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立足新的實際,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zhàn)到謀劃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等方面,都有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思考后得到的重大理論結果。這些科學論斷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幾十年來深入基層一線的親身調查研究實踐所得出的。本文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的調查研究實踐活動中,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進行了歸納,并從中獲得四點啟發(fā)。
(1)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調查研究的思想
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基礎的社會實踐與深刻哲學理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就十分關注貧困群眾的生活。“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最后,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自此,馬克思將關注的群體轉移到無產階級身上。恩格斯也同樣重視調查研究,曾花一年時間,詳細地研究了英國工人階級的情況及勞工運動。他深入曼徹斯特的工廠、貧民區(qū),實地考察工人階級的狀況后,寫了著名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對于科學工作,如果只說空話是根本不行的,要通過大量批判掌握的歷史資料與親身的調查研究實踐,才能形成對各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的全面細致的考察,并對活動規(guī)律進行總結。
(2)列寧關于調查研究的思想
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是把馬克思恩格斯的調查研究理論運用于西歐以外國家的社會狀況研究的第一人。列寧認為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抓手,因此,他向俄共全黨提出,“首要任務之一是組織一系列的調查。”〔3〕列寧經過長期考察俄國社會形勢以及政治、經濟體制,認清了俄國特有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現象,指出了俄國革命在特定的經濟環(huán)境中客觀發(fā)展的可能。他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提出的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一國或數國勝利的理論就是列寧在進行長期調查研究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1)汲取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中孕育的調查研究思想,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以豐富的營養(yǎng)。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盡管沒有對調查研究這一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和使用,但已經理解其內涵并通過知行合一的實踐方式來了解民情,進而鞏固自己的政權。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爸媲泻V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彼^“精察”,就是“調查”,強調“精察”,就是要注重“調查”,把“精察”運用到君權的實踐中去。盡管它是為了維持封建君主制,但在客觀上使古代的調查研究思想在內容上和深度上有了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就是在中國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上的思考,他曾在多次講話中引用過《論語·為政》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強調了學習和思考實踐關系的經典話語,強調在學習中要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寄語廣大青年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在實踐中理解所學。
(2)貫通于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的歷史邏輯
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李大釗就曾發(fā)表《可憐之人力車夫》,指出人力車夫問題是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先進思想和先進政黨解決。調查研究作為科學方法論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找到正確革命道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如何找到一條能夠帶領我們取得勝利的道路這一重大問題。毛澤東主張通過調查研究來解決,他認為調查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才能找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面對黨內“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根本問題,毛澤東在深入調研后,發(fā)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經典的調查報告,使農民運動得以迅速發(fā)展,也為中國共產黨尋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奠定了基礎。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必須同中國的實際狀況相結合?!?〕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身體力行地開展調查研究,在全黨倡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撰寫了一系列反映的黨調查研究思想的著作,把調查研究作為我們黨的工作作風的基礎性工作。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們將調查研究運用到土地改革、軍事作戰(zhàn)、黨的建設等各方面,有效地保證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對調查研究的新認識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在一個相對落后大國搞社會主義建設,是我們黨面臨的棘手問題,毛澤東把這一問題的解決訴諸調查研究。在1955 年至1956 年間,毛澤東乘坐專列前往杭州、上海等地進行考察,在回京后聽取了三十四個部委的調查報告,形成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1961 年,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fā)出搞“一個實事求是年”的倡議?!?〕各級領導干部紛紛走出機關,形成了調查研究的壯麗景象。劉少奇、朱德、陳云等紛紛到各縣區(qū)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此外,中央還派出專門的調查組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比如由楊尚昆領導的徐水調查組、習仲勛領導的河南長葛調查組、胡耀邦領導的遼寧海城調查組等,通過對各地區(qū)的實際調查,摸清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案。
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調查研究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常常親自動手進行調查研究。他提出:“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聯(lián)系本單位的實際解決問題?!薄?〕針對黨組織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出現的各種官僚主義的傾向,他告誡大家:“四個現代化靠空談是化不出來的,一定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談,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薄?〕要想克服官僚作風,就必須整頓領導機構。1992 年,鄧小平在對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進行調查研究后,發(fā)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也為改革開放確立了明確的方向。江澤民同志擔任總書記期間,也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他要求各縣級以上的領導同志要帶頭進行調查研究,要對所管轄區(qū)的情況有基本全面的認識,對于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通過系統(tǒng)調查,形成有力的調查報告,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胡錦濤同志在擔任總書記期間,人們經常能夠在基層一線看到他的身影,在革命老區(qū)、田間地頭、工廠礦區(qū)也都有他進行調查研究的足跡。胡錦濤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努力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落實好?!薄?〕胡錦濤同志從調查研究的角度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具體要求,在調查研究工作的發(fā)展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深刻復雜,國家間競爭加劇,關系微妙,傳統(tǒng)威脅和非傳統(tǒng)威脅相互交織,國際格局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在當前的國際環(huán)境下,我們要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科學研判,及時作出積極的反應,制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戰(zhàn)略。在國內,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攻堅區(qū),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變。在經濟建設和政治生活中,許多突出矛盾相互交織。面對這種復雜局面,習近平指出“希望大家圍繞當前黨和國家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調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黨中央和國務院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大量調查研究實踐活動。
