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小麥類病斑突變體lmpa1 的早衰特性研究

2024-04-01 16:05夏丹陽徐超文曉陽康國章王黎明
山東農業(yè)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生理生化突變體小麥

夏丹陽 徐超 文曉陽 康國章 王黎明

摘要:本研究以小麥品系KD527 及其經EMS 誘變創(chuàng)制出的類病斑型早衰突變體lmpa1 和兩者的雜交F1、F2 群體為材料,分析其類病斑發(fā)生動態(tài)、農藝及產量性狀,并進行相關光合指標測定與組織化學染色鑒定,以期分析lmpa1 發(fā)生類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機制。 結果表明,KD527 能正常完成生長成熟過程,而lmpa1在生長前期表現正常,挑旗后葉片受光誘導而發(fā)生類病斑反應,出現黃褐色類病斑,且隨生育期延長,類病斑逐漸蔓延至葉鞘、莖稈和穗部,引發(fā)整株早衰直至干枯死亡,導致其產量降低;類病斑發(fā)生期間,lmpa1 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顯著低于KD527(P<0.01),胞間CO2 濃度顯著高于KD527(P<0.01);總葉綠素量含量明顯低于KD527,且二者之間的差異隨類病斑發(fā)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類病斑發(fā)生初期,lmpa1 的葉片過氧化氫(H2O2)含量及過氧化氫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較KD527高,隨著類病斑擴散,其CAT、SOD、POD 活性急劇下降,H2O2 含量急劇增加;組織化學染色分析表明類病斑發(fā)生部位出現細胞死亡。 本結論為類病斑早衰基因Lmpa1 調控小麥早衰發(fā)生的生理生化機制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小麥;類病斑型早衰;突變體lmpa1;生理生化;光誘導

中圖分類號:S512.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24)01-0058-08

衰老是作物器官發(fā)育的最后一個進程,這個時期葉片中積累的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向植物其他生長相對旺盛的部位分解運輸。 植物衰老受內部基因調控和外部環(huán)境因素等的影響,在發(fā)育生物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 早衰是指作物的生理生化過程提早結束,導致作物有效生長發(fā)育時間縮短,是造成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的重要原因[2-4] 。 對小麥而言,衰老過程伴隨其灌漿期,小麥籽粒產量的70%來自于開花后光合器官所生產的干物質,過早衰老會限制其灌漿質量,影響小麥產量,是制約小麥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因素[4] 。目前關于植物早衰的假說有基因調控假說、激素失衡假說、自由基損失學說和糖誘導假說等[5-6] ,但對于植物早衰機制的研究仍不夠全面和深入。因此,發(fā)掘小麥早衰突變體并對其開展生物學特性研究,對于深入了解小麥早衰的發(fā)生機制和選育高產、穩(wěn)產新品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植物類病斑突變體能夠在無病原體侵染的情況下自發(fā)產生類似病變的壞死性斑點,且病斑會逐步擴散至葉鞘、莖稈甚至整株,影響籽粒灌漿質量,最終影響產量和品質[7-8] 。 目前在擬南芥[9] 、水稻[10] 、谷子[11] 、小麥[12] 等作物中均有報道,其中水稻相關方面的研究最為深入。 小麥類病斑突變體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主要涉及類病斑突變體的基因定位和遺傳調控等方面,尚未有基因克隆的相關報道。 Li 等[13] 將源于自然突變體Ning7840 的類病斑基因lm 定位到2BL 染色體上;2016 年,Wang 等[14] 將自然突變體lm3 的類病斑基因定位在3BL 染色體上,楊佳秀等[15] 將類病斑突變基因Lm3 定位在3BL 染色體上;隨后,lm4[16] 、Lm5[17] 也通過BSR-seq 等方法被精細定位;Zhang 等[18] 將來自親本N07216 的類病斑顯性基因TaSpl1 定位于3DS 染色體上,并發(fā)現該基因同時受TaSpl1-i1 和TaSpl1-i2 顯性基因抑制。類病斑早衰突變體是一類特殊的類病斑突變體,在自發(fā)形成壞死性病斑的同時又伴有植株早衰現象,而在眾多類病斑突變體中發(fā)生早衰現象的僅占極少數[19] 。 Kong 等[20] 在小麥突變體庫中鑒定了首個類病斑型早衰突變體lmpa1,并將其早衰基因初步定位在5AL 染色體上。 但關于該突變體引起小麥早衰發(fā)生的相關生理生化機制尚未見報道,為此本研究對該突變體的衰老發(fā)生及不同衰老程度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和分析,以期解析小麥類病斑型早衰的生理生化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概況

