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昕雨 陳繼東 向 楠 左新河 張海洋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1
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是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疾病,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中常見的類型之一。橋本甲狀腺炎可引起自身免疫機制對甲狀腺濾泡細胞進行破壞,損傷甲狀腺組織,最終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與其他類型的甲減相比,除了有TSH升高,F(xiàn)T4、FT3降低之外,還有甲狀腺抗體的升高以及甲狀腺的彌漫性腫大。西醫(yī)學目前沒有根治性的治療方案,常以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和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為主,盡管可以通過糾正甲狀腺激素水平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存在劑量難以把控,長期大劑量使用甲狀腺激素會出現(xiàn)心臟方面的不良反應等弊端[1]。大量研究[2-4]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甲狀腺疾病上有明顯優(yōu)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提高生活質(zhì)量。
陳如泉教授從事甲狀腺病研究工作50余年,是首屆全國名中醫(yī)、湖北省陳氏癭病學術(shù)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全國第三、四、六批老中醫(yī)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長用中醫(yī)藥論治甲狀腺疾病,在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的中醫(yī)辨證論治上擁有豐富獨到的經(jīng)驗。陳如泉教授認為,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病因病機復雜,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是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陽虛是本病的主要結(jié)局。基于此,陳如泉教授治療時主張肝、脾、腎三臟同治,臨床療效明顯,現(xiàn)將其臨證經(jīng)驗介紹如下。
中醫(yī)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的中醫(yī)病名,后世將其歸為“癭病”范疇,部分醫(yī)家以其畏寒、肢腫、倦怠乏力、表情呆滯等表現(xiàn),歸為“虛勞”一病。陳如泉教授指出,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虛勞虧損狀態(tài),又隸屬于甲狀腺范疇,故將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命名為“癭勞”更切合其臨床表現(xiàn)[5]。
陳如泉教授認為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情志不遂、飲食不調(diào)等,使得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虛損日久,最終導致陽氣不足。本病以陽虛為主,可夾雜痰濕、瘀血、郁熱等變證,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guān)。
1.1 先天稟賦不足,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 張景岳《類經(jīng)》云:“稟賦為胎元之本,精氣之受于父母?!毕忍熘赜谀I,受之于父母,主人體生長發(fā)育。《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先天稟賦的強弱,關(guān)系著人體正氣的盛衰,若先天之精不足,正氣虛弱,則會導致人體易患疾病。結(jié)合現(xiàn)代研究來看,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多與遺傳因素有關(guān),故先天稟賦不足是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發(fā)生的內(nèi)在原因。腎精不足,腎陽易虧虛,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當腎陽虛衰,溫煦、推動等功能下降時,機體易出現(xiàn)虛勞性疾病。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癭候》中論“癭者由憂恚氣結(jié)所生” “飲沙水多者……結(jié)頸下”,可見除了遺傳因素外,后天的環(huán)境、飲食以及情志等因素也對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情志因素對甲狀腺疾病的作用尤為突出,而五臟中與情志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是肝。肝為剛臟,主疏泄,性喜調(diào)達而惡抑郁。當情志不暢時,肝失于疏泄,使得肝氣郁結(jié),肝郁乘脾,致使脾土受損,脾氣虛弱,失于運化,氣血生源匱乏,進一步加重了機體的虛損。且脾腎互為先后天之本,脾氣虛損日久演變?yōu)槠㈥柼撍?,久而及腎,最終致使脾腎兩虛。故肝疏泄失調(diào)是本病發(fā)生的始動因素。
