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紫微, 王炳杰, 陳文有, 陳錦榮
先天性膈疝及膈膨升為胚胎時期膈肌發(fā)育缺損、發(fā)育不良所致,傳統(tǒng)治療方法有開腹或開胸手術、腔鏡下經腹或經胸手術。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及單肺通氣麻醉技術的日益成熟,胸腔鏡手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易被接受、恢復快等優(yōu)勢[1-2],目前在小兒外科被更多人選擇。但小兒胸腔小,對腔鏡下縫合及打結技術要求高,而且胸廓由呈弧形的肋骨構成,近胸壁處膈肌縫合難度大,縫合不牢固,增加手術時間及術后復發(fā)率。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用于腹腔鏡手術中收攏組織、經皮閉合手術切口等,其組件中的帶線縫針(臨床上亦稱為疝針、斜疝拉鉤等)在小兒腹股溝斜疝及精索鞘膜積液中應用廣泛。曾嘉航等[3]對3例后外側型膈疝患兒行胸腔鏡下膈疝修補術,縮短了手術時間,縫合更牢固。筆者團隊應用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輔助,在胸腔鏡下縫合近胸壁處膈肌,治療膈疝7例和膈膨升1例,其中新生兒5例,手術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收治的8例膈疝和膈膨升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例,女5例。膈疝7例,其中5例為新生兒,日齡0~22 d,4例患兒出生后出現(xiàn)發(fā)紺、氣促,于出生后0.5~12 h入院,術前需呼吸機輔助,1例患兒出生后22 d因反復咳嗽查胸部X線片被發(fā)現(xiàn),術前無呼吸機輔助通氣;另2例患兒分別為12、24月齡,分別以咳嗽伴發(fā)熱2 d、腹痛伴嘔吐2 d為主訴入院。膈膨升1例,患兒9月齡,咳嗽2 d伴發(fā)熱、氣喘1 d。所有患兒行胸部X線片確診,均為單側病變,左側膈疝6例,右側膈疝1例,右側膈膨升1例。4例新生兒膈疝合并卵圓孔未閉、肺炎(非重癥),其中1例在呼吸機輔助下仍呼吸急促,血氣分析提示二氧化碳潴留、氧分壓低,考慮持續(xù)性肺動脈高壓;合并左腎缺如1例;合并染色體異常1例;1例未見其他合并癥。膈膨升合并重癥肺炎、心功能不全、三尖瓣少量反流1例。本研究獲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22LWB262),術前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周歲。(2)經胸部X線片或胸部CT、消化道造影等檢查確診為膈疝、膈膨升。排除標準:(1)術前合并嚴重心臟病或術中無法耐受腔鏡,選擇開放手術者。(2)術中因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中轉開胸者。
1.3手術方法 術前禁飲禁食、胃腸減壓。氣管插管,靜吸復合麻醉(非單肺通氣)。患兒取側臥位,患側上肢上抬使肩胛下角抬高(約至第5肋間平面)。顯示器置于手術床尾左側,術者站于手術床頭側。取肩胛下角第5肋間皮紋小切口5 mm,血管鉗分離皮下至胸膜腔,置入5 mm Trocar作為觀察孔,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胸(流量2~5 L/min,壓力4~6 mmHg),置入30°觀察鏡。第6肋間腋前線、肩胛下角線與脊柱連線中點處分別作3 mm切口,在腔鏡直視下置入3 mm Trocar作為操作孔。(1)膈疝修補術:適當短暫增加胸腔二氧化碳壓力至8~10 mmHg,無損傷鉗輔助下向腹腔內還納疝內容物,全部還納后降低胸腔壓力。用3-0 Prolene線從張力小的缺損內側向外側間斷縫合,到達近胸壁處時,于缺損處水平所對應肋間刺入帶2-0慕絲線的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施愛德(廈門)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型號為ZcA-1.6×100],穿過需縫合的缺損兩側膈肌,絲線一端留置于胸腔,拔出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后,于同一針孔自下一肋間刺入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將前一絲線拉出胸壁外打結,見圖1。