本試驗以小麥新品系KD527、類病斑早衰突變體lmpa1(從KD527 的EMS 突變體庫中篩選獲得的穩(wěn)定遺傳的早衰突變體)及二者的雜交F1、F2 群體為材料。 所有供試材料均由河南科技大學小麥種質創(chuàng)新組提供,于2021 年10 月29 日種植于河南科技大學開元校區(qū)農場試驗田。 行長1.2 m,行寬0.25 m,株距10 cm。 水肥管理同大田其他材料。

1.2 試驗設計

2022 年4 月6 日,在類病斑發(fā)生初期,隨機選取突變體lmpa1 植株上尚未出現斑點的旗葉,用錫箔紙包住葉片的一部分(約3 cm)進行黑暗遮光處理;待葉片其他部位均出現類病斑后,取下錫箔紙恢復光照,觀察記錄葉片遮光處理及恢復光照后該部位的類病斑發(fā)生情況。 重復3 次。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 農藝及產量性狀測定 灌漿后期,分別隨機選取突變體lmpa1、KD527 及其雜交F1、F2 分離群體各20 株,調查株高、穗粒數、千粒重、穗長、單株產量、旗葉長等性狀。

1.3.2 葉綠素含量測定 在lmpa1 類病斑發(fā)生前1 d 及發(fā)病5、10、15、20、25 d 共6 個時期,分別隨機選?。?株lmpa1、KD527 的旗葉采樣,剪碎研磨后稱?。?1 g,丙酮浸泡后暗處理24 h,使用分光光度法測定葉綠素含量(SPAD)[21] 。

1.3.3 光合參數測定 在lmpa1 發(fā)病15 d 時,隨機選取長勢一致的KD527 與lmpa1 單株,用便攜式光合儀LI-6400XT 測定旗葉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蒸騰速率(Tr)和胞間CO2 濃度(Ci)。

1.3.4 H2O2 含量及相關酶活性測定 分別剪取lmpa1 發(fā)?。?、6、12、18、24 d 的旗葉,以KD527 為對照,參考Yin 等[24] 的方法,分別進行H2O2 含量和過氧化氫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活性測定。 相關試劑盒采用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所有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5 組織化學染色 ?。欤恚穑幔?發(fā)?。保?d 和同時期KD527 的旗葉,參考Mahalingam 等[22] 的方法使用二氨基聯苯胺(DAB)染色法檢測葉片中過氧化氫(H2O2)積累量。 試劑盒來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觀察葉片是否出現紅褐色斑點并拍照記錄。 參照Kong 等[23] 的方法,使用伊文思藍(Evans blue, EB)染色法觀察葉片上細胞死亡情況并拍照記錄。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試驗數據用SPSS 25.0 軟件進行處理、統(tǒng)計分析和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lmpa1 類病斑早衰發(fā)生動態(tài)觀察

對KD527 和突變體lmpa1 進行全生育期生長發(fā)育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KD527 全生育期未出現早衰現象。 由圖1 可以看出,突變體lmpa1 在苗期表現正常;挑旗后整株葉片開始隨機出現黃褐色類病斑,隨著生育期延長,斑點擴大、數量增多,但是斑點在葉片上出現的位置、大小及強度是隨機的;抽穗后類病斑迅速蔓延到所有葉片,甚至葉鞘、莖稈、穗部的穎殼及麥芒,直至灌漿中后期,突變體lmpa1 整株嚴重干枯至死亡。 表明突變體在挑旗前后開始出現早衰現象,灌漿中后期完全枯死。

