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凱 安寧
一、引言
知識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呼喚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對基礎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為了落實課程改革,響應人才戰(zhàn)略,更加行之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學界和廣大一線地理教師積極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新嘗試,探索開設研學旅行等綜合課程。
研學旅行愈發(fā)得到各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與推廣,既有政策層面的支持,也有學術理論層面的探討。國內(nèi)對研學旅行的研究集中在地理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研學旅行[1]、研學旅行實施準備方法[2]、跨區(qū)域研學旅行[3]、研學評價方法[4]等方面。當前我國關于研學旅行的設計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不乏經(jīng)過多次實踐檢驗的較為成熟的案例。然而,絕大多數(shù)研學旅行都是針對地理單一學科所設計的,卻罕有體現(xiàn)跨學科色彩的,跨學科綜合研學嚴重缺失[5]。簡言之,基于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研學旅行尚存在較大的理論與實踐空白的問題。
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研學旅行皆為當前學界研究和基層教育界的重大熱點。若以兩者的內(nèi)涵與特點等諸方面出發(fā)進行深入分析,不難發(fā)覺兩者其實有著相當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跨學科主題學習融入研學旅行課程尤其是高中階段的研學旅行課程,合情合理。本文試從研學旅行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各自的內(nèi)涵出發(fā),從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融入高中研學旅行課程的因由,并將根據(jù)佛山市研學資源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的實際,設計出以廣府文化為主題,以佛山賢魯島、紫南村、逢簡水鄉(xiāng)、祖廟為例的跨學科研學旅行方案。
二、研學旅行與跨學科主題學習概述
1.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研學旅行是由學校及教育部門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組織,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旅行作為一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小學課程結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6]。
研學旅行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旅游行為,研學旅行與一般旅游行為有著明確的顯著區(qū)別。研學旅行實質上是一門重要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特定的具體學科知識作為抓手和依托,并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唯有此方能真正彰顯其教育教學的價值意蘊,達到最佳育人效果。對研學旅行的討論要注意把握該特定含義,即“研學”乃是“旅行”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而“旅行”只是手段和載體,一旦脫離了這一特征,研學旅行恐將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那么,在旅行過程中究竟該研學些什么(如探討單一地理學科的知識還是多學科綜合分析?),該如何進行研學旅行呢?跨學科主題學習映入眼簾。
2.跨學科主題學習
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學生的基礎、體驗和興趣,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以地理課程內(nèi)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學習的一種方式[7]。在課標的定義中,跨學科主題學習被看作是一種學習(教學)方式,而基于不同視域,我們也可把跨學科主題學習視為一種用于指導日常教學實踐的價值觀念和意識。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和區(qū)域性等特點。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在現(xiàn)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8]。地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聯(lián)系密切。地理學科的特點及其與其他學科的密切聯(lián)系意味著地理學科適宜采取跨學科主題學習。甚至可以認為,地理學科本身就具有跨學科性。
當前,跨學科主題學習主要存在幾種基本教學模式,如“問題情境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回歸實踐活動的參與式、體驗式教學模式”“項目任務驅動的合作、深度教學模式”等,這些基本教學模式有其各自的特點、理論依據(jù)、操作要領、具體表現(xiàn)和評價體系,各模式并非固定設計,它們既相互獨立,又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共通之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需要進行適當組合、重構、變形。
跨界融合、協(xié)同創(chuàng)新是培養(yǎng)高階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路徑,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鐚W科主題學習不是學科知識簡單的拼湊,其精髓在于多學科知識、思想和方法的整合,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破人為學科壁壘,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學科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
三、跨學科主題學習融入高中研學旅行課程的因由探析
1.在高中階段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具有正當性和適切性
(1)政策層面早有先聲
