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旁聽生,指沒有學籍而聽課的學生。
旁聽生雖非正規(guī)學生,拿不到文憑、學位,但其中人才濟濟,藏龍臥虎,不可小覷,日后大放異彩者比比皆是。
北京大學是中國開創(chuàng)旁聽生制度最早也堅持最好的大學,自1898年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至今,一直作為北大歷史傳統(tǒng)而沿襲。僅在北大旁聽過的名人就有毛澤東、沈從文、丁玲、瞿秋白、馮雪峰、柔石、曹靖華、金克木、成舍我、孫伏園、王度廬等人,皆為一時俊杰,后來都在各自領域獲得非凡成就。
到了西南聯(lián)大,仍保留著旁聽生制度。當時旁聽的名人里,有刺殺軍閥孫傳芳的女俠施劍翹,有后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有地質學家王鴻禎等人,普通旁聽生就更多了。
旁聽生制度是北大人引以為傲的一項善舉,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北大真正特異之處,在于默許外系、外校乃至外地的學生未經(jīng)注冊而進入教室。只要教室里有多余的位子,即使明知你不是北大學生,也不會橫加干涉。這已經(jīng)成為北大校園里最為引人注目的風景。”
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曾回憶道,有一天,胡適上課,對大家說:“你們誰是偷聽的?留個名字?!蹦切┡月犐宦牐陀行┗帕?,以為要對他們下逐客令呢。胡適笑著說:“沒關系的,偷聽,正式聽,都是我的學生,我就是想知道一下我的學生的名字?!贝蠹衣牶m這樣一說,都放下心來,被其胸懷所感動。
不過,并非所有老師都歡迎旁聽生。當年,季羨林在清華上學時,跑到燕京大學旁聽冰心的課。冰心發(fā)現(xiàn)班上多了一位陌生學生,于是問季羨林身份,得知不是該校的學生,冰心就毫不客氣地把他請出了教室。
一般來說,文史、藝術類課程的旁聽生較多,理工、科技類課程的旁聽生較少,因為文史、藝術類門檻相對較低,容易聽懂,而理工、科技類要求較高,系統(tǒng)性強,能跟下來的不多。所以由旁聽而成才的搞文學藝術者居多,出成就的也不少。
作家里有沈從文、丁玲、馮雪峰、柔石、王度廬等人,均是北大旁聽生。
演員里的孫紅雷,是中央戲劇學院的旁聽生,因為沒被正式錄取,雖然在中戲學習兩年,成績優(yōu)異,但最終只拿到一張結業(yè)證書。還有謝娜,是四川師大影視學院表演系的旁聽生,一開始去的時候,連普通話都說不好,大家都不看好她,可沒想到,她后來居然是四川師大表演系學生中最閃亮的,在主持、電影、音樂三界功成名就。正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
旁聽生里還有名導演賈樟柯。他三次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均落榜,原因是文化成績不夠。
1993年,賈樟柯以北京電影學院第一批旁聽生的身份,在文學系開始編織自己的電影夢。與他同期導演系的同學,后來絕大多數(shù)都湮沒無聞,或成就平平,唯獨這名旁聽生大顯身手,令人感嘆不已。
還有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蕭淑芳,曾作為一名旁聽生進入中央大學藝術系徐悲鴻工作室學習油畫和素描。在大師的循循善誘下,進步迅速,成為那一屆學生中的佼佼者,以花卉畫作享名于世,兼擅風景、靜物、肖像等繪畫。其作高邁行云,漸至化境。
金牌編劇于正,則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的一名旁聽生。雖無正式文憑,但看看人家的作品《大清后宮》《歡喜婆婆俏媳婦》《國色天香》《藏心術》《美人心計》《宮鎖心玉》《王的女人》《笑傲江湖》《陸貞傳奇》等。部部叫座,好評如潮。
旁聽生里還有許多杰出人物,他們的成功實踐再次證明了那句話:文憑不過一張紙,能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