2.2 KD527、lmpa1 及其F1、F2 群體的農藝及產量性狀分析

從表1 中看出,lmpa1 與KD527 的穗長、旗葉長無顯著差異;KD527 的穗粒數、千粒重、單株產量分別為61.8 粒和49.31、27.36 g,lmpa1 的分別為55.9 粒和39.91、22.62 g,三者較KD527 分別顯著下降9.5%、19.1%、17.3%。 表明,lmpa1 類病斑發(fā)生導致lmpa1 植株在灌漿末期干枯死亡,生育期縮短,直接影響其籽粒發(fā)育和灌漿質量。

在對KD527、lmpa1 進行農藝學鑒定基礎上,對其雜交F1、F2 群體的農藝性狀進行鑒定(表1)。 發(fā)現F1 群體單株全部出現類病斑而發(fā)生早衰,千粒重、單株產量較KD527 分別顯著降低17.3%、14.4%;F2 分離群體中,有早衰和正常兩種表型,其中早衰植株的穗長、旗葉長與正常植株相比無顯著差異,穗長與KD527 相比也無顯著差異,但其余性狀顯著降低,其中千粒重、單株產量分別為40.35、22.85 g,較正常植株和KD527 分別顯著下降18.6%、14.8%和18.2%、16.5%。 說明突變體lmpa1 的早衰特性在后代群體中具有很強的遺傳效應。

2.3 lmpa1 對光照的響應

于孕穗期對lmpa1 尚未發(fā)生類病斑的葉片進行12 d 的錫箔紙遮光處理,取下錫箔紙后發(fā)現遮光部位沒有類病斑出現(圖2a),而自然光照下的葉片其他部位逐漸出現褐色斑點;遮光結束取下錫箔紙恢復光照7 d 后,原遮光部位也出現了斑點(圖2b)。 這表明突變體lmpa1 類病斑的產生可能與光誘導有關。

2.4 lmpa1 葉片葉綠素含量分析

對lmpa1、KD527 挑旗后的旗葉進行葉綠素含量測定,結果(圖3)表明,在類病斑發(fā)生前lmpa1葉片中葉綠素a、b及總葉綠素含量與KD527均無明顯差異;類病斑發(fā)生后,隨著類病斑擴散程度的加劇,突變體葉片中葉綠素含量下降明顯,類病斑發(fā)生10 d 后突變體葉片中葉綠素含量比KD527 明顯增加。 表明類病斑的發(fā)生導致突變體lmpa1 葉片逐漸失綠,光合色素含量呈下降趨勢。

2.5 lmpa1 葉片光合參數分析

由表2 可知,KD527 葉片的Pn、Gs、Tr 均顯著高于突變體lmpa1(P<0.01),Ci 顯著低于lmpa1(P<0.01)。 說明lmpa1 的光合能力顯著低于KD527。 類病斑早衰突變體的植株衰老提前,擾亂了光合生理過程,影響植株光合能力,進而影響其產量。

2.6 lmpa1 葉片衰老相關參數分析

lmpa1 類病斑發(fā)生后,對lmpa1、KD527 葉片抗氧化酶CAT、SOD、POD 活性和H2O2 含量的測定結果(圖4)發(fā)現:類病斑剛出現時(1 d),lmpa1葉片酶活性和H2O2 含量與KD527 無明顯差異;類病斑發(fā)生6~12 d 內,lmpa1 葉片H2O2 含量和CAT、SOD、POD 活性均高于KD527,表明發(fā)病初期,lmpa1 葉片活性氧含量增加的同時,體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強;隨著病程延長與類病斑擴散程度加深,lmpa1 葉片CAT、SOD、POD 活性均明顯低于KD527,至發(fā)?。玻?d 時,分別較KD527 降低34.49%、35.71%、49.59%,而葉片H2O2 含量則逐漸升高,且明顯高于KD527,至發(fā)?。玻?d 時較KD527 高68.62%。 說明突變體lmpa1 葉片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嚴重受損,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H2O2 的過度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