陳如泉教授認為,本病除了脾腎陽虛之外,肝陽虛亦不少見[6]。主要由于肝郁日久化火,傷津耗氣,致使肝氣虛?!鹅`樞·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肝不舍魂,則見膽怯善恐;氣虛日久必致陽虛,肝陽虧虛,清陽不升則見眩暈;寒滯肝脈,筋動無力,則見爪甲不榮、乏力易疲。故本病除了脾腎陽虛之外,也常會有肝陽虛的表現(xiàn)?!额惤?jīng)·藏象類》云“肝腎為子母,其氣相通也”,若肝陽虛,必將損及腎陽,終致肝腎虧虛,陰寒內(nèi)生,出現(xiàn)畏寒怕冷,脫發(fā),性欲減退等癥狀。肝脾腎三臟同時受損,陽氣虛衰,整體呈現(xiàn)虛寒勞損之象。
1.2 三臟虛損日久,本虛中兼以標實 三臟虛損日久,臟腑功能下降,可致變證百出。肝脾腎與人體氣血津液代謝密切相關(guān),若陽氣虧虛,水寒之氣不化,則痰濕內(nèi)生,上泛肌膚,形成水腫;陽虛無力推動氣血運化,易使血脈凝滯,瘀血內(nèi)停,致痰濁瘀血壅結(jié)頸前;痰瘀互結(jié),日久郁而化熱,傷及陰血,最終導致陰陽離決,危及生命。除此之外,肝脾腎三臟的失調(diào)還會引起心肺功能的失調(diào),出現(xiàn)脈沉遲緩、胸悶喘氣、胸痛便秘等虛實夾雜之證。故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雖以陽虛為本,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guān),但虛證日久會出現(xiàn)痰濕、瘀血、郁熱等變證,影響其他臟腑功能,最終形成虛實夾雜的復雜證候,極大地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
2.1 溫腎健脾,陰陽同調(diào) 陳如泉教授認為,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以陽虛為本,病機關(guān)鍵在于脾腎,脾腎為先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腎功能的正常對于陽氣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故常采用溫腎健脾,益氣溫陽之法,經(jīng)驗方常為溫腎方或右歸丸加減,代表藥物有淫羊藿、半夏、女貞子、巴戟天、補骨脂、肉蓯蓉、石菖蒲等,若腎陽虛甚者,加鹿角膠、仙茅等重補腎陽;脾陽虛甚者,加炮姜、椒目、紅參等重補脾陽。陳如泉教授指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溫陽的同時還需顧護陰液,常在養(yǎng)陽藥中少佐枸杞子、當歸等養(yǎng)陰血之品。這使得陽氣不僅在陰液的幫助下源源不斷地生化,而且還可以防止溫陽藥燥熱傷陰,陰陽同調(diào),互根互助,更好地達到補陽之效。
2.2 疏肝解郁,溫肝調(diào)補 陳如泉教授認為,情志異常導致的肝失疏泄是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的始動因素,加之患者也常伴有失落抑郁情緒,故疏肝解郁,調(diào)達氣機在本病治療上顯得尤為重要,選方常為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遙散等為主,常用柴胡、郁金、佛手、香附、枳殼等疏肝行氣之藥。陳如泉教授通過對熊魁梧從肝陽虛證治療甲減經(jīng)驗分析后,認為甲減可見于肝陽虛中的重癥。肝陽虛衰,疏泄不及,故在溫腎健脾的同時,還應加入溫肝調(diào)補之品[7]。常選用的藥物有吳茱萸,既能暖肝散寒,又能疏肝解郁,還能溫脾益腎,一藥多用;陳如泉教授在補肝時還重用黃芪,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談到“用一切補肝之藥不效,重用黃芪為主”,因為黃芪的升發(fā)恰可補肝之性[8],加之可以通過實脾達補肝之效,是補肝的要藥;除此之外,肝氣的通暢對肝陽的疏布尤為重要,故溫肝陽時也常佐以行氣活血之品,如烏藥,既能行氣又可溫腎散寒。加之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故補肝陽的同時還需加上養(yǎng)陰柔肝,顧護陰血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熟地黃等。
2.3 消癭散結(jié),隨證加減 是以《外科正宗·癭瘤論》曰:“夫人生癭瘤之癥……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肝脾腎三臟與氣血津液代謝密切相關(guān),虛損日久可夾雜痰濕、瘀血、郁熱等變證。陳如泉教授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辨證施治,靈活調(diào)整用藥,在溫陽治本的同時,不忘治療標實之證。對于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伴有水腫者,可加生姜皮、澤瀉、茯苓皮、桑白皮、豬苓等利水行氣;伴有便秘者,可在溫陽的基礎上配伍潤肺益氣之品,以促大腸傳導,達潤腸通便之效,常用制何首烏、肉蓯蓉、柏子仁、當歸等;伴有痰濁者,加膽南星、貓爪草、白芥子、法半夏、姜黃、瓜蔞皮等化痰散結(jié)藥;伴有瘀血腫塊者,加乳香、莪術(shù)、丹參、川芎、紅花、赤芍等活血祛瘀藥,標本兼治,臨床療效顯著。
