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輝 胡祥
關鍵詞:蘇報案;章太炎;革命詩歌
摘 要:“蘇報案”中章太炎和鄒容借《蘇報》向清政府的統(tǒng)治發(fā)起挑戰(zhàn),事件發(fā)生后文人普遍吟詠,文字的力量催生出群體效應。圍繞章、鄒入獄,沈藎被殺,鄒容犧牲等子事件產(chǎn)生了許多詩歌,這些詩歌成為詩歌史上的重要篇章。此后革命派詩歌更加注重詩歌的情性,不斷學習魏晉詩歌的風骨,革命也成為一種思潮?!疤K報案”事件成為詩歌史演進的推動力,詩歌借助報刊廣泛傳播影響了事件的演變發(fā)展,事件引發(fā)的思想風潮也促進了近代社會變革。
中圖分類號:I207.2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4)01-0058-11
The "Incident of Su Bao"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volutionary Poetry
YANG Xuhui,HU Xi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is Literatur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Key words:Su Bao;Zhang Binglin;revolution poetry
Abstract:Zhang Binglin and Zou Rong challenged the rul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rough the "Incident of Su Bao". After the event,scholars generally chanted,and the power of words gave birth to a group effect.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imprisonment of Zhang and Zou,the murder of Shen Jin,and the sacrifice of Zou Rong have produced many poems,which have become important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Afterward,revolutionary poetr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nature of poetry,continuously learning the spirit of Wei and Jin poetry,and revolution has also become a trend of thought. The incident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evolution of poetry history,and poetry also used newspapers to provide textual power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vents. The ideological trend brought by the event also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
“蘇報案”是清末文人“欲憑文字播風潮”所引發(fā)的以文學力量推動社會前進的典型事件,以章太炎為首的近代文人看到了文字借助報刊傳播的巨大力量,他們鼓蕩才情,力圖以文字救國。章太炎、鄒容入獄之后,詩人們有感于書生報國的大義,紛紛以詩歌消除胸中塊壘,人們爭相傳誦擴大了事件的影響,事件中的詩歌帶動了思想變革,引發(fā)了讓人矚目的革命風潮,推動了近代社會的進程。
一、海上潮涌:“蘇報案”事件孕育的反抗力量
1903年6月9日《蘇報》發(fā)表《讀革命軍》,向人們系統(tǒng)介紹鄒容的《革命軍》,6月29日又將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改題為《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刊出,這些帶有革命傾向的文字潛藏著一股讓清政府震顫的力量,引起清朝統(tǒng)治集團的警覺并進行鎮(zhèn)壓。1903年6月29日,蘇報館賬房程吉甫被捕,其后章太炎、鄒容被捕,“蘇報案”的發(fā)生迅速引起各界關注,這一事件也引發(fā)眾多轉變。
其一,“蘇報案”堅定了章太炎對革命道路的選擇。自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以后走上政治舞臺,章太炎的救國思想一直處于變動之中,他曾希望通過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來拯救中國,與維新派的各個派別廣泛接觸。1900年6月他勸李鴻章“明絕政府”,到了7月去除發(fā)辮,將《拒滿蒙入會狀》和《解辮發(fā)說》兩篇文章寄給《中國日報》,思想逐漸激進。直到1903年5月他為鄒容《革命軍》作的序文和《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在《蘇報》上刊出,他的革命思想才成熟。1903年7月6日他在《蘇報》刊文《獄中答新聞報》稱:“昔為間接之革命,今為直接之革命。”1把自己昔日選擇改良視為“間接革命”,而以《蘇報》為陣地開展的活動則被視為“直接革命”。他在獄中回顧自己的革命歷程,故意隱沒了與維新派進行合作的過往,向世人展示了堅定的革命決心。后來常熟文人孫景賢托名藤谷古香創(chuàng)作譴責小說《轟天雷》,在小說最后一回里,用點將錄的方式列數(shù)了戊戌變法前后革命黨人的成就,名單次點章炳麟,僅次于孫中山,將章太炎視作革命旗手。
