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賀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部分老橋通行能力逐漸不能滿足需求,通過對老橋進行拓寬改造,增加通行能力,已經成為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對于鋼桁橋來講,結構加固主要包括桿身加固、節(jié)點連接加固兩個方面。由于鋼橋加固尚沒有專門的規(guī)范,其加固理論及計算方法不明確,已有研究[1-3]對具體的計算方法多論述不足;在國內幾座鋼桁橋的大修中[4-7],多為在完全卸載的情況下進行的更換加固,采用了“修舊如舊”的理念,以新鉚釘更換原鉚釘,保證連接件的剛度匹配;鐵路鋼桁橋的加固[8-9]多為負載下的振動加固,針對的是橋梁整體性加固;王元清[10-14]對工民建鋼結構節(jié)點進行了較多研究,其中栓、焊混用連接加固研究較為充分,但其使用條件與橋梁運營環(huán)境有較大差別;《鋼結構加固設計標準》[15]為工民建鋼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內容詳實,但該標準采用對鋼材設計強度進行折減的方式考慮初始應力的影響,無法掌握加固件、原構件的最終受力情況,對節(jié)點連接的加固,其給出的加固方案與橋梁結構有較大差別,該標準應用在鋼橋加固上尚應進行論證。目前對負荷鋼桁橋節(jié)點連接加固設計計算研究相對較少,工程中容易因設計不規(guī)范導致安全事故,本文以松浦大橋大修工程為依托,圍繞節(jié)點連接加固設計,以控制既有原構件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為原則,在連接構造及計算方法等方面展開研究。
松浦大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建成于1976 年,是黃浦江上的第一座橋梁。原松浦大橋主橋為兩聯(lián)96 m+112 m 雙層公鐵兩用連續(xù)鉚接鋼桁橋,上層雙向兩車道公路橋寬12 m,下層為單線鐵路。隨著附近鐵路金山支線的建成,松浦大橋不再承擔鐵路營運職責。鑒于周邊公路交通需求,對其進行改造、加固??傮w方案為在維持兩片主桁形式不變的條件下,上層由原雙向2 車道拓寬為雙向6 車道,橋面寬度由12 m拓寬為24.5 m,下層鐵路橋改為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橋面寬13 m,見圖1。改造前后橋梁恒、活載有較大變化,總量增加31.5%,橋梁加固施工需在原位、負荷、不中斷交通的條件下進行。根據橋梁改造方案,對原主桁構件進行驗算,對不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的桿件進行加固,需要加固的位置見圖2,總體來講,本橋加固工作量大、在維持交通不中斷的條件下施工,難度較大[1]。
圖1 松浦大橋改造前后橫斷面對比(單位:m)
圖2 加固位置示意圖
對于鉚接或栓接節(jié)點,為保證連接件剛度一致、受力協(xié)調,增加同類型的連接件數量為首選;為保證結構安全,負荷節(jié)點連接加固時,不宜過多拆除既有連接件,新增連接件沒有理想的連接位置,選擇合適的連接構造是確保加固方案合理、有效的前提。針對松浦大橋節(jié)點連接加固,本文給出四種構造方案,見表1。
表1 節(jié)點連接加固構造及應力云圖
方案1,拆除原鉚釘B,換成雙剪面新鉚釘、保留原鉚釘A,通過蓋板增加鉚釘數量;方案2,保留所有原鉚釘,通過擴大蓋板延長節(jié)點范圍;方案3,結合了方案一與方案二,拆除原鉚釘B 并通過擴大蓋板延長節(jié)點范圍;方案4,保留所有原鉚釘,通過擴大桿身加固件端頭及蓋板,延長節(jié)點范圍。前三種方案桿身上的新鉚釘同時連接著桿身加固件及原構件,不能控制加固件及原構件的內力分配,原鉚釘與桿身原構件內力存在超過規(guī)定值的可能,適用于加固要求不高的位置。方案4,擴大桿身加固件端頭,通過蓋板直接連接桿身加固件與節(jié)點板,新鉚釘連接桿身加固件,原鉚釘連接桿身原構件,傳力更明確。
通過有限元模型對上述4 個方案進行計算,僅為說明問題,模型簡化為平面模型,包括一塊節(jié)點板、桿身翼緣板、填板、蓋板及鉚釘。鋼板均采用板單元模擬,鉚釘采用直徑26 mm 的梁單元模擬,抗彎剛度放大105 倍,以保證鉚釘基本不產生彎曲變形;固定節(jié)點板水平及豎向自由邊,鋼板之間僅通過鉚釘進行連接,忽略鋼板之間的摩擦力;按照加固前、后兩個階段分別在桿端施加500 kN、2000 kN,合計2500 kN。
