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濤,戴遠棠,阮炘賀,李育森,李麗華,段旭琢,單金紅,賈弦澤,徐 斌,王 慶,2,趙會宏,2
(1.華南農業(yè)大學,廣州 510642;2.廣州南沙華農漁業(yè)研究院,廣州 511458;3.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1434;4.廣東東源縣現(xiàn)代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廣東河源 517500)
紅螯螯蝦(Cheraxquadricarinatus)屬擬鰲蝦科滑螯蝦屬[1],原產于澳大利亞北部[2],屬于熱帶淡水小龍蝦[3],也被稱為澳洲淡水龍蝦,因其個體大,出肉率高,肉質鮮美,并且具有廣泛的環(huán)境忍耐力,在pH 5.8~8.2、溫度5~37 ℃、溶氧量不低于1.5 mg/L的水體中都能生存,這也使得紅螯螯蝦在水產養(yǎng)殖中具有很大的潛力[4-6],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經濟淡水甲殼動物之一[7,8]。20世紀90年代紅螯螯蝦首次引進中國,目前主要在我國南方地區(qū)養(yǎng)殖[3],市場歡迎度很高[9]。
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會因為近親繁殖和遺傳漂變而降低,使物種喪失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降低物種的抗病力,所以物種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就顯得非常重要[10]。對不同地區(qū)的紅螯螯蝦養(yǎng)殖品種進行遺傳分析可為該物種的遺傳資源保護提供依據[3,11]?;蚪M中由1到6個堿基對長單元組成的串聯(lián)重復DNA序列被稱為微衛(wèi)星[10],具有中性、共顯性、高度的多態(tài)性和跨基因組的隨機分布等特性[12-14]。目前,微衛(wèi)星標記已經被用來分析羊、蛇、蟹、蝦和魚等物種的遺傳分析[12,15-17]。
紅螯螯蝦作為十足目甲殼類動物,通常只會顯示出低水平的等位酶變異[9,18],而對于一些表現(xiàn)出較低的等位酶變異的物種而言,核基因組中的微衛(wèi)星位點已經被證明對于記錄類似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19]。為了解不同地區(qū)養(yǎng)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本研究基于本實驗室先前轉錄組結果,選取篩選了8個微衛(wèi)星位點,對中國不同地區(qū)(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省惠州市、廣西自治區(qū)南寧市、浙江省湖州市)的5個紅螯螯蝦養(yǎng)殖群體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以期為后續(xù)紅螯螯蝦群體遺傳多樣性研究及相關育種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實驗所用的紅螯螯蝦群體分別來自廣東省湛江市(GDZJ)、廣東省佛山市(GDFS)、廣東省惠州市(GDHZ)和廣西自治區(qū)南寧市(GXNN),從當地養(yǎng)殖戶購買,浙江省湖州市(ZJHZ)購自于浙江水產研究所。每個群體30尾,。取背部適量的肌肉樣品共150份,于-80 ℃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1 基因組DNA的提取
采用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北京金沙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取樣品DNA,并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的完整性,微量分光光度計測其濃度,-20 ℃保存?zhèn)溆谩?/p>
1.2.2 微衛(wèi)星引物篩選
根據本實驗室開展紅螯螯蝦轉錄組測序得到SSR序列,使用Primer6.0軟件設計引物后進行PCR擴增。引物由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合成時正向引物F的5’端加上通用Tag的16個堿基的引物序列,第一次擴增DNA時片段就多帶一段Tag序列。第二輪篩選擴增條帶理想的PCR產物進行熒光引物PCR,所用引物是Tag修飾引物和各自對應的反向R引物。用Tag的修飾引物,帶Tag序列的F引物,R引物共3條引物可以一起多重擴增達到目的,最后擴增良好的熒光PCR產物用3730xl測序儀進行檢測,得到的數據進行Genemapper軟件分析,判斷不同引物是否具體片段多態(tài)性,最后獲得8對符合條件的引物(表1)。
