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功蔚
他讓人肅然起敬
世上沒有誰只接受他人的施舍,人是要自我奉獻和給予的。在奉獻中,即便身處異鄉(xiāng)苦難的難民,也在尋找與獲得生命中一抹亮色。說到難民的奉獻,得說說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1948年,古爾納出生于東非桑給巴爾(現隸屬坦桑尼亞)。20世紀60年代初,為英國殖民地的桑給巴爾獲得和平解放。這時,古爾納中學畢業(yè),新生的桑給巴爾正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民建設運動,成績優(yōu)秀的他隨即被送往鄉(xiāng)下學校教學。正當他對未來充滿憧憬時,1966年,桑給巴爾又經歷了一場革命,阿拉伯裔受到剛剛成立的政府的迫害。同屬少數民族的古爾納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前往英國。
風華正茂的古爾納經過考試,如愿以償上了英國坎特伯雷技術學院。畢業(yè)后,古爾納與一位英國女子結婚,轉為英國國籍,并在英國定居。1976年,他開始在一家中學任教,后又在尼日利亞拜爾大學執(zhí)教兩年,接著在英國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學位后,他回到家鄉(xiāng)桑給巴爾,見到了闊別二十多年極其想念的父親。一個月后,病重的父親去世。為父親守孝一年后,古爾納再次前往肯特大學,教授英語文學和后殖民文學?!斑@位非裔文學教授對我們產生了深刻影響,他是那種一進教室就讓大家肅然起敬的人?!笨咸卮髮W的一名學生說,“從教室的窗戶望出去,學生們看到古爾納教授從遠處的橋上走來,會立馬正襟危坐,迎接他的提問和授課。古爾納不喜歡敷衍了事,每節(jié)課你都必須帶著一種參加比賽的面貌全情投入?!绷硪幻麑W生說:“他身上既有民族性的遙遠目光,又有歐洲知識精英氣質,敘述優(yōu)雅,學養(yǎng)豐厚?!惫识墓P也極好,教學之余,古爾納成為《瓦西非里》雜志的特約編輯。
離別的記憶
編輯工作讓古爾納眼界更為開闊,他不停地對人生進行反思。殖民與逃亡成了古爾納心里一根拔不去的刺,他要為時時處處遭受白眼與欺凌的難民,同時也是為自己,做一些事情。心中的壓抑與悲痛令他似火山快要爆發(fā),從小就愛好文學的他終于找到了爆破口——創(chuàng)作小說。
兒時,爺爺奶奶常常給古爾納講一些關于殖民、離別、漂泊的故事。加之他避難遷移的經歷,深諳生活的艱辛,對寄人籬下的境遇,有著切膚之痛。如同禾苗開花結籽一樣自然,1987年,古爾納寫出長篇小說《離別的記憶》。他的母語雖說是斯瓦西里語,但因有英國殖民經歷,加之逃亡和求學英國多年,便以英文寫作,這樣能帶來更多讀者群。
《離別的記憶》講述了一場起義失敗后,人們逃到了非洲大陸。這些難民在異鄉(xiāng)飽受辛酸與苦難,期待不受當地人排斥的訴求,在讀者中產生震撼與共鳴。從此,古爾納一發(fā)不可收,相繼出版了《朝圣者之路》《多蒂》《遺棄》等長篇小說,所有作品都貫穿著遷移與亡命天涯的主線。
古爾納認為,文學作品要從紛繁復雜、詭異多變的現象中尋求和揭示真相。故而,無論真相藏身于怎樣紛繁復雜的現象之中,他都會去追求探尋,再通過靈動、深沉、真摯的筆觸反映出來。他的小說中,主人公身份認同的碰壁,夾雜著自我認知的錯位,上演著諸多屬于這個時代的悲劇。但由于古爾納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小說中的角色總有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探索。
融合與慈悲
古爾納從不在新聞中尋找線索和素材,他說:“小說寫的是讀者不了解的東西,在‘陌生化的敘事中,向讀者展示不同大陸、不同民族,因巨大的文化差異形成的壁壘和鴻溝。我的小說向讀者展示的是:這些壁壘和鴻溝是可以跨越的,各種文化是能夠融合的?!?/p>
這種融合是因為非洲人民心中有著慷慨大度的文化因子。古爾納在闊別二十多年后回國時,曾一度心存疑慮和焦慮,害怕家鄉(xiāng)人因他當年“逃離”而不肯認他,“回到家鄉(xiāng)自己會尋找到什么,會不會遭到拒絕?”古爾納說,“事實是,這些顧慮是多余的,我很感恩也很高興能和親友、鄉(xiāng)人重建聯系,自從那次回鄉(xiāng)之后,這種離散聚合多年來在我的生命經歷中不斷重復,每當我被這種懷鄉(xiāng)情愫觸動,便從英國返回非洲?!?/p>
“非洲和世界各地對歐洲人也一直是慷慨大度的,給予了歐洲人許多;歐洲人對非洲難民也不該吝嗇,更不應敵視?!惫艩柤{說,由于總是積極地在暗黑中尋找一抹亮色,他沒有被自己的痛苦經歷困擾,反倒從一時一地窺見大海星辰,走出來一條寬敞的寫作之路,收獲了創(chuàng)作的樂趣。
有著慈悲的心靈,又常有樂趣在心頭,在不同種族文化與大陸之間的鴻溝中,古爾納對那些難民命運的洞察,既毫不妥協又富有同情地訴諸筆端。由此,古爾納獲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為:“因為他能洞悉殖民主義的后果與文化和洲際鴻溝中掙扎的難民命運,態(tài)度決絕,慈悲為懷?!?/p>
古爾納始終心懷慈悲,在揭示人之為人的真相和本質時,總在引導人們去尋找生命的一抹亮色。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