章太炎被捕后在獄中深刻思考時代變革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把詩歌看作戰(zhàn)斗的武器和情感的寄托。與章太炎一同被捕的鄒容原本不善作詩,在其鼓勵下寫下了《涂山》:“蒼崖墜石連云走,藥叉帶荔修羅吼。辛壬癸甲今何有,且向東門牽黃狗?!?鄒容在西牢中自感行將就義,他在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大禹和涂山之女婚后僅四天就出門治水的傳說;一個是秦國李斯為趙高所害,臨刑之前告訴兒子想牽著黃狗出東門打獵的故事,表達出對家鄉(xiāng)涂山的眷戀和堅定的革命情懷。章太炎見詩后被他的精神感染,稱鄒容“奇譎似盧仝、李賀,以為天才”,又戲和一絕:“頭如蓬葆猶遭購,足有旋輪未善馳。天為老夫留后勁,吾家小弟始能詩。”3章太炎感嘆自己無法施展抱負,但他覺得鄒容會是自己事業(yè)的繼承者,繼續(xù)用詩歌作為戰(zhàn)斗的武器。章太炎有不少詩歌關心國家民族命運、贊賞革命犧牲精神,“蘇報案”事件后這種創(chuàng)作傾向更為明顯?!疤K報案”事件過去很多年后,章太炎有一首《得友人贈船山遺書二通》:“天開衡岳竦南條,旁挺船山尚建標。鳳隱豈段依竹實,麏游長自伴松寮。孫兒有劍言何反,王者遺香老未燒。一卷黃書如禹鼎,論功真過霍嫖姚?!?他把王夫之視為南岳衡山,注意到王夫之《黃書》中嚴格的華夷之辨和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高度贊揚了王夫之一生堅持抗清的政治選擇。他認為以一卷《黃書》擊節(jié)革命的勇氣不亞于領兵上陣的霍去病將軍,在贊揚王夫之的同時也表達自己憑借文字進行革命的人生理想。
1936年9月25日,魯迅給許壽裳的信中有言:“太炎先生獄中詩,卅年前事……及‘速死等,實為貴重文獻,似應乘收藏者多在北平之便,匯印成冊,以示天下,以遺將來?!?魯迅意識到章太炎在獄中所留文字的革命價值。因“蘇報案”被關押西牢的三年是章太炎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這一苦難經(jīng)歷是他思想的轉捩點,此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革命傾向。
其二,“蘇報案”加深了人們對革命的認知。清末主張革命的論說早在1895年華興會成立之時就已經(jīng)開始,革命黨人先后創(chuàng)辦《中國報》、《民生日報》和《大同》三份宣傳革命理論的報刊,不過都影響有限?!疤K報案”發(fā)生后,1903年夏天,橫江健鶴(嵇健鶴)發(fā)表《新中國傳奇》,楔子中借譚嗣同的口吻介紹章太炎、鄒容兩同志以文字推動革命風潮的情形。胡適14歲時(1904年)在梅溪學堂與同學們傳閱和抄寫鄒容的《革命軍》,舒新城16歲(1908年)在縣城高等小學堂背誦章太炎致康有為論革命諸書。后來《民報》和《新民叢報》展開論戰(zhàn)時,革命派始終把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作為與?;逝烧搼?zhàn)的武器,可見“蘇報案”作為清廷第一次公開懲處經(jīng)由新式媒體傳播革命思想的事件,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加深了人們對革命的認知。
章太炎和鄒容入獄后,更是激起了普遍的反清情緒。當時上海、橫濱、新加坡等處紛紛翻印《革命軍》,為逃避審查,改名為《革命先鋒》《救世真言》《章鄒合刻》等,內地一本《革命軍》甚至售價二十兩白銀,《大陸》《童子世界》《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二十世紀大舞臺》等革命報刊相繼創(chuàng)刊,《黃帝魂》《孫逸仙》《沈藎》《猛回頭》《警世鐘》《蘇報案紀事》等反滿宣傳小冊子大量翻印,一時革命輿論迅速升溫,革命力量迅速積聚。
“蘇報案”事件后的詩歌語言日漸直白,文字充滿反抗力量。事件初期,宗仰上人有《〈革命軍〉擊節(jié)》一詩:
海飛立兮山飛拔,西州男兒有英骨,筆鐵口血血茫洋,昆侖吐氣氣郁勃。祖國淪胥三百年,九世混跡匈奴族,殺吾父兄奪吾國,行行字字滴鮮血。悲不勝悲痛定痛,誓殲韃靼非激烈。革命革命真英雄,一書英法真?zhèn)髯g,光芒電閃泰西東,咸識漢人有豪杰。勗哉神州好男兒,種族安危不容發(fā),終宵思之眠不成,寒窗劍影一痕血。1
詩中盛贊鄒容是西州英雄,悲嘆漢民族沉淪于異族的統(tǒng)治,用“韃靼”稱呼清朝統(tǒng)治者,詩人為《革命軍》發(fā)表而振奮,高度贊揚了鄒容倡言革命的行為,號召人們采取行動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
“蘇報案”后的詩歌普遍彰顯出革命性特征,南社人堪稱代表。柳亞子在《南社紀略》中提及:“十七歲讀書在上海愛國學社,認識了章太炎、鄒威丹,此后反對梁氏,不過他的詩我至今還是有幾句喜歡的。”2柳亞子正是1903年結識章太炎后思想逐漸從改良向革命轉變的,他雖然保留了“詩界革命”中“舊風格含新意境”等改良主張,但深受章太炎的影響,詩歌中的革命性因素逐漸彰顯。章、鄒入獄以后,柳亞子深感震驚,他在《自撰年譜》中寫道:“嗣聞章、鄒入獄之耗,書空咄咄,為不怡累月?!?1903年,鄒容的《革命軍》在上海印行之際,高旭的《題〈女學報〉四絕》有云:“龍旗繚繞爛如焚,女界長驅革命軍?!?他進一步擴展了鄒容的革命思想,結合當時逐步引起社會關注的女權主義運動,提出女界也要進行革命,這是對章太炎、鄒容等人提出革命口號的強烈呼應。南方文人因為章太炎和鄒容身陷囹圄而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做出轉變,詩歌語言中逐漸涌現(xiàn)出革命思潮,正如林少陽所言:“1903年‘蘇報案象征著革命思潮顯現(xiàn),大量的南方話語出現(xiàn),絕非偶然。‘蘇報案某種意義上也是時代最強音,它宣告了改良之虛空,而預示革命的到來?!?
