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動物紋樣的比較探析

2024-06-01 16:10:41陳曉依吳志明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24年2期
關(guān)鍵詞:粉彩宮廷瓷器

陳曉依 吳志明

摘 要: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是清代藝術(shù)與工藝的集大成者,兩者處在相同的發(fā)展背景下,對于動物紋樣的運用存在一定的相似處。文章通過文獻查閱法及對比研究法分析動物紋樣在兩者的異同,通過對兩者的題材、色彩、布局、造型等進行分析,找出動物紋樣在不同藝術(shù)上的差異及其共通性。研究表明: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在選取題材的風格和寓意上相似,在色彩運用上運用五行色的配色亦遵循傳統(tǒng)的配色口訣一色為主、巧用補色、以色助色,在紋樣布局上遵循中式對稱之美及天圓地方的造物思想。但兩者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載體,在造型上因器制宜、因地布紋,在工藝上因材施藝、因材敷彩,因此在紋樣的呈現(xiàn)上有所不同。

關(guān)鍵詞:動物紋樣;清代;粉彩瓷器;宮廷服飾;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3.5;TQ174.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414X(2024)02-0026-07

0 ?引言

在中華民族壯麗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服飾文化與瓷器文化是其中最優(yōu)秀、輝煌、豐厚的組成部分。瓷器與服裝一樣既是文明傳承的載體,又是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經(jīng)歷了從單一到多樣、從日用品到富含寓意的裝飾品的變化過程,內(nèi)容豐富、艷麗多姿。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是兩種藝術(shù)文化的巔峰,文獻資料豐富,實物保存較好。馮林英《清代宮廷服飾》[1]詳細介紹了清代宮廷服飾的類別并結(jié)合故宮收藏的服飾實物,繪制紋樣圖案,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清代宮廷服飾。鄒曉松等《中華文脈 中國陶瓷藝術(shù) 粉彩瓷》[2],對粉彩瓷器的裝飾題材、美學內(nèi)涵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對兩者文獻資料與實物圖片資料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兩者處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在色彩、紋樣布局上具有極高的共通性。在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動物題材豐富,那些承載著美好寓意的生靈,為它的載體增添了靈動之彩。孫成成等《淺析清代宮廷服飾紋樣的形式特征——以動物紋樣為例》[3]從造型和組織形式特征分析了清代宮廷服飾紋樣的特征;蔣小蘭《論清代雍正時期粉彩花蝶紋樣的構(gòu)圖美》[4]從構(gòu)圖的角度分析了粉彩動物紋樣中極具代表性的花蝶紋樣。但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對于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的研究中,學者們多集中于個體研究,鮮有對兩者進行對比研究。作為清代藝術(shù)與工藝的扛鼎之作,兩者在色彩與構(gòu)圖上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在造型和工藝上各自大放異彩。本文運用文獻查閱法與對比研究法從題材、色彩、布局、造型、工藝等方面分析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動物紋樣的異同,旨在找尋兩種藝術(shù)的異同規(guī)律,為現(xiàn)代藝術(shù)與設(shè)計給予啟示。

1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的動物紋樣的相似性

服飾和瓷器作為人類歷史遺存物,經(jīng)歷了漫長的變化過程,雖然作為兩種藝術(shù)形式,但都極具包容性,陶瓷借用服裝中的形制——云肩作為云肩紋樣,服裝中亦出現(xiàn)源于瓷器中的紋飾——博古紋,相同的紋樣運用更是不勝枚舉,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處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在題材、色彩、布局上具有極高的共通性。

1.1 ?題材選取的相似性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的動物紋樣融合滿漢兩族文化精髓,既繼承了歷史上藝術(shù)文化的核心成就,又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征。滿族是一個以游牧為主的民族,他們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著對動物的崇拜,好騎射且喜食肉,對動物具有天然的依賴性,因此清代動物紋樣種類豐富,不僅具有特定的政治標識和區(qū)分等級的內(nèi)涵,且飽含著人們對于生活美好的期盼。

1.1.1? 形式多樣的動物紋樣題材

(1)神話與現(xiàn)實的紋樣種類。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的動物紋樣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龍、鳳、麒麟、仙鶴等神話中的想象紋樣?!渡胶=?jīng)》《拾遺記》等古籍中記載著從上古時期流傳的各種傳說和神靈異獸,傳說中記載龍“身長若蛇,有角仿鹿,有鱗似魚”,鳳凰“有鳥焉,其狀如雞”等,這些神獸從現(xiàn)實的動物提取具體特征,并通過夸張、變形組合而成。另一類為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譬如蝴蝶、錦鯉、蝙蝠、花鳥等紋樣,生活中的紋樣主要是根據(jù)動物本身的形態(tài)特征,通過描繪其形體、動態(tài)、習性等體現(xiàn)紋飾的裝飾性和象征性。