患者李某,女,45歲,2009年9月24日于湖北省中醫(yī)院初診。主訴:顏面部浮腫一年余?,F(xiàn)病史:患者從去年開始,自覺面部及肢體浮腫,于我院查FT3、FT4均低于正常,TSH高于正常,甲狀腺抗體升高,診斷為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服用L-T4后,病情好轉(zhuǎn),F(xiàn)T3、FT4、TSH已正常,TGAb、TPO仍高于正常,現(xiàn)感乏力、頭暈,納食尚可,睡眠差,大便每2~3日一次,小便可。既往史: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腎結(jié)石等病史。查體:神志清楚,語聲較低,面部稍有浮腫,眼突(-),甲狀腺不腫大,未捫及結(jié)節(jié),心律齊,HR:72次/分。舌苔淡黃,脈細緩。輔助檢查:2009年6月查甲功,F(xiàn)T 32.1 pmoL/mL,F(xiàn)T 42.2 pmoL/mL,TSH 129 μIU/mL。2009年9月24日查甲功,F(xiàn)T 34.58 pmoL/mL,F(xiàn)T 414.5 pmoL/mL,TSH 4.88 μIU/mL,TGAb 157 U/mL,TPOAb>1300 U/mL。西醫(yī)診斷: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中醫(yī)診斷:癭勞(脾腎陽虛證)。治則:溫腎健脾,行氣利水。方藥:淫羊藿20 g,補骨脂15 g,枸杞15 g,益智仁10 g,茯苓15 g,菊花12 g,天麻10 g,炒白術(shù)12 g,生黃芪30 g,黨參15 g,郁金10 g,夜交藤24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2009年10月25日二診,患者來院復診,自述頭暈、乏力、睡眠好轉(zhuǎn),晨起仍有輕度水腫,復查FT3、FT4、TSH均正常,TGAb、TPO略高于正常,脈細緩,舌苔薄黃。予初診方去夜交藤、天麻,加生山楂15 g、澤瀉15 g、太子參10 g、沙苑子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2009年11月15日三診,患者訴頭暈、乏力、水腫明顯好轉(zhuǎn),余無明顯不適,脈細緩,舌苔薄黃。
按語: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一病屬于中醫(yī)“虛勞”病證的范疇,陳如泉教授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歸為“癭勞”一病。本病病程久,臨床上往往虛實夾雜,辨證論治可分為多型,此案例患者面部及肢體浮腫,屬于脾腎陽虛型,并伴有水腫,以本虛為主,兼有標實,治當溫腎健脾,行氣利水。處方中淫羊藿辛溫燥烈,具有補腎壯陽之效;巴戟天甘溫不燥,可補腎助陽;補骨脂、益智仁苦辛溫燥,既能壯腎陽,又能暖脾陽;白術(shù)、黃芪、黨參補脾胃之陽氣,復養(yǎng)脾腎之陽氣。多項研究[9]表明,補氣藥主要含有多糖、皂苷等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的化學成分。黃芪不僅具有雙向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還可補氣升肝陽,緩解頭暈、乏力等肝陽虛的癥狀;茯苓行健脾利水之效;菊花、郁金入肝經(jīng),可疏肝行氣解郁;天麻、夜交藤祛風通絡,夜交藤還可養(yǎng)心安神。張介賓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方中又配伍枸杞等滋陰之品,使得陰陽得以互根,以達到更好補陽之效,還能制約諸溫藥之燥性。二診時,加入生山楂,其意在于,山楂入肝經(jīng)血分,既能通行氣血,又有活血化瘀之效,加之患者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山楂可以更好地幫助消食健胃,防止滋補礙膩。復診時患者仍有水腫氣虛之癥,氣虛無力水液運行,故加入澤瀉助行氣利水;根據(jù)其舌苔薄黃,推測陽損及陰,加入太子參氣陰雙補,防止利水傷陰;為增強補肝益腎助陽之效,又加入沙苑子。陳如泉教授從肝脾腎三臟論治,諸藥合用,既有溫腎健脾,補氣升肝之用,又能行氣利水,活血消腫,標本兼治,取得良好效果。
陳如泉教授在甲狀腺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其認為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病因病機復雜,先天稟賦不足是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減發(fā)生的內(nèi)在原因,肝疏泄失調(diào)是本病發(fā)生的始動因素,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肝、脾、腎三臟關(guān)系密切,陽虛是本病的主要結(jié)局,后期雖以脾腎陽虛為主,但臨床常合并有肝陽虛的表現(xiàn)。治療時主張肝、脾、腎三臟同治,辨證用藥,靈活施治,堅持病證結(jié)合,防治結(jié)合,臨床療效顯著,為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