其三,人們看到了文學影響政治的力量。《蘇報》開辟“學界風潮”專欄廣泛報道各地學潮事件,為“蘇報案”的爆發(fā)提供了發(fā)酵陣地,人們看到清政府對革命文字的懼怕,感受到文字影響政治的無窮力量。
1902年10月間上海南洋公學的罷學風潮引發(fā)關注,蔡元培、章太炎、宗仰上人等人主持的中國教育會決定聲援罷學學生,他們設立愛國學社收留罷學學生。蘇報館迅速增辟“學界風潮”專欄,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釗、吳稚暉等人紛紛撰寫論說,專欄文章從批判官場腐敗和社會黑暗轉向呼吁革命。柳亞子在1902年冬寫下一首《歲暮抒懷》:“思想界中初革命,欲憑文字播風潮。共和民政標新諦,專制君威掃舊驕。誤國千年仇呂政,傳薪一脈拜盧梭。寒宵欲睡不曾睡,起看吳兒百煉刀?!?柳亞子密切關注到上海近代知識分子思想上的蛻變,潛隱在水面之下的革命漩渦已經(jīng)生發(fā)出浪潮,伴隨著新式輿論工具的發(fā)達,文字如同武器一般具有強大的力量,當共和的新聲在知識分子當中傳播的時候,專制王權的權威日漸沒落。與章太炎一道的吳地知識分子,正在憑借文字傳播革命的風潮。罷學風潮在文字力量的推動下,借助報刊迅速以上海為中心席卷海內。1903年3月南京陸師學堂和浙江大學堂相繼發(fā)生退學事件,緊接著上海廣方言學堂、杭州蕙蘭書院、蘇州毓元學堂、東京弘文書院紛紛發(fā)生退學風潮,《蘇報》詳細報道,宗仰上人有《讀〈學界風潮〉有感》一詩:
大塊噫氣久蟠郁,神州萬古蛟龍撐。濁浪喧天地柱折,云霧海立天不平。忽爾中宵飛獄瓦,突出黑暗睹光明。墨水傾翻南洋學,潯溪雷動又匉訇。風潮鼓蕩接再厲,氣作星斗志成城。夜夢跌翻莫斯科,朝從禹穴樹紅旌。粵南燕北相繼起,焚尾吳頭亦喧轟。鐘山奔瀑激飛雨,泉唐鼉鼓隨潮鳴。狐兔夜嗥鷹犬泣,帝網(wǎng)不得罹長鯨。遂見旌幢翻獨立,不換自由寧不生。革除奴才制造廠,建筑新民軍國營。起排閶闔叩天地,一醉夢夢鞭宿醒。1
宗仰上人讀到《學界風潮》中的文章頗感振奮,他被學子赤忱的愛國之心所感染,也深受蜂擁而起的愛國學潮運動鼓舞,進而勇敢地呼喚獨立和自由,他希望人們團結起來打破成為帝國主義仆從的清政府,建立起新民新軍主導的新中國。
宗仰上人對庚子以來清政府的軟弱有切身感受,他非常認同以章太炎為代表的蘇報館文人利用文字拯救國家的舉動,早在1902年8月15日就在《新民叢報》第16號上發(fā)表了《贈太炎》,詩中把章太炎比喻成哭麟歌鳳,高度贊揚章太炎向清政府專制統(tǒng)治發(fā)起的挑戰(zhàn)。章太炎拒絕科舉的傳統(tǒng)路途,浪跡上海這座現(xiàn)代化城市,借助報刊,以文字拯救國家和人民的做法得到了宗仰上人的高度認同。
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指出,在歐洲啟蒙時代中后期,報刊成為中產(chǎn)階級的公共區(qū)域,人們公開使用公眾輿論的批判功能理性批判政治權威。近代中國社會同樣步入了利用公眾輿論抒發(fā)公共情緒的進程,早在1872年,《申報》就相繼推出《瀛寰瑣記》《四溟瑣記》和《寰宇瑣記》三種月刊,把當時的文人引向公共區(qū)域抒發(fā)感懷,但多是落第文人的滿腹牢騷?!短K報》開辟《學界風潮》后,他們通過諸如《蘇報》這樣的近代公共媒體逐步轉型,徹底拋棄了傳統(tǒng)文人的身份顧慮,不再專注文集之文,作為一支獨立的知識力量通過公共媒體崛起,擴大了傳統(tǒng)文人的“社會空間”。以章太炎為代表的蘇報館文人認識到報刊的“移人”功能和凝聚作用,他們指出:“以社會之進步為報館之進步,非報館之性質也。報館之性質乃移人而非移于人者也?!?1906年6月從監(jiān)獄出來后章太炎到東京加入同盟會,主持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繼續(xù)以文字為武器鼓吹革命,這其實是他在《蘇報》上所開展事業(yè)的繼續(xù)。
二、風吹枷鎖:詩與事的互動推動事件的發(fā)展
“蘇報案”事件催生了許多記錄事件發(fā)展的詩歌。章太炎在額外公堂將他重新押回捕房,上海市民爭相圍觀以至“觀者填咽”時,借用楊繼盛的詩句,吟誦出“風吹枷鎖滿城香,街市爭看員外郎”3之語,報刊廣泛報道,讓人們想起楊繼盛和唐才常的戴鐐吟詩,引起人們的無限悲慨。事件之下的詩歌充分利用文字的感召力,經(jīng)由報刊傳播呼喚知識分子的心靈,詩歌與事件的互相作用也推動著事件的不斷發(fā)展。
其一,章、鄒入獄后的廣泛歌詠鼓舞了人們的革命精神。獄中章太炎和鄒容二人時時用詩歌相互鼓勵,1903年7月22日,章太炎寫下《獄中贈鄒容》:“鄒容吾小弟,被發(fā)下瀛洲。快剪刀除辮,干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4鄒容在日本剪掉留日學生監(jiān)督姚文甫的辮子,申明反清之志,回國后更是為宣傳革命四方奔走,常常用干牛肉充饑。詩中贊賞鄒容少年赴日,尋求救國真理的豪情,對清廷迫害進步人士表達憤怒,鼓勵鄒容不要屈服,視死如歸。鄒容和作《獄中答西狩》:“我兄章枚叔,憂國心如焚。并世無知己,吾生苦不文。一朝淪地獄,何日掃妖氛?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鄒容把章太炎看作是并世無二的知己,同為國家心憂,又同陷西牢,個人命運尚且不知,但夜里做夢也希望攜手同心興盛革命軍,進而掃除“妖氛”。二人獄中的詩歌唱和堅定了抗爭的信念。
獄內吟詠堅持抗爭的同時,獄外同仁聲嘶力吼。章、鄒被捕之后,身處上海的宗仰上人、陳去病、柳亞子等人紛紛寫詩以示支持。宗仰上人有《〈駁康書〉書后》:
余杭章,南???,章公如麟康如狼。狼欲遮道為虎倀,麟起啖之暴其腸。廿周新紀太平洋,墨雨歐潮推亞強。軍國民志正激昂,奔雷掣電孰敢當。胡牛瞎騎逐臭忙,兔引狐牽金滿裝;喻猶一盲導犀盲,夜半沖暗投深坑。投深坑,自作殃,一顛再蹶徒心喪。獨立幟已飏霄光,國仇誓雪民權昌,昆侖血脈還系黃。嗚呼噫嘻南??担?