(1)在河北任職期間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騎著老式的鳳凰牌“二八”自行車跑遍了25 個鄉(xiāng)鎮(zhèn)、221個鄉(xiāng)村,搞問卷調查研究,在街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的意見,當場解決問題,對于解決不了的,回去開會盡快為群眾解決。在正定創(chuàng)新的問卷調查和現場接待的方式既真正了解了群眾的訴求和實際情況,又加強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在對正定商品經濟現狀和發(fā)展前景的調研以及對先進地區(qū)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習近平提出了“半城郊型”經濟發(fā)展的新思路,推動了正定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面對正定人才短缺的困境,又通過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制定出“人才九條”政策,為正定發(fā)展招攬了大批人才?!鞍氤墙夹徒洕摺焙汀叭瞬啪艞l政策”都是習近平在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調研成果轉化成具體舉措的重要體現。
(2)在福建任職期間
在福建寧德,習近平同志到任三個月內便走遍了九個縣區(qū),常常一連數日坐吉普車在崎嶇山路上顛簸,在不通公路的地方也常常踩著泥濘濕滑的山路徒步進山,只為獲取全面、真實、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他曾翻山越嶺幾個小時去到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之稱的下黨鄉(xiāng),成為第一個到達那里的地委書記。在寧德?lián)蔚匚瘯洉r,為了深入了解當時被稱為“最犄角旮旯”的寧德,他一有時間就到鄉(xiāng)村做調查,常常深入群眾,經常到邊遠地區(qū),與當地群眾見見面,聊聊天。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薄?0〕在廈門報到的第三天,他就帶隊下鄉(xiāng)調研。到達同安時,同安的干部群眾都十分驚訝,因為當時的同安是個很落后的農業(yè)縣,每年都只能靠市里發(fā)放的補貼才能維持。后來,習近平還曾多次到這里調研,與當地群眾同坐小板凳,一起用“黑茶杯”喝茶,做到“心到”“人到”“措施到”,結合當地實際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并監(jiān)督執(zhí)行,推動了扶貧工作的順利展開。在福建工作期間,既注重調查研究,又注重對調查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分析,并將其轉化為實際工作。他牽頭編制的《1985—2000 年廈門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成為中國地方政府編撰的最早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福州市20 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設想》也對福州未來發(fā)展制定了目標。
(3)在浙江任職期間
剛到浙江上任的那段時間里,習近平為自己制定了要“到十一個市都跑一趟”的任務,以此來了解全省的狀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走了全省十一個市,六十九個縣市區(qū)和大部分的省直部門和單位。在習近平的指示下,浙江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上通過了《關于推進調查研究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意見》,對調查研究做了制度上的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對我黨調查研究工作的規(guī)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步完善起來的制度是搞好調查研究的有力保障。隨著我黨對調查研究工作重視程度的加深,該制度進一步推廣到全黨全國貫徹執(zhí)行。習近平在2003 年2 月發(fā)表了《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一文,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他強調在開展研究工作時要堅持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這“五字訣”反映了習近平唯實、唯深的調研作風和品格,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在對浙江省發(fā)展戰(zhàn)略的調研中,習近平看到了浙江塊狀特色產業(yè)的優(yōu)勢,提出要抓住產業(yè)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和信息化帶來的機遇,推動浙江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使浙江產業(yè)結構得到優(yōu)化升級,走上了新型工業(yè)化道路,并形成了對浙江經濟發(fā)展起到非常關鍵作用的“八八戰(zhàn)略”。
(4)在上海任職期間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走遍了全市的十九個區(qū)縣和主要部門、各類組織機構,涉及黨政軍群團、教科文衛(wèi)體各個領域,對上海發(fā)展的基本定位都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素材資料中提取的。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的上海發(fā)展的“四個放在”,是在對上海調查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規(guī)律性認識,為上海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了基礎性支撐。
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調研足跡遍布中亞歐非等地區(qū)。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和生態(tài)污染防治的調研活動,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供了實踐基礎。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發(fā)展部署,這些部署都是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為解決中國發(fā)展問題所提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政策的制定要堅持調研開路,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查研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穩(wěn)扎穩(wěn)打,出臺的政策要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要把頂層設計與問計于民有機結合起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中,鼓勵群眾大膽參與,基層職能部門敢于大膽探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得到發(fā)展和完善。
