面所帶來的理解偏差,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王甬龍.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9):65-66.
[2]陸光明.淺談“印象派”教學策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初中地理《黃河》教學課件設計為例[J].高考,2018(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