詩中把章太炎比作“瑞麟”,視康有為是為虎作倀的“惡狼”,對章太炎被捕入獄感到憤慨,預言清朝專制必然滅亡,民權定會伸張。宗仰上人一直密切關注“蘇報案”,事件中他還寫有《贈太炎》《再寄太炎威丹》《〈駁康書〉書后》等。
陳去病有《重九歇溥示侯官林獬、儀真劉光漢》,詩中以“國仇私怨終難了,哭盡蒼生白盡頭”3之語表達對清廷的徹底失望以及對國家前途的擔憂。柳亞子在1903年冬天的詩作更為呼天搶地,其《有懷章太炎、鄒威丹兩先生獄中》寫道:“祖國沉淪三百載,忍看民族日仳離。悲歌叱咤風云氣,此是中原瑪志尼?!薄捌氡P佯狂客,搏虎屠龍革命軍。大好頭顱拋不得,神州殘局豈忘君?!?兩首詩都贊揚了章太炎和鄒容的革命壯舉,把章、鄒二人看作是意大利復興運動的革命領袖瑪志尼,高度贊揚了章太炎身上的革命叛逆精神和歷史責任感。1904年2月柳亞子又作《除夕雜感》組詩,其中有:“幽幽慘慘同文獄,轟轟烈烈革命軍。警電急傳鉤黨禍,橫刀裂眥望燕云?!?他認為鄒容受處罰是文字獄和黨禍重興,但無論是被捕的章太炎、鄒容,還是監(jiān)獄外的革命志士都毫無屈服之意,他們橫刀立馬、四方聯(lián)結,北望燕云,心中充滿革命豪情。
號為“蘇報第二”的《國民日日報》發(fā)表《懷人》詩歌,謳歌章、鄒的革命精神,詩歌語言直指人心,章太炎和鄒容的事跡經(jīng)由報刊廣泛傳播,引起了世人的共鳴,鼓舞了人們的革命精神。很快,孫中山在夏威夷的《檀山新報》上發(fā)表《敬告同鄉(xiāng)書》大倡革命,為章、鄒鳴不平;《江蘇》《浙江潮》等報刊在日本公開宣傳反清斗爭;上海英文《字林西報》則以《革命魂》為標題發(fā)表評論,事件影響進一步擴大。
其二,沈藎被杖殺后的痛吟震慟世人的心靈。章、鄒入獄影響巨大,清政府認為危害社稷和宗廟,一意將二人“凌遲處死”,但租界的法律不受清政府控制。1903年7月19日,長期從事反清活動的革命家沈藎因揭露李鴻章與沙俄帝國簽署賣國密約被捕,清政府于7月31日在北京將其杖殺,意圖威嚇革命人士,人們迅速聯(lián)想到“蘇報”案,逐漸意識到只有強硬地對抗才能讓清政府懼怕。
《國民日日報》首先發(fā)表《沈藎死刑之暗昧》,其后8月29日有《哭沈藎》、9月27日有《公祭沈愚溪先生文》、9月30日有《(沈藎)追悼會演說》,中間不時有頌揚革命黨、嘲諷清政府的詩文發(fā)表。1903年10月,清廷外務部禁止各地郵遞《國民日日報》。同時上海的《字林西報》和《文匯西報》也對沈藎之死表示極大同情,紛紛譴責清政府的殘暴,西方使領館則更加關注“蘇報案”的發(fā)展。章士釗將沈藎生平、被害經(jīng)過和國內外對此事件的評論編寫成《沈藎》,并發(fā)表了四首《哭沈藎》,其中一首為:“沈藎于今死,英雄志豈迷。楚歌聲不振,無淚哭虞兮?!?虞兮諧音沈藎的號“愚溪”,沈藎雖然死了,但是英雄之志需要有人繼承,章士釗在詩中號召廣大南方的知識分子勇敢發(fā)出呼號,在為沈藎感到悲憤之時也要拾起戰(zhàn)斗的勇氣。
沈藎被杖殺的消息通過報刊傳入西牢,章太炎在獄中義憤填膺,寫下《獄中聞沈禹希見殺》:“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魑魅羞爭焰,文章總斷魂。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2章太炎在詩中指出沈藎與唐才常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立正氣會,后參與自立軍的起義工作,失敗后潛入北京,一直堅持革命斗爭,義舉如同戰(zhàn)國時期的荊軻。章太炎流露出自己為了革命事業(yè)赴死,不懼與沈藎同樣命運的心愿。除了寫詩懷念,章太炎也在獄中作了《祭沈禹希文》,并為章士釗撰寫的《沈藎》作序。
接著,鄒容有《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中原久陸沉,英雄出隱淪。舉世呼不應,抉眼懸京門。一暝負多疚,長歌召國魂。頭顱當自撫,誰為墨新墳?!?鄒容視沈藎為拯救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他為沈藎不能繼續(xù)為國家和民族戰(zhàn)斗而遺憾和哀傷,又自傷身世,不知道自己被砍去頭顱后誰會替他在墓碑上題寫碑文。但這種自傷不是投降,他向保持沉默的文人靈魂深處發(fā)出了一問。
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鄒容分別被判監(jiān)禁三年、兩年,他們想到沈藎被清政府折磨致死,決心向宋末抗元的謝枋得、明末抗清的劉宗周學習,相約用絕食的方式來表達誓死推翻清政府的決心,寫下《獄中與威丹唱和詩》:
擊石何須博浪椎?(鄒)群兒甘自作湘累。(章)要離祠墓今何在?(章)愿借先生土一坯。(鄒)
平生御寇御風志,(鄒)近死之心不復陽。(章)愿力能生千猛士,(鄒)補牢未必恨亡羊。(章)
句東前輩張玄著,(鄒)天蓋遺民呂晦公。(鄒)兵解神仙儒發(fā)冢,(鄒)我來地水火風空。(章)4
他們在詩中表達了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的堅定志向,號召天下文人學習愛國詩人屈原和刺客要離的自我犧牲,列御寇的不計較個人利害,江南抗清志士張煌言和呂留良的將生死置之度外。絕食的方式呼喚起人們對沈藎的記憶,詩歌的決絕之筆加重了人們對清政府的痛恨。
“沈藎事件”繼“蘇報案”后發(fā)生,為沈藎寫下哀辭的很多是“蘇報案”事件的參與者、受害者和關注者,沈藎案加劇了剛剛遭受文禍的南方知識分子心中的痛感,讓清政府的殘暴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哀悼沈藎的詩篇又將人們的關注點聚焦于監(jiān)獄中的章太炎,掀起一股同情烈士、同情革命的浪潮。
其三,殷次伊和鄒容逝世的詩悼加速了反抗力量的積聚。沈藎之后,“蘇報案”事件中兩位烈士的先后犧牲也引發(fā)了詩壇詩悼哀鳴。第一個犧牲的是常熟籍愛國學社成員殷次伊,他聽聞章、鄒被捕胸中憤懣,于1903年7月3日投水自殺,年僅26歲。同鄉(xiāng)初我(丁祖蔭)深受感染,呼號道:“生為人豪,死為國雄,以揚起一鄉(xiāng)之社會,感奮全國之社會者,有之,自殷次伊始。”并題詩四首,其中兩首云:“鐵血橫飛蕩九州,雄心不死貫全球。三千革命軍聲起,齊向長江日夜流?!薄敖綗o主奈愁何,凄絕同胞愛國歌。虞嶺魂歸風雪夜,春寒猶禁自由花?!?詩歌指出殷次伊的鐵血精神震蕩中華九州,革命軍的后繼者一定在烈士的英勇鼓舞下同聲而起,前仆后繼就像滾滾的長江流水一樣。同時爭取民主自由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正是殷次伊這樣的愛國志士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自由之花才能在風雪之后綻放。
