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榮
就近取材,把布拼得姹紫嫣紅
鐘愛蔬果,樂此不疲,自號“笨笨奶奶”的趙志純生于1951年,是一名中國果蔬拼布藝術(shù)家。她家住濟南市槐蔭區(qū),是濟南鐵路局配件廠的退休職工,如今成為了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她將傳統(tǒng)的荷包轉(zhuǎn)化為果蔬擺件和玩具,塑造了極具特色的拼布藝術(shù)。5年前,趙志純獲得上海浦東新區(qū)“蝴蝶杯”拼布縫紉創(chuàng)意大賽“創(chuàng)意獎”,組委會獎勵她一臺嶄新的蝴蝶牌電動縫紉機。這么多年,笨笨奶奶的果蔬布藝在全國激起了一場又一場的“蝴蝶效應(yīng)”。
大約從2000年開始,笨笨奶奶不斷參加各種比賽與展覽,讓作品走出了家門,讓社會大眾進—步了解,并得到認可。
對于笨笨奶奶而言,拼布不僅是她生命的寄托,是生活方式與社會公益實踐,還是一位傳統(tǒng)婦女走向社會、融入時代的“藝術(shù)革命”。她以豪爽的性情,表達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笨笨奶奶的一布一線,都展現(xiàn)了她自然而然的真實人生。她的作品來自于田園,沾著泥土的氣息,散發(fā)著中國老百姓內(nèi)心的溫暖。笨笨奶奶曾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從小的家庭教育中,針線活是每個女人必備的技能,老一輩人手把手地教我們。那時候布料少,沒有這么多新衣服要做,我們就補衣服、做鞋子。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用一針一線串聯(lián)、拼接起我的生活?!?/p>
廣布甘霖,放飛彩蝶舞神州
笨笨奶奶的拼布技藝是在家里幫母親做縫紉時慢慢習(xí)得的,自己成家后,省吃儉用,有了積蓄,1984年買了產(chǎn)自上海的蝴蝶牌縫紉機。機器在縫制衣物時,大大提高了速度,縮短了工期,成為家人制作服裝時必不可少的工具。伴隨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購買衣服越來越便宜和便捷,許多人便將縫紉機賣掉了,但笨笨奶奶卻—直保留著,她退休以后的任務(wù)就是用縫紉機為社區(qū)群眾的生活用品縫縫補補,以此補貼家用。
有一天她突然想,自己每天蹬著自行車穿梭于菜市場,怎樣才能將餐桌上的果蔬變成布藝作品,為生活增添一點色彩呢?于是,她看著一籃子蔬菜,喝著茶,細細想,慢慢品,拿起針線開始做一枚紅辣椒、一枚綠辣椒……到后來意外在菜市場發(fā)現(xiàn)還有亮黃色的黃辣椒,慢慢開啟了-一個紅黃藍綠的多彩事業(yè)。
就這樣,一個家庭主婦,搖身一變成為兜售布藝果蔬的攤主。2010年,《生活日報》的記者發(fā)現(xiàn)了她,用較大的篇幅展示了她的布藝文創(chuàng)。她曾打趣說:“‘笨笨不笨,‘笨代表執(zhí)著?!?/p>
用廢舊棉布制作的柿子、辣椒等“蔬果”完成后,她順手掛在櫥柜的鏡子邊,親朋好友以為這些作品是真實的蔬果。隨后,她又制作了一串串西葫蘆和大蒜,有趣的是,她的親家母來了,直接拿進了廚房里……笨笨奶奶七八歲時便能自己制作馬夾,為了能早點穿上,她在一天時間內(nèi)就能把一個小褂子縫完。如今,她一天能做一個布西瓜,若有人問她“能吃能穿嗎?”她會爽快地回答“都不能!就圖個好心情!”
一布一線,貼近自然而然的真實人生
蒜薹鮮嫩,翠綠欲滴,“一把正好炒一盤菜”。一小捆的大蔥,像是剛剛從地里摘回來的,蔥白上還帶有或黑色或土褐色的泥土。在笨笨奶奶的“蔬果園”里,綠油油的黃瓜十分嬌嫩,黃瓜一頭還頂著淡黃的花。她把布藝繡球和西瓜帶到大明湖邊,以碧水藍天為背景,雙手高舉作品,給游人展示。在趵突泉前,她模擬水果攤主,提著秤,售賣“蔬果”,吸引孩子們觀賞、觸摸。
笨笨奶奶從小就喜愛女紅,外婆和媽媽是她的啟蒙老師。外婆擅長手工制作繡花嬰幼鞋和裹足布,以繡花鞋為業(yè),得到鄉(xiāng)親們的喜愛,她學(xué)會了這些手藝。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大力推動手工藝產(chǎn)品出口,笨笨奶奶的母親李金堂是遠近聞名的“女紅能手”,她在當時的瑞蚨祥綢緞布店當學(xué)徒,之后在街道生產(chǎn)小組做絹花產(chǎn)品,并出口到國外。無論在農(nóng)村繡鞋墊,到工廠畫圖紙、翻砂做模具,還是今天獨創(chuàng)仿真果蔬布藝,不把一個產(chǎn)品做到精美絕不罷休,這就是笨笨奶奶的性情。她從小養(yǎng)成了行事認真的品德,在她看來,做人就要有一手拿得出手的針線活。
笨笨奶奶傳經(jīng)送寶,一心一意想把針線布藝傳承下去。近年來,我與年過七旬的笨笨奶奶有過交流。她教趵突泉小學(xué)的孩子畫鞋樣、做手工鞋,用縫布條做紐扣,剪畫布做“粽子”……笨笨奶奶和她學(xué)生們的巧思妙想,宛如趵突泉一般噴涌不息?!凹纫尯⒆又狼f稼是怎么從地里長出來的,又要讓孩子們懂得瓜果蔬菜是怎么得來的,還要讓孩子們學(xué)會纏線、穿針,這些都很重要?!?/p>
一心一意,要把金針度少年
大約三四年前,笨笨奶奶摸索出了一些新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比如將布藝和紙藝結(jié)合。在給孩子們教授布藝時,若受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她就教孩子們折紙,這也是提高動手能力的方式之_。這兩年,她先后在濟南泉景中學(xué)、外海中學(xué)、趵突泉小學(xué)、景山小學(xué)授課。但伴隨年齡的漸長,到學(xué)校授課越來越少。她便給社區(qū)的老人們講解,給孫女們傳授。同時,在短視頻平臺通過直播與視頻的方式,向網(wǎng)友們授課??梢哉f,笨笨奶奶長期以來開展的手工藝教育,有深厚的勞動教育作為底色,這是來自于農(nóng)民、工人等多方面的體驗積累。
“現(xiàn)在外婆、奶奶、媽媽不做手工了,孩子們不太容易看到女人做針線活,他們不知道穿著的衣物是怎么來的,從小都沒有捏過針線?!毕氡?,當下的孩子們,看見一個會做布藝玩具的奶奶,是一件多么新奇、興奮的事,仿佛童話般的感覺。
手工藝能賦予人生新的價值,它能撫慰心靈,傳遞源于生活的知識,讓事物更加美好。孩子們熟悉的、常念誦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或許還不能完全表達針線、布藝的魅力,而我們也希望,通過笨笨奶奶的創(chuàng)作和推廣,孩子們能更好地賞布、玩布,欣賞和領(lǐng)略這門傳統(tǒng)工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