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英]大衛(wèi)·埃德蒙茲著
許振旭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3年版
維也納是一座怎樣的城市?除了“音樂”這個人盡皆知的標簽之外,它還有怎樣的特質?
大衛(wèi)·埃德蒙茲(David Edmonds)在《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兩次大戰(zhàn)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許振旭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3年)一書中寫道:“如果一座城市能產(chǎn)生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馬勒、勛伯格、赫茲爾、凱爾森、波普爾、哈耶克、克里姆特、施尼茨勒、穆齊爾、盧斯……那么其中顯然發(fā)生著重要之事。”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渴望革除陳腐,他們崇尚科學,擁抱進步,希望蕩平舊時代的等級制度。當然,他們中也有人走上極端之路,為人類帶來浩劫。
一戰(zhàn)后、二戰(zhàn)前的維也納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奧匈帝國的解體,貨幣貶值,經(jīng)濟凋敝,但維也納的文化卻迎來繁榮期,科學、哲學、文藝和政治思想領域都達到新高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倡導邏輯經(jīng)驗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的“維也納學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維也納學派”。所謂邏輯經(jīng)驗主義,其基本特征是將數(shù)理上的邏輯方法,與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經(jīng)驗主義結合,主要目標是取消“形而上學”,建立一種科學哲學。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有意義的命題只有兩類:一類是經(jīng)驗科學命題,可以由經(jīng)驗證實;一類是形式科學(數(shù)學和邏輯)命題,可以通過邏輯演算檢驗。
一八七九年出生于維也納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漢斯·哈恩(Hans Hahn,1879-1934),是維也納學圈的發(fā)起人。作為哲學家與數(shù)學家,他享譽國際,至今仍有幾條復雜定理以他的名字命名,如“哈恩嵌入定理”“哈恩分解定理”等。一九○七年起,他開始與一群常居維也納的哲學家定期聚會,思考科學的哲學基礎,以及“各種各樣的政治、歷史和宗教問題”。這些哲學家一般是已取得博士學位的年輕人,具有科學傾向,他們聚會地點通常在咖啡館。
當時除哈恩之外,還有在柏林獲得博士學位的奧托·紐拉特(Otto Neurath,1882-1945),和當時才二十三歲的后輩菲利普·弗蘭克(Philipp Frank,1884-1966)。科學家理查德·馮·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1883-1953)是哈恩和弗蘭克的好友,偶爾也會加入他們。他們的興趣在于—
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的語言、科學的主張和地位,以及科學與偽科學的區(qū)別。他們希望劃清經(jīng)驗科學—牽涉實驗和證據(jù)的那些—與其他形式探究的界限。他們還對幾何學和數(shù)學的基礎感興趣,也希望弄明白如何理解概率的意義。他們都同意,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哲學有著毫無必要的神秘性,往往是無意義的胡話。他們都認為,哲學和科學應該展開更多合作,更緊密地相互聯(lián)系。他們希望哲學能澄清科學的旨趣,從而對科學有所幫助。他們在政治上大體偏左傾。我們將看到,這種政治觀和這種哲學觀是密不可分的。
一戰(zhàn)后,莫里茨·石里克(Friedrich Albert Moritz Schlick,1882-1936)與紐拉特等學者恢復了不定期聚會,并使得圈子逐漸擴大。愛因斯坦、伯特蘭·羅素、維特根斯坦、魯?shù)婪颉た柤{普(Paul Rudolf Carnap,1891-1970)、卡爾·波普爾、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庫爾特·哥德爾(Kurt G?del,1906-1978)、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1916)等留名于歷史的人物,都是這一圈子的成員。一九二九年,文章《科學的世界構想:維也納學圈》發(fā)表,號召人們“以理性的方式重塑社會生活”,維也納學圈由此進入公共領域。
埃德蒙茲在《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中寫道:“1907-1912年間,維也納學圈的先驅(哈恩、弗蘭克、紐拉特,以及不經(jīng)常參加的馮·米塞斯)相聚之際,有著美麗穹頂和拱門的中央咖啡館很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地點,盡管他們可能太過沉迷于相對論帶來的哲學問題,而沒太注意這里的常客:其中有論戰(zhàn)家卡爾·克勞斯、建筑師阿道夫·盧斯,以及流亡的俄國人列夫·布朗斯坦,他在那里下棋消磨時間……”
科學與哲學是學圈的目標,咖啡館則是學圈的載體。直至今天,維也納的咖啡館數(shù)量和名氣仍在歐洲城市中靠前,象征著這座城市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性,也承載著無數(shù)歷史。對于維也納學圈而言,維也納大學里的研究、講座和提供的薪酬,當然是學術的基石,但大學同時也帶來了煩冗制度和沉悶氛圍。因此,在維也納學圈正式成立后,咖啡館仍是他們最重要的聚會之地?!暗蹏h會咖啡館、蘇格蘭門咖啡館、拱廊咖啡館和約瑟夫咖啡館都很受歡迎,尤其是靠近玻爾茲曼巷的約瑟夫咖啡館?!?/p>