表1 8對微衛(wèi)星引物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eight pairs of microsatellite primers
1.2.3 PCR擴增
用合成的引物的不同引物進行擴增,以擎科金牌Mix(green)試劑盒進行擴增,擴增體系為20 μL:金牌Mix(green) 17 μL、10 μmol/L Primer F(加接頭)1 μL、10 μmol/L Primer R 1 μL、Template(gDNA)1 mL。PCR擴增程序:98 ℃預變性2 min;98 ℃ 10 s、各引物特異性退火溫度(表1)10 s、72 ℃ 10 s,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5 min。將擴增好的PCR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最后擴增良好的熒光PCR產物用3730xl測序儀進行檢測,得到的數據使用Genemapper軟件分析。
1.2.4 數據分析
SSR位點和種群的各項遺傳多樣性指標分別在Popgen32[20]中計算,包括觀察到的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Ne)、香農指數(I)、多態(tài)性信息指數(PIC)、哈迪溫伯格平衡(PHWE)、觀測雜合度(Ho)、期望雜合度(He)和等位基因豐富度(Ar)。用FSTAT[10]軟件計算近親繁殖系數(Fis)和遺傳分化指數(Fst)。本實驗的種群遺傳結構是基于STRUCTURE 2.3.3版軟件中的貝葉斯模型的種群聚類方法。采用馬爾科夫鏈(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使用預先設定的種群分組(K),同時根據等位基因頻率對個體進行計算、抽樣和分組。K值被設定為5,對每個K值進行10次獨立運行,每個周期的重復采樣次數被設定為100 000。最后,根據EVANNO等[21]的方法,在STRUCTURE HARVESTER網站上計算出最佳K值。
由表2可知,8個微衛(wèi)星位點Na數范圍在3~12,平均為8.125 0。Ne范圍為1.466 4~4.781 1。I的范圍為0.561 1~1.823 4。Ho和He的范圍分別為0.095 9~0.758 4和0.319 1~0.793 5,均值分別為0.490 6和0.622 1。多態(tài)信息含量的數值范圍為0.280 5~0.764 5,平均值0.590 1,8對引物PIC>0.25,具有較高的多態(tài)信息。綜上,本實驗所開發(fā)的8對SSR引物的多態(tài)性較高。
表2 8對微衛(wèi)星引物的遺傳多樣性參數Tab.2 Genetic diversity parameters at ten microsatellite loci
5個群體在8個微衛(wèi)星位點確定了237個Na(表3),Na數范圍為2~10,平均為6.05。Ho和He平均值分別為0.490和0.614。每組的Na數在6.000(GXNN)~6.625(GDFS)。所有種群間觀察到的Ar數量無明顯差異,Ar平均值在2.788(ZJHZ)~3.205(GDZJ)。所有群體中平均He在0.593(GDHZ)~0.646(GDZJ)。綜上可以看出遺傳多樣性并未顯著降低。此外,養(yǎng)殖種群的近交系數(Fis)表明GXNN(0.263)、ZJHZ(0.264)這2個地區(qū)的養(yǎng)殖群體比GDHZ(0.155)、GDZJ(0.226)、GDFS(0.158)這3地區(qū)的群體分化更嚴重。
表3 5個紅螯螯蝦群體在8個微衛(wèi)星位點的遺傳多樣性統(tǒng)計Tab.3 Genetic diversity parameters at eight microsatellite loci among five populations of C.quadricarinatus
群體間分化程度的指標常用Fst和P值量化不同種群間遺傳分化程度(表4)。從結果中可知,GXNN、GDHZ、GDFS 3個種群相似度最高,ZJHZ和GDZJ最低;并且GXNN、GDHZ、GDFS之間基本沒有遺傳分化,ZJHZ和GDZJ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遺傳分化。從分子方差分析(AMOVA)結果可知(表4),種群內遺傳變異較大,占變異總量的98%,種群間的遺傳變異僅占2%,可以看出遺傳變異主要來自種群內。在STRUCTURE(2.3.3版本)軟件中基于貝葉斯模型的群體聚類方法,得到最適delta K值為5(圖1),表明5個聚類是最可能的種群結構。由圖2可知,5個養(yǎng)殖群體表現(xiàn)明顯的差異,說明這5個種群具有明顯的遺傳結構。