從表1 鋼板應力云圖可見,方案1 到方案4,節(jié)點板應力擴散逐步均勻(圖中黃色區(qū)域逐漸減?。?,節(jié)點板受力改善程度逐步提高;從圖3 鉚釘平均剪力計算結果來看,方案2 原鉚釘與新鉚釘剪力差距最大,可見該構造對原鉚釘加固效果最差、傳力極為不暢;方案1、3、4,原鉚釘剪力逐漸減小,新鉚釘剪力逐漸增大,方案1、3 原鉚釘內力均大于方案4,方案1 最大,原因在于拆除部分原鉚釘,導致未拆除鉚釘內力增加,因此連接負荷加固時應盡量減少原鉚釘的拆除量。4 個方案雖然增加了相同數量的新鉚釘,但受力分配卻相差較大,從節(jié)點板應力云圖及鉚釘平均剪力來看,方案4 對改善節(jié)點板及原鉚釘受力,均具有最優(yōu)效果。
圖3 連接加固后原鉚釘及新鉚釘剪力
在進行計算方案介紹前,先對負荷鋼桁橋的受力過程及內力分配情況進行簡要介紹。鋼桁橋負荷情況下進行加固,節(jié)點及桿身受力存在兩個狀態(tài):加固前Ⅰ,加固件未安裝,內力全部由原構件承擔,此內力稱為第一批內力SI;加固后Ⅱ,加固件安裝完成,結構增加的內力由加固件、原構件承擔,此內力稱為第二批內力SII=SIIO+SIIn,加固桿身的內力S=SI+SII。原構件承擔的內力包括全部第一批內力SI和第二批內力中分配到原構件的部分內力SIIO,加固件只承擔第二批內力分配的部分內力SIIn,加固件、原構件內力分別為Sn=SIIn、SO=SI+SIIO。
節(jié)點連接加固與對應桿身加固一般會同時發(fā)生,加固計算應結合所選擇的連接構造,并考慮連接對桿身構件的支撐剛度,避免桿身加固件、原構件內力在桿端發(fā)生重分布,導致對安全不利的情況出現(xiàn)。松浦大橋主桁節(jié)點連接加固設計時,基于連接加固構造方案4,提出了3 種鉚釘連接加固計算方法,并進行了分析比較。
方案1,按照節(jié)點連接內力及鉚釘承載力進行設計。該方法只考慮鉚釘受力,直接增加鉚釘數量來加強節(jié)點連接,因負荷加固,原鉚釘承擔了兩個批次的內力,通過控制原鉚釘的內力,確定所需增加鉚釘的數量。詳細計算流程見圖4。
圖4 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方案1
方案2,按桿身的承載力進行等強設計。松浦大橋前身為公、鐵兩用鋼桁橋,節(jié)點連接多數與桿身等強,節(jié)點連接與桿身加固仍可以采用等強原則設計,詳細計算如下:
式中:n 為節(jié)點連接加固后鉚釘群的鉚釘總量;no為加固節(jié)點原鉚釘群鉚釘總量;nn為加固節(jié)點新增鉚釘總量,nn= Rn/Rm;Rn為桿身加固件承載力;Rm為單個新鉚釘的承載力。
上述兩種方法僅考慮了鉚釘受力,但均沒有考慮加固后節(jié)點連接與桿身構件的傳力問題,若連接對桿身加固件支撐剛度不足,桿身加固件、原構件內力在桿端會發(fā)生重分布,加固件內力向原構件轉移。從解決上述問題出發(fā),提出方案3。
方案3,按照桿身加固件實際內力及原鉚釘第二批內力(與新鉚釘內力相等)進行設計。該方案按照原鉚釘僅傳遞桿身原構件內力、新鉚釘僅傳遞桿身加固件內力的思路進行設計,通過桿身加固件內力及原鉚釘第二批內力來確定新鉚釘的數量。為避免新鉚釘的內力傳遞到桿身原構件上,新鉚釘與原鉚釘對桿身加固件、原構件的支撐剛度比應與桿身構件之間的剛度比相等。詳細計算流程見圖5。
圖5 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方案3
按照上述三種計算方案,選擇典型加固節(jié)點A15(A15E16 側) 進行說明。本橋原主桁鋼材為16Mnq,現(xiàn)場取材試驗分析評定其性能滿足Q345qD的要求,A15E16 桿身為焊接工字形斷面,斷面寬720 mm,翼緣680 mm×24 mm,腹板厚16 mm;加固方案為在翼緣板上栓接680 mm×20 mm 的鋼板,對稱加固,端頭擴大為1160 mm×20 mm 以與節(jié)點板連接,鋼材為Q345qD;節(jié)點采用鉚釘加固,鉚釘直徑為25 mm,孔徑26 mm,根據《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按照II 類孔計算單個鉚釘的抗剪承載力為71.7 kN,構造見圖6。各方案計算過程及結果見表2~表4。
表2 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方案1
