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葛波 趙憶寧 鄒利軍 湯露萍 石磊 沈旦軍
(宜興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宜興 214206)
稻飛虱為昆蟲綱半翅目飛虱科害蟲,常見種類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種。稻飛虱是為害水稻生產(chǎn)安全的主要害蟲之一,不僅能直接刺吸水稻植株汁液造成危害,還能在取食、產(chǎn)卵過程中造成機械損傷導致水稻長勢減弱[1],更能傳播病毒,對水稻產(chǎn)生間接危害(例如,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fā)現(xiàn),灰飛虱能夠傳播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等的病毒;20世紀70年代后期發(fā)現(xiàn),褐飛虱能夠傳播草叢矮縮病、齒葉矮縮病等的病毒;近年來發(fā)現(xiàn),白背飛虱能夠傳播南方黑條矮縮病。稻飛虱及其傳播的五種病毒病先后已成為亞洲稻區(qū)的主要病蟲害[2])。
近年來,江蘇省稻飛虱頻繁爆發(fā),而在江蘇省水稻生產(chǎn)中,對稻飛虱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要手段,先后采用了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除蟲菊脂、噻唑酮、苯基吡唑類的氟蟲腈、煙堿類的吡蟲啉等不同類型的農(nóng)藥進行稻飛虱防治,且稻飛虱逐漸對這些農(nóng)藥產(chǎn)生了抗藥性[3]。在此背景下,筆者進行了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科學防治稻飛虱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將相關(guān)試驗結(jié)果報道如下。
試驗田位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zhèn)雙橋村,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為中等水平,地力為中等偏上水平,前茬作物為小麥。本試驗防治對象為稻飛虱,試驗田間稻飛虱種群以白背飛虱為主。供試作物為單季晚粳稻‘南粳3908’,水稻種植方式為機插秧。試驗藥劑為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鹽城雙寧農(nóng)化有限公司生產(chǎn)),對照藥劑為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市售)和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市售)
試驗依據(jù)施用藥劑不同設6個處理,其中以施用等藥液量清水為空白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每小區(qū)面積為50 m2,各處理具體用藥方案見表1。試驗期間,各處理均未施用過其他殺蟲劑,其他栽培管理(如肥水管理)均保持一致。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設計
試驗于8月2日(稻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進行,采用利農(nóng)16 升HD400 型手動背負式噴霧器進行葉面噴霧施藥1 次,每667 m2藥液噴施量均為40 L。
施藥當日 (2022年8月2日)試驗田天氣為陰天,平均氣溫為32.3 ℃,最高氣溫為39.0℃,最低氣溫為27.8 ℃。試驗期間(8月2日—16日),平均氣溫為32.87 ℃,平均最高氣溫為39.75 ℃,平均最低氣溫為26.91 ℃,平均相對濕度為77.33%,有雨日2 天,降水量為9.1 mm。試驗期間氣象資料見表2。
表2 試驗期間氣象資料(2022年度)
試驗期間,目測調(diào)查各藥劑處理區(qū)的水稻生長情況及蜘蛛、黑肩綠肓蝽等稻飛虱天敵的發(fā)生情況,并與空白對照區(qū)進行對比,以驗證供試藥劑的安全性。
同時,分別于施藥前和施藥后3 d、7 d、14 d對稻飛虱田間蟲量進行調(diào)查,均采用盆拍法,即各小區(qū)隨機拍查10 穴水稻,記錄活蟲數(shù)量,折算成百穴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計算公式:蟲口減退率=(1-施藥后蟲量÷施藥前蟲量)×100%;防效=[(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 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據(jù)8月2日施藥前調(diào)查,試驗田間稻飛虱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種,由于前期未進行藥劑防治,稻飛虱蟲態(tài)比較齊全,以2~3 齡若蟲為主,空白對照的平均百穴蟲量為1 121 頭,褐飛虱數(shù)量占比為12.5%、灰飛虱數(shù)量占比為32.5%、白背飛虱數(shù)量占比為55.0%。
據(jù)試驗期間調(diào)查,各藥劑處理區(qū)的水稻生長均正常,與空白對照區(qū)水稻的生長無顯著差異,且各藥劑處理區(qū)的蜘蛛及黑肩綠肓蝽等稻飛虱天敵與對照區(qū)無顯著差異,表明供試藥劑的安全性較好。
由表3 可知,在施藥后3 d,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5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佳,防效為78.43%;其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0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4.68%;再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15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64.06%;對照藥劑處理(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g 和每667 m2施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 g)對稻飛虱的防效較低,僅在60%左右。由此可見,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稻飛虱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在施藥后7 d,仍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5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佳,防效為81.44%;其次是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7.89%;再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0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5.98%;每667 m2施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差,防效僅為70.16%。在施藥后14 d,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佳,防效為100.00%;其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25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83.56%;再次是每667 m2施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81.72%;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5 g、20 g 兩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較施藥后7 d明顯下降,分別為65.07%和68.79%。
表3 不同處理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比較
試驗結(jié)果表明,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稻飛虱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防效隨著用藥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水稻生產(chǎn)中,建議在稻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施用20% 氟啶蟲酰胺懸浮劑,施藥量以每667 m2用25 g 為宜。
根據(jù)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目前針對稻飛虱的研究大致可分為生物學、生態(tài)學、生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病毒學、預測與防治5個領(lǐng)域,不同領(lǐng)域的研究側(cè)重點各不相同,但最終落腳點均在防治。在長期防治稻飛虱的實踐過程中,由于化學農(nóng)藥的快速和高效,使化學防治已成為防治稻飛虱的主要手段,這就造成了稻飛虱的抗藥性增強[4-5]。因此,在水稻生產(chǎn)實踐中,更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藥劑,以延緩稻飛虱抗藥性的發(fā)生及增強。氟啶蟲酰胺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屬于新型低毒吡啶酰胺類昆蟲生長調(diào)節(jié)劑類殺蟲劑,不僅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還具有很好的神經(jīng)毒劑和快速拒食作用,稻飛虱吸入帶有氟啶蟲酰胺的植物汁液后很快停止吮吸,最終因饑餓而死亡。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能夠較好地防治宜興市水稻田間的稻飛虱,試驗的田間示范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