(2)寫意到寫實的紋樣變化。

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對于動物紋樣的表現(xiàn)可分為兩個時期,雍正時期與乾隆時期。雍正時期的動物紋樣多沿襲明代纖細、秀麗的造型風格,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蘊。通過借助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動物的造型特征,又可以在寫實與寫意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不乏簡約、大氣的概括性筆法;乾隆時期的動物紋樣已不如雍正時期那樣秀麗淡雅,漢民族所推崇的含蓄、抽象的意境之美被寫實、具象的審美傾向所代替[5],由于清中后期受到西方審美品位的影響,裝飾手法變化多樣,動物紋樣向著厚重、繁冗、盲目追求形式堆疊的過度寫實風格發(fā)展。

1.1.2?內(nèi)涵豐富的動物紋樣寓意

(1)封建等級的思想滲透。

清代宮廷服飾的藝術(shù)風格,既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服飾文化的承載主體,也是中國古代最高水準的服飾制造工藝的完美表現(xiàn),是清代封建等級制度的文化反映[6]。在封建專制時代,統(tǒng)治者制定嚴格的輿服制度彰顯權(quán)力,顯示地位。清代宮廷服飾無論帝后禮服、吉服還是各級官員補服等,其紋樣都會以圖文并舉的形式,明確載入冠服制度內(nèi)。人們通過服裝的款式、色彩、紋樣等區(qū)分君臣、官民的等級、階級,例如在清代官服中,以補子上的動物紋樣區(qū)分等級,文官的補子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猛獸。在粉彩瓷器中,沒有宮廷服飾的等級森嚴,清代五色瓷器中,除“黃器”以外的四種“次色瓷器”以及繪有五爪龍的瓷器都可在民間公開流通[7]。

(2)祈福納祥的民族心理。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大部分動物紋樣都象征著吉祥瑞兆,人們常以“瑞”“祥”等寓意著美好的詞匯形容動物,尤其龍和鳳的形象,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地位[8]。古時皇帝自喻真龍?zhí)熳?,鳳與龍息息相關(guān),兩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上。在清代宮廷服飾中,仙鶴被用在文一品的補子上,麒麟被用在武一品的補子上。仙鶴因道家思想的影響,被視為具有長命百歲、步步登高的寓意。麒麟在古代神話故事中是性情溫順、長壽的瑞獸,古人相信,麒麟出沒的地方必有好事的發(fā)生。在粉彩瓷器中,仙鶴與壽桃、竹、海水等紋樣搭配,象征忠貞清正、福壽延綿。麒麟在粉彩教子圖中亦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民間“麒麟送子”傳說,寄寓著子孫多福。蝴蝶和錦鯉美麗的形態(tài)則代表女性的美好向往。此外,古人常借助同音字和諧音巧妙地應(yīng)用于紋樣之中,承載著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中常出現(xiàn)蝙蝠與壽字組合的“五蝠捧壽”紋樣,寓意福壽相依,在粉彩瓷器中也常出現(xiàn)三只羊的形象,表“三羊開泰”吉祥之意。

1.2 ?色彩運用的相似性

回溯滿族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在服飾、生活用具、建筑等方面上,滿族先民注重圖案與色彩的運用,既充分體現(xiàn)了濃厚的民族文化,反映了滿族人民的審美觀和民族藝術(shù)氛圍,更體現(xiàn)了滿族人民對大自然,對祖先和神靈的敬仰與尊崇。

1.2.1 ?爐火純青的色彩運用

色彩是紋樣最重要的藝術(shù)構(gòu)成要素,給人直觀的視覺印象[9]。由于滿族人活潑好動、熱情奔放,動物紋樣的色彩絢麗,常使用大紅、明黃、寶藍等飽和度極高的顏色。宮廷服飾對于色彩的使用尤為鮮艷大膽,粉彩瓷器亦以色彩豐富、釉色濃郁、對比鮮明而聞名。常采用一色為主,巧用補色和以色助色的色彩搭配方法。