(2)膈肌折疊術:待膈肌下沉后(膈膨升不需要短暫增加胸腔壓力),用抓鉗提起膈肌,用3-0 Prolene線間斷褥式縫合需要折疊的膈肌,到達近胸壁處時,在相應的胸壁刺入帶2-0慕絲線的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施愛德(廈門)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型號為ZcA-1.6×100],穿過需縫合的膈肌,絲線一端留置于胸腔,拔出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后,于同一針孔跨肋骨刺入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將前一絲線拉出胸壁外打結。8例患兒均使用同一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
2.1手術情況 8例患兒均成功行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輔助胸腔鏡膈疝修補術(7例)和膈肌折疊術(1例),無中轉手術。膈疝的疝內容物單純?yōu)槟c管2例,肝臟1例,含腸、胃、脾、腎或大網膜4例。手術時間90~120 min,平均105 min,術中出血量<5 mL。8例患兒均放置胸腔引流管。
2.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術后4例新生兒需呼吸機輔助,其中3例新生兒呼吸機撤機時間為術后第2、4、5天;1例新生兒合并染色體異常,術后第3天拔胸腔引流管及氣管插管后出現(xiàn)反復氣胸并氣喘,予重新置管,術后第21天發(fā)生肺出血,術后第24天家屬要求自動出院。除自動出院1例外,其余7例拔胸腔引流管時間為術后第2~11天,平均4.4 d,其中2例術后拔胸腔引流管時間>7 d(分別為9、11 d);術后住院時間為8~17 d,平均11.8 d。術后第1天復查胸部X線片,均有胸腔積液,未見膈疝及膈膨升表現(xiàn)。經抗感染、胸腔引流,出院前復查胸部X線片未見異常,肺復張好。
2.3術后隨訪結果 對7例患兒術后隨訪6~12個月,平均8.3個月,復查胸部X線片均未見復發(fā),生長發(fā)育正常。
3.1小兒先天性膈疝及膈膨升為膈肌發(fā)育異常疾病,前者為先天性膈肌發(fā)育缺損,后者為膈肌發(fā)育不良,可單側或雙側發(fā)病。膈肌缺損的部位以后外側最常見,也稱胸腹部裂孔疝(亦是本文所述膈疝類型),可發(fā)生于新生兒及年長兒,特別是新生兒,發(fā)病越早,病情越重,多合并肺動脈高壓、肺發(fā)育不良等,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發(fā)紺、缺氧等。小兒先天性膈膨升大多無癥狀,如出現(xiàn)臨床癥狀,甚至反常呼吸,則需手術治療[4]。治療先天性膈疝及膈膨升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為經腹或經胸行開放膈疝修補術、膈肌折疊術,目前多選擇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断忍煨噪躔扌扪a術專家共識及腔鏡手術操作指南(2017版)》[5]指出,右側膈疝因肝臟遮擋宜采用胸腔鏡,左側膈疝可采用胸腔鏡或腹腔鏡。腹腔鏡手術可同時探查有無腸旋轉不良等畸形且可一并處理,該術式弊端:(1)腹腔操作空間相對較小,胸腔內腸管等疝內容物還納后會導致空間更小。(2)新生兒膈疝因患兒日齡小、多合并心肺疾病,對二氧化碳耐受力低,而腹腔鏡手術對氣腹壓力要求較高。胸腔鏡手術的優(yōu)勢在于胸腔操作空間相對較大,膈肌暴露更清晰,對胸腔二氧化碳壓力要求較低,疝內容物更易復位[6]。隨著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水平的提高及單肺通氣麻醉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術者首選胸腔鏡手術[5,7]。
3.2對于術后并發(fā)癥,Chan等[8]的Meta分析顯示,腔鏡術后復發(fā)率高于開放手術(OR=2.81,95%CI:1.75~4.56,P<0.001),使用補片者更明顯(OR=4.29,95%CI:2.13~8.67,P<0.001)。趙萍等[9]報道新生兒膈疝胸腔鏡術后復發(fā)率為17.8%。吳雨昊等[10]的Meta分析顯示,相比于開放手術,腔鏡手術時間較長(SMD=0.86,95%CI:0.57~1.15,P<0.001),復發(fā)率較高(RR=2.69,95%CI:1.73~4.18,P<0.001),可能與腔鏡手術學習曲線長、鏡下縫合及打結難度大、膈肌缺損大致縫合張力大、縫線割裂膈肌等有關。黃金獅等[11]分析胸腔鏡術后復發(fā)原因:(1)膈肌缺損邊緣近胸壁處因持針器操作角度和力度受限,且有的患者此處缺乏膈肌,導致縫合難度大,縫合欠牢固。(2)腔鏡下縫線較細(通常用4-0帶針不可吸收線,而開腹手術常用7號絲線),縫合張力不夠。(3)胸腔鏡無法看清腹腔情況,為避免縫合膈肌過多時損傷腸管等腹腔臟器,導致膈肌縫合過少。Kamran等[12]認為,因腔鏡的放大作用,鏡下膈肌縫合不夠,對于合并疝囊且術中未切除者,可能出現(xiàn)膈肌緣游離不夠或辨識不清。可見腔鏡術后復發(fā)與手術技巧、解剖結構等有關。
