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的信用理論及其現實啟示

2024-05-06 10:15:55任夢玄
嶺南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信用制度異化貨幣

田 明,任夢玄

(暨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中,信用表示一種債務關系,資本主義信用運動是經濟行為的產物,信用的出讓、信用的回流表現交易雙方對價值的預付和延期償付。信用并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古代社會已經存在樸素的信用形式,但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發(fā)展。馬克思不僅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信用形式的物相化性質,也清晰地表明信用的發(fā)展是生產力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肯定性與否定性的雙重維度統一于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一、馬克思信用批判的邏輯理路:從人本學批判到資本邏輯批判的轉向

馬克思對信用問題的研究經歷了從人本學批判到以政治經濟學視角研究信用關系及其資本邏輯的轉向。《巴黎手稿》提出信貸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在貨幣這一交換媒介的作用下已然成為物的關系的附庸,而信用不僅加劇了人的異化程度,還為這層關系遮上了復歸的假象,“是卑劣的和極端的自我異化,非人化”[1]21。《布魯塞爾筆記》《倫敦筆記》時期,馬克思開始關注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虛擬資本問題,信用系統創(chuàng)造了資本主義虛擬經濟關系偽境,這是拜物教的深刻表現[2];及至《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與《資本論》,馬克思完成了對“商品—貨幣—資本”三大拜物教批判,指出生息資本形式是拜物教最為表面化和神秘化的形式,信用制度和銀行體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全面成為生產制度的附屬,服務于價值增殖這一根本目的。

(一)早期基于異化勞動理論的人本學批判邏輯

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批判地改造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異化概念,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信用異化”的問題,但這一時期他還沒有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因此批判立場帶有強烈的人本主義色彩。馬克思闡述了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同自己的勞動活動、同自身的本質、同他人關系的四種異化形式,總的來說,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包含兩層含義:第一,人的活動、機能、產品等成為對象的屬性,對象作為獨立存在的他者對立于個人。第二,外在的對象無法復歸于主體,人的對象反而造成對人的外在強制,人不得不通過異己的中介才能實現人對自身的關系?;诖?,馬克思提出在信用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復歸僅僅是一個假象,信用制度其實是極端的自我異化?!笆ノ鏖T主義者把貨幣的發(fā)展、匯票、紙幣、紙的貨幣代表、信貸、銀行業(yè)看作是逐漸揚棄人同物、資本同勞動、私有財產同貨幣、貨幣同人的分離的各個階段,看作是逐漸揚棄人同人的分離的各個階段”[1]21,信用這種抽象形式揚棄了物的外表,似乎揚棄了人的自我異化,使人與人的關系不再依賴于外在于人的中介,人能夠重新處在直接的社會關系中。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假象,從金屬貨幣到信用的發(fā)展并沒有揚棄資本主義勞動對人的外在支配,只不過在信用制度的發(fā)展下,這種支配不再以直接的物的形式出現,而是披上人之本性的外衣,“它的要素不再是商品、金屬、紙幣,而是道德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人自己的內在生命”[1]21-22,人本身成為了實現社會關系的外在中介,這不僅不是異化的復歸,反而是異化的加劇,是最卑鄙和極端的非人化。

馬克思進一步揭示出隱藏在復歸假象之下的信用是人性的完全異化,立足于道德角度論述了信用本質不同于經濟內容的另一層含義,它代表的不是“信任”而是“不信任”。當然,信用的人性本質是依附于經濟內容的:“信貸的內容——這個內容仍然是貨幣……一個人承認另一個人,把某種價值貸給他”[1]22,并且在債務人本身富裕的情況下,信貸直接就是交換媒介,是貨幣的觀念形式。但是,在信用制度中人本身遭遇了極端的異化,成為了貨幣的人格化存在,“窮人的全部社會美德,生命活動的全部內容,他的存在本身,在富人看來也都是償還他的資本連同普通利息的保證”[1]22,甚至人的死亡、生命的消逝在信用業(yè)中只表現為經濟損失,“債權人把窮人的死亡看作是最壞的事情,因為這是他的資本連同利息的死亡”[1]22,信用看似取消了金屬和紙幣,卻讓人本身成為貨幣,人并不作為人本身卻作為資本和利息而存在,貨幣價值與人合二為一。因此,信用實際上讓物質形式的中介“復歸”于人,卻造成人之本性成為外在的物質形式這種更深層次的異化。