此外,徐念慈、龐樹柏、宗仰上人都有哀挽之詩。殷次伊視死如歸將生命作為斗爭武器的行為是崇高的,紀念性文字在向英雄人物致敬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對崇高的向往,文字彰顯這種崇高也具備了無窮力量。一如章太炎發(fā)現(xiàn)清初遺民很多詩歌向明末抗清英雄致敬,魏晉時期很多詩歌用來歌頌風骨,都給了人們精神的慰藉。
第二個犧牲的是鄒容。1905年4月3日,鄒容在獄中病逝,社會上紛紛傳言他是被清政府毒死的。4月5日,中國教育會在上海愚園召開追悼鄒容的大會,許多報刊發(fā)表了紀念鄒容的詩詞和文章?!稄蛨蟆房写笮圩鞯摹栋оu威丹》、佩忍作的《哭威丹》,《醒獅》刊有師姜作的《祭鄒容文》、金一作的《哀鄒容》、亞盧作的《哭鄒威丹烈士》、黃天作的《吊鄒威丹》。柳亞子(亞盧)《哭鄒威丹烈士》有言:“咄咄英風憶長樂,幽幽黑獄貯奇愁。蜀中王氣今何在,放眼乾坤少一頭。十五萬重啟羅格,那堪人盡作天囚。自由死矣公不死,三百年來第一流?!?詩中極力稱贊鄒容的英雄氣概,視他為蜀中男兒的代表,鄒容之死開啟了三百年來爭取自由的覺醒時代。柳亞子另外還有兩首《哭威丹烈士》:“白虹貫日英雄死,如此河山失霸才。不唱鐃歌唱薤露,胡兒歌舞漢兒哀。”“哭君惡耗淚成血,贈我遺書墨未塵。私怨公仇兩愁絕,幾時王氣刬珠申?!?兩首詩對鄒容的死表示沉痛和惋惜,認為英雄的去世讓河山失去霸才,軍中鐃歌未響,薤露挽歌哀鳴,革命軍的陣營一片哀傷,號召大家繼承烈士遺志,誓死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
鄒容逝后,陳去病與劉三等人處理鄒容的安葬事宜,章太炎和李根源商議修治鄒容墓道,陳去病作挽聯(lián)“抔土屬劉三,幾度華涇悲宿草;一麾興漢水,到今革命竟償余”3,呼吁人們沿著鄒容開辟的革命道路繼續(xù)前進。近代史上,幾乎每有重大政治事件發(fā)生時,鄒容墓就成為人們憑吊的對象,“蘇報案”事件也被人們反復提及。1907年,陳去病有《丁未四月朔日,再上蔚丹冢即事》;1918年1月10日,在重慶講學的章太炎來到鄒容家鄉(xiāng)四川巴縣專程到鄒容祠憑吊;1924年清明節(jié),正值國共合作革命力量積聚之時,章太炎、于右任、章士釗、馬君武、馮自由等二十余人祭掃并重建鄒容墓,他們紛紛賦詩稱頌劉三的義舉,追憶“蘇報案”和革命往事。章太炎有《十三年上巳過鄒威丹墓》:“落魄江湖久不歸,故人生死總相違。至今重過威丹墓,尚伴劉三醉一回?!?章太炎作為鄒容最重要的朋友,再次來到鄒容的墓前,此時的清政府已被推翻,但革命的勝利并沒有真正到來,章太炎的內心有著無限感慨。
“蘇報案”發(fā)生后,清政府加強輿論管制,接連出現(xiàn)了“新場黨獄”“萃新報案”“新山歌案”“《猛回頭》案”等輿論事件,每一次事件發(fā)生后,文化界就用更多的文學作品來激發(fā)人民的覺悟。對于清末輿論場上的知識分子而言,“蘇報案”已經(jīng)成為哈魯圖尼在《歷史的不安》一書中所提出的“歷史記憶”。在現(xiàn)代性的沖擊下,歷史記憶幫助知識分子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認同機制,他們以相對隱晦的文學作品來宣揚革命,以悼亡的形式來凝聚后繼者的心靈。哀悼殷次伊和鄒容的詩歌也成為此后人們歌詠那些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的革命志士詩歌的范本,這些悼亡詩歌成為近代革命詩歌集合中非常突出的部分。比如南社的許多詩人存有大量贊揚革命黨人獻身精神的詩歌作品,單柳亞子就有《有悼二首為徐伯蓀烈士作》《吊鑒湖秋女士》《吊劉烈士炳生》《哭熊味根烈士》《哭伯先》《哭周實丹烈士》《哭宋遁初烈士》《哭龔鐵錚烈士》《哭顧錫九烈士》等紀念革命烈士的詩作。
三、號角聲響:“蘇報案”后的詩歌和思想
“蘇報案”后詩歌領域和思想領域都吹響了前進的號角,手執(zhí)號角的便是被朱維錚稱為在“道、學、政”三者都攀上峰頂?shù)恼绿?。“蘇報案”后的章太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為推崇魏晉詩歌的“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這實際是他學習魏晉時期士人獨立人格和用世之心的一種反映,他力圖用詩歌振奮變革時代文人的心靈,希望將近代詩歌的潮流卷入中國革命的大潮。1902年3月,梁啟超發(fā)表《廣詩中八賢歌》,將章太炎列為第三位題詠的對象,柳亞子反對宋詩,也提出以章太炎為效法對象。無論舊派新派,主張維新還是革命,都在效法章太炎的詩歌,人們在關注章太炎詩歌的同時也在關注著詩歌背后蘊蓄的思想力量。章太炎對詩壇的影響主要有:
其一,詩歌是情感的宣泄。章門弟子姚奠中在《試論章太炎先生的詩》一文中就指出章太炎論詩“首主情性”,他論詩本《文賦》,極稱陸機緣情之說,強調詩歌無關學問,詩歌往往即物言情,不加修飾,但是都氣韻深遠,讓人感覺到性真。
章太炎在《治平吟草序》中指出:“詩以道性情,六義衰,性情之間始有偽飾者,然唐以上猶少是……自宋以后,詩與性情離,怙權而稱恬退,馮生而言任達,得意恣欲而為牢愁之聲,雖有名章曼辭,為世所稱道者,欲依詠以觀其志,則不能已?!?在《璞廬詩序》中也指出:“吳汪東寶旭初從余學,亦好為詩,民國十年秋,以其兄之子重英詩來,蓋學古而見情性者也。婦人詩率能為綺靡,不能為樸雅,重英好陶靖節(jié)詩,所作《贈兄》、《七哀》諸篇,彬彬乎質有其文焉?!?可見得章太炎評價詩歌的標準都在“情性”二字,在他的影響下,章門弟子不約而同關注起魏晉詩歌中三曹和劉琨的性情之作。
劉師培的早期詩歌有不少慷慨激昂、發(fā)揚踔厲之作?!疤K報案”中,他目睹眾多文人飽受摧殘的事件,常在詩歌中抒發(fā)胸中塊壘。1903年章太炎、鄒容被逮時,劉師培有《癸卯夏記事》詩:
蒼狗浮云變幻虛,縱橫貝錦近何如。日斜秦野瓜空蔓,秋到湘江蕙已鋤。蹈海何心思避世,愚民應更笑焚書。鸞凰竄伏神龍隱,搔首江天恨有余。3
詩中指出章太炎、鄒容被清政府羅織罪名遭受迫害,但二人的不屈和正直正如屈原和魯仲連一樣,表達了對清政府迫害革命志士的強烈憤怒,尾句“搔首江天恨有余”讓人想起面對山河破碎搔斷白發(fā)的杜甫。鄒容在獄中卒后,劉師培又有《聞某君卒于獄作詩哭之》:“七字凄涼墨跡新,當年爭說自由神。草間偷活吾滋愧,奇節(jié)而今屬故人。”4“七字凄涼”當指鄒容先前贈給劉師培的“中國自由神出現(xiàn)”七字隸書,“草間偷活”化用吳梅村的詞,彰顯了鄒容從事革命行動的“慷慨多奇節(jié)”,詩歌整體透露著凄涼,在懷人之語中流露著悲痛,這些詩歌都是劉師培內心真實情感的宣泄。他還賦有《歲暮懷人》詩一首:“枚叔說經(jīng)王戴倫,海濱絕學孤無鄰。薑齋無靈晚村死,中原遍地多胡塵。”5詩中指出章太炎的經(jīng)學研究比肩高郵王氏和戴震,承繼王夫之和呂留良,復興了中國傳統(tǒng),維系了民族生存;高度贊揚了獄中章太炎的精神,對章太炎力主革命表示支持,也對清政府迫害文人的行為深切痛擊。在“蘇報案”發(fā)生期間,劉師培還作有《相忘》《有感》《讀〈王船山先生遺書〉》《書顧亭林先生墨跡后》等,這些詩歌無一不是他沉痛心靈的歌哭感懷。