圖6 A15 節(jié)點連接加固構造示意圖
從表2、表3 及表4 計算結果可見,方案3 所需新鉚釘的數量最多,其次是方案2,最少的是方案1。
表3 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方案2
表4 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方案3
對于方案2 與方案3,假設桿身加固件承載力為F,鉚釘承載力為f,桿身加固件內力設計值為aF,新鉚釘內力設計值為bf,a、b 代表各自承載力的發(fā)揮水平。那么,方案2 中鉚釘數量為n2=F / f,方案3 中新增鉚釘數量為n3=aF / bf=a / b·n2,方案3 與方案2新鉚釘數量的多少取決于a / b 的值。就松浦大橋大修工程來講值基本在0.6 左右,b 值基本在0.5 左右,所以方案3 的鉚釘數量略大于方案2。方案3,桿身加固件與原構件剛度比(面積比)約為0.63,新鉚釘與原鉚釘的剛度比(數量比)約為0.61,兩者相近,符合設計要求。
松浦大橋大修工程A15 節(jié)點連接加固采用構造方案4、計算采用方案3,施工完成后進行了主橋成橋試驗,取A15 節(jié)點的試驗數據,對設計進行校正。A15 節(jié)點的應變片布設考慮了4 條傳力路徑,分別測量記錄節(jié)點及桿身加固件、原構件的數據,應變片布設及路徑示意見圖7。
圖7 A15 節(jié)點應變片布置方案
為方便歸納總結,在數據處理時將路徑1、4 和路徑2、3 在同一斷面上的數據進行合并,統(tǒng)一用斷面位置進行表示。從斷面1 到斷面2,新板尺寸由680 mm×20 mm 變?yōu)?160 mm×20 mm,因內力向兩側擴散,應力從23.9 MPa 減小到13.1 MPa,但斷面2 應力非均勻分布,按應力平均值計算斷面軸力近似為257.4 kN,詳細結果見表5。
表5 成橋試驗結果
從表5 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斷面1 新板應力為23.9 MPa,老板應力為24.1 MPa,二者幾乎相等,說明加固后桿身受力協(xié)調,可以共同受力;斷面1、斷面2 軸力合計分別為718.4 kN、729.2 kN,兩者幾乎相等,說明傳力路徑2、3 有效;斷面2、斷面3基本在蓋板鉚釘群的中間,軸力分別為151.9 kN 及174.5 kN,相差15%左右,考慮測點位置存在差異,可認為兩者軸力相同,路徑1、4 傳力有效;該軸力與新板斷面1 軸力比值分別為47%、54%,理論上蓋板鉚釘群中間位置應傳遞新板軸力50%,實測值與理論值基本相等,說明該連接構造可以完全傳遞桿身新板的軸力,與設計假定相符;從斷面1 到斷面2,老板軸力從393.3 kN 減小為319.9 kN,主要原因是新板在斷面2 處尺寸增大,加固效果增強,同時也說明新鉚釘對新板的支撐剛度與設計假定相符。
總體來看,該節(jié)點加固設計,兼顧了節(jié)點連接加固與桿身加固,保證桿身加固件內力順暢的傳遞到了節(jié)點區(qū)、在桿端沒有向桿身原構件重分布,鉚釘受力符合預期規(guī)律,較好的實現(xiàn)了設計意圖。
本文首先對4 種節(jié)點連接加固構造方案進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構造方案4,對三種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方法進行了比較,并對計算方案3 進行了重點分析,最后通過成橋試驗數據對方案3 進行了校正,說明了其有效性。通過上述研究,可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負荷節(jié)點連接加固應盡量不拆除既有連接件,否則會引起未拆除連接件內力的增大,導致加固量的增加。
(2)節(jié)點連接的加固應綜合考慮連接及桿身受力,并考慮與桿身的連接構造。
(3)節(jié)點連接加固計算時,新連接件應對桿身加固件提供足夠的支撐剛度,避免在桿端桿身加固件因支撐剛度不足,內力向原構件轉移。
(4)按照等強原則及考慮支撐剛度的方案3 計算的新增鉚釘數量相差不大,可通過新鉚釘及加固件承載力的發(fā)揮水平,按照本文分析方法進行確定。但無論采用哪一種計算方法,都應保證節(jié)點連接對桿身各構件具有匹配的支撐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