最新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將“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課程內(nèi)容的重要部分[8]。盡管高中新課標中暫未出現(xiàn)“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提法,也沒有專門的課時要求和操作指南,但早在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就明確指出,要在發(fā)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nèi)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9]。《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也提到,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融合發(fā)展[10]。
(2)教研實踐苗頭初綻
在針對高中學段的學術研究中,盡管較少見到“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一提法,但“多學科輔助”[11-13]“學科交叉”[14]“協(xié)同教學”[15]“科際聯(lián)系”[16]“科際整合”[17]“多學科滲透”[18]“學科融合”[19]等類似提法早已就不是新鮮事物,這些研究無不體現(xiàn)出課程統(tǒng)整思想,皆關注學科的相關性、知識的共同性以及思維的共通性,與“跨學科主題學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一線教學中,許多教師也在事實上已經(jīng)采取了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從這個角度講,跨學科主題學習不是新提法,只是對以往術語和范式的一種規(guī)范和統(tǒng)合。
(3)學段特點適宜匹配
由于跨學科主題學習對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的知識儲備更為豐富,學科結構更為完整,理解能力更為強大。在高中學段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嘗試,恰恰是尊重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的體現(xiàn),能夠取得更佳效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操作價值。
2.研學旅行“擴容提質”有其充分的現(xiàn)實考量
由于課時量與資金不足、籌辦實施難度大等一系列復雜的現(xiàn)實因素,廣大基層普通高中開展研學旅行的次數(shù)甚少,機會相當珍貴。在同一研學旅行過程中僅講授地理單一科目似乎顯得有些“奢侈”,而為各個科目分別開設不同的研學旅行活動更不現(xiàn)實。因此,以地理學科為主體,同時附帶滲透多學科內(nèi)容的研學旅行顯然更具“性價比”。此外,在地理研學旅行過程中,除地理教師外,一般都會有多位教師(如班主任等其他科任老師)參與帶隊、管理工作,這也為研學旅行中跨學科主題內(nèi)容的講解提供了方便。在研學旅行中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每位老師都將人盡其才。
3.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研學旅行內(nèi)在聯(lián)系密切
(1)研學旅行的綜合性特點呼喚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融入
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面對真實復雜的研學境遇解決相關問題時,須調動多個模塊乃至多本教材的知識內(nèi)容,絕無可能僅囿于某一章節(jié)的孤立知識點。更重要的是,研學情境必然牽涉眾多學科的綜合信息,涵蓋了多學科、多角度的復雜知識內(nèi)容,學生既會運用到地理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還須遷移使用其他科目的關鍵能力與思維方式。研學旅行的綜合性特點必然要求學生歸納整合頭腦中的多學科相關知識,多維度研判探析問題,全面系統(tǒng)地洞察、認知事物,更要求教師在研學設計中進行宏觀把握和統(tǒng)整,引導學生主動打破學科界限進行探索。
(2)研學旅行是跨學科主題學習深入開展的應然進路
自然保護區(qū)、科技館、田園綜合體、博物館、森林公園……研學資源豐富迥異,研學地點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無論各個研學地點的具體特點和功能如何,它們都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大量絕佳的實踐場域,能夠真正滿足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需求。
高質量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必然不是孤立的純粹學理探討,也不是脫離實際的枯燥的單方向灌輸講授,而是依賴于特定情境乃至真實開放式的情境創(chuàng)設,而研學旅行恰恰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了最真實、最生動和最豐富的情境,研學旅行中的情境具有生成性、動態(tài)性。隨著研學過程的深入,學生感知及體驗也不斷升華,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不斷生成或提出的新問題,力圖實現(xiàn)深度學習。這是研學旅行所獨有的優(yōu)越性,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或利用虛擬情境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所不具備的。
可以說,唯有將跨學科主題學習融入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才能真正具備靈魂。
(3)研學旅行與跨學科主題學習有其共性
“主題學習”明確了跨學科學習的設計與組織方式是主題或專題式的,而非知識邏輯性的、系統(tǒng)結構式的[21]??鐚W科主題學習的主題與研學旅行的主題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恰恰可以視為研學旅行的主題。
不同學科的知識目標不盡相同,但是其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具有共通性。打破人為學科壁壘,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學科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跨學科主題學習關注的便是核心素養(yǎng)的多學科建構。研學旅行的初衷也是為了更好達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以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素養(yǎng)要求作為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既是出發(fā)點,更是落腳點,統(tǒng)領貫穿跨學科主題學習和研學旅行的全過程。
四、佛山市廣府文化研學資源開發(fā)分析
1.佛山市概況
佛山作為一座千年古城,嶺南特色鮮明、文化底蘊厚重、民俗民風興盛,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武術、剪紙、粵劇、龍獅、美食、陶藝等非物質文化應有盡有,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佛山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之一。佛山豐富的廣府文化資源為研學資源開發(fā)與應用奠定了基礎,也有利于豐富研學資源。
