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楠 段瑤 王亞微
[摘 要] 我國目前急需涉外法治人才,創(chuàng)新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是當務之急。通過研究現有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體系發(fā)現,課程教學的語言與專業(yè)的融通是難點,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是痛點。為了解決這兩大難題,借助“外語+數字”模式,通過跨文化交流的構建,虛擬教研室、虛擬仿真實踐平臺的建設,教師信息化持續(xù)培養(yǎng)等傳統(tǒng)與科技相結合的模式,加速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在外語與涉外法學專業(yè)方面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質量,并加速推動人才培養(yǎng)向社會服務的有效轉型。
[關鍵詞] 涉外法治人才;“外語+”模式;虛擬仿真;實踐能力;數字化轉型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河北省加快構建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體系研究”(20230201036);2021—2022年河北省教育廳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后疫情時代涉外警務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2021GJJG468)
[作者簡介] 唐夢楠(1980—),女,天津人,碩士,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國際執(zhí)法合作學院東盟及周邊國家警務執(zhí)法合作教研室副主任,講師,主要從事涉外警務人才培養(yǎng)、國際執(zhí)法合作研究;段瑤(1978—),女,遼寧本溪人,碩士,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國際執(zhí)法合作學院東盟及周邊國家警務執(zhí)法合作教研室副教授,主要從事涉外警務人才培養(yǎng)、國際執(zhí)法合作研究;王亞微(1982—),男,河北廊坊人,碩士,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國際執(zhí)法合作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海外利益保護及國際執(zhí)法合作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1-0161-04 [收稿日期] 2023-09-10
一、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背景
隨著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逐漸加強,國家對高端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對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法治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著我國在國際法治秩序中的地位和影響力。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于運用法治?!保?]2019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積極發(fā)展涉外法律服務,強化企業(yè)合規(guī)意識,保障和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2]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是涉外法治建設的重要部分[3]。習近平總書記也對涉外法治人才提出了要求:“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guī)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yè)人才。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保?]2021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快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形成與國家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的涉外法治學科專業(yè)體系,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機制?!痹陉P于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多項方針政策中,均對人才的外語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yǎng)現狀
2011年,為了解決涉外法治人才稀缺的局面,在全國設立了22個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基地。當前,國內各高校一直在積極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例如,以中國政法大學為首的一批院校正在積極探索并推進“外語+法律”新興交叉學科融合;本碩連讀的“涉外法治人才實驗班”實施,從本科學外語的學生中選拔攻讀國際法碩士的培養(yǎng)模式。
截至2021年3月,我國涉外律師約有12 000名,律師事務所已在35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境外分支機構150多家[5]。盡管涉外從業(yè)人數已初具規(guī)模,但仍存在著各種急需解決的難題,如涉外立法、司法、執(zhí)法、法律服務各環(huán)節(jié)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存在嚴重短缺的現狀[6]。我國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方面面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這對我國涉外法治建設的推進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二)現存的問題
1.語言與專業(yè)融通是難點。我國當前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仍未跟上國際化需求的步伐,同時缺乏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師。教學內容中未引入涉外法律和實踐案例,導致外語課程與專業(yè)課程融合度不高。此外,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有所欠缺,專業(yè)課教師的外語水平不夠過硬,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知識也有待提升。且涉外法學專業(yè)多聚焦于英語培養(yǎng),其他語種的涉外法治人才嚴重匱乏,隨著“一帶一路”共建國政治經貿往來增加,僅靠“英語+”的模式培養(yǎng)涉外法治人才已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2.實踐不足是痛點。涉外法治領域的教學具有實踐性強、跨專業(yè)度高、互動性高等特點,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實踐機會和國際交流平臺的支持,但當前院校和機構在提供實踐機會和國際交流方面還有局限性,受限原因有教學成本高、實踐平臺缺乏等,也受限于學生外語語言能力的不足。因此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與國際同行交流的機會,無法真正掌握涉外法律實務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從而造成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jié)。河北大學法學院的孟慶瑜[7]從宏觀角度談論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體系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重實踐培養(yǎng)。還有許多教師從課程建設體系深入分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局限性——課程設置落后、實踐比重低、語言與專業(yè)融合不密切等。張春良[8]基于西南政法大學,從培養(yǎng)途徑、跨學科、語種的融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方面分析了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主要困境。
