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睿
人類社會發(fā)展既是物質文明創(chuàng)造也是精神文明生產的一個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公民素養(yǎng)對于社會高質量發(fā)展至關重要,通常被看成是一個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基本標志。鑒于公民素養(yǎng)教育方式的多樣性以及方法的多元化,以中國當代電影為載體,通過美與美感的養(yǎng)成來培養(yǎng)高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已然是發(fā)揮電影美育功能的一項基本措施。
以中國當代電影為載體開展公民素養(yǎng)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當下,國家提出了高質量發(fā)展的規(guī)劃藍圖。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高質量的公民素養(yǎng)自然是社會發(fā)展一種必需。在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等公民素養(yǎng)的構成當中,提高公民的審美能力和水平是中國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基本選項。鑒于美育方式的多樣性和平臺的多樣化,以及公民接受美育的傳統(tǒng)習俗,電影這種形式能夠打破時空制約,使得審美活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非常適合信息社會對公民進行素養(yǎng)修煉與養(yǎng)成方面的教育。作為一種帶有特殊性質的教育活動,中國當代電影美育的功能是通過觀影這一審美活動達成的。因此,以電影理論為依托來觀照電影審美對象的人生價值,借此感染觀眾、鼓舞觀眾,培養(yǎng)公民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之成為感性和理性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
在眾多的電影美育理論當中,能夠承擔當代公民素養(yǎng)教育的中國電影美育理論主要有自由無限性、驚異與體驗、審美趣味相對化、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統(tǒng)一四方面。這是因為中國當代電影美育的特質是教育和審美的有機統(tǒng)一。教育過程就是電影審美活動;審美活動也是教育過程?;谝庾R形態(tài)的需求,電影美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樹人”。
自由無限性是電影審美的最高特征,具有促進人生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功能,因而對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功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電影創(chuàng)作。以《紅海行動》(2018,中國)為例,國家形象借助影像得到全面詮釋,電影成了一種觀照。此外,現(xiàn)實生活樣態(tài)也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具體展示,折射現(xiàn)實生活樣貌。
一般說來,自由無限性主要是針對審美經驗而言的,其意蘊存在著一個發(fā)展變化過程。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自由是人的意志的自我肯定,從而否定了上帝對自由的賦予?;诖朔N認知,自由無限性指的是人的意志所具有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由此可見,在康德的闡釋當中,自由無限性的指稱對象是人的意志。在性質上,人的意志肯定性就是人生理性的閃光。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種善和義務,表征出人性的普遍性[1]278。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美是道德的象征。
相形之下,黑格爾認為自由是心靈的最高定性,強調自由屬于一種非常理性化的自我肯定行為。在達成方式上,黑格爾主張如果自我肯定只是停留在主體思想意識內則不是自由。只有把一個人內在的真和美在客觀世界呈現(xiàn)出來,達成主體和客體、理性和感性的和解才具有自由意味,屬于自由和無限。
與上述兩種觀念相比,馬克思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來闡釋審美方面的自由無限性。在馬克思的相關論述當中,自由是通過勞動時的異化和非異化的對立呈現(xiàn)的。在落后的生產關系里面,人的本質力量是一種異化性的存在?!叭伺c物的關系是分離對立的,而不是互相展示本質,反之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內容就包括非異化的人與物的關系,而這種關系作為人的真正自由的表征及實現(xiàn)形式,是馬克思美學思想最主要的內容?!保?]279
綜上所述,從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黑格爾的“自由是心靈的最高定性”和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審美的自由無限性的指稱對象是相同的,都直接指向審美主體。其中,康德關注的是審美的德育性,黑格爾主張的是審美的心理作用。相形之下,馬克思強調的則是審美主體的發(fā)展。在這種情形下,從德育、心理到發(fā)展,隨著審美自由無限性意蘊的日漸豐富,屬于審美經驗的自由無限性具有讓人能夠全面展示自我與健康發(fā)展的特征。在美學視域下,這一特征的意蘊便是自由無限性的基本意蘊。