(1)一色為主。

“主調(diào)色”是指在色彩的組合與使用中所形成的整體色調(diào)。清代的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在色彩的運用中講究色地,兩者都有明確的主色與輔色形成總的色調(diào),中國古代配色經(jīng)驗多強調(diào)色彩的主次關(guān)系,諸如“萬綠從中一點紅”“以一色為主,而他色附之”都是通過調(diào)整色彩之間的面積大小關(guān)系,把握主調(diào)。自宋代起,黃色用作標志皇帝和皇室的正統(tǒng)顏色[10],因此在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以黃色為主調(diào)的色彩搭配極為常見。如圖1(a)雖然使用了黑色、紫色等其他色彩,但總調(diào)仍是黃色。圖1(c)運用了大面積高純度的黃色,蝴蝶紋樣中心對稱排列,畫面寫實且色彩豐富飽滿。

(2)巧用補色。

在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也可以看到對比色的使用,這種過強的對比會給人帶來震撼的效果,通常在使用對比色時,會通過調(diào)整面積或降低明度等方法來調(diào)和,使得原來強烈的對比得以緩和,獲得相對平衡的視覺效果。古代配色經(jīng)驗口訣“草綠投粉而和”就是通過降低色彩飽和度將互為補色的紅色和綠色搭配在一起,黃、紫作為人們熟知的互補色,在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經(jīng)常使用,互補色正確的使用可以使得紋樣更具沖擊力,如圖1(b)的主色調(diào)黃色與點綴色紫色之間有著明顯的面積大小關(guān)系,點綴色作為蝴蝶紋樣與葡萄紋樣運用在主色調(diào)上,色彩上均衡排列,局部使用對比色加強了畫面的視覺效果。

(3)以色助色。

我國古代的裝飾色彩濃郁而和諧、厚重又強烈,主要通過把握對比與調(diào)和的關(guān)系,其中,黑、白、灰、金等色彩的精巧應(yīng)用,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1]。在宮廷服裝與粉彩瓷器中常見運用黑、白、灰等無彩的色彩進行勾邊或者間隔,以此達到視覺上的平衡。在服裝中常用黑色作為間色調(diào)和主色調(diào)與點綴色之間的關(guān)系或?qū)ν庑芜M行勾邊,如圖1(a)。在粉彩瓷中則喜好用金色細邊進行勾邊,如圖1(c)通過金線的勾邊在視覺上形成分割區(qū),上下各為一組色彩對稱的蝴蝶紋樣,色彩層次的微妙變化增加了色彩的豐富,同時使得蝴蝶紋樣活潑生動。

1.2.2 ?源遠流長的五行色運用

青玉案、如夢令、水龍吟、風入松,它們都是詞牌名,也都是古人給顏色起的名字;石榴裙、老僧衣、郁金裙、紫花布,它們不僅是一件服飾,而且代表了四種中國傳統(tǒng)色[12]。于服飾而言,色彩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瓷器中更是有瓷因色美、瓷以色貴的說法。清代宮廷服飾和粉彩瓷器的色彩均受到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在古人眼中,天地萬物不可捉摸,“五行”之說為古人提供了破解之法——天地萬物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組成,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分別標識,五色各有名分:青為首,赤為榮,黃為主,白為本,黑為終。首是先導,榮是華彩,主是總管,本是根基,終是歸宿[13],從表1(見下頁)可看出五色在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廣泛應(yīng)用,陰陽五行概念最早可追溯于《易經(jīng)》和《尚書·洪范》,這個觀念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是我國古代文化中影響深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但在《周禮·考工記》一文中指出某些色彩在歷史發(fā)展的特定階段的地位遠遠超越了五正色中的色彩,特別是作為象“天”的玄色。陳彥青在對古籍進行研究后亦指出玄色六入而近于黑,因其象“天色”,所以玄色作為一種最難測的威權(quán)的象征[14]。此外,紫色染料因其制作過程繁雜,在古代為尊貴的顏色,因此在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上,除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五色以外,也可以看到玄色、紫色以及綠色等的廣泛運用。

1.3 ?紋樣布局的相似性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的紋樣布局蘊含著中式美學思想的精髓,不僅有對稱美還包含著天圓地方的造物觀念。