為了應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挑戰(zhàn),需要構建一個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國際交流機會,注重實踐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國際化需求。而“外語+數字”模式為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外語+數字”模式服務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策略
(一)“外語+數字”模式
外語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外語是必備工具,通過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的語言能力,能夠使其熟練使用外語進行法律文本的閱讀、分析和表達。第二,外語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法治人才。第三,外語教學可以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實踐能力,扎實的外語能力有助于涉外法治人才更加敏銳、準確地把握事實和應用法律規(guī)則。
“外語+數字”模式可以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高仿真、便捷的實踐機會,將外語和法學專業(yè)深度融合,旨在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熟練掌握外語的復合型法學人才。該模式通過外語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專業(yè)實踐能力,使學生熟悉專業(yè)領域的國際規(guī)則和程序。數字課程輔助模擬實踐,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正是“外語+數字”教學模式的重要實踐領域。
“外語+數字”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特點:(1)跨學科性。外語教學不是孤立的,應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滲透、融合。通過實踐進行深度交叉融合,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2)實踐性靈活。教學要避免單純的知識灌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借助虛擬仿真等數字技術,依據學生的外語熟練度與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設置實踐難度,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應用,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知識,精準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3)全球視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來說至關重要。通過系統(tǒng)培養(yǎng),掌握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提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性。
(二)外語與法學專業(yè)高效交叉融合
法學專業(yè)課程與外語教學應深度融合,避免相互割裂。課堂教學內容應由高校專業(yè)課教師、法學行業(yè)專家與外語教師共同設計,結合社會需求動態(tài)更新,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涉外立法、司法、執(zhí)法、法律服務等崗位所需專業(yè)知識應融入教學中。針對學生外語的掌握程度,可采用“雙師制”模式,專業(yè)課教師與外語教師共同授課,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模擬法庭、辯論等活動,訓練學生的專業(yè)核心能力與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結合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課堂實踐,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實踐教學中。
(三)跨文化交流的構建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語言習得除了需掌握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溝通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英語為例,學生的聽、說能力普遍較低,甚至無法完成日常的專業(yè)交流;閱讀能力相比其他四項有一定優(yōu)勢;寫作和翻譯能力仍有待磨煉,這兩項能力對外語技能和專業(yè)掌握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根據學生的外語能力進行個性化的基礎教學,提升其語言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可借助各高校的數字化教學平臺,例如學習通、雨課堂等,充分利用好課上課下時間,增加外語類通識部分的課后實踐練習,尤其是聽、說能力的鍛煉,可通過建立包含語音練習、對話模擬、聽力練習等的數據庫,結合AI技術輔助調整學生的語言基礎,并根據學生外語水平不等的現狀進行題目難度參數設定,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在熟練掌握外語技能的基礎上,涉外法治人才需通曉法律外語知識和外國文化。由于不同國家和語言的文化背景、法系各異,課程內容應在法學專業(yè)課程基礎上,增加與語言相關的不同國家文化的介紹、專業(yè)外語寫作和翻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外文專業(yè)文獻。同時,增加實踐方式,如短篇演講、辯論、文本寫作與翻譯等,以隨時練習所學知識和理論。
(四)建設虛擬教研室,助力課程接軌國際平臺
涉外法治人才課程建設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可在國內開設全外語專業(yè)課程授課,與國外高校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通過學分互認等方式進行跨國協(xié)同培養(yǎng)。但這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外語基礎,也需要能夠全外語講授專業(yè)課的教師,這樣才能夠支撐起全外語授課。
解決問題的途徑一是引進高水平師資,聘請外籍教師、專家、學者開設課程,匹配“雙師”授課,漢語教師為學生及時答疑解惑;途徑二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和平臺,以交流促學習,激發(fā)學習動力;途徑三是持續(xù)培養(yǎng)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建立教師人才資源庫;途徑四是與建立長期穩(wěn)定合作的國外高校定期舉辦模擬法庭類的課程實踐。
借助虛擬教研室,能夠有效解決高校在跨國交流、優(yōu)質師資引進及校企合作領域所面臨的困境。虛擬教研室以實體教研室為基礎,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教學平臺等多元媒體資源,打破時空限制,匯集涉外法治領域的各行各業(yè)精英,打造跨學科、跨校、跨國的合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共同探討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以及構建數字教學資源庫,從而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務于“外語+數字”模式下的教學。
(五)實踐平臺多樣化
