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煜宇
一問一答
問:曹沖稱象是利用浮力原理還是等量代換呢?
答:等量代換。
曹沖稱象的故事,為很多人所熟知。它作為我國古代經典智慧故事,現(xiàn)已經被改編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曹沖的智慧:如此小的年紀就懂得利用很多成年人還不懂的浮力原理來稱重。其實結合史料,以及從計量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當時這種稱量方法并不是現(xiàn)在眾所周知的浮力原理,而是等量代換。
曹沖稱象的故事,最早在《三國志·魏志·鄧哀王沖傳》中有記載:“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编嚢跏遣軟_死后被追封的謚號,故事大意是: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問手下官員有什么稱重方法,結果大臣們束手無策。于是,曹沖提出了一個稱重方法:把大象放置到大船之上,在船上刻畫吃水線的位置,再把能稱出重量的物體放到同一只大船上,直到船也下沉到與載大象時同樣的吃水刻度上,就能稱出大象的重量。曹操非常高興,按照曹沖的方法,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圖1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配圖(人民教育出版社)
早在古代,這個故事就被人所稱道。宋代的葉適曾評論說:“并舟稱象,為世開智物理,蓋天稟也?!碑敶恍┛茖W史家在其所撰寫的與中國古代物理學史相關的著作中,都舉此例以證明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我國古代先民就知道了浮力原理,并借此稱重。
不過,也有學者對曹沖稱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如著名學者陳寅恪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清華學報》撰文并提出,曹沖稱象是《三國志》在補注中根據(jù)小說故事編入正史的,其故事的本原可能來自北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棄老國緣》中的故事:“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p>
姑且不論曹沖稱象故事的真?zhèn)?,從故事本身所體現(xiàn)的科學知識而言,故事中所體現(xiàn)的并非浮力原理,而應該是等量代換。眾所周知,浮力原理是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其原理是:物體在液體中所獲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量。在曹沖稱象的故事中,曹沖根本不是用計算所排出的水的重量方法,而是“以舟量物”,通過等量代換的方法,把能稱出重量的物體放到同一只大船上,用來計算大象的重量,與浮力原理無關。
類似等量代換的方法,在我國古代早有記載。南宋時期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曾評論說,以舟量物的方法,不是從鄧哀王開始的,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據(jù)《符子》記載,戰(zhàn)國時期,北方的一個部落給燕昭王進獻了一頭大豬,獻豬的使者稱這頭豬已有120歲了,人稱“豕仙”。燕昭王派負責養(yǎng)豬的官員飼養(yǎng)它。過了15年之后,這頭大豬的形體像一座沙丘那么大。燕昭王認為這豬很神異,命令官員稱一下這頭豬到底有多重。起初,官員拿來十桿最大的秤,也沒有辦法把豬抬起來。于是,燕昭王讓大臣采用“以舟量物”的方法,最終稱出了大豬有千鈞重。
從計量科學角度審視,“以舟量物”的等量代換方法,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替代衡量法”的雛形。替代衡量法作為一種精密計量方法,是18世紀法國學者波爾達提出的。隨著歐洲工業(y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天平及其計量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當時使用的是杠桿式等臂雙盤天平,由于兩個臂長并非絕對相等,因而其計量結果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等臂性誤差。波爾達提出了解決方案:把被稱物體放在一個秤盤里,另一個秤盤里放上配衡物,使天平實現(xiàn)平衡,讀取平衡位置讀數(shù),然后把被稱物體從秤盤里取下來,放上相應的標準砝碼,使天平仍能在原來的平衡位置附近實現(xiàn)平衡,讀取此時平衡位置的數(shù)值。由于被稱物體和標準砝碼分別放在同一個秤盤里,使用的是杠桿的同一個臂,因而免除了不等臂性誤差,極大地提高了計量的精度。
我國古代“以舟量物”的等量代換方法,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替代衡量法”,但在人類計量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自有其意義。這種方法解決了我國古代稱量體積巨大物體重量的問題,也是人類探索發(fā)展計量方法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