1.3.1 ?中式對稱之美

中式對稱是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最為典型的一種布局,包含中心對稱與均衡對稱。中國自古以來的設(shè)計形式都喜歡中心對稱的美感,多以“中軸”“平衡”為構(gòu)圖審美標準。中軸對稱遵循儒家“禮序”與“空間”的關(guān)系,以創(chuàng)造平衡的意境美感給予受眾畫面穩(wěn)定感,使人們在心理上和諧、平靜[15]。如圖2(a)清代宮廷對襟服裝通常采用此類布局,對襟左右對稱,除主紋樣以外,周邊輔以其他紋樣,并在底部采用連續(xù)圖案使布局完整飽滿。對稱式布局在粉彩瓷器中更是屢見不鮮,古代中國人一直追求著造物里的對稱美,粉彩瓷器中不僅講究圖案的對稱,更是將這一布局貫徹到器型上,如圖2(b),器型規(guī)則對稱,高雅大氣。均衡

式布局是并非兩側(cè)完全對稱,但通過運用形式美法則在視覺上達到平衡。在清代吉服褂和粉彩碗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喜相逢圖案,如圖2(c)與圖2(d),采用中心均衡的“S”式構(gòu)圖,汲取了太極圖的精華,既有回旋的動態(tài)美,又包含均衡的靜態(tài)美,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意蘊[16]。

1.3.2 ?天圓地方的造物美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關(guān)于天地形狀的一種認識,據(jù)西漢論述蓋天說的專著《周髀算經(jīng)》記載,“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17],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古代先民在禮器、食器、生活用具等上有著“尚圓”“尚方”的造物情結(jié),在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方”與“圓”的布局比比皆是。如圖3(a)與圖3(b),清代皇家宗室用圓形補子,諸如團龍、團風紋樣,象征皇帝為天子,代表上天的旨意,表達了“天圓”的思想;文武百官用方形補子,體現(xiàn)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是“地方”思想的傳達[18]。在粉彩瓷器中,除去器物本身的造型變化,在紋樣上常用方形與圓形的開光式圖案內(nèi)飾主題紋樣,如圖3(c),外飾纏花紋樣,方瓶腹部與頸部突出位置運用方形與圓形的線條勾畫紋飾外形框線,以此突出主題紋飾花鳥紋。

2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中動物紋樣的差異性

清代宮廷服飾設(shè)計是依托人的體形設(shè)計的,粉彩瓷器藝術(shù)是依托瓷器造型而存在的,身材各異的人體與形態(tài)各異的陶瓷造型相同,給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但粉彩的裝飾需要順應(yīng)不同器形,清代宮廷服裝的裝飾需要適應(yīng)人體,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載體,在造型和工藝方法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在紋樣的呈現(xiàn)上也有所不同。

2.1 ?因器制宜、因地布紋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屬于兩種類別,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軟”的藝術(shù),另一個是“硬”的藝術(shù),兩種載體使得即便是完全相同的紋樣也會展現(xiàn)出顯著的差別。其次服裝是附著在人的身體上作為一個裝飾品,紋樣要考慮人的曲線,而粉彩是匠人手中的藝術(shù)品,工匠們考慮的是器型本身,粉彩瓷器的造型樣式喜愛借鑒自然的形態(tài),如石榴尊、燈籠瓶等,與服裝造型的復(fù)雜性不同,粉彩瓷器主要是在基本形體基礎(chǔ)上的變化,造型思維單純,工匠在創(chuàng)作上更加自由。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兩種載體有著各自的結(jié)構(gòu)。清代宮廷服飾的結(jié)構(gòu)變化豐富,領(lǐng)口、門襟、下擺各種細微的變化會對紋樣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宮廷服飾的運用中,設(shè)計者們打破了動物紋樣的平面性,注重紋樣與人體曲線的契合,進而使圖案運用得更加科學與合理,如圖4(a)、圖4(b)所示,清代宮廷服飾因人體曲線與款式上的差異,紋樣布局有所不同,邊緣紋飾與主題紋飾通過色彩、大小的不同區(qū)別。粉彩瓷器因大器較少,小器為多,器型多見盤、碗、蝶、瓶等,盤蝶一類,都在盤心作主題花紋,如圖4(c)、圖4(d)所示,盅、盤等根據(jù)不同的器型,改變構(gòu)圖方式。

2.2 ?因材施藝、因材敷彩

在宮廷服飾中,設(shè)計者們除去對于動物紋樣本身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也會利用刺繡和提花兩種工藝表現(xiàn)紋飾,運用工藝的繁復(fù)與材質(zhì)的變化體現(xiàn)動物紋樣的立體感,使紋樣更加靈動。清代刺繡承繼于明代,