廣府文化,即漢族廣府民系的文化,是中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嶺南文化,表現(xiàn)為粵語、粵劇、粵曲等,素有開闊、博大的社會評價,具有包容和博采眾長的特點。
基于此,可以對佛山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廣府元素進行地理研學開發(fā),以期推廣廣府文化,實現(xiàn)教育意義。
2.佛山市研學資源概況
在資料搜集與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結合各學科知識,將佛山市內(nèi)可用于進行跨學科研學開發(fā)的地點進行整理,最終整合成以下表格(表1)。
3.研學旅行開發(fā)設計要求
(1)統(tǒng)籌兼顧,通盤考量
在研學旅行中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既需要考慮研學旅行的一般通式和應對策略,也不應忽視跨學科主題學習行之有效的實踐經(jīng)驗。既需要明晰地理學科教學的特點,還應重視其他相關學科的要求。
(2)堅持學科立場,避免主次混淆
在研學旅行中,地理學科居于主體地位,其他學科輔助參與整個研學過程。要立足于地理學科向外“跨界”,防止主學科的缺位、失語,向學生明示的主題應當有“地理味”。
(3)引導學生旅后反思,實現(xiàn)教育深化拓展
研學旅行為學生提供的情境多屬于簡單真實生活情境。通過一系列的直觀化教學, 把學習者和外部世界緊密聯(lián)系,把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耦合,然而,學生對情境的探索絕不應就此止于旅行,浮于表面。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撰寫研學報告前應有兩個以上對象多元形式主動探索、反思回顧情境背后的復雜問題,或為學生提供與本次研學旅行主題相關而又具有一定思維深度和學術色彩的素材資料,實現(xiàn)由簡單真實生活情境向復雜問題探究情境的升華與超越,從而有利于研學旅行真正落到實處,走向深處。
(4)豐富評價方式,完善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評價要綜合考量研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多個科目的評價要領。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盡快將研學旅行開展成效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評價體系內(nèi);學校應科學評價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活動表現(xiàn),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的重要標準;推動評價方式多元化,力圖做到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的落腳點最終應當放在學生發(fā)展上,反對為了評價而評價。要使學生通過評價明晰自我潛力及優(yōu)勢所在,激發(fā)其進取心與積極性,避免抑制扭曲學生的發(fā)展,進而最終推動學生實現(xiàn)持續(xù)進步。
五、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學方案設計
1.研學計劃以及路線
(1)研學計劃
研學計劃第一天:賢魯島—紫南村。研學計劃第二天:逢簡水鄉(xiāng)—祖廟。研學地點選擇依據(jù):上述四個研學目的地,交通通達性好,地理位置較為接近,在完成一處地點的研學調查之后,可以迅速前往下一目的地,節(jié)省研學經(jīng)費以及時間。
(2)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路線設計
本次研學旅行的主題為:廣府文化。將廣府文化滲透在研學旅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串聯(lián)諸研學地點。此次為期兩天的研學旅行路線為:賢魯島茶田景區(qū)→紫南村→逢簡水鄉(xiāng)→祖廟,該路線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氣候、地形、土壤、生物及人文地理中的區(qū)位因素、鄉(xiāng)村景觀、綜合農(nóng)業(yè)等多個地理要素,也涉及地理、政治、歷史、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有利于學生聯(lián)系起各種知識,實現(xiàn)知識遷移。在遵循研學資源開發(fā)的原則與依據(jù),緊緊圍繞跨學科的理念,使學生能夠在老師講解與親身實踐中實現(xiàn)對各科知識鞏固,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對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研學旅行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研學資源運用到所學的跨學科知識并理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知識遷移;學生能夠通過調研、收集整理、觀察等方法,提高跨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通過研學旅行,更好地理解原有知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知識擴展。
3.組織形式及活動安排
與家長做好溝通之后,由學校進行統(tǒng)籌安排,選取三名地理老師帶隊,以各班級為單位。適用主體為高二年級,該年級學生對于地理的基礎知識已學習完畢,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有層次的地理知識體系,能夠讓研學旅行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動時間則選取老師與學生時間都較為充裕的暑假期間。針對此次研學地點的選擇與路線的設置,確定研學時間為兩天,出行方式為統(tǒng)一乘坐大巴車。
4.研學旅行方案
本次研學旅行方案設計涉及四個地點,分別是賢魯島、紫南村、逢簡水鄉(xiāng)和祖廟,這四個地點地理位置相近,交通通達性好,因此第一天計劃在上午選擇賢魯島進行生態(tài)農(nóng)業(yè)考察,中午于賢魯島進行就餐,品嘗廣府美食,稍作休整之后乘坐大巴前往紫南村,考察廣府建筑及鄉(xiāng)村景觀。第二天早上前往逢簡水鄉(xiāng),進行影響逢簡水鄉(xiāng)的經(jīng)濟發(fā)展因素、河流水文生物、逢簡水鄉(xiāng)景觀和聚落形成原因探究,中午于逢簡水鄉(xiāng)就餐后前往祖廟,了解廣府歷史及文化。具體研學方案設計(表2)。
5.研學旅行實施過程
(1)前期準備工作
①班主任組織家長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主題班會,詳細介紹此次研學旅行的行程路線、計劃安排、安全措施、酒店住宿安排以及費用交納等工作,確定參與人員以便投保,填寫安全協(xié)議書。②教師下發(fā)佛山地形地貌、賢魯島、紫南村、逢簡水鄉(xiāng)、祖廟、廣府文化的導學資料。③以7人為一組并推選出一名組長。從班里選派兩名衛(wèi)生知識豐富的同學作為安全委員,學習應急事件處理方式。④學生提前預習導學資料,同時根據(jù)此次研學目的地復習相關地理知識。⑤由于研學旅行持續(xù)兩天,因此教師需要在目的地附近訂購酒店。