章太炎“詩主性情”與龔自珍“尊情”是一脈相承的,并共同成為南社詩人的詩歌養(yǎng)分。高旭在《愿無盡齋詩話》中指出詩歌確實有抒發(fā)主體情志的一面,他對“情”的理解,從以往個人的“私情”轉到具有集體情感結構的“公情”層面。南社人物直面政治現(xiàn)實,敢怒敢言。張春田指出:“南社人對抒情的公共性與政治性的強調,實際上是針對現(xiàn)實有意采取的話語策略。”6高燮1903年2月對“詩界”提出批評,作有《簡鄧秋枚》:
詩界榛蕪不可論,里哇嘈雜所殊喧。而今大雅無遺響,端賴男兒返國魂。曠世感情增愛力,過人哀樂茁靈根。玄黃血戰(zhàn)何時已,吟到滄桑淚暗吞。1
他認為詩界缺少了“大雅”正聲的美好傳統(tǒng),詩家繁雜,沉于無用的爭論,當今詩壇應當倡導崇尚“國魂”精神、宣泄國民情感的詩歌,詩歌應當關注“曠世感情”和“過人哀樂”,詩人應當放下無用爭執(zhí),專注于詩歌對歷史滄桑和人民血淚的關切。
南社詩人以詩歌參與時代風潮,強調以詩歌的抒情性來講述時代變革中的個人命運,有力踐行章太炎的“詩主情性”。回顧“蘇報案”中誕生的詩歌作品,詩人們對烈士崇高的向往和對“風吹枷鎖”的感傷無一不是他們面對時代變革的情感脈動,詩歌作品展現(xiàn)了文人在事件中的感性層面,正如朱光寶所指出來的“那些真實抒發(fā)人生遭際心靈感受的種種體驗,自然流露作者高潔情懷的作品,往往成了熏陶和鑄就民族高尚情操和優(yōu)秀品格的文化瑰寶”。2這是章太炎在“蘇報案”事件后感悟詩歌創(chuàng)作并留給后學的最大寶藏。
其二,詩歌強調魏晉風骨。“蘇報案”爆發(fā)之際,宋詩派勢焰仍張,詩歌論學則“扶持綱常,涵抱名理”,詠物則流于玩物喪志。章太炎批判宋詩:“睹一器,說一事,則紀之五言,陳數(shù)首尾,比于馬醫(yī)歌括?!?他希望詩歌掃除穿鑿附會,打破墨守古法,提出:“獨風有異,憤懣而不得舒,其辭從之,無取一通之書,數(shù)言之訓,及其流風所扇,極乎王粲、曹植、阮籍、左思、劉琨、郭璞諸家,其氣可以抗浮云,其誠可以比金石,終之上念國政,下悲小己,與十五國風同流?!?他關注到建安時期的詩人經(jīng)歷漢末動亂之后,借鑒了帶有民間歌謠特點的五言詩,創(chuàng)作了許多記述時事、描寫離亂生活的作品,詩歌往往蘊含著慷慨蒼涼的基調,于是身體力行以魏晉詩人的風骨為模范,詩歌側重于反映國家政治現(xiàn)狀,抒訴百姓被壓抑的悲憤。
章氏弟子黃侃、魯迅、劉師培、蘇曼殊等都對魏晉六朝文學有所研究,尤其是魯迅,文章上推崇魏晉,他的《文化偏至論》《破惡聲論》宣揚個性解放,甚至其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和對下層人民的深切關懷無一不是對章太炎人格追求的繼承。
蘇曼殊對魏晉詩歌的關注可以從他贊賞譚嗣同《潼關》一詩看得出來。1909年5月15日,蘇曼殊發(fā)表了他的名畫《寫潼關詩意》,畫跋引用譚嗣同《潼關》詩:“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詩歌描寫潼關的險要,展示潼關境內山河的壯闊,展現(xiàn)出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的胸懷,頗具風骨,蘇曼殊贊賞此詩其實是對譚嗣同崇高人格的贊賞。蘇曼殊自己的詩歌也集中表現(xiàn)愛國主義和民族思想,這些詩歌都充分彰顯了他的孤獨、迷惘和憂患意識,比如《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6詩中借用齊國人魯仲連堅決反對尊奉秦王為帝的典故,表達自己不愿做清王朝子民,甘愿寄身別國的想法。詩人面對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心中抑郁難當,孤憤萬分,想到國運維艱,民不聊生,更難止住英雄熱淚。詩人只愿意把淚痕浥透鮫綃的絹軸贈與故人,希望友人理解自己的悲鳴,一道堅決抗清。回溯近代詩壇,這些情緒與感受是近代知識分子的典型心理狀態(tài)。
章太炎崇慕魏晉對柳亞子影響也很大,1909年南社在虎丘集會時,柳亞子想起橫槊賦詩的曹操和“建安”詩人,寫道:“寂寞湖山歌舞盡,無端豪俊又重來。天邊鴻雁聯(lián)群至,籬角芙蓉晚艷開。莫笑過江典午卿,豈無橫槊建安才!登高能賦尋常事,要挽銀河注酒杯?!?柳亞子認為南社集會是幾社、復社的風流再起,在場的詩人多有報國之志,南方士人的身上讓人們看到了建安時代的風骨。柳亞子順應時代變革,期冀時代風雷能讓民族血脈得到噴張,他認為詩歌與氣運關聯(lián),推尊盛唐詩的昂揚奮進和博大沉雄,與盛唐詩歌遠紹建安文學傳統(tǒng)的文學關聯(lián)可以說是同頻的。
章太炎的五言詩歌格調高古,更多承繼魏晉流風,任訪秋曾言“他的詩有學魏晉古詩的,如《孤鴻》、《詠懷》五首等。慷慨激昂,寄托遙深,有嗣宗《詠懷》與太沖《詠史》之風”。1蘇曼殊受此影響較多,錢基博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中指出,蘇曼殊翻譯歐洲詩歌時基本也以五言的形式呈現(xiàn),其《去國行》《大?!罚ā顿澊蠛!罚?、《哀希臘》三篇翻譯語言典則,展現(xiàn)出魏晉詩歌的格調,也有章太炎潤色的功勞。蘇曼殊所贊賞的譚嗣同,也有很多五言詩,如《蘭州莊嚴寺》《病起》《道吾山》《秋日郊外》等。譚嗣同、章太炎、蘇曼殊在五言詩的形式上可謂所見略同。
對近代詩歌進行整體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隱性的關注魏晉詩歌的脈絡,而在學術上,章太炎確立的對魏晉傳統(tǒng)學術資源利用的學術傳統(tǒng)一直綿延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這個脈絡更為顯性。章太炎《五朝學》出來后,劉師培有《論古今學風變遷與政治之關系》,魯迅有《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馮友蘭有《論風流》,宗白華有《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這種內在的風骨有時候對應外化的癲狂,民國詩人中人們稱章太炎為“瘋子”,獲此“殊榮”的還有黃人,大概這種外化的散漫不經(jīng)實際是對內心壓抑的一種掩蓋,章氏等于“蘇報案”之中、之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只是將這種內心的壓抑徹底傾瀉了出來。而近代詩人在追尋與他們有相似經(jīng)歷的魏晉詩人時,無疑被他們的風骨所吸引,這讓近代詩歌在風格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發(fā)展。
