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生
雅俗共賞是重要的曲藝美學特征,在數(shù)百種的曲種形式里,流行于全國的屈指可數(shù),而凸顯方言魅力的“鄉(xiāng)情鄉(xiāng)音”,卻占據(jù)了曲藝藝術家族的絕大部分。在中國民間說唱史中,源遠流長、有案可查的是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那首描寫藝人農村演出的詩句:“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庇纱藬嘌?,“鄉(xiāng)風曲韻”不僅僅是今年山東胡集書會的主題,亦是曲藝界學習、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曲藝貼近鄉(xiāng)村百姓欣賞趣味的一次積極、具體的實踐與行動。
源遠流長的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其中許多源自曲藝人在農村說書的實踐總結。其中凸顯這種價值的莫過它“一方水土一方民,還是鄉(xiāng)曲最贏人”。它詮釋了曲藝藝術普遍具備“鄉(xiāng)土性”的美學特質,詮釋了曲藝藝術“鄉(xiāng)情鄉(xiāng)音”的獨特魅力。曲藝大多形式運用方言,其中唱的與半說半唱的曲種的音樂旋律又是由地方語音生發(fā)而來,這使它們帶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如果說這種印痕是對各曲種成為全國范圍普及藝術的限制,那么反過來,它們卻又在自己誕生以及所流播的地區(qū)內,具有其他曲種所無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藝術魅力。那令人親切的鄉(xiāng)音,那與鄉(xiāng)音緊密結合而為地域觀眾所熟悉的樂曲旋律,那與現(xiàn)實生活相通的感情表達方式和生活習慣,都縮短了它們與觀眾之間的感情距離。曲藝歷史上流傳的藝諺藝訣,很多也是由老百姓對當?shù)厍N形式或曲藝藝人熱愛的順口溜衍變而成,如河南農民喜歡聽河南墜子,故而當?shù)乇阌小皦嬜右宦?,不穿棉襖也能過冬”;山東老鄉(xiāng)愛聽當?shù)厮嚾撕卫哮P演唱的山東大鼓,于是便有“聽了何老鳳,有病也沒病”的說法。它們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非常形象、鮮活地詮釋了民間曲藝藝人與其受眾血濃于水的情感,亦從一個側面顯現(xiàn)了曲藝藝術獨有的審美觀與價值觀。
在筆者有限認知里,胡集書會是興起并扎根于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zhèn)的一個集市上的曲藝盛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二,是胡集鎮(zhèn)春節(jié)后的頭一個大集。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它最早源于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后逐漸演變?yōu)橐月?lián)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fā)性民間曲藝交流活動。由此筆者想到改革開放后那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說法,它曾經是一個非常時尚的口號,而書會依據(jù)集市人氣興旺的歷史與現(xiàn)實,似乎愈發(fā)證明經濟與文化是相互不容分離的兩扇翅膀,它們彼此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正如藝諺說的“情是理的表現(xiàn),理是情的基礎”一樣,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形式美感,必須抵達情理交融。舊時藝人說大書,常常使用“雨夾雪”(敘述與說理不顯痕跡)的技巧,其實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知道胡集書會最早源于藝人競爭,而它最終卻成為民間藝人相互切磋技藝、交流聯(lián)誼品質的重要活動。由此生發(fā)許多感慨,認為唯有它有益于參與人(包括藝人與觀眾)的提升、成長與發(fā)展,才是其長期生存根本性的硬道理。令胡集書會800余載人氣不減的,既有集市集結人氣的作用,當然亦不乏書會藝人說書藝術的獨有魅力,它們已經成為彼此須臾不容分割的“一個”。它蘊含其中的理告訴我們:再偉大的道理,必須化為有情感、有溫度、有人氣的“具體”去詮釋、表現(xiàn),這是一代又一代胡集書會人的生存智慧。忽略人氣與曲藝接地氣的文化傳統(tǒng),曲藝就會趨向抽象化、概念化、簡單化、臉譜化,從而導致曲藝寓教于樂藝術魅力的稀釋乃至喪失。
中國文化一貫堅守、弘揚“說書唱戲勸人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抱誠守真,抑惡揚善,是一代又一代曲藝藝人讓胡集書會延續(xù)800年的根本所在。有人說,曲藝曾是藝人養(yǎng)家糊口“逗你玩兒”的技藝,但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沒有讀書機會的大眾百姓,其“受教育”或“有素養(yǎng)”很多都受聽書、看戲的滋養(yǎng)、影響與熏陶?!岸耗阃妗迸c“勸人方”從來都不矛盾,它們同樣是一個完整、和諧的統(tǒng)一體。逗是路徑,勸是目的;逗是熱情,勸是理性;逗,愉悅的是人的感官,勸,抵達的是人之心靈。曲藝藝諺有“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之說,說書之人具備歷史眼光,大多追求作品的流芳百世。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曲藝藝人則通過口口相傳賦予了它恒久的審美價值:靠一張嘴巴的靈巧或許可以蒙人一時,但真正能夠世世代代傳下去的“勸人方”,則一定是具備經典品質的書目、故事。一個對藝術和觀眾缺少真誠,乃至于是非觀念不明、美丑界限模糊,不能夠與人為善、嫉惡如仇的曲藝家,靠著低俗、淺薄的創(chuàng)作、表演,也許可以蒙混一陣子,但休想蒙混一輩子。當年集市里不乏賣假藥的江湖騙子,為何走街串巷總是四處跑?因為虛假永遠站不住腳。記得外國一位報刊的專欄作家說過類似的話:“男人通過吹噓來表達愛,女人則通過傾聽來表達愛,而一旦女人的智力長進到某一程度,她就幾乎難以找到一個丈夫,因為她傾聽的時候,內心必然有嘲諷的聲音響動?!蔽矣X得這話有意味,因為把其中的男人換成曲藝家,把“吹噓”二字換成“表演”,把女人換成曲藝觀眾—它就成了一則恰如其分的曲藝點評。富有800多年生命而長盛不衰的胡集書會,是曲藝藝術堅守“無書不益人”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真實寫照及其有力佐證。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愈發(fā)覺得堅守鄉(xiāng)風曲韻的文化傳統(tǒng),當是新時代曲藝人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與自覺。
(作者:山東省曲協(xié)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編?。?/p>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