1.傳統(tǒng)平臺的拓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應重實踐,缺乏實踐培養(yǎng),高校畢業(yè)生很難勝任各個崗位。傳統(tǒng)實踐平臺包括校企合作等實習項目,高校與各部門、企業(yè)形成資源共享常態(tài)化,將課堂所練實際應用于現實中,積極探索“請進來、走出去”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與各實務部門建立協(xié)同育人的長效機制。一方面給學生提供接觸實際工作的機會,使其在崗位磨煉中對本專業(yè)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有效引導其未來就業(yè)方向。另一方面也給用人單位提供了掌握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渠道,使其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計劃提出建設性意見。傳統(tǒng)實踐平臺還包括目前廣泛推廣的產學研模式,通過項目引領教師與學生增加實踐鍛煉,提供了外語與法學學科間的交叉合作和綜合應用機會,了解了社會需求,提高了教師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虛擬仿真實踐平臺的建設。近年來,在教育部推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的大背景下,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培養(yǎng)體系實踐中,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拓展實踐實習的途徑,例如,通過深度互動、逼真的虛擬仿真環(huán)境,深度增強體驗感。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提供個性化的虛擬仿真模擬實踐,劃分難度,更精準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且可重復實踐,磨煉技能。通過虛擬仿真實踐課程或在線模擬平臺,如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增強外語與法學兩個交叉學科的課程教學的實戰(zhàn)性和針對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涉外語境下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引領學生在學習中緊跟國際法律前沿,在最新的案例虛擬場景中提升實踐能力。
例如,在涉外警務執(zhí)法虛擬仿真教學實踐中,在課程任務設計中可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能力、國際執(zhí)法勝任力、跨學科知識進行融合,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實踐。學生可以模擬參與偵破跨國犯罪案件整個流程、參與國際談判并進行發(fā)言、與國外法務人員進行交流和溝通、對犯罪分子進行審問、抓捕嫌犯回國等,從而掌握國際執(zhí)法的專業(yè)知識和熟練慣例表達等,提升專業(yè)和外語能力。
另外,模擬法庭、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的活動在傳統(tǒng)教學中只能滿足少部分學生在課外參與,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可將活動隨時搬進課堂,讓更多的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其中,匹配不同的角色和對手,獲得實踐鍛煉。
(六)教師發(fā)展與培養(yǎng)
利用“外語+數字”教學模式提供服務,對教師的要求頗為嚴格,教師既要具備出色的外語溝通能力,又需掌握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及一定的信息化素養(yǎng)。因此,在教師發(fā)展方面,應通過常態(tài)化的培訓和進修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準與專業(yè)素質,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yè)成長的契機與空間,進而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創(chuàng)新精神。
結語
“外語+數字”教學模式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促進外語與涉外法學專業(yè)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質量,推動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轉型。這種模式結合傳統(tǒng)與科技,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了跨學科的融合,突出實踐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EB/OL].(2019-02-15)[2023-08-13].https://www.gov.cn/govweb/xinwen/2019-02/15/content_5365984.htm.
[2]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9-02-25)[2023-08-13].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5/content_5368422.htm?eqid=f37fc8580006c3b90000000364800c23.
[3]黃進.完善法學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機制[J].國際法研究,2020(3):7-10.
[4]習近平總書記的全球治理思想[EB/OL].(2017-08-17)[2023-08-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17/c83859-29476848.html?from=singlemessage.
[5]司法部:目前我國涉外律師大約有12000多名[EB/OL].(2021-03-25)[2023-08-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94955161982988&wfr=spider&for=pc.
[6]杜煥芳.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頂層設計及實現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0(6):22-30.
[7]孟慶瑜,李汶卓.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定位與實現機制[J].河北法學,2021(8):67-84.
[8]張春良,敖琪.論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建設效能的提升[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1):81-93.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under the “Foreign Languages + Digital Technology” Model
TANG Meng-nan, DUAN Yao, WANG Ya-wei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 Academy, 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in China, it is urgent to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l for such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profession is a difficulty, 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a pain point. To solve these two major problems, the “Foreign Language + Digital Technology” model is set up , which combines 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cross-cultural commumication, virtual research room and virtual practical platform,teacher informatization, helps acceler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in both foreign languages and foreign legal studi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to social service.
Key words: talents for Foreign-related Legal; “Foreign languages+” model;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al ability; digit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