3.3縫線及補片材料的合理選擇可有效預防術后復發(fā)[4]。本研究選用不可吸收線(3-0 Prolene線),亦可選擇倒刺線,因為倒刺線無需打結,可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技巧可隨著術者手術經驗的積累、腔鏡操作精細化而提高。李炳等[13]在胸腔鏡下縫合膈肌后外側缺損時利用注射器帶線修補,將膈肌后外側缺損緣縫合于肋間肌上,仍欠牢固,結合胸廓由呈弧形的肋骨構成等特點,可將缺損內側正常膈肌組織直接縫合于胸壁肋骨上固定[11]。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曾嘉航等[14]將其用于膈肌手術,認為具有簡便、安全有效、易掌握、不增加切口、縫合更牢固等優(yōu)點。
3.4本研究在胸腔鏡膈疝修補術及膈肌折疊術中,縫合近胸壁處膈肌時利用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帶線縫合。相比于注射器,筆者團隊認為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有以下優(yōu)勢:(1)近針尖處有溝槽,帶線牢靠,穿刺胸壁及膈肌時不易脫線。(2)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較長,進胸腔后可同時穿刺膈肌缺損兩緣,并可留置較長的絲線于胸腔內,不易回縮,減少膈肌反復穿刺的損傷。(3)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收線、放線自如,無需輔助鉗,甚至可減少Trocar孔,完全由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完成膈肌縫合[15],縫合效率高。(4)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相對較粗,在肋骨上下緣活動度大,不易變形。
3.5操作過程中,筆者團隊總結出以下經驗:(1)胸腔鏡下還納疝內容物時,可適當增加胸腔二氧化碳壓力。膈肌缺損小、疝內容物不易還納時,可用電鉤適當擴大缺損環(huán),有利于疝內容物還納。合并肝、脾疝入胸腔時,因組織質地脆而易損傷出血,不宜用操作鉗直接復位,可用無損傷鉗隔著腸管協(xié)助復位。(2)還納疝內容物后觀察并評估膈肌缺損大小。缺損小者原位縫合,從張力小的缺損內側向外側間斷或連續(xù)縫合;缺損大者,發(fā)現(xiàn)原位縫合張力大時,則需選擇補片修補。(3)對于合并疝囊者,如疝囊遮擋導致膈肌缺損邊緣辨別不清,可用電鉤切開疝囊,辨別后再折疊縫合。(4)與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帶線高位結扎疝囊內口原理一樣,穿刺點取膈肌缺損環(huán)體表投影相對應肋骨表面。若穿刺點過高,穿刺器在胸壁皮下穿行距離較長,至肋骨下緣入胸腔后可出現(xiàn)調整角度受限。(5)因胸腔鏡探查腹腔視野受限,可能存在腹腔臟器與膈肌粘連,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穿刺膈肌時可用操作鉗適度提拉膈肌,減少腹腔臟器穿刺損傷。(6)在體外打結時,于腔鏡下同時觀察膈肌與胸壁貼合情況,以調整打結力度。
3.6越來越多的術者將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應用于胸腔鏡膈疝手術并熟練開展,從三孔法胸腔鏡下輔助近胸壁處膈肌缺損縫合或輔助補片修補膈疝[16]到目前兩孔法胸腔鏡下由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帶線縫合膈肌缺損[17-18],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損傷,加速了術后康復。以往新生兒先天性膈疝病死率高,多合并心肺循環(huán)障礙,腔鏡手術指征受限。隨著重癥監(jiān)護水平、麻醉技術及腔鏡技術的提高,胸腔鏡膈肌手術逐漸成為新生兒先天性膈疝修補首選方式。
綜上所述,應用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帶線輔助膈肌缺損修補,可降低手術縫合難度,在縮短手術時間的同時,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小兒胸腔鏡膈肌手術中應用微創(chuàng)筋膜閉合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