其三,革命成為思潮。章太炎在獄中完成的《訄書》重訂本首次為反清民主革命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他還精研佛教典籍和儒家經(jīng)典,形成了“用宗教發(fā)起信心,用國粹激動種姓”的革命行動設想,并把決絕的革命意志摻入詩歌中,讓詩歌充滿戰(zhàn)斗性。受此影響,一些文人將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與近代化的變革結合起來尋找出路,形成革命的思潮,詩歌中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精神凸顯。寧調元在1903年慨嘆道:“詩壇請自今日始,大建革命軍之旗?!?“反滿”思想自此猶如決堤的洪水,南社成員中陳去病、高旭、柳亞子、于右任、雷鐵厓、邵飄萍等人深受革命思潮影響,諸如金和的《盟夷》、姚燮的《青天高高當董桃行》等,都將思想的鋒芒直指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
“蘇報案”事件激發(fā)江浙文人覺醒,當時革命派報刊雜志的撰稿人主要是章士釗、陳獨秀、柳亞子、黃宗仰和孫翼中等,他們把反抗的精神傳遞給在日的留學生,促進了留學生中革命思想的宣傳,漸次引發(fā)了海外的革命風潮。不少學者把1905年以后《民報》對《新民叢報》產(chǎn)生的沖擊看作革命派興起的一個標志,但1903年由“蘇報案”喚起的抗爭意識、愛國思想和團結精神實際是更受矚目的。
陳獨秀1903年春發(fā)動安慶拒俄運動,同年夏天來到上海,正值章士釗繼承《蘇報》提倡革命之志創(chuàng)辦《國民日日報》之際,在上海革命思潮涌動的時代里,陳獨秀的思想也逐漸由改良轉為革命,他有一首《題西鄉(xiāng)南洲游獵圖》:“勤王革命皆形跡,有逆吾心罔不鳴。直盡不遺身后恨,狂尋徒屈自由身。馳驅甘入荊棘地,顧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為意見,不知事敗與功成?!?陳獨秀在詩中表達了甘于進入荊棘,為革命獻身的偉大志向。1903年陳獨秀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了“安徽愛國會”,1904年在蕪湖創(chuàng)辦《安徽俗話報》,發(fā)表了大量革命性文字。
面對艱危時局,清末知識分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為革命行動營造了氣勢,積蓄了力量。1906年6月29日,三年刑期已滿的章太炎出獄了,蔡元培、章士釗、于右任、朱少屏、柳亞子、劉道一和龔練百、鄧家彥等人一道在監(jiān)獄外迎候,這一公開舉動實際也是在向清政府的統(tǒng)治權威示威。
后來南社詩人高旭攜夫人何亞希與友人高燮、姚石子、蔡哲夫等人結伴造訪正在兩江師范讀書的南社詩人周實,他們一道憑吊明故宮、明孝陵,拜謁方正學祠、常開平墓,互相唱和,周實將之結集成《白門悲秋集》,并作為《南社叢刻》集外增刊公開印刷發(fā)行,他們借憑吊古跡抒發(fā)憂國傷懷的行為引起當時仁人志士的高度關注。這種讓儀式凝結成文字,進而利用公共符號,激發(fā)民眾情感的刊刻行為與章太炎等人借《蘇報》“移人”的行為是一脈相承的。后來周實在南京組織各校學生七百余人響應武昌起義,失敗后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淮安進行光復活動,卻不幸成為南社中第一位為民主革命犧牲的成員。他犧牲后,南社人員廣泛紀念吟詠,這與當年“蘇報案”發(fā)生時,知識界群起聲援,廣泛聯(lián)結吟詠的情狀又是一樣的,紀念歷史、模仿歷史成為人們應對時代沖擊的一種手段。
武昌起義后,章太炎啟程回國,馬來西亞檳榔嶼的《光華日報》發(fā)表《文字功》,稱贊章太炎和鄒容二人對革命所做的巨大貢獻,革命派的喉舌《民立報》也發(fā)表《歡迎鼓吹革命之文豪》,兩者同時將章太炎視為中國近代文豪和革命軍巨子,盛贊他以文字吹響革命的號角、推動中國革命的思潮。有學者指出,推翻清朝的是一種充滿思想的“語言力量”,“這一語言力量尤其自1903年鄒容、章太炎的‘蘇報案起,日積而月累,由量變而質變,摧枯拉朽,最終通過武昌起義迎來了決定性的成果”。1
相較于“詩界革命”中“新詩”重視詩歌的戰(zhàn)斗功能,自覺地運用詩歌為政治服務的特點,“蘇報案”之后的革命派詩歌則更加強調風骨,更加強調戰(zhàn)斗,思想上完全破除了過去尚存的對封建制度的妥協(xié)和對清王朝的幻想,逐步樹立起人民革命的旗幟,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四、結 語
著名作家約翰·托蘭認為普通人刻骨銘心的東西與重大事件的真相及來龍去脈一起融合成歷史。章太炎和鄒容的文字吶喊引發(fā)了“蘇報案”,深處事件中的每一個有志國人都面臨著“?;省边€是“革命”的政治選擇,事件對南社諸人、魯迅兄弟,以及馬幼漁、許壽裳、沈兼士、陳獨秀、胡適、吳虞、李大釗、錢玄同等文化界人士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革命派詩壇則趁此興起,不少詩歌沿著章太炎的步伐效法魏晉,講究情感和風骨;革命思潮也趁機而起,革命黨人借助報刊的傳播作用迅速凝聚起來,他們在“國家不幸詩家幸”的時代,創(chuàng)作出大量記錄時代風云的敘事之作和慷慨悲壯、放言高歌的議論之作,以及聳動人心、感人肺腑的懷人之作。詩歌史內部產(chǎn)生改變和演化的動力源,詩歌伴隨事件的沖突而生長并不斷介入事件產(chǎn)生特殊力量,這種力量形成的思想風潮最終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劉詩能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清代江南重要事件與文學生成關系研究”(19JD009);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制度、文體與中國古代文章學研究”(19ZDA246)