馬克思同時批判了信用造成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異化,這種關系甚至能將作為經濟主體的國家也裹挾進異化的境地,在此信用終于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性質——道德認可是經濟利益的表象。由于人本身在信用關系中異化成貨幣,而信貸隱藏在“信任”的外觀之下,因此人為了在商品社會中生存必須博取良好道德判斷,致使“人不得不把自己變成贗幣,以狡詐、謊言等手段來騙取信用,這種信貸關系……成了相互欺騙和相互濫用的對象”[1]23,人與人的道德鏈接成為了信貸交易的中介,甚至作為國債主體的國家也淪落至異化的人的地位,整個社會呈現出全面異化的景象。

(二)以《資本論》為成熟標志的資本批判邏輯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信用進行了深刻剖析,不僅對信用關系這種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表象進行了批判,而且在此基礎上詳細展開了對信用體系的批判性建構,著重論述了商業(yè)信用、信用貨幣、銀行制度、股份制度、信用與經濟周期等問題。這種分析策略本身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它清楚地表明,資本必然在生產力的極度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自我揚棄的力量,它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財富是資本主義自我消弭的先聲。

馬克思指出信用的本質是債務形式的資本關系,雖然信用具有不可感知的抽象外表,但仍是以價值為根本內容的,這種以借貸資本表現出來的資本關系是物相化的最高境界。在借貸資本或者說生息資本的運動中,不論價值采取怎樣的具體形式,表現為特殊商品還是一般商品,其運動都不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為中介,因為借貸資本能夠取得的增殖部分表現為直接利息,不依賴于價值的生產和實現過程就可獲得“分利”。因此,資本表現為自我增殖的源泉,價值增殖運動在這個形式上被簡化為G—G’的純粹形式,信用掩蓋了價值起源的全部秘密,將人的勞動的屬性表現為物的自然屬性,固化為拜物教的最高表象,此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只是一種超歷史的客觀的抽象存在。

馬克思并非只是對信用形式中的價值關系進行一般化的邏輯分析,他的批判深入信用的現實運動關系之中。馬克思逐步分析了剩余價值向利潤的轉化、平均利潤的形成及利潤向利息的分化,從而闡明了剩余價值如何表現為利息這種具有表面性的形式,即價格形式對價值的遮蔽,致使資本表象掩蓋了勞動的二重性質,從而將社會財富的抽象屬性表現為中立之物,造就了一種客觀的思維形式,使人在不自覺中陷入對物的盲目崇拜。這是最完全的異化,但此時馬克思已經不再就異化勞動的語境批判信用,而是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出信用形式的物相之謎,他在《資本論》中對一般原理的闡釋經過了對否定抽象一般的具體資本運動的再否定,是從特殊性中顯現出的具體一般,豐富了價值規(guī)定的社會歷史內涵。所以,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詮釋絕非基于純粹哲學立場或經濟學立場,而是將辯證法融入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辯證法,將價值的邏輯抽象與資本具體運動高度統一起來,從資本的表現形式之中挖掘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規(guī)定。信用是資本主義的否定性力量,但是在生產力容納界限之內,信用制度也具有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形式,信用的肯定性與否定性維度統一于信用發(fā)展的歷史必然,對信用社會的科學把握,兩種維度皆不能缺場,從資本批判和經濟發(fā)展雙重視野出發(fā)是反映社會現實的理論之必然要求。

二、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歷史生成:由債務關系表征的價值運動形式

“信用”的最早起源是拉丁文“crdeo”,意指相信、信譽,至引入英文“credit”時具有了賒欠、債權的含義,即具有了近現代經濟學意義[3]。信用制度源于商品矛盾運動。隨著商品流通的發(fā)展,使用價值的轉移與價值的實現在時間和空間上發(fā)生分離,通過信用的中介形式表現出來。信用作為一種經濟借貸關系表征著價值運動的新形式,所以并非是原初意義上的文化或倫理的觀念產物,而是以貨幣運動為支撐。

