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蓉,王 芳,劉超凡,馮 月,王 琪,陳俊竹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廣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廣安 638000)
靜脈留置針因其可留置在患者血管內(nèi)且不易刺破血管壁、避免反復穿刺、防止藥液外滲等而被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靜脈留置針在臨床的普及率達99%以上[1]。留置針的使用減輕了護理工作者的負擔,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但留置針的使用也給患者帶來各種各樣的并發(fā)癥,血栓性堵管是導致靜脈留置針留置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發(fā)生率為7.60%~71.00%[2]。由于疾病的特殊性,腫瘤患者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高于普通患者。此外,淺靜脈血栓也有發(fā)展為嚴重深靜脈血栓的風險[3]。有學者探討了普通患者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原因,但國內(nèi)尚未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淺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的相關(guān)文章。因此,本文以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以期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1 對象選取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間在成都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腫瘤科采用外周靜脈留置針進行治療的203例腫瘤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已經(jīng)病理學確診腫瘤患者;(2)病情穩(wěn)定者;(3)依從性較高者;(4)近兩周內(nèi)未重復穿刺此部位者;(5)穿刺部位皮膚完整者;(6)需要進行靜脈留置針輸注藥物者;(7)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正在進行化學治療者;(2)意識不清,溝通障礙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4)臨床資料不全面者。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1.2 方法通過查閱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和臨床資料,抽血化驗結(jié)果以最近一次為準,時間不超過一周。留置針拔出后,立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病人穿刺點上方淺靜脈有無血栓形成。根據(jù)有無靜脈血栓形成將被試者分為血栓組(n=129)和無血栓組(n=74),整理收集到的患者資料,并分析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血栓形成的單因素分析在203例腫瘤患者中,有129例患者靜脈留置針處發(fā)生了淺靜脈血栓,患病率為63.55%。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的發(fā)生與平均輸液量、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史、年齡、BMI、穿刺前血管直徑、血小板計數(shù)、纖維蛋白原有關(guā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性別、飲酒史、文化程度、白細胞、白蛋白、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血紅蛋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D-二聚體無關(guā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血栓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為自變量并進行賦值,具體賦值情況見表2。
表2 變量賦值表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合并糖尿病(OR=2.634)、合并高血壓(OR=3.669)、合并高脂血癥(OR=2.314)、穿刺前血管直徑(OR=0.064)、BMI(OR=1.258)、纖維蛋白原(OR=1.992)、血小板計數(shù)(OR=1.015)為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63.55%,高于吳淑蝶等[4]研究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靜脈留置針血栓性堵管的發(fā)生率,可能是因為腫瘤患者因為長期接受放化療等治療,血管受損嚴重,穿刺難度加大,可能存在反復穿刺,加重了其靜脈留置針處淺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風險,同時腫瘤患者由于癌細胞生長、浸潤,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流速度緩慢,血液瘀滯引起靜脈留置針處發(fā)生堵管[5]。此外,與吳淑蝶的研究不同的是,我們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淺靜脈血栓形成,檢出率較高。
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成為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較高,會導致血液黏稠、高凝狀態(tài)進而導致微血栓的形成[6];糖尿病會引起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障礙,包括血管收縮能力降低、血栓溶解系統(tǒng)失衡等,這些改變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7];糖尿病會造成慢性炎癥反應(yīng)、氧化應(yīng)激等,進而導致脂質(zhì)在血管內(nèi)沉積、血管內(nèi)皮受損,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8]。以往研究顯示[9],高血壓與靜脈血栓的形成具有相關(guān)性,可能是持續(xù)高血壓導致靜脈血液回流阻力增大,血流速度減慢,血液高凝,同時會導致機體促凝活性細胞因子過量釋放,進而造成血流瘀滯[10],這增加了其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高脂血癥往往通過多種途徑促進靜脈血栓形成[11],可導致血液成分的改變、內(nèi)皮細胞功能障礙、炎癥反應(yīng)的增加等,進而促進血栓形成。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易導致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常同時存在。
較小的血管直徑、高纖維蛋白原計數(shù)、高血小板計數(shù)、高BMI值是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處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血管直徑越大,靜脈留置針對血管壁的刺激就越小,進而降低靜脈炎及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纖維蛋白原是纖維蛋白的前體,參與血栓的形成,較高的纖維蛋白原代表血液高凝狀態(tài)且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12]。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在受損血管壁上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同時纖維蛋白原會造成血小板進一步聚集,因此纖維蛋白和血小板越高,越容易形成血栓[13]。多項研究均表明[14-17],BMI與靜脈血栓的形成具有相關(guān)性,肥胖會導致多種生理和代謝改變,尤其是脂代謝紊亂,引起血脂異常,血液黏稠度增大,容易導致靜脈瘀滯,此外肥胖會導致激素分泌異常,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綜上所述,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淺靜脈血栓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相關(guān),在腫瘤患者使用外周靜脈留置針治療時,我們根據(jù)其發(fā)生淺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告知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chǔ)疾病的患者要按時服藥,進食低糖、低鹽、低脂食物,多吃牛肉、魚肉、新鮮蔬菜、水果,并在自身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積極采取預防性干預措施降低血栓發(fā)生率,如進行穿刺血管熱敷,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從而促進血管的擴張及血液流動,減少血栓形成及溶血發(fā)生[18];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使用肝素封管,保持留置針內(nèi)正壓,防止血液逆流,從而減少堵管和血栓形成[19];二紅散[20]外敷達到活血化瘀,預防血栓形成等。在選擇血管穿刺時,盡量選擇前臂較粗血管,在滿足治療需要的情況下,使用小號留置針穿刺,以減少靜脈留置針淺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進而延長留置針使用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