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貝
同治十年(1871年),王闿運進京參加會試。他有很多朋友,朋友的朋友更多,因此,在辦正事之余參加的吃請也很多。請客吃飯沒什么稀奇,但他們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付賬,所以值得一提。
這年6月27日,許振祎發(fā)帖子請王闿運赴宴,赴宴者共計8人,其中,以王闿運和另外兩個人為“夢神”,以許振祎、譚繼洵等5人為“展夢”。對王闿運來說,這次宴會就叫“吃夢”。
吃飯就吃飯,為什么叫“吃夢”?后來,讀了吳仰賢的《小匏庵詩話》,才算解開這個謎團。其書云,參加會試的士子們在發(fā)榜之前,每有聚餐,都不用帶錢包,只帶嘴就行(不攜杖頭錢),胡吃海喝完畢,拍屁股走人。買單的事誰負責?待到發(fā)榜,由中了舉人、進士的赴宴者負責。因為在吃的過程中大家都不知道這是“吃”誰的請,而大家又都“夢”想這桌席能由自己買單,所以,這就叫“吃夢”。
由于當時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不免有上了榜卻逃單的人,于是,大家在赴宴者中挑出一個或幾個不參加考試的人,讓他們做“酒監(jiān)”。此即所謂“夢神”。一般情況下,“夢神”不用買單,故“咸而快樂”。只是,倘若運氣不好,坐在名落孫山的席上,則出錢人人有份,“雖夢神不得免焉”。
“吃夢”首倡于何時?王闿運在同治末年“吃夢”,吳仰賢與他是同代人,此外未見更早的記載,或可據(jù)此斷為清代“同治中興”以后。光緒時,此風大盛?!俺詨簟钡臅r間,或許就是在發(fā)榜的當天。因填榜都在夜里,故“吃夢”者從晚飯時開始,可以一直吃到消夜時分,等到榜單傳來,即行當場買單。
再回到開頭。許振祎、譚繼洵等5人在當時已成進士,業(yè)為命官,不用再等考試放榜,怎么還聚會“吃夢”?據(jù)胡思敬《跋天寧寺食夢圖》記載,凡有望成為各省考官的,在圣旨欽點以前,也聚在一起“吃夢”。以此推想,許振祎、譚繼洵等人所吃之“夢”,或是高官與美差。
(同 生摘自《大眾生活報》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