相比秉持著邏輯實證主義的維也納學圈,同樣匯集于咖啡館的存在主義者們更為人們所熟知,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后者的成員更具“網(wǎng)紅”氣質,也有更多的逸事可供獵奇。不過,邏輯實證主義的成員們也有許多趣事被記錄下來:一九二一年,已經(jīng)成名的愛因斯坦進行了一次搖滾明星式的巡回演講。為保護愛因斯坦免遭不必要的關注,菲利普·弗蘭克提議讓愛因斯坦住在他的公寓中,做一個“沙發(fā)客”。弗蘭克后來回憶他們一起吃飯的情景:他的妻子廚藝有限,準備用本生燈加熱小牛肝,愛因斯坦見狀突然跳起來,問:“你在干嗎?難道你要用水煮牛肝?”得到弗蘭克夫人的肯定回答后,愛因斯坦說道:“水的沸點太低了,你必須用沸點較高的物質,比如黃油或脂肪?!备ヌm克后來寫道:“愛因斯坦的建議挽救了這頓午餐?!备ヌm克還記錄道,在一次宴會上,當人們都在等著愛因斯坦分享思想時,他卻拿出小提琴說:“如果我不發(fā)表演講,而是為你們演奏一首曲子,也許會更愉快、更容易理解?!彪S即便為大家送上一首莫扎特的奏鳴曲。
這些逸事頗具藝術氣息,也貼合維也納學圈大本營的氣質。但更重要的是,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之間的當口,各種學說在維也納碰撞,共同成就了一個關于科學與哲學的自由天堂。小牛肝與小提琴,都是這自由氣息的注腳。
在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中,維也納是老歐洲的文化中心,也被視為美好的象征。當時的維也納人沉浸于歌劇、交響樂、博物館和咖啡館。對藝術的追求推動了多元化,使得維也納人超越了種族、語言和國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世界。在一戰(zhàn)之前,日漸衰落的哈布斯堡王朝奉行開明專制,同時也因為較低的行政效率,帶來相對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各國的政治異見者紛紛流亡于維也納。而在一戰(zhàn)后,這種文化氛圍得以延續(xù),配合自然科學的革命性突破,共同造就了維也納學圈的形成土壤。
除了哈恩與石里克這“兩任”組織者之外,維特根斯坦也是維也納學圈中的關鍵人物之一。《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中寫道:
學圈內部有個充當維特根斯坦固定聽眾的小團體,這其中,石里克和魏斯曼始終對他最為拜服,在所有棘手的問題上都聽命于他。對石里克和魏斯曼來說,維特根斯坦的立場和正確的立場,就像晨星和暮星一樣,是同一個。魏斯曼甚至開始下意識地模仿維特根斯坦的說話模式。石里克開始把自己的一些原創(chuàng)觀點歸功于維特根斯坦,盡管這些觀點在他還沒有讀到《邏輯哲學論》之前就已經(jīng)表達了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維特根斯坦與石里克都屬于家境顯赫、衣食無憂的主兒。事實上,整個維也納學圈的成員家境都不差。也正是優(yōu)越條件,使得他們有動力和時間觸碰人類思想的高峰。
思想不但沒有止境,路徑也非唯一。維也納學圈的最可貴之處,在于它并不在內部封閉和壟斷思想,反而充滿包容性。石里克有著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包容心,比如他一方面批評波普爾為人粗魯,嘩眾取寵,但另一方面又在維也納學圈中傳閱波普爾的早期著作《知識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并進行引薦和翻譯出版。埃德蒙茲在書中寫道,石里克將維也納學圈“形容為哲學家的工會。他認為學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哲學家相聚切磋問題,但不應失去各人的獨立性:他們的小組不是什么幫派或隊伍。他不喜歡沖突,也反對煽動:他認為追求真理就夠了,并樂觀地認為真理終將勝出”。
但也正因為這樣,石里克對《科學的世界構想:維也納學圈》這一宣言始終持保留意見,也并不愿意過多介入社會生活。因此,這份宣言無疑是維也納學圈的一個高峰,同時也讓學圈就此陷入分裂。隨之而來的大蕭條也讓奧地利的經(jīng)濟陷入風雨飄搖,右翼趁機崛起,維也納學圈也因此遭到敵視。他們對現(xiàn)實政治的介入,剛剛開始便以失敗告終。
一九三四年,維也納學圈被強行解散,定期聚會畫上句號,只有偶爾的相聚。兩年后,石里克慘遭殺害,兇手約翰·內爾博克是個精神不穩(wěn)定的前學生,自稱驅使他的是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動機,但相當可疑。學圈的成員們最初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命運,甚至對未來有著盲目的樂觀。書中這樣寫道:“他們中幾乎沒有一個預見到了事件的走向。要離開奧地利,有著各種理由,包括事業(yè)的發(fā)展;但生命可能受到威脅的想法依然看似荒謬,他們大多數(shù)人仍然受著積極看待事態(tài)發(fā)展的誘惑,就比如弗洛伊德。一九三三年,當聽說自己的書在柏林被付之一炬時,他說:‘在中世紀,他們會燒死我本人;如今,他們燒我的書就滿意了?!倍诤髞?,他們逐漸醒來。二戰(zhàn)爆發(fā)后,曾經(jīng)的學圈成員們?yōu)榱硕惚芗{粹迫害,紛紛流亡美國或其他國家,不再想著回到維也納。離開奧地利后,學圈成員們普遍迅速適應了英語環(huán)境。亨普爾就告訴女兒,他做夢都是用英語做的。他們用英語交流,正代表著與過去的決裂。至于曾經(jīng)璀璨的維也納,此時也已經(jīng)淪為缺乏思想與靈魂的空城。維也納學圈的思想,逐漸在新世界(尤其是北美大陸)扎根??柤{普成為美國哲學泰斗,并直接制造了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裂變;波普爾則深深影響了撒切爾夫人……
維也納學圈誕生時,它的成員并未意識到凜冬將至。他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啟迪這個世界所有的心靈”,試圖重現(xiàn)美好時代,這樣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絕非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