這樣,自由無限性就給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帶來巨大啟示:中國當代電影美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其落腳點是人性的完美與人生境界的歷練。這是因為,通過中國當代電影審美,公民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在情緒觸發(fā)、情感激活的基礎上被充分調動起來。于是,在影像和觀眾之間就能夠形成共鳴?!盁o論是在‘優(yōu)美感’中或‘崇高感’中,各種活動得到最有效的交流,或是在優(yōu)美中達到和諧、共振,或是在崇高感中產生強烈的張力,無論何種情況都是主體綜合能力的良性配置”[1]279。以主旋律電影為例,無論是《英雄》(2002,中國)還是《東京審判》(2006,中國),中國當代主旋律電影在主流價值觀建構與引導方面已經獲得了公民的廣泛認可,成為電影美育的重要載體。主旋律電影通過弘揚時代精神、展示人生崇高境界所能傳遞出來的正能量讓公民在觀影過程中受到教育,是獲取精神力量的基本途徑。因此,以主旋律電影的形式落實自由無限性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此外,作為審美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無限性是展示自我的一種手段,能夠讓公民的主體能力得到全面的發(fā)揮,進而將精神動力轉換為實踐力量,引導公民把個人利益、集體需要和國家發(fā)展目標有機地整合起來,在真善美的追求中達到和諧與統(tǒng)一。這正如席勒所言:“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保?]
作為美學的一個新范疇,驚異是觀眾一種帶有特殊性的心境。它不是理性的求知欲,而是鮮活的生命感悟。其生成條件有賴于審美主體的自身因素,更離不開電影文本。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基于驚異,中國當代電影美學的教育功能要側重于心靈的震撼。電影審美體驗存在著間接性,但情節(jié)應該是觀眾人生經歷的折射。通過電影文本的觀賞,引發(fā)共鳴,從而達成體驗這一目標。
一般說來,驚異是審美活動的產物,屬于電影審美體驗的一種心理反應形式。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已經將驚異作為哲學研究的初始。此后,亞里士多德沿用這一術語進行哲學問題的相關探討,并指出正是有了驚異才有哲學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海德格爾豐富了驚異的意蘊。他認為“驚訝的(情緒)并非簡單地停在哲學的發(fā)端處,就像諸如一個外科醫(yī)生的洗手是在手術之前一樣。驚訝承荷著哲學,貫通并支配著哲學?!保?]120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對驚異的研究在黑格爾這里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充分肯定驚異與哲學關系的基礎上,黑格爾開始把它引入到美學領域,開啟了驚異探究的新篇章。
在黑格爾眼里,“人只有擺脫了直接的、最初的自然聯(lián)系和欲望的迫切單純的實際關系,從而在精神上從自然和他自己的單個存在中撤回并在事物中尋求和看到了普遍的東西、內在的東西,才會發(fā)生驚異。”[4]210由此可見,黑格爾是從一個人精神生成的角度來探究驚異起因的。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把美學意義上的驚異和生活中的驚異區(qū)別開來,從而賦予驚異以一定程度的審美價值。
依據(jù)張世英先生的見解,生活中驚異表征為對非常規(guī)現(xiàn)象的短暫的關注。它立足于新奇,因而缺少深刻持久性的內在意義。相形之下,盡管審美驚異也屬于生活的范疇,但是它已經擺脫了感官刺激,升華為一種精神觸發(fā)。因此,體現(xiàn)在中國當代電影美育過程中,驚異有著極為突出的特性。電影審美的驚異不再是帶有理性色彩的求知欲,而是生命感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是影片和觀眾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觀眾的角度講,電影審美能力和修養(yǎng)是基礎。相形之下,從影片來看,電影的制作必須具有新奇之處,能夠引發(fā)觀眾驚異這一心理體驗的發(fā)生。這樣在進行電影美育過程中,驚異就能夠反應觀眾從生活狀態(tài)中引領出來進入到電影審美狀態(tài)。在功能方面,“驚異之為驚異就是一種動力,一種永不停息的追尋和叩問,它不僅把主體帶入到審美的世界,而且召喚著他在審美的世界中去經歷、去生活?!保?]119正因為如此,驚異帶給觀眾的電影審美體驗是深刻的,有著極強的震撼力量。作為電影審美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驚異追求心理認知機制的建構。因此,體驗就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術語,而是存在論方面的概念。在這種情形下,驚異的價值在于通過觀影把觀眾的情緒和情感引入到現(xiàn)實生活領域。通過與影片的接觸進行情感體驗和價值體驗。以《紅海行動》(2018,中國)為例,影片沒有把單打獨斗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作當代中國海軍官兵的精神制高點,而是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集體的力量。其情感邏輯、動作邏輯的精細把控,和現(xiàn)代藝術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使得整個撤僑和戰(zhàn)爭場面,尤其是危急出兵、突圍營救人質,最后的追擊等場面,拍出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攝人心魂的震撼效果。[5]由此可知,驚異這一電影審美體驗需要觀眾關注現(xiàn)實,通過電影這一媒介觸發(fā)觀眾的情緒反應并激活其情感樣態(tài),從而讓其充分體悟出生活的真諦。