與滿族習俗相結(jié)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19]。在清代宮廷服飾中紋樣的裝飾手法花樣繁多,疏密有致,用色輕快明麗,紋樣在搭配時考慮到與衣身面料及圖案風格一致,除刺繡和提花兩種主要工藝以外,“鑲、嵌、滾、盤、墊、拼、貼、綴、釘”等技法使得宮廷服飾富有肌理感,紋樣變換無窮,生動逼真。如圖5(a)運用了釘綴亮片的做法彩繡鳳凰一羽,圖5(b)以蘇繡技法繡出牡丹、西番蓮、百合及蝴蝶組成的花卉蝶大團花,運用粗線采用打籽針法,使繡紋突起,凸顯紋樣的層次感。

粉彩的美,美在質(zhì)感。瓷器的明亮透徹,彩繪瓷的艷麗華美在粉彩中通過釉體的調(diào)配,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shù)效果。不同于宮廷服飾繁縟復(fù)雜的裝飾技法,粉彩的裝飾工藝主要體現(xiàn)在“繪”。粉彩瓷器的“繪”參酌了中國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與技法,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粉彩在材料中添加一層“玻璃白”在彩繪畫面中某些紋飾部分打底,使動物紋樣呈現(xiàn)陰陽向背的立體效果。此外西洋繪畫的素描技法在粉彩瓷裝飾上也有很多的應(yīng)用,西畫素描寫生技法運用于粉彩繪畫裝飾之后,彌補了傳統(tǒng)粉彩繪畫“意象表達”有余而“形象逼真”不足的缺點,在裝飾技法上,也由過去的單純渲染描繪轉(zhuǎn)向以渲染為主,并結(jié)合西洋油畫的畫法,以及點、勾、皴、擦等技法,來增強畫面效果。粉彩瓷將西方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動物紋樣有了光線明暗變化,表現(xiàn)對象栩栩如生,精細入微,繪畫的表現(xiàn)方式使得粉彩瓷器不僅僅局限于紋樣裝飾,而是突出整體的畫面感。除“繪”以外,貼塑,鏤雕等工藝的使用使得動物紋樣的刻畫細致精細,如圖5(c)使用貼塑工藝刻畫龍的眼神、姿態(tài)。粉彩也經(jīng)常使用鏤雕工藝裝飾,如圖5(d)通過鏤空的方式將青花與粉彩分開,透出魚藻紋飾。

色彩有定、用色無定。服飾是用針布色,用線配色,瓷器是工巧敷彩。因為工藝材質(zhì)的不同,色彩及圖案的細膩程度在呈現(xiàn)時會有差異。粉彩工藝是一種復(fù)雜而精細的彩瓷工藝,其工序和精度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很高藝術(shù)價值的彩瓷工藝。兼收并蓄的繪畫裝飾工藝使得它能夠呈現(xiàn)出色彩逼真、寫實的特點。以金魚紋飾為例,服飾上的金魚圖案或制成底紋或繡成絳帶,常在底紋的面料上進行金魚與海藻紋織金制作,如圖6(a),色彩受所使用的面料和用線影響。圖6(b)粉彩鼻煙壺外繪魚藻紋,水藻搖曳,形態(tài)、色彩各異的的金魚游弋其中,鮮活靈動。紋樣效果寫實逼真,粉彩因“繪”的工藝,所呈現(xiàn)出的色彩還原度更高。

3 ?結(jié)語

清代宮廷服飾與粉彩瓷器,兩者屬于兩種藝術(shù)品,在造型和工藝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由于兩種的發(fā)展背景都處在清代,兩者在題材選取、色彩、與布局體現(xiàn)了相似之處,其紋樣布局更是包含著中國傳統(tǒng)對稱美與“天圓地方”的造物觀念。清代因民族信仰,對于動物紋樣有著天然的喜愛。兩者在運用動物紋樣時賦予其區(qū)分等級的識別功能和吉祥的象征,且因其處于滿漢更迭,中外交流頻繁的時期,異族交流的碰撞使得藝術(shù)的豐富程度到達頂峰,分析兩者對于動物紋樣的運用,建立兩種藝術(shù)的聯(lián)系,找尋其異同規(guī)律旨對現(xiàn)代藝術(shù)與設(shè)計給予參考與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馮林英. 清代宮廷服飾[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

[2]鄒曉松, 鄭寧. 中華文脈 中國陶瓷藝術(shù) 粉彩瓷[M]. 哈爾濱: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2013.

[3]孫成成, 劉元風. 淺析清代宮廷服飾紋樣的形式特征:以動物紋樣為例[J]. 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2012(S1): 4-7.