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既是對前資本主義信用形式的揚棄,又是資本積累的根本要求,在同社會再生產過程結合的基礎上逐漸成熟。前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存在具有剝削性質的古老的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等經濟形式,它們雖然能夠造成大貨幣資本的形成和集中、侵吞生產者的剩余勞動,但是抑制著資本的生產方式,“這種高利貸資本使這種生產方式陷入貧困的境地,不是發(fā)展生產力,而是使生產力萎縮”[4]674。信用制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反對高利貸的因素發(fā)展起來的,生息資本作為可供借貸的生產資料開始被用來執(zhí)行生產職能,它的出現順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和需要,“生息資本已從屬于產業(yè)資本和商業(yè)資本”[4]681。至此,信用制度不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抑制因素,而成為再生產過程的一個推動力量,積極作用于價值運動,“現代信用制度創(chuàng)始人的出發(fā)點,并不是把一般生息資本革出教門,而是相反,對它予以公開承認”[4]679。隨著再生產的擴大化,私有制對社會生產的限制要求適應資本的社會集中的形式必然發(fā)展起來,信用制度為資本聯合提供了新的組織條件。從現實的資本活動來看,商品的直接交換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生產規(guī)模的需要,信用首先在生產業(yè)務中發(fā)展起來,“生產者和商人的這種互相預付形成信用的真正基礎”[4]450,銀行機構對信用業(yè)務進行進一步集中,這些經濟關系都為信用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源泉,單個資本的不同周轉情況也構成信用期限等因素的物質基礎。

三、資本主義信用體系的內在構成:不同具體形式的有機統一

《資本論》第三卷對信用問題做出了詳細論述,由恩格斯后來整理、修訂、編輯并加以出版,這一部分內容雖然缺乏馬克思本人的編輯而為研究留下一定的障礙,但以符合邏輯的方式剖析信用仍然是可能的[5],信用體系主要包括信用貨幣、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公共信用或國家信用等組成部分。

(一)信用貨幣是票據流通的結果

信用貨幣源于支付手段,在預付或賒銷中,與商品直接發(fā)生交易的不是一般等價物,而是能夠兌換為等量價值的憑證,這種憑證在期限內作為支付手段進行流通,形成信用貨幣的基礎,“真正的信用貨幣不是以貨幣流通(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國家紙幣)為基礎,而是以票據流通為基礎”[4]451。信用貨幣能夠作為貨幣來執(zhí)行職能,由于債務結算的互相抵消,很大一部分信用貨幣無須最后轉化為貨幣,只需用貨幣結清差額,這為信用對流通手段的節(jié)約作用提供了前提。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所使用的信用工具都屬于信用貨幣的范疇,現代國家中央銀行發(fā)行的紙幣就是信用貨幣的一種具體形式,此外還存在匯票、支票、銀行券、有價證券、股權等形式,不同形式的信用貨幣可以進行轉化,例如將匯票貼現為銀行券。雖然信用貨幣能夠以符號形式存在,但本質上不同于貨幣符號,貨幣符號以流通手段職能為基礎,是一種獨立于貨幣物質存在的象征性的鑄幣形式,代表與貨幣的價值實體相分離的純粹的職能存在;信用貨幣以支付手段職能為基礎,通過價值實現環(huán)節(jié)的獨立化表現商品交易中的債務關系,是債務的貨幣化。信用貨幣在可兌換為貨幣的前提下受貨幣流通一般規(guī)律的支配,銀行券的流通取決于流通速度和商品價格總額,并受支付的集中程度的制約。

(二)商業(yè)信用構成信用制度的基礎

馬克思從信用的提供主體角度對信用類型作出了界定,產業(yè)資本家和商人彼此預付形成的借貸關系稱為商業(yè)信用,這種信用形式至關重要。一方面,從事再生產的資本家之間的支付是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直接誕生的信用形式,其需求使票據的流通和銀行業(yè)務伴隨發(fā)展起來,它形成了信用制度的真正基礎;另一方面,商業(yè)信用標志著一種不同于古老生息資本的要素,“商業(yè)信用機制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義”[6],信用不再獨立于生產之外,而是附屬于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這是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獨特性所在。

商業(yè)信用是再生產過程的中介,信用活動以生產條件為前提。首先,商業(yè)信用是產業(yè)資本轉移過程和商人之間轉手的中介,連接著商品生產與流通的各個相繼階段。其次,生產過程的發(fā)展是商業(yè)信用發(fā)展的自然界限,“信用的數量會隨著生產的價值量一起增長,信用的期限也會隨著市場距離的增大而延長”[4]544-545。最后,匯票的償付和債權的互相抵消取決于產業(yè)資本和商業(yè)資本的順利循環(huán),商業(yè)信用的持續(xù)和擴大以再生產過程本身的擴大為基礎,如果資本回流不暢,或者當回流延遲時資本家的準備資本不滿足所需支付額,商業(yè)信用的運動就會受阻,“要求現金支付,對賒售小心謹慎,是產業(yè)周期中緊接著崩潰之后的那個階段所特有的現象……正是在這個信用最缺乏的時刻,不是閑置的尋找出路的資本,而是滯留在自身的再生產過程內的資本的數量也最大”[4]547,信用規(guī)模的收縮進一步導致再生產停滯,造成表面上的資本過剩。