圖1 STRUCTURE分析的ΔK方法繪制的K值變動圖Fig.1 K value change diagram drawn by ΔK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
圖2 K=5時150個樣品的STRUCTURE結果Fig.2 The STRUCTURE results of 150 samples when K=5
表4 群體間的Fst值(下三角)和P值(上三角)Tab.4 Fst value(lower triangle) and P value(upper triangle)
表5 5個種群間AMOVA分析Tab.5 AMOVA 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s among five cultured populations
本研究開發(fā)了8個新的多態(tài)性微衛(wèi)星位點,用于分析廣東湛江、廣東惠州、廣東佛山、廣西南寧、浙江湖州5個地區(qū)不同養(yǎng)殖群體之間的遺傳關系。所有微衛(wèi)星Na數范圍在3~12,平均值為8.125,與金玲等[22]研究結果相似。I的數值范圍為0.561 1~1.823 4。Ho和He的范圍分別為0.095 9~0.758 4和0.319 1~0.793 5,均值分別為0.490 6和0.622 1。8個微衛(wèi)星位點都具有高水平的多態(tài)性(PIC>0.25),而PIC、Ho、He能夠反映群體中個體的遺傳變異程度,其中PIC是衡量微衛(wèi)星多態(tài)性的一個指標,根據BOTSTEIN等[23]的方法界定衡量基因變異程度高低:當PIC>0.5時,該位點為高度多態(tài)位點;0.25 8個微衛(wèi)星位點在150個個體中的Na數在2~10之間變化,平均值為6.05,與甲殼動物Na較少的結論是一致的[24]。該結果與一些水生動物相似,如戴氏裸玉褶魚(Hypoptychusdybowskii)[25]和斑鱖(Sinipercascherzeri)[26]。在5個養(yǎng)殖群體中,平均Na及He分別為6.05和0.614,與BIAN等[27]關于紅螯螯蝦的結果相近。本實驗結果表明H0范圍在0.143~0.833,平均值為0.49,與澳洲野生紅螯螯蝦群體(H0:0.35~0.71)相比差距較小。而雜合度的高低在遺傳學中也代表著遺傳變異性的高低[28],這也表明本研究采集的國內紅螯螯蝦養(yǎng)殖群體具有較豐富的遺傳多態(tài)性,而已有研究表明,國內養(yǎng)殖群體遺傳多樣性雖然保持著較高水平,但與澳洲野生紅螯螯蝦群體相比還是有些許下降[22]。 Fis、AMOV、FCA和結構分析表明,大部分的變異來源于種群內部,只有小部分來源于種群間,這個結果和HE等[3]的研究相似。并且各個群體都保持著較高水平的遺傳距離,其中ZJHZ和GDZJ群體之間遺傳距離最大(0.107 7)。這些結果都表明這5個紅螯螯蝦群體之間存在差異,而種群內的差異很可能是因為人工選擇對于這些養(yǎng)殖群體的影響還不夠高[10],或者是由于小規(guī)模養(yǎng)殖的遺傳漂變影響的結果。在本研究中有4個微衛(wèi)星位點偏離了哈迪溫伯格平衡,而在金玲等[22]的研究中10個位點有5個偏離了哈迪溫伯格平衡,這可能是存在無效等位基因從而導致雜合子缺失[29]。也可能是隨著紅螯螯蝦養(yǎng)殖發(fā)展,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近交,而近親繁殖會使種群質量衰減、生產力下降[3]。 本研究共鑒定8個多態(tài)多樣性良好的微衛(wèi)星位點。8個位點在150個樣本個體中共檢測出237個Na,平均為6.05,說明這些微衛(wèi)星位點可以用來檢測紅螯螯蝦的遺傳變異。Ho和He也保持著較高水平意味著所采集的國內紅螯螯蝦養(yǎng)殖群體具有較豐富的遺傳多態(tài)性。并且各個群體都保持著較高水平的遺傳距離,其中ZJHZ和GDZJ群體之間遺傳距離最大。這些結果都表明這5個紅螯螯蝦群體之間存在差異,表明這5個中國紅螯螯蝦養(yǎng)殖群體具有較高水平的遺傳多態(tài)性,雖然5個養(yǎng)殖群體都保持著較高的遺傳多態(tài)性,但結合過往研究,隨著累代養(yǎng)殖,紅螯螯蝦養(yǎng)殖群體會不可避免發(fā)生近交,會對培育品種產生不良影響,也會導致國內紅螯螯蝦遺傳多樣性有下降的風險。而以上實驗數據可為后續(xù)定制科學合理的選育及保種的方法提供數據支持,這樣紅螯螯蝦產業(yè)才能夠持久健康發(fā)展。3.2 SSR位點在群體中的多態(tài)性
3.3 群體的遺傳分化與遺傳結構
4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