2.7 lmpa1 葉片組織化學染色鑒定

對lmpa1 發(fā)病15 d 的葉片與同時期KD527相同部位的葉片分別進行DAB、EB 染色鑒定,結果(圖5)表明,KD527 葉片未染上顏色;lmpa1 葉片的類病斑發(fā)生部位染色較深,表明葉片類病斑發(fā)生部位周圍積累了大量的H2O2,而活性氧大量積累是細胞死亡的一個重要標志,這就說明lm ̄pa1 葉片已經發(fā)生了小面積的細胞壞死。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類病斑突變體lmpa1 的病斑在挑旗期出現,并隨著生育期延長逐漸變大,甚至遍布整株,與他人關于突變體發(fā)病時期、部位及斑點顏色的報道存在不同。 如突變體lmpa1 與LF2010 的病斑都為黃褐色,但LF2010 的病斑發(fā)生在三葉期,且為普通斑點不存在壞死癥狀[25] ;類病斑基因lm4[16] 所控制的突變體與HLP[26] 的病斑發(fā)生時間一致,但HLP 與I30[27] 、wsl[28] 的病斑都為白色,與突變體lmpa1 病斑的顏色不同;Ning7840[13] 的病斑顏色、發(fā)病時期與lmpa1 相近,但其發(fā)病范圍只在葉片,且病斑產生為氮依賴型。 這表明lmpa1 是與已報道的類病斑突變體不同的新型類病斑型早衰突變體材料。 水稻上突變體spl28[29] 、OsLMS[30] 等都出現葉片早衰現象,但在lmpa1 之前小麥上尚未報道過導致早衰的類病斑突變體。

突變體lmpa1 與其野生型KD527 相比,株高、穗粒數、千粒重和單株產量均顯著降低,但穗長、旗葉長無顯著差異,原因可能是lmpa1 的類病斑突變發(fā)生較晚,且前期主要發(fā)生在下部葉,當斑點蔓延到上部葉及莖稈時植株的農藝性狀已基本發(fā)育完成,但灌漿期植株開始干枯,光合作用及籽粒灌漿受阻,表現為籽粒干癟,籽粒品質和產量受影響顯著。 Kong 等[20] 的研究中將控制lmpa1 早衰的Lmpa1 基因定位到小麥的5AL 染色體上,這為探究小麥衰老過程及及其光合代謝等生理生化特性提供了良好的種質基礎,也為小麥早衰引起產量與品質降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研究發(fā)現,強光條件下,植物葉片表面氣孔關閉,發(fā)生光呼吸,葉綠體中CO2 含量減少,O2 含量增加,葉綠體的氧化活性增強,導致葉綠體中產生大量活性氧,引起生物膜脂過氧化,從而加速植物衰老[31-33] 。 這表明光照在調節(jié)光呼吸和氧化還原的穩(wěn)態(tài)中起著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類病斑突變體lm5[17] 、lmm4[34] 、spl34[35] 等的病斑產生受光誘導。 本研究中lmpa1 類病斑的形成也與光誘導有關,且類病斑周圍出現過氧化氫積累和細胞死亡,這與前人研究[36-38] 的結果一致。 表明正常光照引發(fā)了lmpa1 植株內的氧化還原穩(wěn)態(tài)失衡,過氧化氫大量積累導致細胞死亡,從而形成壞死性斑點。

對lmpa1 不同發(fā)病時期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表明,在發(fā)病初期,突變體lmpa1 中活性氧清除機制未受到損傷,雖然體內活性氧含量增加,但CAT、POD、SOD 活性也均提高;隨著類病斑擴散及早衰進程推進,活性氧含量逐漸增加,而抗氧化酶活性大幅降低,可能是活性氧積累量超出防御機制的調控范圍,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遭到破壞,過量的H2O2 積累使膜脂過氧化,細胞膜被破壞,導致細胞死亡。 此外由于類病斑的面積不斷擴散,突變體lmpa1 因葉肉細胞減少而表現為綠色程度降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光合面積不斷減少,光合性能全面下降,導致籽粒干癟、產量降低、品質變劣。 本研究對lmpa1 早衰特性的生物學研究,可為類病斑早衰基因Lmpa1 調控類病斑早衰發(fā)生的生理生化機制解析奠定基礎。

另外,在本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也在嘗試利用RNA-Seq 與KASP 等技術篩選與類病斑早衰基因Lmpa1 緊密連鎖的SNP 標記,完成其精細定位,篩選并克隆早衰相關的可能候選基因,驗證其功能,并利用RNA-Seq 技術進行不同時期的轉錄組測序分析,以期揭示Lmpa1 調控小麥早衰的分子機制。