商業(yè)信用以匯票為代表,這是一種規(guī)定了支付期限的證明或債券,信用作為支付手段而非購買手段的特點在匯票上得到鮮明體現:在購買關系中,與商品交換的是一個等價物,價值改變了存在形式但依然歸屬于原本的所有者;在支付關系中,與商品交換的不是另一種價值形式而是規(guī)定了期限有權得到等價物的憑證,匯票代表著價值的單方面讓渡或所有權的單向轉移。

(三)銀行信用是信用制度的成熟形式

信用制度的發(fā)展與貨幣經營業(yè)緊密相連,資本管理日益獨立化,作為一種特殊業(yè)務發(fā)展起來,產業(yè)資本家和商人之間的信用業(yè)務大量向銀行機構集中,在商業(yè)信用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純粹的貨幣信用,即以資本的集中借貸為作用機制的銀行信用,“就其形式的組織和集中來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最人為的和最發(fā)達的產物”[4]685-686。銀行信用對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貨幣資本家和借款人的鏈接起著關鍵的中介作用,資本收集和貸放是銀行機構的主要業(yè)務,與此相應的是銀行資本家既作為總借入者與貸出資本的產業(yè)資本家、商業(yè)資本家以及小部分其他階級相對立,又作為總貸出者與全部借入者相對立。銀行信用對資本的集中作用不僅縮短了資本借貸所需要的流通時間,而且能夠提高閑置資本的利用效率,優(yōu)化商業(yè)準備金儲備。另外,“收集小金額的活動是銀行制度的特殊作用”[4]454,通過支付利息吸引各階級的積蓄和閑置貨幣,銀行制度將原本難以單獨使用的小金額收集起來形成大額資本便于投入生產。銀行資本的物質組成包括:現金,即金屬貨幣和以金屬儲備為基礎的銀行券;有價證券,即商業(yè)證券和公共有價證券。銀行資本從所有者進行劃分可分為銀行家的自有資本與銀行營業(yè)資本。

在上述三個主要部分以外,馬克思還論述了公共信用或國家信用。早期的公共信用伴隨資本原始積累發(fā)展起來,“公共信用制度,即國債制度……殖民制度以及它的海外貿易和商業(yè)戰(zhàn)爭是公共信用制度的溫室”[7]864,公共信用推動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興盛。馬克思還指出,不可兌現的信用貨幣不受貨幣流通規(guī)律的支配,它只有以國家信用為背書才能夠成為一般流通手段。

四、信用制度在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作用:信用發(fā)展是生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對信用制度的經濟效應進行了詳細闡述,指出信用制度的作用是雙重的,在促進資本自由流動和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也成為危機的誘因。不過,危機的爆發(fā)最終會成為生產方式轉變的契機。

(一)對流通過程的節(jié)省和加速作用

信用的發(fā)展是節(jié)省流通手段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量、流通速度、貨幣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一定改變,總體表現出流通費用降低的趨勢。首先,由于大量“錢貨兩訖”的交易行為已經被“票貨兩訖”的支付交易代替,交易所涉及的貨幣量中相當一部分能夠在金融機構通過不同交易方之間的差額結算彼此抵消,直接節(jié)省了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這種節(jié)約是由于在交易上排除貨幣,完全以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為基礎,而這種職能又是以信用為基礎的”[4]589。其次,銀行等信用機構的介入使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交易鏈條分散成為數個相對獨立的交易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了貨幣暫停在個人手中的時間,從而加快了流通速度——原本貨幣必須依次經過每一輪從買者到賣者的位置變換,等待每一次賣者的身份轉變完成才能進入下一個交易環(huán)節(jié),在信用的中介作用下貨幣以存款和貼現等方式提高了轉手效率。最后,信用的發(fā)展帶來了信用貨幣的普遍使用,在實際交易中代行貨幣的職能,避免了金屬貨幣切割、熔鑄、磨損帶來的損失。