[4]蔣小蘭. 論清代雍正時期粉彩花蝶紋樣的構(gòu)圖美[J]. 大眾文藝, 2016(17): 68.

[5]王明杰, 孫成成. 清代宮廷服飾紋樣元素的內(nèi)涵特征與形成原因[J].?蘭臺世界, 2013(13): 100-101.

[6]張怡, 武志云. 突出反映封建等級制的清朝宮廷服飾制度與藝術(shù)[J]. 蘭臺世界, 2014(35): 72-73.

[7]蔡花菲, 徐艷芳. 禁與不禁:從明清官窯制度看“五行說”下的瓷器色彩倫理[J]. 藝術(shù)百家, 2021, 37(2): 194-201.

[8]許西平, 張延輝, 孫恩樂. 南越國時期裝飾紋樣的藝術(shù)特征與文化內(nèi)涵[J]. 絲綢, 2021, 58(2): 107-114.

[9]馮菁瑜, 梁惠娥. 近代山西民間服飾品刺繡藝術(shù)特征及功能探析[J]. 服飾導刊,2023,12(1): 42-48.

[10]王韋堯, 張毅, 楊麗. 宮廷審美視域下南京云錦的符號學探析與絲巾圖案設(shè)計[J]. 絲綢,2021,58(6): 116- 123.

[11]吳山. 中國紋樣全集 宋·元·明·清卷[M]. 濟南: 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9.

[12]王天孜. 傳統(tǒng)色彩之美[J]. 中國圖書評論, 2020(12): 121.

[13]紅糖美學. 華之色 紋樣里的中國傳統(tǒng)色[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21.

[14]陳彥青. 觀念之色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15]趙罡, 劉春曉, 張毅. 唐代團窠絲綢紋樣動物題材與唐文化的映射關(guān)系[J]. 絲綢, 2020, 57(12): 95-104.

[16]張婷婷, 王宏付. 論太極圖文化在清代團花圖案中的思想滲透[J]. 絲綢,2015,52(2): 56-62.

[17]王勝利. “天圓地方”觀探源[J]. 江漢論壇, 2003(11): 75-79.

[18]葉勁松. 論中國古代方圓造物觀[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27-28.

[19]王業(yè)宏, 趙豐. 中國歷代絲綢藝術(shù) 宮廷刺繡[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imal Patterns on Qing Dynasty Palace Costumes

and Pastel Porcelain

CHEN Xiaoyi, WU Zhiming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Abstract:?The imperial dress and pastel porcelain of Qing Dynasty are the integrator of Qing Dynasty art and technology, they are in the sam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use of animal patter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patterns in the two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of animal patterns in different arts by analyzing the subject matter, color, layout and shape of the two.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Qing Dynasty court dress and pastel porcelain have similar styles and meaning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mes. In the use of color, the color matching of five rows of colors also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color matching formula, the clever use of complementary colors and colors to help colors, and the pattern layout follows the Chinese beauty of symmetry and the creation idea of heaven and earth. However, as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carriers,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presentation of patterns because of the shape of the instrument, the cloth pattern because of the ground, the art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color of the material in the process.

Key?words:?animal motifs; Qing dynasty; pastel porcelain; court dress; comparative study

(責任編輯:李強)

猜你喜歡
粉彩宮廷瓷器
敏行篇之窯變·釉上粉彩作品2
敏行篇之窯變·釉上粉彩作品
《窯開全青》粉彩瓷瓶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8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紅瓷器和鈞窯瓷器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44
夕為“皇室宮廷飲” 今入尋常百姓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浪漫宮廷
風采童裝(2017年2期)2017-06-01 11:29:33
宮廷古法白米飯
熱鬧的宮廷
小布老虎(2016年2期)2016-12-01 05:45:36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類瓷器成交TOP20
財富堂(2016年7期)2016-05-14 08:55:25
分宜县| 天柱县| 张北县| 安义县| 固阳县| 崇明县| 云南省| 浦江县| 邻水| 阜康市| 临安市| 绍兴县| 牡丹江市| 乳山市| 合江县| 麻阳| 手游| 海原县| 两当县| 平利县| 乌恰县| 达日县| 犍为县| 桐乡市| 墨江| 宜城市| 海丰县| 海兴县| 江北区| 明水县| 蕉岭县| 湟源县| 宜兴市| 鄢陵县| 大荔县| 手机| 龙井市| 荣成市| 诸暨市| 台州市| 丹东市|