4 結論

突變體lmpa1 是一個具有類病斑表型并致使小麥衰老嚴重提前、籽粒產量和品質降低的特殊突變體。 本研究結果表明,突變體lmpa1 類病斑發(fā)生受光照誘導,在挑旗期自發(fā)產生黃褐色斑點,隨生育進程推進斑點擴散至整株,導致光合色素減少,光合效率降低,同化能力減弱,嚴重影響籽粒灌漿;同時,植株體內清除活性氧的保護機制被破壞,H2O2 大量積累,死細胞增多,最終造成植株干枯早衰,產量顯著降低。 本研究結果可為突變基因Lmpa1 的基因功能及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王鵬杰,吳殿星,舒小麗. 水稻衰老相關突變體的研究進展[J]. 核農學報,2018,32(3): 87-95.

[2] 呂國鋒,范金平,劉業(yè)宇,等. 小麥品種(系)延綠性的遺傳變異及其特征[J]. 麥類作物學報,2018,38(9): 1079-1092.

[3] 李亞婷,朱榮,李昱,等. 小麥早衰研究綜述[J]. 農業(yè)科學研究,2015,36(3): 57-62.

[4] Zhang Y, Wang H L, Li Z H, et al. Genetic network betweenleaf senescence and plant immunity: crucial regulatory nodesand new insights[J]. Plants (Basel),2020,9(4): 495.

[5] Das S, Krishnan P, Nayak M, et al. High temperature stresseffects on pollen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genotypes[J]. En ̄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14,101: 36-46.

[6] 何丹,姜鴻瑞,葉亞峰,等. 水稻早衰快腐突變體ad1 衰老特性的研究[J]. 核農學報,2021,35(4): 769-779.

[7] 李可,禹晴,徐云姬,等. 水稻葉片早衰突變體的農藝與生理性狀研究進展[J]. 中國水稻科學,2020,34(2): 104-114.

[8] Yang Y, Lin Q J, Chen X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 ̄teomic analysis of novel rice lesion mimic mutant with enhanceddisease resistance[J]. Rice Science,2021,28(5): 466-478.

[9] 吳文娟,黃繼榮. 擬南芥斑葉突變體及其斑葉形成機制研究進展[J]. 植物生理學報,2016,52(11): 1671-1680.

[10] 黃福燈,趙超越,吳鑫,等. 水稻黃葉早衰突變體osyes1 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J]. 中國水稻科學,2020,34(4): 307-315.

[11] 李偉,智慧,王永芳,等. 谷子類病斑突變體09- 1115 的發(fā)現及遺傳分析[J]. 河北農業(yè)科學,2010,14(11): 89-91.

[12] Yao Q, Zhou R H, Fu T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ap ̄ping of complementary lesion ̄mimic genes lm1 and lm2 in com ̄mon wheat[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9,119(6): 1005-1012.

[13] Li T, Bai G H. Lesion mimic associates with adult plant resist ̄ance to leaf rust infection in wheat[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Genetics,2009,119(1): 13-21.

[14] Wang F, Wu W Y, Wang D Z,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ge ̄netic analysis of a novel light ̄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lm3, showing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n com ̄mon wheat[J]. PLoS ONE,2016,11(5): e0155358.

[15] 楊佳秀,耿皆飛,李倩倩,等. 小麥類病斑突變基因lm3 的定位[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12): 1578-1586.

[16] Liu R, Lu J, Zheng S G, et al. Molecular mapping of a novellesion mimic gene (lm4)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resistanceto stripe rust in bread wheat[J]. BMC Genom. Data,2021,22(1): 1-9.

[17] Li C, Liu H, Wang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fine mappingof a lesion mimic mutant (Lm5) with enhanced stripe rust and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L.)[J]. Theor. Appl. Genet.,2022,135(2): 421-438.

[18] Zhang H, Xu X M, Wang M M, et al. A dominant spotted leafgene TaSpl1 activates endocytosis and defense ̄related genescausing cell death in the absence of dominant inhibitors[J].Plant Science,2021,310: 110982.