一般說來,公民的審美趣味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審美能力;一方面是興趣。在進行中國當代電影美育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審美能力和興趣之間的關系。從現(xiàn)狀來看,如果電影美育一味地傾向于興趣,則會出現(xiàn)審美趣味相對化的現(xiàn)象,具體表征為泛娛樂化和泛文化性。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當代電影美學教育功能的走向及發(fā)揮,容易造成審美的庸俗甚至追求低級情趣現(xiàn)象。
對審美趣味的解讀,主要存在兩種看法。以我國傳統(tǒng)美學為代表,主張審美趣味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愛好和品位。國外則以康德為代表,認為審美趣味表征為審美主體所具有的審美能力。從審美的實際來看,二者并非對立的。在某一具體的審美活動中,經常是辯證統(tǒng)一的存在。審美是一個基于愛好和品位的對美的事物進行賞析的精神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內在表現(xiàn)是審美能力;外在表現(xiàn)則是愛好和品位。由于審美活動帶有個體傾向性,所以審美趣味具有個性差異性和社會條件性兩方面的特征,即審美特征的兩重性。
在審美特征的兩重性構成當中,如果過于強調個性差異性就容易造成審美趣味相對化的傾向,不利于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這是因為,中國當代電影審美帶有一定程度的大眾文化屬性,因而也隨之具有大眾美育的取向。在觀影方式上,以院線為代表的中國當代電影欣賞屬于集體活動。即便是有著較大的個性差異,但在同一時空里進行觀影時就表明觀眾們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愛好和品位。在相同的故事世界里經歷著共通的情緒與情感體驗。觀眾通過共鳴達成共識。因此,電影就成了凝聚人心、鼓舞精神的載體。以紅色經典電影為例,這些不同歷史時期拍攝出來的影片,在理想主義啟蒙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建構方面都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紅色經典電影以為公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成為電影美育的強力工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鑒于大眾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娛樂化、商業(yè)化和通俗化的特點,尤其是在市場化的今天,一旦過于強調審美趣味的個性差異就容易陷入到通俗化的道路上去。在滿足觀眾娛樂需要的同時,也會造成膚淺化與虛擬化的危機。因此,強調審美趣味的個性差異就需要把它和社會條件聯(lián)系起來,以此避免審美趣味相對化的生成。
當下,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公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公民的精神生活卻沒有隨之相應提高。人性異化正在成為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工作的一個障礙。如果電影一味地以滿足公民宣泄個人情緒為目的,取悅觀眾,即便是經濟效益再大也是對公民全面發(fā)展的誤導。畢竟,單純性的娛樂或宣泄還缺乏對理性,尤其是道德的思索,因而深深消解甚至瓦解崇高、優(yōu)美之類的電影審美形態(tài)。如果長期進行下去,就會造成公民認知的平面化與精神追求的膚淺化,成為影像的奴隸。
在這種情形下,改變審美趣味相對化的主要手段就是進行全方位的電影美育活動。其中,要把電影審美理想放在首位。因為審美理想的提高不僅僅與審美活動自身相關,而且還是審美主體的人生理想和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所以說,“主體只有通過艱苦的人生實踐切實地改進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能最終提高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1]97-98
在中國當代電影審美趣味相對化美育過程中,存在著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具體體現(xiàn)為觀眾的電影審美活動是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辯證統(tǒng)一。功利性追求的是電影審美主體精神生活的實際需求,是審美需要的直接表征。當審美活動直指整體的、根本的功利性時,就是在提升電影審美主體自由存在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向非功利性的轉化。鑒于此種情形,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就需要在電影題材的選擇上多做文章,充分注意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xié)調性,關注粉絲現(xiàn)象對中國當代電影美育的潛在影響。