(2)注意事項
①提前對研學旅行目的地的天氣狀況進行監(jiān)測,如遇惡劣天氣則改期,確保開展順利。②聯(lián)系好運載學生的大巴車與當?shù)鼐仍块T,以防遇到突發(fā)情況而導致援助不及時。③做好學生的投保工作,同時要求每一位家長填寫學生健康狀況表。
(3)研學過程
①師生按時間集合,統(tǒng)一包車前往賢魯島茶田景區(qū),在車上要求小組講解目的地相關情況。②按照研學旅行路線開展各項研學旅行活動。③要求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
(4)標本采集、數(shù)據(jù)整理及記錄
①對涉及標本采集工作時,各組將在不同地點采集的標本放入標本袋。②對研學地拍攝到的景觀照片做好分類與標記。③對記錄內(nèi)容及繪制的簡圖進行梳理及相應補充。
(5)研學結束小組交流總結
①小組對此次研學旅行內(nèi)容做出總結,分享收獲。②對于研學旅行中搜集到的土壤、植物標本進行整理、儲存,提升學生學習參與感。③小組對此次研學旅行內(nèi)容自行擬定主題進行總結匯報。
(6)研學旅行評價及成果展示
研學評價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進行,根據(jù)對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報告中體現(xiàn)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和跨學科思維而評定。學生成果以主題班會、板報等方式進行展示,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頒發(fā)獎狀。同時對研學旅行過程和成果以學校公眾號新聞稿的方式向外宣傳。
六、總結與展望
目前我國對跨學科與研學結合的研究較少,但是目前跨學科與研學都受到各方的重視,因此十分有必要把兩者相結合進行研究。本文基于跨學科,利用佛山市廣府文化資源進行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結合跨學科、學生主體性、安全性原則,提出了線上、文獻和實地收集資料的研學資源開發(fā)方法,并結合跨學科設計了廣府文化主題研學旅行方案,包括研學旅行目標、內(nèi)容、實施環(huán)節(jié)以及評價。希望借此能夠豐富佛山地區(qū)跨學科研學旅行案例,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在研學旅行中選取合適的主題進行跨學科主題教學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完成,雖然其在具體實踐層面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困難,但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研究與探索已是大勢所趨,這是推動教育革新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回歸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
未來,希望借助德爾菲法和文獻研究法構建跨學科主題式研學旅行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師生訪談、課堂觀察以了解當前跨學科主題式研學旅行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并結合各個學科的新課標和教科書探索適宜開展跨學科主題式研學的內(nèi)容體系及其教學方略。
參考文獻:
[1] 丁運超.基于研學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養(yǎng)[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8):3-6.
[2] 李興防.研學旅行的特點及實施準備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7):7-8.
[3] 秦福來.赴格陵蘭島開展地理研學旅行的有益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7):8-11.
[4] 吳全橋,岳大鵬,基于研學旅行的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與評價——以陜西省翠華山研學旅行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8):71-73.
[5] 馮志旭.地理學科研學向跨學科主題的綜合研學轉變[J].地理教學,2020(19):61-64.
[6]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 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 教育部官方網(wǎng)站.《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節(jié)選[J].教育科學論壇,2017(20):3-5.
[1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1):24.
[11] 周素娟.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邏輯理路與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22(22):4-11.
[12] 康翠玉.指向綜合思維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設計——以“大米產(chǎn)自何處”為例[J].地理教育,2023(11):28-32,37.
[13] 徐夏楠,夏克軍,徐瑋琦.初中地理教材編寫融入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探索——以“黃土高原”為例[J].地理教育,2023(11):58-61.
[14] 丁生軍.地理視角下的歷史大事件——史地教學中的學科交叉與融合[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19(4):57-61.
[15] 王寶琪,萬紅蓮,石巖,等.基于中國詩詞的跨學科協(xié)同地理教學模式應用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0):70-72.
[16] 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際聯(lián)系中的脫節(jié)問題及教學策略——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Z1):28-29.
[17] 李潔瓊.基于科際整合的高中地理綜合化課程制作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18] 董寅聰.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多學科滲透:內(nèi)容、形式與原則[J].地理教學,2013(4):19-22.
[19] 鐘凱雯.學科融合視角下“地理+”雙師同堂教學初探[J].地理教育,2022(6):23-25.
[20] 鄧海艷.多學科知識輔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通信作者: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