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郵電大學教授 劉頌
在高度重視健康的當今社會,快樂不僅是一個高頻詞,還成為大部分人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或生活態(tài)度,其中不乏老年人?!霸趺纯鞓吩趺磥怼睊煸诓簧倮夏耆俗爝?,并經(jīng)常成為解釋自己行為“天然合理性”的注腳。在筆者最近的一次訪談調(diào)查中從老年人那里聽到一些這樣的說法,“您為什么不幫兒子帶孩子呢?”“我要有自己的生活,我喜歡旅游,我都60 多歲了,再不快樂就沒時間了。”;“您才60 出頭,身體也不錯,為什么不自己做飯,要在助餐點吃呢?”“我不想困在廚房里,就希望像現(xiàn)在這樣,上午或去老年大學上上課,或和朋友去公園走走,晚上跳跳廣場舞,隔三差五地報個團出去旅游,每一天快快樂樂的?!薄澳鸀槭裁春屠习殡x婚呢?”“跟著他幾十年實在受夠了,老都老了,也該讓自己快樂快樂啦!”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說實話,雖然每位訪談老人都是面帶笑容地說出這些話,但在他們內(nèi)心似乎有著或大或小的壓力。
對于老年人來說,快樂重要嗎?當然!快樂作為“一個人主觀界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是滋養(yǎng)每個人健康和生命的心理營養(yǎng),是與勇敢、樂觀、誠實、堅毅等心理品質(zhì)相并列的支持每個人抵御心身疾病的心理力量,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強大和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以及巨大潛能得以發(fā)揮”的積極心理能量庫里的一件“利器”。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情緒與最佳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相聯(lián)系。關(guān)于這一點, 2000 年 — 2004 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結(jié)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積極情緒會減少個體對感冒的易感性,抵御感冒的發(fā)生;而消極情緒的人在病毒入侵時抵御力更弱,更容易患病。因此,快樂對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確非常重要,老年人追求快樂無可厚非。
然而,快樂這個心理情緒有一個重要特點,即一個人不能做到也無法實現(xiàn)“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求自己樂”,也就是不管不顧身邊的人和事,只圖自己快樂的這樣一種“怎么高興怎么來”式的“獨樂”,這里的人和事,可以是家人家事,也可以是外人外事,如地鐵上因腳癢脫下鞋襪自顧自地抓撓、公共場所因開心大聲說笑等?!蔼殬贰彼鶚?,充其量只是一時的假面開心,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為什么呢?因為人的本質(zhì)在于社會性,人的快樂的本質(zhì)也必然是社會的,即便是衣食住行這類被心理學家馬斯洛歸為“生理需要”的“最低層次的需求”,在人這里也不再是純粹的本能行為,而是帶有濃烈的社會色彩,如人的飯店有“米其林”,人的住所有“五星級”,人的出行有“頭等艙”等,體現(xiàn)著生活品質(zhì)、身份地位,帶有尊貴、顏面、高雅、炫耀等這些人獨有的心理考量是絕無可能發(fā)生在全然由本能驅(qū)使的動物身上的。仔細分析這些表述不難看出,所謂“人的社會性”,最具體且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構(gòu)成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必然地要和與自己存在著某種關(guān)系的他人相互作用,正是這種相互作用使他擁有了身份感、地位感、價值感,獲得了被尊重、被喜歡、被接納、被愛等積極的自我體驗,而正是因為這些積極的自我體驗帶來了快樂,恰如美國作家哈伯德所說“忍受痛苦只需一個人,享受歡樂需要有兩個人”。獨樂不為樂,眾樂才是樂。由此,一個人在追求快樂時,不能只考慮自己,不能只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不能“萬般皆下品,唯有自樂高”,如果這樣,其結(jié)果得到的往往不是快樂,而是其他,包括自己不想要的不快樂,試著回憶一下,那位在地鐵上摳腳的人遭到其他乘客斥責,感到的是委曲、憤然,而非快樂。
在這個問題上,心理學家在1954 年做的一項動物實驗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fā)。他們在兩只小白鼠大腦中的一個被稱為“快樂中樞”的地方放入電極,電極的另一頭連接到一個杠桿開關(guān),小白鼠只要按動這個開關(guān),電源就會接通并刺激到大腦中的“快樂中樞”使之分泌出一種能夠讓它感到快樂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多巴胺。實驗者發(fā)現(xiàn),這些小白鼠一旦“學會”按開關(guān),便表現(xiàn)出“不可思議地追求快樂”體驗的瘋狂,不分晝夜,廢寢忘食,一只小白鼠每小時按開關(guān)285 次,另一只小白鼠在12 小時里按了7500 次,直至精疲力竭“快樂死去”。實驗結(jié)果雖然發(fā)生在動物身上,但告訴我們,生活中不能只有快樂,也不能隨心所欲、不管不顧、一門心思地追求個人快樂,必須把快樂放在社會層面:第一,在追求個人快樂的同時,充分考慮與顧及他人的需求、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情緒;第二,在追求個人快樂的同時,不能不考慮自己作為社會人所承擔的倫理責任、道德責任、法律責任、社會責任以及家庭責任;在這兩個前提下,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那么,老年人要怎么做才能快樂呢?筆者從《文化老人話人生》一書中總結(jié)了5 位老人對自己老年生活的自述,看看他們是如何獲得快樂的。
第一,有事情做。作家蕭乾將自己的生活形容為“一對老人,兩個車間”,他說退休后,“我們兩個就分頭搞著各自的工作。有時她會探進頭來問我點什么,當然,我也短不了打攪她……我和潔若都沒有老邁感,因為我們的思維都還清楚,而且效率也不減當年。工作最大的報償,是從完成了它而得到的快慰……我們對眼下這種‘車間生活’十分滿意,不論拿什么闊綽舒適的生活來換,我們也不干。”
第二,思想年輕。作家汪曾祺以“卻老”描述自己的老年生活,他說,“人總是要老的,但要盡量使自己老得慢一些。要使自己老得慢一點,首先要保持思想的年輕,不要僵化。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辦法,是和年輕人多接觸?!焙湍贻p人接觸,“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經(jīng)驗,都是對我的衰老的一次沖擊,對我這盆奇形怪狀的老盆景下了一場雨?!?/p>
第三,接納年齡。文學家秦牧認為,老年是人的“第二個青春期”,“老年情趣,是遠非青壯年時代可以媲美的,默坐騎樓花木之間,一杯香茶在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是‘樂在其中,不意快哉!’”
第四,樂享天倫。翻譯出版家樓適夷講過一段他和孫子的故事,“我向?qū)O子學習,孫子管得嚴,奶奶叫聲吃飯,他要爺爺先洗手,‘洗手洗手!’不洗不許上桌,爺爺只得從命。飯桌上他又向奶奶控訴,‘爺爺洗手,水龍頭底下抹抹指頭,不打肥皂,是假的’,于是今后爺爺上桌,先得讓他聞聞手,才批準?!贝颂靷愔畼?,什么時候都會讓老人心里笑出花來。
第五,放下憂慮。教授季羨林曾說,“好多人問我,有沒有什么長壽秘訣,我的答復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我常??吹揭恍┫嘈琶卦E的人,禁忌多如牛毛。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嘗……我決不這樣做,我一無時間,二無興趣,凡是我覺得好吃的東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心里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下去的東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p>
上述“有事情做,思想年輕,接納年齡,樂享天倫,放下憂慮”5 點雖然可能只是快樂源泉的一部分,但肯定是不錯的快樂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