此外,信用制度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具有加速作用,主要表現為資本的流通時間縮短。由于信用對流通過程的中介,從資本不同部分相繼進行循環(huán)來看,停留在流通領域的資本部分減少從而增大了執(zhí)行生產職能的資本部分;從資本周轉時間的總體縮短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周轉次數增加了;同時,信用機制還能通過促進資本積聚使勞動期間縮短,從而直接縮短周轉時間。資本周轉加快有利于提高再生產效率,促進價值增殖,“流通時間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盵8]142

(二)對利潤運動的中介作用

信用能夠突破單個資本的投資限制,促進資本在利潤率不同的部門之間快速流動,并優(yōu)化追加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使特殊利潤平均化。在銀行信用的中介下,大量社會資金集中起來作為貨幣資本貸放并發(fā)揮職能,具有壓低中等利息率的作用;信用制度賦予單個借貸資本以社會性質,調節(jié)借貸資本的集中供給,通過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利息率的變動。

(三)對私人資本的揚棄作用

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物,促進了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的集中,但信用同時具有社會性質,“信用制度以社會生產資料在私人手里的壟斷為前提,所以,一方面,它本身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到它所能達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動力”[4]685。信用制度雖然造成了壟斷,誕生了金融寡頭,但它又是向新的社會化生產方式的過渡點,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將其稱為自行揚棄的矛盾。首先,信用制度促成資本的聯合,為社會資本和社會企業(yè)的形成提供了基礎。通過個別資本的集中,股份制度這種資本主義生產組織方式逐漸發(fā)展起來,進一步產生卡特爾、托拉斯等國內國際壟斷組織,并在此過程中消滅著私人產業(yè),“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yè)也表現為社會企業(yè),而與私人企業(yè)相對立”[4]494-495。其次,信用制度是私人性生產職能向社會職能的過渡。股份公司的成立使資本家分化為單純的所有者與實際執(zhí)行職能的經理,資本所有者的股息表現為單純利息形式的所有權報酬,表現為對他人剩余勞動的單純占有,使得“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4]495,為再生產過程的職能具備社會性提供了契機。最后,信用制度為合作工廠的產生提供了有利條件。信用制度的聯合作用有助于合作企業(yè)的逐漸擴大,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奠定基礎。在合作工廠中,工人作為聯合體是自己的資本家,能夠進行直接生產使自己的勞動增值。

(四)對虛擬資本的形成作用

虛擬資本是建立在信用關系上的借貸資本的高級形式,信用制度創(chuàng)造虛擬資本的方式之一是存貸款的支付轉移和證券的流通,創(chuàng)造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的不同形式;方式之二是發(fā)行國債,國債不代表任何的現實資本,因此是純粹幻想的資本。在信用制度下資本取得了一個所有權證書,憑借證書可以獲得現實資本分得的剩余價值,但無法直接支配現實資本,它是資本的現實存在之外的虛擬存在,“這種證書也就成為現實資本的紙制復本……它們成為并不存在的資本的名義代表”[4]540。虛擬資本能夠取得一定收益且可以通過轉讓得到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償付,具有獨立于現實資本價值的幻想的價值,“它們的價值額的漲落,和它們有權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變動完全無關”[4]541,影響其價值的因素是其有權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虛擬資本占據的資本積累份額伴隨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發(fā)展不斷膨脹,“在一切進行資本主義生產的國家,都有巨額的所謂生息資本或貨幣資本采取這種形式。貨幣資本的積累,大部分不外是對生產的這種索取權的積累,是這種索取權的市場價格即幻想的資本價值的積累”[4]531。這種激烈擴張的成因在于價值增殖的根本要求,而信用制度為虛擬資本的積累提供了重要杠桿,“對信用制度至關重要的是,它具備沖破一切資本積累的貨幣障礙而無限制增長的能力”[9]224。

(五)對經濟危機的彈性作用

信用制度增加了再生產過程的彈性?!叭绻f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yè)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那只是因為按其性質來說具有彈性的再生產過程,在這里被強化到了極限”[4]499-500。一方面,信用的平穩(wěn)運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信用危機會加劇生產危機的嚴重程度。信用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危機爆發(fā)。由于信用使資本回流不以實際回流時間為轉移,危機發(fā)生后信用的回流會代替實際的回流,回流通暢的現象會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下去,但這種假象會由于銀行信用供需失衡而破滅,“只要銀行的客戶付給銀行的匯票多于貨幣,銀行就會開始感到危險”[4]508。

