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一些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由于缺乏對學生的正確指導,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然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過程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他們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進而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地理課堂。筆者在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旨在提出可借鑒化建議。
一、初中地理教學現(xiàn)狀
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具有知識點較多、內容抽象等特點。新課改后,地理教材的編寫從根本上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對初中地理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轉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1.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積極性不高。
很多教師依然采取“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缺乏興趣,甚至產生了厭煩心理。
2.教學方法古板,與生活聯(lián)系少。
對于現(xiàn)代學生來說,學習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分數(shù),而是要將其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但是現(xiàn)在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都是“填鴨式”的,與生活缺乏關聯(lián),造成了學生對地理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認識不足,以及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和應用不足。
二、新課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
1.應用信息技術,激活地理課堂。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媒體技術的深入,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初中地理課堂,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感
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長江“黃金水道”的發(fā)展和航運的發(fā)展,并通過形象生動的視頻突出河流對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展示在降水稀少、氣候干燥的新疆地區(qū),如何有效地利用和開發(fā)水資源,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喚起他們對惡劣自然條件、人文障礙的關注,從而激發(fā)他們對自然、對國家的熱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技術應用范圍的擴大,地理教學不再是單純地依靠課本上的圖片,而是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更多的立體圖片、視頻或者時事,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世界地理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網(wǎng)絡上的圖片或視頻,介紹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的生活位置和生活方式,從而更好地區(qū)分不同種族的區(qū)域。在學習氣候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加入一些氣象預測圖,從而增強學生分析氣候的能力。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單調乏味,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2.實施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富有趣味性的事例,讓學生在思考、探究、分析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時,教師可以將這個特定的案例導入課堂中:“在重慶、貴州、桂北、鄂西等地,有兩層以上的竹屋,而在北方,很多人都會在屋頂上晾曬或者存放物品。而且,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朝南的?!庇型瑢W總結經驗說:“南方多雨、潮濕,所以才會有竹樓和吊腳樓?!币灿腥苏f:“北方的小麥要曬,北方的房子是平頂,這樣能方便曬小麥?!睂W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與探索,從而得到大量的有用的知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yǎng)了地理思維。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學改革要求教師積極改變教學觀念,不斷學習、更新、充實新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案例,開展實踐活動,幫助他們理解和內化地理知識,以地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落實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