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鳳仙
議論文寫作是初中生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中考的難點。大多數(shù)教師很少用系統(tǒng)化思維去做頂層設計,大部分初中生也沒有受過科學、系統(tǒng)的寫作序列化訓練,寫作積極性不強,寫作水平不高,寫作能力提升緩慢,現(xiàn)狀堪憂。因此,無論是從教還是從學的角度,以系統(tǒng)化思維做好頂層設計,構建完整、有序、合理的議論文寫作序列化教學體系,顯得尤其重要。
系統(tǒng)化思維,即能夠?qū)⒁幌盗辛闵⒌膯栴}進行有序整理,并以全面的、整體的視角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運用系統(tǒng)化思維,深化議論文寫作序列化研究,服務于一線語文寫作教學,依然任重而道遠。那么如何運用系統(tǒng)化思維進行議論文寫作序列化教學呢?
了解學情,系統(tǒng)思考,做好頂層設計
學生在八年級時開始慢慢接觸議論文,進行議論文寫作。此時,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和基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教學任務等多方面因素,來思考謀劃議論文寫作的教學安排,合理規(guī)劃議論文寫作教學時間。
教師也要思考每一階段議論文寫作的關鍵能力點及訓練策略、評價方式等問題。比如,議論文寫作有哪些能力點需要訓練,先訓練什么,再訓練什么,如何進行評價……
同時,還要注意各大能力點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教學不至于顯得零散無序、缺少邏輯性。
上述一系列問題,在教學前都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思考,做好頂層設計、統(tǒng)籌安排,結合學生本身的寫作水平,制定學生需要掌握的教學目標、需掌握的教學內(nèi)容、有效的訓練方法,擬好較為具體的計劃安排表(包含階段時間、能力點、策略等)。如后期有補充需要,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把握好整體的訓練方向,依據(jù)學情,再對計劃進行適當調(diào)整。
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序列化教學
在認知學習理論中,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提出教學中要遵循序列原則。
在序列化教學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孤立的,但是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重點,因此序列化的關鍵點是相關的、有聯(lián)系的,從而構成一個整體的訓練體系。根據(jù)統(tǒng)籌安排,教師可以分階段、分維度進行不同的關鍵能力點訓練:把握文體的能力、審題立意的能力、安排結構的能力、擬寫提綱的能力;提出論點的能力、敘好事例的能力、析例議例的能力、過渡呼應的能力、突出論點的能力、切分論點的能力;評價作文的能力、升格作文的能力;積累素材的能力、選擇素材的能力、挖掘素材的能力、運用素材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形象說理的能力、精辟說理的能力;錘煉語言的能力……
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議論文的寫作序列化研究是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是符合學生知識建構過程的。這些不同能力點,要根據(jù)不同的階段加以選擇,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和訓練。
比如,第一階段,把握議論文的基本文體知識,可以以教材中出現(xiàn)的典型且規(guī)范的議論性強的文章為抓手,對學生進行議論文基礎知識滲透。
接著,逐步深入。比如,在完成對《敬業(yè)與樂業(yè)》《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懷疑與學問》等課例的教學后,首先,引導學生比較這幾篇議論文論證結構與之前學習的規(guī)范議論文的不同,進而明確并列式、遞進式、對比式的不同結構。然后,再結合所學課例,讓學生探究辨析這三種結構形式所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并列式,有助于多角度闡釋、證明論點;遞進式,有利于步步深入,表達深刻的思想;對比式,突出強調(diào)論點,使論證更全面)。最后,整合強調(diào)議論文綜合式的論證結構其實就是這三種基本形式的組合。
這樣,學生接觸起來更為親切熟悉,對議論文的特點、概念、結構感知了解得更為深入,為后續(xù)議論文教學和訓練作鋪墊。接著,再進行審題立意、安排結構等序列化能力的教學……
立足問題,聚焦核心,精心選點教學
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在《從此愛上作文課: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中學作文教學智慧》一書中講道:“如果把寫作能力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看的話,寫作能力有無數(shù)個點。所謂‘點的訓練,就是針對寫作能力的某一個‘能力點,或者針對學生寫作的某一個‘問題點,進行教學?!?/p>
每次寫作教學和訓練都會涉及多個能力點,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寫作教學和訓練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有些點可能訓練一兩次,而有的點可能要訓練許多次。因此,在注重作文教學階段性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重精心選點。這樣的選點教學和訓練,一方面可以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對初三議論文寫作尤其如此。那么這個點又怎么精選呢?
這個點要力求具體、集中、明確,不要泛泛而談,一般來說選點越小越好。這個點要根據(jù)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應該來自具體班級的學生問題,從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不是憑借教師的主觀想象來開發(fā)寫作的點。這樣,學生學習寫作的動機更強、興趣更大、共鳴更多,師生配合更緊密,課堂更高效。
適宜的實操辦法可以是:梳理分析班級學生作文的主要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反復練習。比如,在現(xiàn)行中考議論文寫作下,很多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審題(審題錯誤、審題要素不全、詳略不當?shù)龋?,二是支撐(支撐錯誤、支撐缺失、支撐不充分等)……那么我們可以就具有普適性的問題優(yōu)先進行重點講解訓練,給學生一個作文題目,就某一個方面進行反復訓練。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表達、交流、碰撞等多種形式,學生悟出自己作文的問題所在,進而知道如何修改,甚至可以就一篇習作修改多遍,直到掌握為止。
因材施教,個性輔導,切實有效指導
寫作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強調(diào)學生主體依舊是序列化寫作練習的基本原則,教師需要始終將學生作為中心,對學生的寫作意愿和方向進行探索,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學的宏觀調(diào)控。
作文教學既要兼顧面,又要兼顧點。有面無點,容易空洞浮泛,隔靴搔癢,淪為少數(shù)人的福利。因此,解決了普遍性問題,還要著眼于個性化問題。
除去共性問題,每個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問題又有區(qū)別,正所謂“千人千面”。教師在評改學生習作時,習慣于給出籠統(tǒng)、抽象化的評語,學生看后依然云里霧里;即使評語比較具體,學生未必能理解正確;理解正確也未必知道如何修改。這個時候,教師應主動參與到學生的習作中,和學生面對面進行個性化交流,傾聽學生的陳述,了解學生的寫作心理、理解角度、困難疑惑等,以一種與寫作者平等的姿態(tài),站在學生的視角,揣摩學生的心理,設身處地幫助學生細致剖析,并給出切實有效的指導意見,與學生建立“寫作共同體”。這樣,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的其他能力點也會慢慢得到提高,也會朝著“系統(tǒng)化思維”方向行進。
總之,議論文寫作教學不能停留在零散化、無序化層面,而要有一種系統(tǒng)化思維,從頂層設計做好統(tǒng)籌計劃,從階段性計劃循序漸進,從學生問題出發(fā)選點教學,點面結合切實有效指導……既讓教師在教的層面有更多的系統(tǒng)化意識和思維、策略研究,也讓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慢慢趨向系統(tǒng)化、全面化,師生共生共長,走向更遼闊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