信用和貨幣危機激化了生產危機。馬克思指出造成信用緊縮的不是借貸需求絕對量的增加,而是供需失衡。繁榮時期信用過度膨脹,表現為實際產業(yè)擴大、信貸需求增加,資本回流規(guī)則而通暢加上商業(yè)信用的擴大,保證了借貸資本的供給,以致“在生產過剩和投機盛行的時期,生產力伸張到極點,直至越過生產過程的資本主義限制”[4]554,再生產過程停滯,社會消費能力不足以容納商品產出,資本回流受阻,繼而價格下跌、利潤下降,使借貸資本短缺,供不應求,造成信用緊縮。信用的動搖使得支付鎖鏈被破壞,貨幣由觀念的價值形式變成價值的唯一實物存在和絕對形式,商品與貨幣的對立發(fā)展成絕對矛盾,引發(fā)對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并且“貨幣的表現形式在這里也是無關緊要的。不管用金支付,還是用銀行券這樣的信用貨幣支付,貨幣荒都是一樣的”[7]162。為緩解商品全面跌價甚至無法轉化成貨幣的窘境,發(fā)生了大蕭條時期“倒牛奶”這種資本主義的獨特的荒唐現象,用犧牲實際財富的方式保證價值的幻想形式,“信用貨幣的貶值(更不用說它只是幻想的貨幣資格的喪失)會動搖一切現有的關系。因此,為了保證商品價值在貨幣上的幻想的、獨立的存在,就要犧牲商品的價值”[4]584。信用和貨幣危機的根源在于生產領域,最終又會反過來成為破壞生產發(fā)展的因素?!斑@種混亂和停滯……會在許許多多點上破壞按一定期限支付債務的鎖鏈,而在隨著資本而同時發(fā)展起來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潰時,會更加嚴重起來,由此引起強烈的嚴重危機,突然的強制貶值,以及再生產過程的實際的停滯和混亂,從而引起再生產的實際的縮小”[4]283。

五、馬克思信用理論的現實啟示

當今世界發(fā)展步入了“信用時代”,在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出現了諸多新現象,雖然在馬克思的信用理論中無法得到對這些新問題的直接回應,但是馬克思對現代社會資本運動的性質、特征和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仍然具有高度科學性和前瞻性,對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挑戰(zhàn)具有極強的解釋力。

在新自由主義的主導下,信用制度發(fā)展的負面性后果鮮明地表現為過度的經濟金融化制造了巨大的市場泡沫,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為典型的金融危機,一個明顯標志就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信用風險日益增加,我國信用建設仍然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金融安全問題,多次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10]242,“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11],強調要堅決守好金融安全防線,金融工作要關注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等風險點,有效化解區(qū)域性金融風險,防范局部問題干擾全局,加強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力度。

信用是促進現代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積極動力,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信用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在微觀層面,必須構建具有良性約束力的信用制度,規(guī)范市場秩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進合作共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fā)展。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前提下,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提供有利保障。信用制度的良性建設需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和信用監(jiān)管機制,政府監(jiān)管部門要明確權責,著力優(yōu)化信用執(zhí)法,提高監(jiān)管水平;面對市場主體要統一信用行為的評價標準,規(guī)范各類金融活動;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建立包括信用信息系統、信用評價系統、信用激勵和失范懲罰機制在內的社會信用體系”[12],約束失信行為,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樹立守法守信守約的公民意識,為信用建設提供道德文化保障。

猜你喜歡
信用制度異化貨幣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一國貨幣上的面孔能告訴我們什么?
英語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 08:40:36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古代的貨幣
古代的貨幣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關于構建自然人稅收征管制度的思考
中國經貿(2016年24期)2017-03-06 00:47:44
民事強制執(zhí)行難的原因分析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6:02:40
淺析個人消費信貸的發(fā)展現狀與環(huán)境建設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4:08:00
和龙市| 隆尧县| 大洼县| 东海县| 唐山市| 萨嘎县| 嘉善县| 安乡县| 万山特区| 泗洪县| 萨迦县| 昌吉市| 仁寿县| 琼中| 太湖县| 卢湾区| 左权县| 新营市| 玛沁县| 横山县| 电白县| 慈溪市| 永靖县| 平远县| 南昌县| 托里县| 邵武市| 盐津县| 潍坊市| 白银市| 浦城县| 香格里拉县| 荔浦县| 和静县| 屏东市| 鄂托克旗| 兰溪市| 延津县| 新化县| 左贡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