作者簡介:楊旭輝,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古代文章學;胡祥,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
1 章炳麟:《獄中答新聞報》,《蘇報》1903年7月6日。
2 太炎:《獄中與威丹唱和詩》,《漢幟》第2期,1907年2月。
3 太炎:《獄中與威丹唱和詩》,《漢幟》第2期,1907年2月。
4 章炳麟:《得友人贈船山遺書二通》,載《章太炎全集 太炎文錄續(xù)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26頁。
5 魯迅:《致許壽裳》,載《魯迅選集 第4卷 書簡及附錄》,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組1974年,第259頁。
1 中央:《〈革命軍〉擊節(jié)》,《江蘇》第5期,1903年7月1日。
2 中國革命博物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柳亞子文集·磨劍室文錄》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4頁。
3 柳無忌、柳無非編:《柳亞子文集 自傳·年譜·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頁。
4 劍公:《題〈女學報〉四絕》,《女學報》1903年第3期。
5 林少陽:《鼎革以文 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總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6頁。
6 亞盧:《歲暮抒懷》,《江蘇》第8期,1904年1月17日。
1 烏目山僧:《讀〈學界風潮〉有感》,《新民叢報》第31號,1903年5月10日。
2 《論報界》,《蘇報》1903年6月4日。
3 章太炎:《獄中與吳君遂、張伯純書》,《甲寅》第1卷第43號,1903年。
4 太炎:《獄中贈鄒容》,《浙江潮》第7期,1903年。
1 威丹:《獄中答西狩》,《復報》第5期,1906年10月。
2 中央:《〈駁康書〉書后》,《江蘇》第5期,1903年7月1日。
3 陳去?。骸吨鼐判质竞罟倭肘?、儀真劉光漢》,載《陳去病全集》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4 亞盧:《有懷章太炎、鄒威丹兩先生獄中》,《復報》第3期,1906年。
5 柳亞子:《除夕雜感》,載中國革命博物館編:《磨劍室詩詞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頁。
1 青桐:《哭沈藎》,《國民日日報匯編》,1904年。
2 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國民日日報》1903年8月14日。
3 威丹:《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國民日日報》1903年8月14日。
4 太炎:《獄中與威丹唱和詩》,《漢幟》第2期,1907年2月。
5 初我:《常熟殷次伊傳》,《江蘇》第4期,1903年6月。
1 亞盧:《哭鄒威丹烈士》,《醒獅》第2期,1905年10月。
2 亞盧:《哭威丹烈士》,《復報》第1期,1906年5月。
3 陳去?。骸兜苦u容烈士》,載《陳去病全集》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4 章太炎:《十三年上巳過鄒威丹墓》,載《章太炎全集 菿漢微言、菿漢昌言、菿漢雅言札記、劉子政左氏說、太史公古文尚書說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頁。
1 章太炎:《治平吟草序》,載《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頁。
2 章太炎:《璞廬詩序》,載《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頁。
3 劉光漢:《癸卯夏記事》,《國粹學報》第2卷第1期,1906 年。
4 光漢子:《聞某君卒于獄作詩哭之》,《國粹學報》第1卷第4期,1905年。
5 光漢:《歲暮懷人》,《警鐘日報》1904年10月24日。
6 張春田:《革命與抒情 南社的文化政治與中國現(xiàn)代性 1903—1923》,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6頁。
1 高燮:《簡鄧秋枚》,《政藝通報》癸卯第一號,1903年2月12日。
2 朱光寶:《魏晉南北朝詩歌變遷、詩體之變與詩人之變》,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
3 章太炎撰,陳平原導讀:《國故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08頁。
4 章太炎撰,陳平原導讀:《國故論衡》,第107頁。
5 李敖主編:《譚嗣同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8頁。
6 蘇非非:《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國民日日報》1903年10月7日。
7 柳亞子著,中國革命博物館編:《磨劍室詩詞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頁。
1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頁。
2 寧調元:《文渠既為余次定〈朗吟詩卷〉,復惠題詞,奉酬五章,即題〈紉秋蘭集〉》,載楊天石、曾景忠編:《寧調元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頁。
3 由己(陳獨秀):《題西鄉(xiāng)南洲游獵圖》,《國民日日報》1903年8月17日。
1 林少陽:《鼎革以文 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總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