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友初
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到了《易》,道學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纏綿,革命家看到了排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秘事”。(魯迅語)由此可見,閱讀對象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教育者,在閱讀教學中,面對能力不同的教育對象,應該大力張揚個性化閱讀教學,充分挖掘閱讀主體的閱讀潛能,讓學生“飛起來”。
一、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
一位教師動情地講了自己的一次經(jīng)歷,他在讀書時,一次語文老師上公開課,上的是《烏鴉喝水》這一課。課文上完之后,他站起來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真的喝到水了嗎?”當時那位老師就問全班學生:“你們說烏鴉喝到水了嗎?”當時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喝到了。”后來這位學生自己也當了老師,一次上公開課時他也選了《烏鴉喝水》這一課,課文上完后,他問學生:“你們說烏鴉真的喝到水了嗎?”問題一提出,教室里就熱鬧起來了,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瓶里的水太少,就算放了小石頭,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看完這個故事,我常常會反?。鹤鳛槿祟愳`魂工程師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呢?
二、讓多元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閱讀方法適合,效果常常會事半功倍,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更加濃厚,閱讀的欲望會得以激發(fā)。
(一)默讀法
閱讀的最高境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它既能提高閱讀速度,更能把握閱讀的重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讀出聲來,甚至做題讀題目也喜歡出聲。這種方法表面上有利于排除干擾,集中精力閱讀。但實際上閱讀速度比較慢,學習效率也一般。所以,除了晨讀,我一般都要求學生采用默讀法。
(二)掃視法
在心中確定好需要尋找的目標,在閱讀材料上快速掃視去印證答案,這種掃視閱讀法在社科文的閱讀中非常適用。但這種方法需要按一定的條件和步驟進行。首先,要擴大眼睛的“勢力范圍”,能夠看到更多的內容。其次,要有明確的目標,學生要知道找的是一個數(shù)據(jù)或結論,還是一個日期或名字。最后,對目標出現(xiàn)的形式要有預先判斷,是記敘、抒情,還是議論,是詞、短語,還是句子,借助這一重要線索就可以幫學生快速識別目標。
(三)問題法
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閱讀作用極大、收獲更多。因為學生在實際閱讀中常常有學生感到“頭腦中有問題冒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但這些問題要從文章整體出發(fā),做到系統(tǒng)。1.由標題入手:標題往往能反映文章的實質,表達作者的思想。2.關注文章的結構:文章由哪些部分組成?重點和次重點各是什么?3.思考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中心內容。4.體會它對于你有什么實用價值或你對它有什么心得體會。通過這些問題就能知道研究文章的步驟,長此以往,閱讀完一篇文章的時刻,就是學生獲得豐收的時刻。
(四)摘錄批注法
古人常說:“口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薄安粍庸P墨不讀書?!蹦敲丛趯嶋H閱讀中應該怎樣去做呢?摘錄不必多說,但應該注意的是摘錄要有目的和重點,不能整篇抄寫。其實,可以根據(jù)需要摘錄,諸如:思想性強、富有哲理性的、修辭手段使用合理的句子或語段。而批注的方法就很多了,比如編序號、標“重點”符號、在書頁的空白處做批注等。當學生完成好了這些工作之后,這才標志著他們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在智力上真正擁有。
學無定式,教無定法。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可以把自己或別人成功的經(jīng)驗介紹給學生,但是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硬性規(guī)定,不能“一刀切”。
三、用多元化的閱讀評價方式呵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學生閱讀積極,勇于展示閱讀成果,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此時,老師要客觀評價,該指出的問題,決不能忽視;該鼓勵的閃光點,決不能吝嗇。
(一)拒絕唯一,要用優(yōu)美的語言去評價
“不錯!”“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這類評價語言,固然能給學生以激勵,但如果教師頻繁使用,刺激過多,就會削弱評價的激勵作用。學生也會聽得“云里霧里”,我到底“好”在哪兒?“棒”在哪里?若是表揚,教師要清楚地指出可取之處。如 “你的聲音真動聽,請再給我們讀一遍吧!”“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你理解得真好,真懂讀書!”……教師的鼓勵、同學的贊美,會讓學生的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有時,我們還可以用體態(tài)語言來給予評價:豎起大拇指,鼓鼓掌,發(fā)自內心的微笑,連連點頭,獎給他們一顆紅五星……這種成就感自然會激勵著學生不斷探索,努力創(chuàng)新。
(二)拒絕唯一,要用熱烈的目光去鼓勵
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學生在閱讀中整體把握作品意蘊時,難免出現(xiàn)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膚淺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多層次地為他們拓展還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給學生思維互補的實現(xiàn)提供一個事半功倍的途徑。如在即將結束《田忌賽馬》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你覺得孫臏是個怎樣的人?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再加上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結果出現(xiàn)多樣化的正確答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我用熱烈的眼光去鼓勵學生,學生也就在我的期待中得出了“豐富多彩”的答案。
總之,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張揚個性,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才能靈動新鮮。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個性張揚的舞臺,學生才會“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