[19] 夏賽賽,崔玉,李鳳菲,等. 水稻類病斑早衰突變體lmps1 的表型鑒定與基因定位[J]. 作物學報,2019,45(1): 46-54.

[20] Kong W W, Wang L M, Cao P,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 ̄ic analysis of EMS ̄mutagenized wheat mutants conferring le ̄sion ̄mimic premature aging[J]. BMC Genetics,2020,21(1):1-11.

[21] 胡秉芬,黃華梨,季元祖,等. 分光光度法測定葉綠素含量的提取液的適宜濃度[J]. 草業(yè)科學,2018,35(8): 1965-1974.

[22] Mahalingam R, Jambunathan N, Gunjan S K, et al. Analysisof oxidative signalling induced by ozon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2006,29(7): 1357-1371.

[23] Kong X P, Li D Q. Hydrogen peroxide is not involved in HrpNfrom Erwiniaamylovora ̄induced hypersensitive cell death inmaize leaves[J]. Plant Cell Reports,2011,30(7): 1273 -1279.

[24] Yin Y J, Chen C J, Guo S W, et al. The fight against Panaxnotoginseng root ̄rot disease using Zingiberaceae essential oils aspotential weapons [ 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8,9:1346.

[25] 杜麗芬,李明飛,劉錄祥,等. 一個化學誘變的小麥斑點葉突變體的生理和遺傳分析[J]. 作物學報,2014,40(6):1020-1026.

[26] Kamlofski C A, Acevedo A. The HLP mutation confers en ̄hanced resistance to leafrust in different wheat genetic back ̄grounds—Lesion ̄mimic mutation confers resistance in wheat[J].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1(2): 56-61.

[27] 李倩倩,趙秋實,蔣宏寶,等. 小麥白斑突變體I30 的特征特性及遺傳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17,37(7): 871-879.

[28] Li H J, Jiao Z X, Ni Y J, et al. Heredity and gene mapping ofa novel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in wheat[J]. Journal of Integra ̄tive Agriculture,2021,20(7): 1743-1752.

[29] Qiao Y L, Jiang W Z, Lee J H, et al. SPL28 encodes a clath ̄rin ̄associated adaptor protein complex 1, medium subunit μ1(AP1M1) and is responsible for spotted leaf and early senes ̄cence in rice (Oryza sativa)[J]. New Phytologist,2010,185(1): 258-274.

[30] Undan J R, Tamiru M, Abe A, et al. Mutation in OsLMS, agene encoding a protein with two double ̄stranded RNA bindingmotifs, causes lesion mimic phenotype and early senescence inrice (Oryza sativa L.)[J]. Genes Genet. Syst.,2012,87(3):169-179.

[31] Su Y, Hu S K, Zhang B,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fine map ̄ping of a new early leaf senescence mutant es3(t) in rice[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7,81(3): 419-431.

[32] Busch F A. Photorespi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bisco biochem ̄istry, CO2 diffusion and metabolism[J]. Plant Journal,2020,101(4): 919-939.

[33] 霍可以,羅充,高潔靜,等. 外源激素對干旱脅迫下歐洲纈草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23,55(4): 65-72.

[34] 邱結華,馬寧,蔣漢偉,等. 水稻類病斑突變體lmm4 2病的鑒定及其基因定位

猜你喜歡
生理生化突變體小麥
主產區(qū)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哭娃小麥
CLIC1及其點突變體與Sedlin蛋白的共定位研究
擬南芥干旱敏感突變體篩選及其干旱脅迫響應機制探究
一株植物內生放線菌次級代謝產物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SHP2不同突變體對乳腺癌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的影響
Survivin D53A突變體對宮頸癌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
堆龙德庆县| 志丹县| 柳州市| 红河县| 隆安县| 东台市| 鄯善县| 岳阳县| 云林县| 原阳县| 贡觉县| 永康市| 班戈县| 介休市| 兰西县| 乐安县| 五指山市| 达拉特旗| 湖州市| 富阳市| 营口市| 宁河县| 高阳县| 伊通| 沅江市| 漳浦县| 清原| 晴隆县| 万源市| 邹城市| 富川| 南安市| 延庆县| 东安县| 托克逊县| 临海市| 武功县| 木里| 宜川县| 浦北县|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