與其他審美相比,中國當代電影美育有著極強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其終極目標是“立德樹人”,借此促進公民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以適應國家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毋庸諱言,電影美育存在著鮮明的功利性。然而就審美本身而言則是非常規(guī)的。應當承認,對于美的欣賞只要是心存利害關系,就會生發(fā)出偏心傾向,而非單純性的電影欣賞了。所以說,中國當代電影美育既有功利性又有非功利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皬墓康膩砜?,主體以對審美對象價值的追求來實現(xiàn)自身價值為依歸;從非功利性來看,是主體在物我兩忘的存在狀態(tài)下,對審美客體的無利害的直覺觀照。”[6]由此可知,在中國當代電影美育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以間接形式開展美育活動的。這里,強調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有機結合目的主要在于說明,“被某種有限的功利性目的所操縱、所支配的人的存在,是一種與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離的單向度的片面的存在?!保?]97-98因此,強調二者的有機結合就可以適度避免過于強化美育帶來的偏移。
這一點在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征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档略陉U釋鑒賞判斷的規(guī)定時就把非功利性排在首位,認為規(guī)定鑒賞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档碌倪@一見解對西方美學產生了極大影響,使功利性成為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征。這里需要加以補充說明的是,盡管電影審美需要重視非功利性,可是并不能把功利性排除在電影審美之外。僅就中國當代電影審美來講,審美過程直接指向一種帶有整體性的以及根本性的功利。畢竟,電影審美不僅是公民自我構成的一種手段,更是其自我完善的措施。因此,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功利性的達成手段是以電影審美的非功利性為前提,在審美經驗中實現(xiàn)“內在超越”,祛除物欲的桎梏,從而在電影審美觀照過程中超越自我,在非功利的背后達成功利性。以《建國大業(yè)》(2009,中國)為例,這部以大片運行模式打造的主旋律電影,其故事世界的創(chuàng)設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創(chuàng)新,貼近民眾和生活。其中周恩來形象的塑造就充分顯現(xiàn)出了中國當代電影美育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統(tǒng)一。影片通過馮玉祥遇難這一情節(jié)將偉人世俗化。這標志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人性的高度尊重,使之擺脫了單純突出政治色彩的臉譜做法,更加接近大眾的審美接受。這表明了主旋律電影不再因過于強調國家意志而進行政治圖解或說教,而是通過影像把國家和民眾的需求與訴求有機地整合起來,將思想性和藝術性密切地關聯(lián)在一起,充分顯現(xiàn)出了中國當代電影美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征。
從心理學、電影藝術理論的角度講,可用于中國當代電影美育的主要是自由無限性、驚異與體驗、審美趣味相對化以及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統(tǒng)一。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展現(xiàn)豐富多樣的人類生活和文化,在公民素養(yǎng)的提升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敘事媒介,通過呈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激發(fā)公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接觸多樣的電影作品,增強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養(yǎng)開放包容的民主意識;通過討論和評價電影,培養(yǎng)公民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增強對媒體信息的理解;通過欣賞和學習國際電影,拓寬其國際視野,增加對其他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也促進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溝通能力。但基于中國當代公民素養(yǎng)構成教育的電影美育實踐體系的建構,仍需要有一定的理論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