(2)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2012 年,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前往河北省阜平縣進行扶貧工作的調研;2013 年,習近平趕赴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進行調研并提出國家扶貧戰(zhàn)略的“十六字”方針;2019 年,習近平到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華溪村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的進展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有關突出問題。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一直在以調研開路,先后七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在最后一次扶貧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回憶道:“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貧困戶看真貧、扶真貧,直接聽取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意見,不斷完善扶貧思路和舉措,不斷推進工作,帶著感情去抓,帶著踐行宗旨的承諾去抓,最終在全黨全國的共同努力下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11〕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過程中,習近平在考察全國貧困地區(qū)后提出了“精準扶貧”政策。在部分省區(qū)市脫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精準施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要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產生的貧困采取不同的政策。在這一指示下,當時的國務院扶貧辦匯總全國的情況,提出分類施策的具體辦法,全國各級機關和全體人民共同努力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對于國際減貧事業(yè)也起到積極示范作用。
(3)生態(tài)污染防治
進入新世紀,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習近平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做了許多調研。在浙江湖州安吉村,通過實地調研,習近平就生態(tài)保護的問題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在《之江新語》發(fā)表同名文章《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體現出習近平對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思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習近平指出,綠色發(fā)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落實新發(fā)展理念的價值取向,也是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加快形成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生產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tài)留下能夠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組織開展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調查研究,在浙江湖州推動了有關太湖的治理,在福建平潭考察了沿海防護林的情況,在湖北宜昌長江沿岸考察調研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工作,等等。各地區(qū)依據地區(qū)實際狀況,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相適應的產業(yè),實現科學、有序的高質量發(fā)展。在多次親身組織調研的實踐經驗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對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重要意義。
調查研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征,貫穿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得失成敗的大問題?!薄?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在認知、內容、方法要求上都有鮮明的指引,對于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具有啟示作用。
第一,在根本立場上堅持人民至上,走群眾路線。
人民性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明確調研是為了人民,調研要依靠人民,調研的成果由人民檢驗這一核心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工作中要把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傾聽群眾呼聲,把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把黨的正確主張轉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基層參與調研,從湖南十八洞村、陜西梁家河村、河北德勝村、四川三河村、云南司莫拉佤族村、貴州新仁苗族鄉(xiāng)化屋村、山西馮南垣村等鄉(xiāng)村調研中提出了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等為民惠民的政策,同時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調查研究,虛心向人民請教?!皶r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3〕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需要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而以調查研究為依據作出的決策也需要人民群眾的實踐來論證。
第二,以問題導向引領調研方向。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調查研究都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只有明確問題,才能用調查研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找準問題,也要經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鮮明的方法論。他指出在調查研究的工作中,要聚焦真問題,認真分析問題,扎實解決問題?!靶邪倮镎甙刖攀保谛聲r代的趕考路上,黨員干部要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時敢于發(fā)現問題,直面問題,綜合分析問題,科學研判,最終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是調查研究是否科學的檢驗標準和評判標準,在今天,我們開展調查研究仍然要堅持問題導向。要有發(fā)現問題的勇氣,真正撲下身子、沉到基層,不斷發(fā)現新問題,為科學謀劃工作找到堅實的基點;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領,針對新問題提出解決的新思路新辦法。
第三,關鍵要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
調查研究工作做得好不好關鍵看調查研究的能力高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能力是在這種長期深入基層的要求和鍛煉中得到提升的。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要做到“高、深、活、辯”四個字。一是站位要“高”,把調查研究落實到踐行“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具體行動上。二是層次要“深”,調查研究要深入細致,開展調查研究要帶有問題意識,圍繞要解決的問題重點調研,深入挖掘。三是形式要“活”,調查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調查研究的形式。四是思維要“辯”,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要善于用好辯證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全面、客觀、發(fā)展地看待問題。既要吃透政策,也要“摸清下情”,既要把握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也要積極學習其他地區(qū)的先進經驗,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績,又要認識到工作中的不足,辯證分析調研中的問題、案例、數據并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第四,以科學調研來增強調查研究的實效性
調查研究是一項講求方法效用的藝術,也是領導干部作決策的常態(tài)化手段,調查研究必須講求科學。首先,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茖W決策是一個不斷打磨的過程,確定的決策方案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需要調查研究工作來檢驗政策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真實地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并及時做好相應的調整和糾正。其次,要依托豐富的調查研究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的方法要與時俱進,他指出:“在運用我們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時,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chuàng)新調研方式?!薄?4〕運用現代化手段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幫助下,能夠直觀高效便捷地獲取調查研究的資料,提高調查研究的實效性。最后,科學的調查研究還需依托制度的完善。完善制度才能有效避免調研工作中出現漏洞和短板,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調查研究工作的常態(tài)化也要依托完善的調查研究論證制度、工作制度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